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湖北宜昌孙海力 于 2020-7-27 08:12 编辑
尊敬的各位专家、亲爱的同仁们:
大家好!
我是湖北宜昌的孙海力。很荣幸能够参加 “第十五届基地教学设计和课堂展示” 活动。感谢此次活动的举办方为我们搭建一个与专家和老师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本次大会主题是 "核心素养发展导向的课堂教学 --- 度量",我将围绕本次活动主题选择了三年下册第六单元《认识分数》分一分(一)一课。
希望大家能在活动中相互交流学习,也希望各位专家和同仁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研讨过程:
<fontface="宋体">1、教学设计【第一稿】及研讨——第1—7楼
<fontface="宋体">2、教学设计【第二稿】及研讨——第13—15<fontface="宋体">楼
<fontface="宋体">3、教学设计【第三稿】——第34—3<fontface="宋体">5<fontface="宋体">楼
<fontface="宋体">4、教学设计【第四稿】<fontface="黑体">终稿<fontface="宋体">——第37—3<fontface="宋体">8<fontface="宋体">楼
<fontface="宋体">5、<fontface="宋体">我眼中的度量----第52楼
<fontface="宋体">6<fontface="宋体">、我眼中的度量PPT<fontface="宋体">----第53楼
答辩环节材料:
<fontface="宋体">7、预设问题回答终稿----第104楼
<fontface="宋体">8、预设问题ppt终稿<fontface="宋体">----第105楼
教研活动综述:
<fontface="宋体">9、我们这样走过展示大赛活动综述<fontface="宋体">----第106楼
本帖最后由 湖北宜昌孙海力 于 2020-3-3 10:16 编辑
bg3.png 分数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操作、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动中,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分数的产生及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并能正确地读写分数,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利用面积模型和数线模型表示简单的分数,。
3、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主动探索、大胆表达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
结合平均分,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 “几分之一” 的表象,从而达到初步认识和理解分数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
1、使学生的头脑中形成 “几分之一” 的表象。
2、渗透分数单位,理解几分之几。
四、教学用具:
学具:彩笔、数张正方形、圆纸或各种对称图形纸片
教具:多媒体课件、磁钉
学法: 主要采用了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使学生主动学习。
手段: 学生通过分,涂,折,说等活动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理解分数为什么产生,分数是什么?有什么用处,借助知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本帖最后由 湖北宜昌孙海力 于 2020-3-3 10:16 编辑
认识分数 分一分一
教学设计 第二版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操作、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动中,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分数的产生及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并能正确地读写分数,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利用面积模型和数线模型表示简单的分数,。
3、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主动探索、大胆表达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
结合平均分,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 “几分之一” 的表象,从而达到初步认识和理解分数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
1、使学生的头脑中形成 “几分之一” 的表象。
2、渗透分数单位,理解几分之几。
四、教学用具:
学具:彩笔、数张正方形、圆纸或各种对称图形纸片
教具:多媒体课件、磁钉
五、教学过程:
1、情境引入,活动复习平均分
(1)、情境创设
师:点心时间到了,淘气和笑笑准备分苹果?怎样分最合适?(出示:4个苹果)
师:只有2个苹果怎样分合适?
师:只有1个苹果呢?
师:那一半用什么来表呢?
师:如果老师也想参与分苹果,怎样分合适?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大家想认识这个新的朋友吗?
设计意图:从情境出发,感受分数产生的必要性。
(2)揭示课题
师:刚才我们说两个人分一个苹果,每人分多少?
师:你能想办法表示一半吗?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一半。
师:请学生介绍自己所表示的一半。(针对性选择不同图形的一半)
师:为什么你们要从中间画(折)一条线?分了几份?涂了几份?
师:这张图能表示( )的一半吗?(拿几个物品询问)
师:老师有些糊涂了。怎么这样的表示一半?这样的也表示一半?
师:总结。都是平均分 / 分 2 份 / 取 1 份.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图形或物体,其实这些物体或图形的一半都可以用 1/2 来表示。
师:仔细观察,我们是怎样得到 1/2。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苹果的的 1/2。这个 1/2 给淘气。而另一份呢?
师:这个 1/2 给笑笑。就把苹果怎么样了?
师:你们知道这叫什么数吗?
