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探索、发现数学的乐趣
现在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
主题样式选择
默认主题样式 ✅
知乎主题样式 
chen'rui129032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展示大赛-2021

【2021秋】河津市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 陈瑞 3下 《什么是周长》

  •  
  •  
    chen'rui129032 · 3年前 · 65 次点击 
    这是一个创建于 1123 天前的主题,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有所发展或是发生改变。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同仁:

    大家好!我是来自河津市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的陈瑞,很荣幸能够参加本次新世纪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活动。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将与我们团队老师一起聚焦本次活动主题 “学会学习─发展学生‘量感’的学习方式探索”,围绕三年级上册《什么是周长》一课,思考如何有效发展学生 “量感”。衷心希望各位专家和老师们多提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祝愿每一个参赛团队都能取得优异成绩,也预祝本次大赛圆满成功!

    教材图片:https://bbs.xsj21.com/t/1904#r_102563

    活动主题解读:https://bbs.xsj21.com/t/1904#r_102569

    选课思考: https://bbs.xsj21.com/t/1904#r_102568

    教案一稿:https://bbs.xsj21.com/t/1904#r_102572

    一稿反思:https://bbs.xsj21.com/t/1904#r_121774

    教案二稿:https://bbs.xsj21.com/t/1904#r_121802

    二稿反思: https://bbs.xsj21.com/t/1904#r_121817

    教案三稿:https://bbs.xsj21.com/t/1904#r_122439

    三稿反思:https://bbs.xsj21.com/t/1904#r_122443

    团队磨课图片:https://bbs.xsj21.com/t/1904#r_122452

    教案终稿:https://bbs.xsj21.com/t/1904#r_122439

    课堂实录视频: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TgwNjY1MjU1Ng==.html

    65 次点击  ∙  0 人收藏  
      Tweet Weibo 忽略主题 
    28 条回复   2021-09-16 20:50:29 +08:00
    chen'rui129032
    chen'rui1290323年前

    【选课思考】:

    结合本次活动的主题是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 “量感” 的学习方式探索。我们选择了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什么是周长》这一课。这是一节概念课, 对于形象思维占优势、而抽象思维较为薄弱的三年级学生来说,理解并构建周长的概念仍有一定的难度。通过阅读各版本教材,我发现:教材对于周长这部分内容的编排,都是先感知实物,再从平面图形入手,概括出 周长的概念。而教学实践发现,尽管学生能熟练识记周长的概念,但极易出现 “图形的边就是它的周长”、“面越大,周长也就越大” 等错误认识。如何帮助学生准确建构周长的概念呢?周长的生长点是 “周” 还是 “长”?

    从生活层面,学生知道一周的意思;从知识层面,学生理解长度的意义。因此,学生真正的难点是 “不知道周长就是长度。”“周” 只是前提,“长” 才是本质。二年级学习的 长度 测量 是一维的,而周长藏在二维的平面上, 是点与点之间连接在一起,起点出发回到起点。因此,要让学生明白周长实际上就是一个特殊的长度。

    chen'rui129032
    chen'rui1290323年前

    【活动主题解读】

    小学数学阶段,“图形与几何” 领域中里两个重要的核心概念是 “空间观念” 和 “几何直观”。其中,空间观念是指空间中物体的位置以及位置之间关系的感性认识。为了进一步研究这些物体的位置以及位置之间的关系、变化规律,人们构建了度量的方法。长度、面积和体积都体现了对图形的度量。长度、面积、体积是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进而辨识其性质的量,量是一种性质。量感是指视觉或触觉对各种物体的规模、程度、速度、知觉等方面的感知,对于物体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松紧等量的认识,也有人认为量感是量的感觉和敏感性。量感是空间观念在测量领域的精细化和具象化,关注学生量感的形成有助于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宋玲玲
    宋玲玲3年前

    @chen'rui129032 量感是空间观念在测量领域的精细化和具象化,关注学生量感的形成有助于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观体验,通过学生的指一指、描一描、摸一摸,初步感知周长。整个环节都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体会量感,建立量感。设计独特,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感知周长,形象具体。学生参与度高。

    chen'rui129032
    chen'rui1290323年前

    第一稿: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 45 页

    教材分析:

    对周长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基本平面图形和基本度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本单元通过丰富的测量活动,积累测量的经验,掌握初步的测量技能,从而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

    《什么是周长》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起始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教材在编排上并没有对周长的概念下严格概念,而是从学生了解的实际事例和已有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积累丰富的实际测量的经验,帮助学生逐步感悟周长概念的本质,理解周长的意义,为后续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通过前测可以看出学生的周长理解是有困难的,对 “一周” 和 “长度” 的认识不清晰。《什么是周长》是学生首次接触到周长的概念,所以我将能结合实例理解周长的含义,体会到周长概念中 “长度” 的涵义作为本节课的重难点。另一方面,三年级的认知特征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中我将通过结合具体事例和多样形式活动积累关于周长的直接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周长的概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物和图形,通过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认识物体表面和图形的周长。

    2、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在活动中探索测量周长的方法。

    3、在操作、交流活动中,获得测量周长的活动经验,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能结合实例理解周长的含义,体会到周长概念中 “长度” 的涵义。

    一、情境引入,激活原有经验

    1、在情境中引出 “一周”

    师:快来看,小明的锻炼计划是什么样的?(出示图片动画)他天天跑一圈,天天跑,小明第一天跑了,和你心中想象的一样吗?

