面积单位
【教学内容】
北师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面积单位》
【教者】
吉林省辽源市龙山区福镇路小学校 李跃飞
【教研团队】
侯欣然、沈阳、褚琳琳
【指导教师】
赵越、王庆楠
【教材分析】
本节课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内容,被编写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面积的第二课时。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什么是面积》、《面积单位》、《长方形的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换算》。本节课是学生理解了面积的意义,能够初步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后面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换算的学习做下铺垫。在认识《面积单位》一课中教材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第二个问题是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第三个问题是通过做上述面积单位的正方形,体会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其核心目标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认识三个面积单位,感知它们的实际大小。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中,建立常用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并且能够根据物体表面的大小选择合适的单位。在生活中能对某个物体的表面作出估计与判断,培养学生的量感。
【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建立了长度、长度单位的感念,但是由 “长度单位” 到 “面积单位” 知识跨度大。
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思维往往借助于形象的事物或亲自参与活动作为认识的基础。
认知难度:对 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1 平方米形成正确的表象。
因此,立足量感本质,通过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获得常用的三个面积单位的实际空间大小,形成正确的表象,提高学生们的量感。
【学习目标】
1、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中,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感知它们的实际大小。
2、通过观察、比较和实际操作活动中帮助学生建立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培养学生的量感。
3 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在探究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
【学习重点】 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学习难点】 建立 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1 平方米的正确表象。
【教具及学具】 课件、任务单、若干个 1 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若干个 1 平方分米的正方形,1 个 1 平方米的大正方形,米尺。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什么是面积?
让我们摸一摸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感受一下它的大小。
淘气和笑笑用数格子的方法测量了同一本数学书封面的大小,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测量的结果吧!
你认为谁测量的对呢?
看来格子大小不同,会使我们的交流产生误会!那怎样能避免这样的误会呢?
用同样大的格子就是统一面积单位(板书),—— 面积单位。
【设计意图】 设计数学书封面的测量结果不一样的游戏活动,引发悬念,激发学生思考,体会统一面积的必要性。
二、 认识面积单位
(一)关注已知
说说知道的面积单位
(二)理解意义
1. 认识 1 平方厘米
(1)猜一猜 :那什么是 1 平方厘米呢?
(2)认一认 :边长为 1 厘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 1 平方厘米。
课件出示边长为 1 厘米的正方形
这个小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啊? 那 1 平方厘米在哪呢?
(3)字母 :面积单位可以用字母表示方法
2. 认识平方分米和平方米
(1)推测
根据 1 平方厘米,来推测一下什么是 1 平方分米和什么是 1 平方米。小组讨论后汇报什么是 1 平方分米和什么是 1 平方米。教师及时纠正。
(2)字母 :这两个面积单位怎么用字母表示呢?生动手写,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 儿童的思维与学习不是被教出来的,更重要的是从已有经验出发主动地探索构建。1 平方厘米以介绍引导为主,1 平方分米 1 平方米让学生通过类比猜测,明确三个面积单位的含义及它们的字母表示,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更加深了对面积意义的理解。
(三)实践操作
1. 操作
出示 1 平方米纸板
请同学们猜猜面积是多大?并且验证。
2 、小组活动要求:(课件出示)
(1)做一做:做一个 1 平方厘米和一个 1 平方分米。
(2)找一找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 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或 1 平方米。
学生先汇报面积单位的做法。
在汇报过程中教师追问:哪里是边长?那里是面积?