师:原来学习过的有整数,有小数。为什么会有分数?
师:4 个分 2 份,每份是 2 个。2 个分 2 份,每份是 1 个,1 个再分 2 份?在分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得到一个整数结果了,就把分数请来帮忙了。刚才学习的 1/2 是什么意思 ?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物体的表示的一半,再一次体会 1/2 表示一半的优越性。
2 、观察操作,探究新知,活动构建
(1)、活动二:认识 1/2,了解分数。
a、师:刚才学习的 1/2 是什么意思 ?
生: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二份,这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 1/2。(老师可用动作提示)
b、操作 1/2,理解分数。
师:每个人桌面上都有图形,你能折一折,涂出它们的 1/2。(用鲜艳点的笔涂)
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流:怎样得到这个图形的 1/2?(把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涂了1份,涂色部分是它的 1/2)
全班展示 1:找出不同形状的 1/2。请学生讲解怎么得到 1/2。(圆形,长方形,正方形......)
师:什么是 1/2, 圆上有,正方形上有,长方形上有.....1/2 怎么不一样?
设计意图:对比不同形状的图形,激发学生潜意识里对分数的理解。不同图形中感知分母分子的意义。
全班展示 2:找出相同形状的 1/2。学生讲解。
师:这些图形都是一样的,怎么 1/2 也不一样?
设计意思:相同图形中感知分母分子的意义,渗透分数的相对性。
3. 创造分数 度量分数
师:用刚才的图形,你还能创造一个不同的分数吗?尝试一下。
全班展示 3:选取分子不为 1 的分数,扩展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渗透分数单位 ,引出几分之几的含义。
师:这位同学表示的不一样。你们知道这是多少?
师:你平均分成了几份?你表示了几份?我们先 1 份 1 份地来数。这 1 份是多少?
师:1/4 是什么意思?
师:这是 1 个 1/4,这又是 1 个 1/4。2 个 1/4 是多少?3 个 1/4 是?4 个 1/4?(板书这些分数)
师:还有不同的分数吗?(请学生讲解不同的分数)
师:你们为什么都分的是 2 份、4 份、6 份为什么没有学生分 3 份呢?
师:如果把把长方形分 3 份,怎么分才平均?需要借助什么工具?
(4)、读写分数 规范书写
师:小结:像刚才大家认识的 1/2、1/4、2/4、3/4、4/4…… 都是分数。(板书)谁还能创造一个分数?(请这个同学说说这个分数的意思,请这个同学上去尝试书写)
师:他先写这中间的一条横线,叫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分了几份就写下面,表示分母。其中的几份就写上面。分子写上面。先有母亲才会有孩子。读作:
师:拿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一写。
3、巩固练习,应用与提升。
(1)、判断分数是否正确。
(2)、数线图上表示认识了 1/2、1/4、1/8、1/16......
设计意图:通过判断再次理解分数产生的前提是平均分。通过题 2 渗透分数大小,感受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
4、历史与运用
视频:分数的表示经历了漫长的过程,3000 多年前埃及人用一个卵形记号表示为子为 1 的分数,2000 多年前我国古代用算筹表示分数。印度数学家在数学著作中这样表示分数 1 5 中间没有分数线。后来阿拉伯数学家发明了分数线。分数历经了 3000 多年依然被人们广泛使用,看来分数的作用可真不少。
爱迪生曾经说: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也就是告诫大家学习一定要刻苦努力。用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才会成功。你们能做到吗?
bg3.png 第二版备课组建议
一、情景展示太单薄。可以尝试二人一组分,三人一组分,让分数的产生必要性更突出。
二、思考什么时候是用二分之一度量 1 的最佳时机?是不是在分完苹果后就可以追问?先分后数的这一环节是不是就要体现?这一环节是不是就是在渗透度量单位?创造分数是不是也在渗透度量单位?
三、1、二分之一的表象表述不正确?用理解二分之一的意义更好。
2、二分之一也是分数单位,当学生充分理解后是不是也可以用二分之一度量一下整体一?
3、周院长提到的先分后数,设计中体现的不够,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就很难建模?