    师:谁来说说怎么不对了?

    预设:应该绕着操场跑边边。

    师:在数学上,那个边叫做边线。

    师:那看第二天,(播放动画)对吗?那你觉得跑到哪才叫跑了一圈?

    预设:跑一圈再回到起点。

    师:再来看看第三天的。(播放动画)

    师:那谁来说一说,他怎么跑就对了?

    生:沿着边线跑,然后从起点又跑回到起点。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的一圈,在数学上叫一周。

    2、指一指、描一描,理解 “一周” 的意义

    师:现在你知道操场的一周,你能指出树叶的周在哪吗?(生指)

    师:数学书封面,他的一周在哪?(生指)

    师小结:不管从哪里开始,只要沿着边线,再回到起点,这就是图形的 “一周”。

    【设计意图:本环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通过指一指、描一描、摸一摸,整体感知一周。】

    二、丰富感知,建立周长概念

    1、体验平面图形 “一周的长度”

    师:现在老师这儿有两个平面图形,你能找出它们的一周在哪儿吗?你觉得它们的一周的长度,谁更长呢?

    师:我们来比一比吧。

    ……

    师:这是我们刚才估计,我们拿尺子量一量,就能量出一个比较准确的结果。

    师生共同测量三角形、圆的周长。

    师:三角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长多少?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对距离的直观感知,引发学生思考,加以验证,在验证的过程中建立周长的表象,渗透周长概念。】

    2、动手测量,理解周长

    师:我们知道了三角形和圆形的周长,可是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呢?你有办法量一量吗?请小组合作完成。

    ①明确要求。

    ②交流反馈。

    ③质疑解惑

    师:我们在测量这两个图形时,他们的方法一样吗?

    师:那什么是周长?(板书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现在老师要画一个图形(一个角),这个图形有周长吗?

    师:我们把这种没有封上图形称为不封闭图形;这些有周长的图形,可以称它们封闭图形。

    师:(板书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所以什么样的图形才有周长?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让学生在感知周长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测量感受周长是通过度量得到,加深对周长意义的理解。】

    四、巩固练习,内化概念

    教材第 45 页 “数一数”

    师:猜猜看,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哪个最短?

    ……

    师:验证谁猜的准。你能把各个图形的边线描出来吗?(学生描)

    师:你能用图上给的信息,数出各个图形的周长吗?(学生数一数,验证猜想)

    师:看来,格子多的图形周长不一定长,格子少的图形周长也不定小。周长主要看图形的边线。

    【设计意图:通过方格图中的图形,让学生感知度量单位的存在,并通过 “数一数” 的活动,来体会度量的本质;同时对 “周” 和 “周长” 的辨析来体会周长概念本质特征。】

    五、全课总结,回顾反思

    师: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是怎样学习的?

    weixin
    weixin3年前

    量感的建立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对于学生学习计量单位等数学知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懂得珍惜
    懂得珍惜3年前

    量感是空间观念在测量领域的精细化和具象化,关注学生量感的形成有助于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观体验,通过学生的指一指、描一描、摸一摸,初步感知周长。

    lunyulan
    lunyulan3年前

    教者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分析非常细致,整个环节都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体会量感,建立量感。

    牵手
    牵手3年前

    教学中教师重视学生的主观体验,通过学生的指一指、描一描、摸一摸,初步感知周长。整个环节都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体会量感,建立量感。设计独特,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感知周长,形象具体。

    许静
    许静3年前

    学生数学 “量感” 的培养,需要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去培养、锻炼和提高。陈老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通过指一指、描一描、摸一摸,整体感知一周,培养学生的量感。

    陈立梅
    陈立梅3年前

    教师在习题设置中通过方格图中的图形,让学生感知度量单位的存在,并通过 “数一数” 的活动,来体会度量的本质;同时对 “周” 和 “周长” 的辨析来体会周长概念本质特征。

