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蕊

董蕊

🏢  吉林省农安县前岗乡鲍家中心小学 / 教师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214 号会员,加入于 2020-10-24 21:43:41 +08:00
10 G 0 S 40 B
董蕊 的最新回复

整节课重在 “量” 的过程,充分体现了量感的实操过程,以及在课堂的应用。

导入部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对于新知的探索欲望,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活 动 综 述
                         
                  “混合” 的学习   明晰的思路
                  
                  
    首先,感谢新世纪小学数学举办的第二届名师工作室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大赛,为我们搭建了学习与研究的平台,创造了沟通和交流研究的机会。以 “混合式学习” 为主题研究活动,更加贴近当下的教育的发展,让教师的目光从传统教学发展为混合式教学,从研讨一节课放大到研讨一个主题,这对于像我这样来自村小的数学教师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和成长的机会,通过这次活动让我在教学模式、教学思考上学到了不少,受益良多!

一、理解、阅读,体会 “混合式学习”

    在接到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编委的通知时,我们刚看到 “混合式学习” 这个主题时,说实话,很茫然,有些无从下手。于是,我们并未着手去选课,而是立足于 “混合式学习”,展开调查研究。我们认真研读相关资料,对传统课堂、翻转课堂以及 “混合式” 教学课堂的区别,有了初步的认识。
    
    混合式教学中教师好像机场的航站楼,而学生就好像飞机。为什么这么这样说?混合式教学模式通常教师会把理论知识整理出来按照逻辑关系发布到网络上。而学生通常通过网络进行线上理论部分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好像航站楼那样等着学成的学生们的到来,他就在哪里,巍然不动。而学生则不然,他们就像飞机,有的可能转了好几个机场才到终点,有的可能直接飞到终点,有的可能绕了好几圈才落地。因为对于学生来说,不管用什么方式花了多久时间,最终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内容即可。“线上” 和 “线下” 两种教学组织形式有机结合,可以把学习者的学习由浅到深引向深度学习。经过团队成员们一起研究,商讨,共同分析,由此我们共同选定 “圆柱的表面积” 一课。
    

二、课堂、研讨,感受 “混合式学习”

    对比北师版、人教版、冀教版、部编版、苏教版、浙教版、青岛版等七个版本的教材,不难发现,对于圆柱表面积的探究重点均放在探究圆柱侧面积的求法上,其探究方法均是化曲面为平面。由此可见,我们需要渗透给学生的是其中蕴含的转化思想,需要发展的是学生的推理能力。同时,北师版教材用实际问题引入,我们应将实际问题回归生活,教会学生理论结合实际。
    
    在新世纪版教材中,本单元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涉及到的知识有认识圆柱与圆锥,了解它们的各部分名称和基本特征,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已经初步理解了表面积的含义,以及经历了面旋转成圆柱、圆锥的活动,沟通了二维图形与三维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当然,后续相关知识的学习也是需要本节课学生活动经验的积累和空间观念的发展作为基础的。
    
    史宁中教授说: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让学习者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而数学的眼光就是抽象,数学的思维就是推理,数学的语言就是模型。基于 “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数学教学就是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团队确定了本节课最核心、本质的内容:在探究圆柱的表面积过程中积累活动经验,合理适时的渗透转化思想,发展推理能力,并注重理论结合实际。
    
    经过团队不断的研讨交流,我们从设计草稿,到设计一稿,再到最后的三稿,不断调整微课 3.0 的使用。在平行班我们做了对比试验,其中一个班级,我们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完整的微课,课堂学习时发现学生只关注到了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的一种情况。于是,我们再一次调整了微课的使用,采用截取片段的方式课堂播放,这一次我们发现,结合微课,学生在课上自主探究,探究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情况,提出了将圆柱在平面上滚动一周求侧面积的方法。美国学者 Singh&Reed 指出:混合式学习是在 “适当的” 时间,通过应用 “适当的” 学习技术与 “适当的” 学习风格相契合,对 “适当的” 学习者传递 “适当的” 能力,从而取得最优化的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适当的时间,为学生播放了适当的片断,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核心概念,渗透核心思想方法。
    

三、思考、交流,发展 “混合式学习”

    新世纪小学数学的此次活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棒的交流的平台。我们前期网传的参赛设计和课堂实录,各位专家和广大优秀的教师们在论坛上留下了建议,让我们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后期的网络答辩,我们认真聆听来自全国各地优秀教师的答辩,学习教学方法,领悟他们对教学深刻的思考,感悟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及时纠正。思想的交流与碰撞,让我们真心感受到此次大赛的意义,感谢新世纪小学数学,为我们广大教师搭建平台,大家的集思广益,相互扶持,让我们感受到团队的凝聚力,在切磋中共同进步!
    