四、概念的模式形成不够,学生在本节课中最难的是语言描述平均分的过程,体现不够,设计不够新颖。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认识分数》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如何将新知识融入学生已学的知识,老师设计从分的话题导入,怎样分合理?平均分。平均分是本节课的重点,分数就是建立在 “平均分” 的基础上才出现的。再到平均分中每人一半,从而产生 “二分之一”,找到学生的认知起点,引入自然、到位。以学生为主体,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利用课件展示 “平均分”,由此揭题板题 “认识分数”。在构建分数 “二分之一” 时,安排小组合作操作,折出二分之一,并用彩笔涂色表示出。“实践出真知。” 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认识 “二分之一”,通过自己动手得出同种图形不同的折法能得出二分之一,不同的图形也能得出二分之一。在此环节中老师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体验动手操作的快乐。教学流程清晰,从认识二分之一到认识几分之一,提升学生的能力。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安排教学内容时从学生易懂的一半 “二分之一” 提升到 “几分之一”,通过迁移类推,认识 “几分之一”。老师关注学生,结合平均分,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等,充分认识二分之一,从而认识几分之一,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教师创设了有效的教学情景,已分蛋糕,这个情景为入手点,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感,将生活中的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通过用一张圆纸片分一分,这个过程让学生体会平均分是分蛋糕的前提,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表示蛋糕的一半儿。教师创设了有效的教学情景,已分蛋糕,这个情景为入手点,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感,将生活中的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通过用一张圆纸片分一分,这个过程让学生体会平均分是分蛋糕的前提,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表示蛋糕的一半儿。通过认识分数这一环节,让学生用纸折一折,涂一涂在展示,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不同图形的 1/2 大小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具体情况还需具体分析,最终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感创新能力。
孙老师从 “率” 的角度来引导学生理解分数,也就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同时引导感受分数产生的原因,让学生体会到分数产生的必要性,感觉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到数学!从度量的角度去更好地认识分数,设计新颖!
本帖最后由 湖北宜昌孙海力 于 2020-7-5 17:47 编辑
分数的认识 第三版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操作、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动中,感受平均分,经历分数的产生过程及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并能正确地读写分数,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利用面积模型和数线模型认识几分之一,会表示简单的分数,。
3、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主动探索、大胆表达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重点:
感受平均分,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四、教学难点:
1、理解分数和自然数一样,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 2、理解分数的意义。
五、教学用具:
学具:彩笔、数张正方形、圆纸或各种对称图形纸片
教具:多媒体课件、磁钉
学法:主要采用了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使学生主动学习。
手段:学生通过分,涂,折,说等活动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理解分数为什么产生,分数是什么?有什么用处,借助知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本帖最后由 湖北宜昌孙海力 于 2020-7-9 21:15 编辑
三年级下册分一分(一) 第四稿 终稿
一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操作、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动中,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经历分数的产生过程及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并能正确地读写分数,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利用面积模型和数线模型认识几分之一,会表示简单的分数,。
3、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主动探索、大胆表达的良好品质。
二 、教学重点:
结合平均分,在学生头脑中形成 “几分之一” 的表象,从而达到初步认识和理解分数的意义。
三 、教学难点:
1、渗透分数单位、理解几分之几。
四 、教学用具:
学具:彩笔、数张正方形、圆纸或各种对称图形纸片
教具:多媒体课件、磁钉
学法: 主要采用了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使学生主动学习。
手段: 学生通过分,涂,折,说等活动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理解分数为什么产生,分数是什么?有什么用处,借助知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学生亲自动手的去平均分,感受和印象才会深刻。孙老师很好的利用了这一点,让学生来经历这个的过程,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去思考、去表达,老师的只是引导者,这才是有效的课堂生成! 孙老师的这节课很棒!很出彩!
黄银
本帖最后由 湖北宜昌孙海力 于 2020-7-7 08:03 编辑
我眼中的度量 看到这个词大家能想到什么问题? 什么是度量?
度量的本质是什么?
度量是怎么产生的?度量可以分类吗?