    我爱多多
    我爱多多3年前

    借助学生对距离的直观感知,引发学生思考,加以验证,在验证的过程中建立周长的表象,渗透周长概念。

    ldm119110
    ldm1191103年前

    周长知识的运用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非常广泛所以在本节课中,教师为孩子提供多元的学习素材,创设多维的体验活动,让孩子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体验、感受,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深化量感的持续发展。

    ldm119110
    ldm1191103年前

    学生经历多种操作活动,多元认识周长。在数一数的活动时,先让学生估一估哪个图形的周长更大?通过数一数验证估计结果。重申周长的定义,强调 “一周的长度” 在数的过程中,除了可以数出图形有多少个 1 厘米,图形的周长就是多少厘米,还要引导学生观察规律,除了数还可以算,还可以先移再算。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维畅w
    维畅w3年前

    本节课的导入部分,陈老师在情境中引出 “一周”,学生也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愿望,并在随后的学习中解决本节课的疑问。这样直接以教学重点作为本节课的切入点,并围绕这一点深入探究,我认为对加深学生印象、吸引学生感知很有帮助。

    408268820
    4082688203年前

    学生 “量感” 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实践活动。本节课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通过指一指、描一描、摸一摸,整体感知一周,培养学生的量感。

    sxj15935932402
    sxj159359324023年前

    数学活动是学生体验量感的重要学习方式。通过活动能让学生建立清晰的量的表象。本节课中,老师在探究新知建立模型的这一环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通过 “指一指、描一描、摸一摸” 这几个活动,让学生感受整体感知一周,培养学生对周长的量感。

    15543196633
    155431966333年前

    教者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分析非常细致,整个环节都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体会量感,建立量感。学生经历多种操作活动,多元认识周长。在数一数的活动时,先让学生估一估哪个图形的周长更大?通过数一数验证估计结果。重申周长的定义,强调 “一周的长度” 在数的过程中,除了可以数出图形有多少个 1 厘米,图形的周长就是多少厘米,还要引导学生观察规律,除了数还可以算,还可以先移再算。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shd刘洋
    shd刘洋3年前

    本节课是学生首次接触到周长的概念,在课堂上老师结合实例理解周长的含义,引导学生体会到周长概念中 “长度” 的涵义。三年级的认知特征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中老师通过结合具体事例和多样形式活动积累关于周长的直接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周长的概念。通过 “指一指、描一描、摸一摸” 这几个活动,让学生感受整体感知一周,培养学生对周长的量感。

    徐凤
    徐凤3年前

    在本节课中,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层层递进,认识 “一周”,理解一周的概念,通过 “量周长、数周长” 的活动,让孩子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体验、感受,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深化量感的持续发展,值得借鉴。

    chen'rui129032
    chen'rui1290323年前

    本节课以学生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形式,教学的整个过程是学生观察、操作、计算、感悟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具体有以下特点:

    1. 注重了学生的实践操作,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始终贯穿着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也符合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特点,更体现了以活动促进发展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去思考、去交流,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认识周长的知识设计成摸一摸、描一描、围一围、量一量、算一算等一连串的数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2. 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灵活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在尊重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作了适当的调整、重组和补充,使教学思路更清晰,教学环节更连贯。比如,引入周长的概念时,没有直接出示课本中图片、图形,而是通过三个同学绕田径场边缘进行跑步比赛引入,这样既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加深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利用多媒体课件把跑步过程直观、清晰的展示给学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在探究周长的测量方法环节,我改变了以往指定图形,让生想办法测量出周长的思路,而是放手让学生自由围一个喜欢的封闭图形,并想办法测量出自己所围图形的周长,整个过程变 “要我学” 为 “我要学”。

    本节课有些地方还需改进。比如:①探究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环节花了太多的时间,导致后面的拓展练习没有充分展示。②“ 角有没有周长” 这一环节,原计划是让两种不同答案的同学派代表上台辨论,在辩论中统一思想,但在实际教学时,这个环节还放的不够开,导致有些遗憾。③教学评价语言贫乏。