3、感觉
看看这几个面积单位,你对它们都有什么感觉
4、站一站
1 平方米可以站多少个同学。
5、再汇报找到生活中面积接近 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和 1 平米的物体。
6、课件出示面积接近 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和 1 平米的物体。
(四)如何应用
1、根据物体表面大小选择呢合适面积单位测量。
2、测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设计意图】 在建立 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1 平方米这一表象的过程中,通过 “做一做、找一找、站一站、说一说、测一测” 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参照物进行比较,形成了 1 平方厘米 1 平方分米和 1 平方米的空间观念,真实的感受到 “量” 的大小。
三、巩固练习:
1. 在下面的方格中分别画出 1 分米的线段和 1 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2. 填一填
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一间房屋地面的面积约是 50( )。
(2)练习本的面积约为 4( )。
(3)一张邮票的面积约为 6( )。
【设计意图】 第一题再次感受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通过对比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不同,加深对面积单位的理解。第二题填上合适的单位,是让学生学以致用,根据自己的量感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
三、 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学生谈收获。
同学们,我们不仅记住他们的大小还要会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估计、测量身边的物体表面面积。
3 月 15 日我们进行了第二次试讲,下面谈谈我的收获和思考。
(一) 矛盾激趣,引导探究
学生第一次学习有关的面积单位,对于为什么要有统一的面积单位是这节课的教学主要环节,因此本课注重揭示和呈现矛盾,以激趣为基点,层层深入,通过观察法、数格子测量法,逐步揭示矛盾,最终引出 “面积单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从而使学生参与获得概念的过程。
(二) 学习过程,重视体验
新课标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指出 “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它们提供观察和造作的机会”。而这节课是学生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过渡,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为了给学生建立 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和 1 平方米的表象,我让学生找生活中面积接近的物体,学生反馈热情高涨,学习、探索知识主动积极,答案层出不穷,学生在脑海里建立了面积单位的表象,为促进学生的量感建立基础。
通过试讲,我们了解到本节课存在的不足,我们团队对本课教学设计进行了研讨和一些改进,期待下一次完美的课堂。!
3 月 29 日听了同赛队伙伴褚琳琳与我同课异构的课,令我收获颇多,谈谈自己的体会。
1 学生认识测量面积需要统一单位这一教学环节,褚老师播放 3.0 微课片段,完整展示淘气和笑笑用格子测量数学书封面面积的过程及结果,用时短,测量结果显而易见,激发学生思考,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 学生在认识三个常见的面积单位时,褚老师播放播 3.0 微课片段。面积单位的意义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抽象性,通过视频联系学生生活已有经验,有助于促进量感形成。
3 量感的建立通过实践操作、经历体验,比较过程,要以充分的活动为基础。褚老师通过 “画一画,量一量,找一找,站一站” 等活动,层次清晰,多角度,多感官的让学生体会到三个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
李老师的二稿背的很细致,但有个小建议,在让孩子感知 1 平方厘米有多大时可否让孩子充分的通过自己的实践得知呢,这样孩子的印象会更深刻。还有应该规范孩子们的数学语言,培养孩子们的数学素养。 龙山_欣然
李老师的二稿教学设计很用心,看得出来李老师是一个很认真的老师。有一个小建议:老师是否可以在上课之前,为每个学习小组准备一个面积为 1 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这样,在课件出示 1 平方厘米有多大的时候,孩子可以直观 1 平方厘米大小,还可以用手摸一摸,感知一下实际生活中 1 平方厘米的大小,也是对量感的一个感知。 龙山 谦宁琳琳
李老师的课堂上,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好的建立 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和 1 平方米的表象,在课堂探究活动中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有主动探究的欲望,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学生在大量的生活体验中,积累表象,培养 “量感”。
李老师的课堂上重视学生实践活动,学生在观察、观看、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常用面积概念,然后通过一系列活动体验再次对面积概念进行反馈。加深对面积的认识,再通过实物比较面积大小,形成面积的感性认识,形成量感。
李老师的二稿是通过精心的设计,使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操作帮助学生经历面积单位的产生过程,建立相应的计量概念,在生活中解决实际的问题。李老师很注重学生的多种感官体验,直观感受不同的面积单。龙山 - 侯欣然
李老师依托生活经验,自主运用各种感官,积累观察的数学活动经验为依托,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协同合作,即用眼看,用手摸,用口说,用脑想,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从多渠道的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龙山 - 侯欣然
李老师这节课体现了新课标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注重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参与,在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量感。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对于面积单位,由感知再到精确化,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李老师的课堂上重视学生实践活动,学生在观察、观看、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常用面积概念,然后通过一系列活动体验再次对面积概念进行反馈。加深对面积的认识,再通过实物比较面积大小,形成面积的感性认识,形成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