度量就是相同单位的重复吗?今天我就我近期的所思所想和大家交流。
“度量是数学的本质,是人创造出来认识数学,进而认识现实世界的工具。没有度量就没有数学。” 这句话大家耳熟能详。这是史宁中教授提出关于度量的定义。阐明了度量于数学的重要性。 度量怎么产生的呢? 当然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人之所以能度量,并能够对度量单位得到广泛共识,是基于人的两个先天本能,这就是对数量多少的感知和对距离远近的感知,这两个先天本能是人能够理解和研究数学的基础,也数学教育的出发点;人还具有两个特殊的能力 ---- 抽象能力和想象能力。是借助抽象能力和想象能力将对数量的多少距离的远近进行感知看度量的对象里多含了多少个度量的单位。这就是度量的本质。
从度量的角度分析,长度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速度单位体积、温度等度量单位都是借助工具制定的,如长度单位 “米”,就是借助工具、依赖人的先天本能通过实践得到的。但整数、小数、分数的学习,就不能单凭借助工具、依赖数量多少和距离远近感知它还需要经过具体 - 想象 - 抽象的过程, 所以度量也可以分类 。度量贯穿数学学习始终,分散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大领域,是数学学习一条隐性的主线。由于分散就很容易被忽视。. 例如对分数意义的理解,通常从比、度量、运作和商四个方面来完成对分数的认识,在实际教学中,最容易忽视的就是度量。度量重要,但又很分散,如果能用整体的观念。将这些各个单一的研究联系起来,梳理行成更系统框架,度量就可以真正成为工具。
我认为 “度量” 这两个字,很好地突出了 “度” 和 “量”。度:用合适的工具和方法,创造适当的度量单位。是一个由 简单的定性描述 (长短、轻重、大小等) 过渡到精确的定量过程。长短 - 厘米米的过程
量:产生了度量的单位后,用标准的相同单位的累加。不知道这样理解是否正确?在 “度量问题” 的教学中,借助工具得到的,且是最早接触到是厘米的认识,所以对于《厘米的认识》一课应特别的重视。那像分数的认识,无法借助工具时,就要利用学生感知的先天本能,经历具体 -- 想象 -- 抽象发展他们抽象思维能力。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度量?都只是简单地 多次 重复呢 ?我想不是。1、他即使具有相同的原理,在不同情况下也会具有不同的具体含义,在体现了他的共同点的就要强调。怎么去体现不同情况下的特殊性?什么样的度量单位是适当的?工具又该如何选择?还是以长度单位为例。毫米、厘米、分米、米都是长度单位,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样的单位度量呢?所以在上学期,有同学在选择一条公路 300 米,一张桌子 80 分米的笑话。这又是度量之下的一个研究重点。
2、学生的认识也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对具体长度的感知、提炼也需要时间,因此只有将初步认识应用于新的不同场合的具体活动中,认识才能够得到真正建立。所以《厘米的认识》教学不仅要突出 “度量单位的标准化”, 还要将 “分米”、“米” 与 “毫米” 等多个不同长度单位引入情景表明度量单位的相对性。所以强度重复 但又不拘泥于重复。
以上只是我对 “度量” 一点浅显的认识,还有很多关于度量的知识等待我们继续挖掘。今天的交流如果不当之处,也请大家不吝赐教。・・・
[湖北宜昌孙海力发表于2020-2-2710:2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1142&ptid=126050)
五、教学过程 2
从生活中学数学,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主动学习,提升孩子的思维品质!
[湖北宜昌孙海力发表于2020-3-310:1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1506&ptid=126050)
五、教学过程: 1、情境引入,活动复习平均分 (1)、情境创设 师:点心时间到了,淘气和笑笑准备 ...
孙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将分数的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意义,让数学的学习充满了趣味性。
本帖最后由 湖北宜昌孙海力 于 2020-7-27 07:49 编辑
预设问题回答
问题:分一分 (一) 这节课,教材提出了四个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分数,对应安排了四次活动,分别是想一想、涂一涂、折一折、认一认,请您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解读一下每个问题的教材编写意图,您认为教材的这种编排好吗?好在哪?
首先感谢新世纪小学数学主办度量专题的教学设计大赛,感谢深圳南山团队给我们提出的问题,引导我们再次去查阅资料,研读课标和教材,探究分数的产生和分数本质。从下面三个问题来展开回答:
一、分数是怎么产生的?
为什么教材是从分物中引入的分数呢?这要从分数是怎么产生的谈起。通过我们查阅资料,分数产生的途径是生产生活实践的需要,是在实际度量与平均分中产生的,“分物” 与 “测量” 孰先孰后?