    chen'rui129032
    chen'rui1290323年前

    第二稿: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 45 页 教材分析: 对周长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基本平面图形和基本度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本单元通过丰富的测量活动,积累测量的经验,掌握初步的测量技能,从而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 《什么是周长》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起始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教材在编排上并没有对周长的概念下严格概念,而是从学生了解的实际事例和已有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积累丰富的实际测量的经验,帮助学生逐步感悟周长概念的本质,理解周长的意义,为后续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通过前测发现有 67%左右的学生没有听说过周长,在听说过周长的 33%左右学生中,有部分学生对周长理解不是数学上的周长,有 17%左右的学生理解较为正确,但仍存在有局限性,主要是对一周这个词不理解。 通过对学过周长的四五年级学生调查中显示有 35%左右的学生对周长的定义理解,65%左右学生对周长的理解忽略 “长度” 的涵义。在询问到 “你认为一周和周长有区别吗” 由 83%左右的学生不清楚区别在哪里,甚至有部分学生认为没有区别。 调查可以看出学生的周长理解是有困难的,对 “一周” 和 “长度” 的认识不清晰。《什么是周长》是学生首次接触到周长的概念,所以我将能结合实例理解周长的含义,体会到周长概念中 “长度” 的涵义作为本节课的重难点。另一方面,三年级的认知特征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中我将通过结合具体事例和多样形式活动积累关于周长的直接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周长的概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物和图形,通过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认识物体表面和图形的周长。 2、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在活动中探索测量周长的方法。 3、在操作、交流活动中,获得测量周长的活动经验,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能结合实例理解周长的含义,体会到周长概念中 “长度” 的涵义。 一、情境引入,激活原有经验 1、在情境中引出 “一周” 师:快来看,小明的锻炼计划是什么样的?(出示图片动画)他天天跑一圈,天天跑,小明第一天跑了,和你心中想象的一样吗? 师:谁来说说怎么不对了? 预设:应该绕着操场跑边边。 师:在数学上,那个边叫做边线。 师:那看第二天,(播放动画)对吗?那你觉得跑到哪才叫跑了一圈? 预设:跑一圈再回到起点。 师:再来看看第三天的。(播放动画) 师:那谁来说一说,他怎么跑就对了? 生:沿着边线跑,然后从起点又跑回到起点。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的一圈,在数学上叫一周。 2、指一指、描一描,理解 “一周” 的意义 师:现在你知道操场的一周,你能指出树叶的周在哪吗?(生指) 师:数学书封面,他的一周在哪?(生指) 师小结:不管从哪里开始,只要沿着边线,再回到起点,这就是图形的 “一周”。 【设计意图:本环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通过指一指、描一描、摸一摸,整体感知一周。】 二、丰富感知,建立周长概念 1、体验平面图形 “一周的长度” 师:现在老师这儿有两个平面图形,你能找出它们的一周在哪儿吗?(出示三角形、圆形。学生指一指)接下来我起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你觉得圆的一周跟三角形的一周比谁的更长一些呢,还是一样长? 预设:一样长;三角形的一周长一些;圆的一周长一些。 师:我们来比一比吧,老师把三角形的边线从一点断开把它取下来,这条线段的长度是三角形一周的长度。 师:把圆的边线也从一点断开,把它取下来拉直,这条线段的长度是圆一周的长度。 师:那现在将两条线段放在一起比较,三角形的一周长一点,对吗?那你觉得大约长多少呢?几厘米呢? …… 师:这是我们刚才估计,我们拿尺子量一量,就能量出一个比较准确的结果。 师生共同测量三角形、圆的周长。 师:三角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长多少?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对距离的直观感知,引发学生思考,加以验证,在验证的过程中建立周长的表象,渗透周长概念。】 2、动手测量,理解周长 师:我们知道了三角形和圆形的周长,可是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呢?你有办法量一量吗?给大家准备的学具有直尺、细绳、小皮尺,请小组合作完成。 ①明确要求。(课件出示) 活动提示: 1、选一选,用什么工具测量合适? 2、想一想,你打算怎样测量? 3、写一写,填好活动记录单。(测量时取整厘米数)。 ②交流反馈。 师:你们小组用什么工具测量了树叶一周的长度?怎样测量?(小组结合《活动记录单》展示汇报) 预设 1:卷尺。 预设 2:用线围树叶一周,再拉直后,用直尺测量。 教师小结:通过量一量我们知道这条线有多长,那这是树叶的周长 师:你们小组用什么工具测量了数学书封面一周的长度?怎样测量?(小组结合《活动记录单》展示汇报) 预设 1:直接四条边长相加。 预设 2:测量一条长一条宽,根据长方形对边相等算出周长。 预设 3:用线围课本封面一周,再测量线长。 师:我们在测量这两个图形时,他们的方法一样吗? …… 师小结:测量图形的周长时,我们要根据图形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师:那我们再来体会一下周长这两个含义,周长的周是什么意思?长是什么意思? …… 师:那什么是周长?(板书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现在老师要画一个图形(一个角),这个图形有周长吗? 预设:没有。 生 1:没有,我觉得这个没有一个完整的图形。 生 2:有,锐角也是线段组成的,它有它的长度。 生 1:没有,因为我觉得这个图形从起点开始,沿着边线回不到起点。 师:我们把这种没有封上图形称为不封闭图形;这些有周长的图形,可以称它们封闭图形。 师:(板书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所以什么样的图形才有周长?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让学生在感知周长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测量感受周长是通过度量得到,加深对周长意义的理解。】 3. 动手操作,区分周长与面积 师:老师准备了一根长 150CM 的软尺,现在把它首尾相连,围成一个图形,这个图形有周长吗?是多少? 师:还长一根同样长的尺子,你能把它围成一个其它形状的图形吗?这的周长是多少? 师:这两个图形什么不同,什么相同? 师:周长应该关注的是图形一周的长度,与形状、大小无关。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让学生在深化周长的内涵,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周长与面的大小的区别。】 四、巩固练习,内化概念 教材第 45 页 “数一数” 师:猜猜看,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哪个最短? …… 师:验证谁猜的准。你能把各个图形的边线描出来吗?(学生描) 师:你能用图上给的信息,数出各个图形的周长吗?(学生数一数,验证猜想) 师:看来,格子多的图形周长不一定长,格子少的图形周长也不定小。周长主要看图形的边线。 【设计意图:通过方格图中的图形,让学生感知度量单位的存在,并通过 “数一数” 的活动,来体会度量的本质;同时对 “周” 和 “周长” 的辨析来体会周长概念本质特征。】 五、全课总结,回顾反思 师: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是怎样学习的?周长在生活有什么用处?