1、分物。远古时期的集体劳动中,平均分配猎物和果实,当所分配的物品少于需要分配的对象时,就无法得到整数,于是便产生了用分数表示分配结果的需要,分数就产生了。
2、测量。随着数学的发展,测量的需要也促进分数的产生,土地计算,水利工程等测量过程中,当用一个标准的物体去测量另一个量,总有多出一部分,或者少了一部分的情况,若是把测量的标准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其中的一份去度量,恰好量尽,这也就是需要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这一度量结果,就是分数,
由此可知,分物先于测量。所以教材中,第一个活动从分物引入分数,遵循了历史的发展轨迹,符合认知规律。
二、分数的本质是什么?
本节课要教什么?这就需要我们先弄清分数的意义。
史宁中谈到 “分数的数学含义” 就整个中小学数学来说,分数主要有两个作用,一个是作为有理数出现的一个数,它能和其他的数一样参与运算;另一个是以比的形式出现的数,即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王永认为,在分物中,分数体现出两种意义,表示量和量数既两个量(部分与整体)的倍比关系,在测量活动中,分数由量与分数单位的倍比关系产生。
综合以上两位大师的观点,分数有 “量的意义” 和 “率的意义” 之分。刘加霞在《对分数的多维多元理解及教学建议》一文中指出,学生理解分数是从行为 ( 平均分物体) 开始的,只有学生经历并体验了把一个整体平均分为几个部分,所关注的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之后,才可以给出分数的符号表示,并建立行为与符号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所以学习分数应该从分数的产生入手,不能直接从符号入手。因此教材从率的角度安排了这样的几个操作活动,来理解分数。
三、如何让三年级的学生理解分数的这个意义?
北师大版这套教材,分数这部分知识是分两次进行教学的。第一次是三年级的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二次是五年级的分数再认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对三年级的要求是: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学生要建立概念的过程是很慢的,为了让学生能较好地理解简单分数的意义。教材首先让学生尝试用画图的方法表示 “一半”,在多种表示方法中对比发现,用 1/2 表示一半的优越性,初步理解 1/ 2 的含义。第二个活动 “涂一涂”,让学生在方格上分别涂出的各图形的 1/2,促进学生深入理解 1/2 分数的意义,它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有了前面两个活动的铺垫,第三个活动 “折一折”,用折纸涂色的方法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创造” 更多的分数,进一步直观理解分数的意义,由认识 1/2 到认识 “几分之几”。拓宽和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和分数意义理解。最后用列举的方法对分数进行定义,认识分数的写法和读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称。
这四个活动它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到数学知识过渡,在分、涂、折、画、认多种数学活动中,真正去理解分数的意义。层层递进的一系列活动顺应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以上是我们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
请问对方辩友还有问题吗?
本帖最后由 湖北宜昌孙海力 于 2020-7-27 08:13 编辑
我们这样走过 ......
设计大赛活动综 述
历时六个月的 “第十五新世纪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活动” 在紧张而激烈的答辩活动后落下了帷幕。这次活动历时整整六个月,这六个月里,有迷茫、有困惑、更有收获与成长。
表感激
首先感谢新世纪小学数学编委会,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数学课程工作室,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联合举办的这个活动。感谢深圳南山团队对我们提出的问题,让我们再次查阅资料,研读课标和教材,探究分数的产生和分数本质。感谢领导的指导与引领,感谢团队同伴间的扶持与鼎力相助,才有这次活动的圆满结束。
忆往昔
从 2020.1.18 开始至 2020.7.21 止,历经 6 个月,从组队、建群、思考、研讨、初稿、再研讨、设计 6 稿、预设问题回答 7 稿、答辩等多个环节,进行了多次线上与线下交流,最终于 7.21 晚在网络答辨时圆满结束。在 1 月 18 日接到报名后,我们首先对于度量这一主题查阅资料,并在北师大教材中选定了三年级下册 “分数的初步认识” 这一课。在选定内容设计教案前,我们首先思考了这 2 个重要问题。1、怎样体现出分数产生的必要性?2、从度量的角度去认识分数?还是在认识分数后再渗透度量?
一、怎样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在第一稿中,我从分物开始,由除法这个模型,4 个物品平均分成 2 份 --4÷2, 2 个物品平均分成 2 份 --2÷2, 1 个物品平均分成 2 份 --1÷2 通过三个算式层层递进,通过除法算式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但由于此学段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分数的意义,即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用算式引入涉及到了五年级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而且后面的内容无法与除法衔接,所以最终还是选择按教材的情境,在分物中体会分数的必要性。为了让情境更生动,更有趣味性。我以学生感兴趣的鼠小妹过生日的故事为主题情景,创设一组问题串,把本课的知识贯穿起来,增强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沟通与联系。为了让素材更丰富,呈现真实的生活情景,所以在选择了鼠小弟情境后设置了 4 个苹果、2 瓶牛奶、1 个蛋糕进行分物活动。
二、从度量的角度去认识分数更好?还是在认识分数后再渗透度量?
在第一稿中,我将度量设置在创造分数 - 深入理解这一环节,在认识分数后再渗透度量,后来在和同伴的思维碰撞中,最终决定在各个活动中,用不同的分数单位,从不同的视角去度量。1、认识二分之一、四分之一时,直观观察,用数的方式初次度量。2、在认识六分之一,五分之一时,已经部分推理出整体,再次度量。3、创造单位、灵活度量。 在鼠小妹做围巾这一环节,我们展示大象做围巾用了 2/3 的红布,而鼠小弟用的红布需要学生通过观察、对比选择和创造新的度量单位去度量。 我们针对教案终不断的调整与修改,最终以第六次设计定稿。
在设计教案的同时,要在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上开帖,每天在网上根据执教内容进行跟帖与回帖;在教案定稿后还要学习对方辩手的课件与视频,根据对方的教学设计提出问题,然后再根据对方提出的问题,进行预设问题的准备,最后进行线上答辩。在研讨前期,由于疫情原因,虽然不能见面,但依然没有影响研讨的热情,我们多次在网上交流。办公期间,白天要进行网络教学,只能利用晚上交流,有时一交流就是二三个小时直到深夜。我们要努力做到最好,因为我们代表的是不仅是自己,更是金东方小学、湖北宜昌教学基地。
战困难
在前期准备期间,网络技术成为了一大难题,但整个活动都于信息技术紧密相连。在论坛开帖时,对于如何申请进行论坛,如何开帖,如何占楼,如何将后续的内容链接在主题帖等任务,从没有接触过。在答辩环节,我们需要快速熟悉 CCTalk 软件,并要求做到在答辩时能同时出示 PPT 和 4 个人的头像,并能做到答辩时网络流畅,声音清晰。最终通过在网上查阅资料在解决开帖问题,在准备答辩环节通过在其他软件上不断尝试,选择用手机热点,将外接摄像头搁置在板凳上不断调试才让答辩得已成功。
收硕果
在这个活动中,通过查阅资料过程中,选课的思考,设计教案的疑问、对方辨友的追问中,让我们对于分数初步认识这一课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分数是如何产生的?分数的本质是什么?如何让三年级的孩子理解分数的意义?...... 等一系列的问题也在思考中有了答案。同时对于度量这个主题也有了新的认识。在通过学习其他团队老师答辩论过程中,对于如何进行提问也有了新的视角。我们不仅可以从教学的角度进行提问,也可以从教师、学生、课堂、教学设计、知识体系等多个角度来提问。提问不是为了给对方难堪,而是为了更好的改进教学,引发老师思考。
不停息
当然在这次活动中,更重要是让我们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经历了 6 次才最终定稿,对于预设问题也经历了 7 次研讨。由于思考不够系统,所以总是不断地设计、推翻、再设计、再推翻。书到用时方恨少,在这次活动我们也深刻感受到专业知识的匮乏。在忙于教学的同时更要潜心研究,在日常教学中去多阅读、多思考、多积累。这样才能将知识在头脑中结构化,并在实际需要时灵活运用,这样的知识才能转化为能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活动已结束,但学习不能停止,只有做好准备,才有能力迎接更大的挑战。
一系列的活动串连起来,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实际参与动手操作、合作实践、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认识分数,充分体验几分之一的意义 ,同时还使他们深切的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我们身边就有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