    chen'rui129032
    chen'rui1290323年前

    第二稿: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 45 页

    教材分析: 对周长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基本平面图形和基本度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本单元通过丰富的测量活动,积累测量的经验,掌握初步的测量技能,从而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
    《什么是周长》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起始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教材在编排上并没有对周长的概念下严格概念,而是从学生了解的实际事例和已有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积累丰富的实际测量的经验,帮助学生逐步感悟周长概念的本质,理解周长的意义,为后续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通过前测发现有 67%左右的学生没有听说过周长,在听说过周长的 33%左右学生中,有部分学生对周长理解不是数学上的周长,有 17%左右的学生理解较为正确,但仍存在有局限性,主要是对一周这个词不理解。 通过对学过周长的四五年级学生调查中显示有 35%左右的学生对周长的定义理解,65%左右学生对周长的理解忽略 “长度” 的涵义。在询问到 “你认为一周和周长有区别吗” 由 83%左右的学生不清楚区别在哪里,甚至有部分学生认为没有区别。 调查可以看出学生的周长理解是有困难的,对 “一周” 和 “长度” 的认识不清晰。《什么是周长》是学生首次接触到周长的概念,所以我将能结合实例理解周长的含义,体会到周长概念中 “长度” 的涵义作为本节课的重难点。另一方面,三年级的认知特征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中我将通过结合具体事例和多样形式活动积累关于周长的直接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周长的概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物和图形,通过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认识物体表面和图形的周长。

    2、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在活动中探索测量周长的方法。

    3、在操作、交流活动中,获得测量周长的活动经验,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能结合实例理解周长的含义,体会到周长概念中 “长度” 的涵义。

    一、情境引入,激活原有经验

    1、在情境中引出 “一周”

    师:快来看,小明的锻炼计划是什么样的?(出示图片动画)他天天跑一圈,天天跑,小明第一天跑了,和你心中想象的一样吗?

    师:谁来说说怎么不对了?预设:应该绕着操场跑边边。

    师:在数学上,那个边叫做边线。

    师:那看第二天,(播放动画)对吗?那你觉得跑到哪才叫跑了一圈?

    预设:跑一圈再回到起点。

    师:再来看看第三天的。(播放动画)

    师:那谁来说一说,他怎么跑就对了?

    生:沿着边线跑,然后从起点又跑回到起点。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的一圈,在数学上叫一周。

    2、指一指、描一描,理解 “一周” 的意义

    师:现在你知道操场的一周,你能指出树叶的周在哪吗?(生指)

    师:数学书封面,他的一周在哪?(生指)

    师小结:不管从哪里开始,只要沿着边线,再回到起点,这就是图形的 “一周”。

    【设计意图:本环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通过指一指、描一描、摸一摸,整体感知一周。】

    二、丰富感知,建立周长概念

    1、体验平面图形 “一周的长度”

    师:现在老师这儿有两个平面图形,你能找出它们的一周在哪儿吗?(出示三角形、圆形。学生指一指)接下来我起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你觉得圆的一周跟三角形的一周比谁的更长一些呢,还是一样长?预设:一样长;三角形的一周长一些;圆的一周长一些。

    师:我们来比一比吧,老师把三角形的边线从一点断开把它取下来,这条线段的长度是三角形一周的长度。

    师:把圆的边线也从一点断开,把它取下来拉直,这条线段的长度是圆一周的长度。 师:那现在将两条线段放在一起比较,三角形的一周长一点,对吗?那你觉得大约长多少呢?几厘米呢?……

    师:这是我们刚才估计,我们拿尺子量一量,就能量出一个比较准确的结果。 师生共同测量三角形、圆的周长。

    师:三角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长多少?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对距离的直观感知,引发学生思考,加以验证,在验证的过程中建立周长的表象,渗透周长概念。】

    2、动手测量,理解周长

    师:我们知道了三角形和圆形的周长,可是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呢?你有办法量一量吗?给大家准备的学具有直尺、细绳、小皮尺,请小组合作完成。

    ①明确要求。(课件出示)

    活动提示: 1、选一选,用什么工具测量合适?

    2、想一想,你打算怎样测量?

    3、写一写,填好活动记录单。(测量时取整厘米数)。

    ②交流反馈。

    师:你们小组用什么工具测量了树叶一周的长度?怎样测量?(小组结合《活动记录单》展示汇报)

    预设 1:卷尺。

    预设 2:用线围树叶一周,再拉直后,用直尺测量。

    教师小结:通过量一量我们知道这条线有多长,那这是树叶的周长

    师:你们小组用什么工具测量了数学书封面一周的长度?怎样测量?(小组结合《活动记录单》展示汇报)

    预设 1:直接四条边长相加。

    预设 2:测量一条长一条宽,根据长方形对边相等算出周长。

    预设 3:用线围课本封面一周,再测量线长。

    师:我们在测量这两个图形时,他们的方法一样吗? ……

    师小结:测量图形的周长时,我们要根据图形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师:那我们再来体会一下周长这两个含义,周长的周是什么意思?长是什么意思?……

    师:那什么是周长?(板书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现在老师要画一个图形(一个角),这个图形有周长吗?

    预设:没有。

    生 1:没有,我觉得这个没有一个完整的图形。

    生 2:有,锐角也是线段组成的,它有它的长度。

    生 1:没有,因为我觉得这个图形从起点开始,沿着边线回不到起点。

    师:我们把这种没有封上图形称为不封闭图形;这些有周长的图形,可以称它们封闭图形。

    师:(板书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所以什么样的图形才有周长?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让学生在感知周长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测量感受周长是通过度量得到,加深对周长意义的理解。】

    3. 动手操作,区分周长与面积

    师:老师准备了一根长 150CM 的软尺,现在把它首尾相连,围成一个图形,这个图形有周长吗?是多少?

    师:还长一根同样长的尺子,你能把它围成一个其它形状的图形吗?这的周长是多少? 师:这两个图形什么不同,什么相同?

    师:周长应该关注的是图形一周的长度,与形状、大小无关。 【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让学生在深化周长的内涵,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周长与面的大小的区别。】

    四、巩固练习,内化概念

    教材第 45 页 “数一数”

    师:猜猜看,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哪个最短? ……

    师:验证谁猜的准。你能把各个图形的边线描出来吗?(学生描)

    师:你能用图上给的信息,数出各个图形的周长吗?(学生数一数,验证猜想)

    师:看来,格子多的图形周长不一定长,格子少的图形周长也不定小。周长主要看图形的边线。 【设计意图:通过方格图中的图形,让学生感知度量单位的存在,并通过 “数一数” 的活动,来体会度量的本质;同时对 “周” 和 “周长” 的辨析来体会周长概念本质特征。】

    五、全课总结,回顾反思 师: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是怎样学习的?周长在生活有什么用处?

    chen'rui129032
    chen'rui1290323年前

    二稿反思:

    这节课是这个单元的起始课,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

    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 " 周长 " 这个词语,只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在导入上,创设小宝绕公园跑一周的情境导入认识周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紧扣目标,对话生成的过程中,通过指一指,找一找,摸一摸,描一描,判一判这些环节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图形和身边物体的周长,从而知道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这节课虽说重视知识的形成与获取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受和体验,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 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树叶的周长时,我发现学生对测量方法的选择很随意,整个测量过程用时比较多,细细想来是在进行测量之前缺少对学生方法选择的引导。如果在测量之前加上个 “你打算怎样来测量?” 问题的探讨,也许会避免上述的问题。有学生说用绳子围着树叶一圈之后,把绳子拉直,用尺子量一量就可以知道树叶的周长是多少,这时我却没有抓住机会适时给学生渗透 “化曲为直” 的数学思想。

    2. 当学生出现不同的意见时,不能够抓住机会及时的引导学生,并进行评价,这是今后要注意和努力的地方。

    3..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这个教学重点没有讲透,在多举一些例子巩固会好一些。

    chen'rui129032
    chen'rui1290323年前

    三稿: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认识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

    2、会计算多边形的周长,并能寻求简单合理的运算算途径。

    3、能与他人合作,测量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周长,获得测量周长的活动经验。

    4、让学生通过 “指一指、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 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动手操作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5、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周长的度量观念。

    二、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含义,建立周长的概念。

    教学难点:测量不规则图形的周长。

    三、 学具准备:直尺、彩色笔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直尺、信封(内装有毛线和树叶)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导课(播放课件) 秋天来了,树叶黄了,一片片树叶翩翩飞舞着从树上落下来,这美丽的风景吸引了淘气和笑笑。他们高兴地捡来了很多漂亮的树叶。

    (二)认识边线 1、认识物体表面的边线

    (1)借助树叶认识不规则物体表面的边线 这是淘气捡的树叶,绿色的是叶面,你知道叶面上网状的线叫什么吗?叶面上除了叶脉,还有边线,你知道叶面的边线在哪里吗?

    (2)借助数学书封面认识规则物体表面的边线 师:我们每天学的数学书的封面也有边线,它的边线同叶面的边线有什么不同?

    生:数学书封面的边线是直的,叶面的边线是弯曲的。

    师:那你能用直尺描出数学书封面的边线吗?

    (3)举例生活中物体表面的边线 除了叶面和数学书的封面,你能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表面还有边线? 生:预设桌面、黑板面、门面等等。

    (4)探索是不是所有物体表面都有边线。

    师:是不是所有物体表面都有边线?

    生:不是 师:哪些物体的表面没有边线?

    生:球

    (设计意图:本环节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初步感知边线就是物体的一周,通过描、摸、说等活动,初步感知物体的一周,为后面学习一周打下基础)

    2、认识图形的边线

    师:一阵风把树叶挂走了,数学老师也把数学书拿走了,我们看留下的是什么? 生:树叶形,长方形 师:这些物体的边线就是一个封闭的图形,这些边线就是封闭图形的边线。

    (设计意图:数学蕴藏在生活中,但是数学研究更多的是脱离物体的所有属性,转化为为纯数学的知识,使数学研究更深入。)

    (三)认识一周

    1、创设蚂蚁爬树叶比赛的情境,让学生理解一周的含义。

    师:蚂蚁的妈妈也带着它的孩子们在秋天的落叶下玩树叶呢?它们把树叶当作运动场,比赛跑步呢?跑步的规则是什么?(课件出示)

    生:读规则

    师:强调规则中的重点。

    师:三只蚂蚁宝宝站在起跑线,随着蚂蚁妈妈的发令枪一响,蚂蚁宝宝们出发了,二叫宝宝获得了第一名,一号宝宝获得了第二名,最慢的是三号宝宝,三号宝宝获得了第三名。对蚂蚁妈妈的裁判结果你同意吗?

    生:不同意

    师:为什么?

    师:跑一周就是要从起点又回到起点。(板书)

    师:你能像蚂蚁宝宝那样,选择一个起点,沿着边线说一说数学书封面的一周吗?

    2、描图形的一周(完成练一练 1 题)

    师:蜗牛宝宝也在爬图形的一周,你能帮蜗牛宝宝爬完一周吗?

    师:图中的箭头表示什么?

    生:动手描出图形的一周,边描边说。

    (蜗牛宝宝从起点出发,沿着边线爬起呀爬,又回到终点,正好爬了一周。

    3、认识图形的一周。 出示三角形,心形,五角形,雷电图,卡通汽车图 师:你能让学生描出下列图形的一周吗?

    生:自主描 师:谁能到黑板上展示一下你描汽车图一周的过程。

    生:展示

    (设计意图:由于一周同学们的生活经验相对丰富,为了使学生科学用数学的语言来理解一周的意义,我创设了蚂蚁爬树叶一周的情境,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科学对一周形成认识,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周长,数周长找打下基础。)

    (四)度量一周的长度,建立周长的概念

    1、度量直边图形的长度。 创设三角形和长方形比一周长度的情境,让学生获得直边图形周长度量的方法,从而形成周长的概念。

    师:听三角形和长方形在争论呢?它们争论什么呢?

    生:比谁的一周长度长。

    师:你觉得谁的一周长?

    师:你的理由是什么呢?引出度量

    师:怎么度量呢?用什么工具?

    生:用直尺

    师:课件展示度量的方法。

    师:同学们,你们动手量一量三角形和长方形一周的长度

    生:动手测量后汇报 师:引导学生提示周长的概念

    2、度量曲边图形的方法 (1)讨论曲边图形的度量工具。

    师:树叶也想知道自己的周长,它能用直尺测量吗?

    生:不能 师:那用什么工具测量?怎么测量呢?

    (2)视频演示曲边图形的度量方法

    (3)学生动手度量树叶的周长并汇报。

    (设计意图:由于长度的度量学生是在二年级时学的,为了唤起学生度量周意识,我创设了三角形和长方形比一周长度的情境,让学生在丰富的情境活动中获得度量周长的需要,从而形成周长的概念。)

    (五)总结周长的意义,深化对周长的理解。 对照板书,让学生理解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先找出一周的边线,再从起点又回到起点获得一周,再度量这些边线的长度,获得对周长意义的完整理解,使周长的概念更明确。

    (设计意图:对照板书,让学生明白度量周长的过程,使学生对周长形成明确的认识)

    (六)完成问题串四。

    师:为什么要数一数呢?

    生:因为图上已经表明一格代表 1 厘米。

    师:示范引导学生找出起点,沿边线,边描边数。

    生:独立完成后面几个图形周长的度量与汇报。 (教学设计:通过问题串四通过找边线,描边线,边描边数(度量),获得图形的周长巩固周长的概念。)

    (七)课后练习 1、练一练第 2 题 2、练一练第 3、4 题

    chen'rui129032
    chen'rui1290323年前

    周长的认识是一节概念课,以往的课堂教学把关注点放在图形周长的计算上,而对周长概念的构建仅是一带而过,这样常常会给学生后面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带来困难和障碍,部分学生也会因缺乏对周长概念的深刻理解,而在后续学习中常常把周长和面积概念混淆。特别是六年级时学习阴影部分周长的计算时,常常是不知道哪部分表示阴影部分的周长。

    一、多种活动理解边线 ,所以本节课我对教材的理解是理解边线是本节的一大重难点,由于一稿与二稿中,我们以生活中的公园情境让学生理解边线的意义,通过对比斟酌,因为生活中的数学与纯数学还是有一定的区别,这一情境不利于边线的理解。教材之所以选择树叶与数学书的封面还是有一定的科学性,所以我们经过思考后确定以教材为本,从树叶入手让学生感知边线。一理解不规则物体的边线,二是理解图形的边线,使学生明白,周长不只是规则的图形周长,不规则的封闭图形也是有周长的。

    二、对周长的概念教学我们采取抽丝拨茧的方法 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和建立,我们采取抽丝拨茧型,首先先理解一周,一周对学生来说不是难点,难点是物体表面的一周指的是边线的一周,不是表面的一周。教学中我们通过动画创设让学生建立一周产概念,并让学生通过描,说等多种活动理解物体表面的一周,再从物体表面的一周过渡到封闭图形的一周,让学生经历从生活数学到纯数学的研究。其次再通过课件演示理解一周是有长度的,明白周长是通过度量才能得到。最后再合起来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意义,这样学生层层深入,对概念理解就会较为深刻。

    三、重组教材,从易到难经历周长的测量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我重组了教材,让学生先讨论和测量直边图形的周长,在获得直边周长测量的经验后,再引导测量曲边图形的周长。

    四、利用微课突破化曲为直的测量思想。 度量树叶的周长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为了学生掌握化曲为直的度量思想,我先让学生讨论,在学生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我再借助微课让学生掌握边绕边放的度量方法,在微课的指导下,在老师的提问中学生掌握了度量的技巧,掌握了曲边图形的度量方法,同时获得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总之,概念课的教学要在举三反一,多种例子与活动中建立概念,概念建立后,再举一反三通过多种练习活动巩固概念。

    chen'rui129032
    chen'rui1290323年前

    三稿反思:

    周长的认识是一节概念课,以往的课堂教学把关注点放在图形周长的计算上,而对周长概念的构建仅是一带而过,这样常常会给学生后面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带来困难和障碍,部分学生也会因缺乏对周长概念的深刻理解,而在后续学习中常常把周长和面积概念混淆。特别是六年级时学习阴影部分周长的计算时,常常是不知道哪部分表示阴影部分的周长。

    一、多种活动理解边线 ,所以本节课我对教材的理解是理解边线是本节的一大重难点,由于一稿与二稿中,我们以生活中的公园情境让学生理解边线的意义,通过对比斟酌,因为生活中的数学与纯数学还是有一定的区别,这一情境不利于边线的理解。教材之所以选择树叶与数学书的封面还是有一定的科学性,所以我们经过思考后确定以教材为本,从树叶入手让学生感知边线。一理解不规则物体的边线,二是理解图形的边线,使学生明白,周长不只是规则的图形周长,不规则的封闭图形也是有周长的。

    二、对周长的概念教学我们采取抽丝拨茧的方法 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和建立,我们采取抽丝拨茧型,首先先理解一周,一周对学生来说不是难点,难点是物体表面的一周指的是边线的一周,不是表面的一周。教学中我们通过动画创设让学生建立一周产概念,并让学生通过描,说等多种活动理解物体表面的一周,再从物体表面的一周过渡到封闭图形的一周,让学生经历从生活数学到纯数学的研究。其次再通过课件演示理解一周是有长度的,明白周长是通过度量才能得到。最后再合起来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意义,这样学生层层深入,对概念理解就会较为深刻。

    三、重组教材,从易到难经历周长的测量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我重组了教材,让学生先讨论和测量直边图形的周长,在获得直边周长测量的经验后,再引导测量曲边图形的周长。

    四、利用微课突破化曲为直的测量思想。 度量树叶的周长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为了学生掌握化曲为直的度量思想,我先让学生讨论,在学生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我再借助微课让学生掌握边绕边放的度量方法,在微课的指导下,在老师的提问中学生掌握了度量的技巧,掌握了曲边图形的度量方法,同时获得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总之,概念课的教学要在举三反一,多种例子与活动中建立概念,概念建立后,再举一反三通过多种练习活动巩固概念。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84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84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9ms · UTC 03:10 · PVG 11:10 · LAX 20:10 · JFK 23:10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