    丰富的微课 3.0 引领学生探究,带动学生的数学思考,为后续知识学习做有效的铺垫。不管如何使用微课,都要有利于突出教学内容的本质,有利于提出教学内容的核心问题,能够驱动数学思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这是每一位教师的初衷!
    
    再次感谢新世纪小学数学平台,给我们团队这样宝贵的学习机会!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会继续认真钻研教材,上好每一节课,虚心学习,共同成长!祝新世纪小学数学的此项活动越办越好!

@张殿利 很感谢张老师的细心观看!对于这道题来说,确实圆锥的侧面展开图示扇形。课堂中学生在这里提到了半圆,所以我还是觉得有必要说明一下,确实存在着这样的圆锥,侧面展开图是半圆,半圆是扇形的特例,学生可能并不知道。在这里做说明就是为了避免学生的误会,误以为圆锥侧面展开既可以是扇形也可以是半圆,而是明白二者的关系。再次感谢张老师,以后再处理这样的问题时,我会注意!

四、教学实施

(一)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1. 请同学们欣赏世界上著名的建筑!(观看视频)

  2. 设计师们用到了一个共同的立体图形是什么?

  3. 关于圆柱,你了解哪些知识?

  4. 揭示课题,并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短片,学生发现生活中到处可以用到圆柱!回顾圆柱的相关知识,加深学生对于圆柱特征的认识,为圆柱表面积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1. 观看微课

(1)奇思和乐乐遇到了一个问题,我们一起去看看!(观看视频)

(2)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思考一下,说说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微课形式,创设给望远镜做包装这样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能够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1. 圆柱的表面由哪几部分组成?

  2. 侧面是一个曲面,侧面积该怎么求呢?你有什么好办法?

(1)猜一猜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图形?学生汇报想法。(适时播放微课)

(2)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3)探究问题:

①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怎样的图形?

②侧面展开图的长与宽与这个圆柱有什么关系?

③怎样求圆柱的侧面积?

(4)小组汇报探究结果。(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预设:如果学生探究结果不好或表述不清,播放微课中学生汇报部分。

(5)通过 PPT 回顾圆柱侧面展开过程。

【设计意图: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图形,以及展开图中的长、宽与圆柱有关量之间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因此,我将问题串二、问题串三两个问题放在一起让学生探究,一方面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旨在充分让学生经历侧面展开的过程,找到展开图与圆柱之间的关系,使知识更具有连贯性。通过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等方式,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眼、手、脑多种感官的参与,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适时渗透转化的思想,锻炼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
  1. 计算 “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纸板?”

(1)学生独立完成。

(2)汇报展示做法,提示学生注意有两个底面。

(3)观看微课,实际做包装盒时需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探究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根据圆柱的展开图由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组成,学生不难求出圆柱的表面积,在这里通过微课提示学生,实际做包装盒时实际用料要比计算的结果多一些,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1. 课堂小结

(1)观看微课,听听小伙伴的收获。

(2)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微课的形式更加直观地回顾本节课,也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听取小伙伴们的收获时,相同之处,会在心里给予自己肯定,增加学生的自信,学生没有回顾到的地方,又会加以补充,这也是混合式教学的优势所在。】

(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1. 连一连,并在括号中填出相应的数。

(1)猜一猜立体图形沿虚线展开侧面是什么图形?

(2)连一连,填一填。

  1. 求圆柱的表面积。与同伴说一说,侧面积是如何得到的?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之间的关系、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在学习中我们曾遇到了什么问题,我们是怎样解决的?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一方面是对本节课知识点的回顾整理,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同时也使学生意识到,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做到理论实践相结合。】

(五)板书设计

板书.png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终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圆柱与圆锥” 的第三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已经初步理解了表面积的含义。圆柱的表面积是两个底面积的和加上侧面积,求底面积就是求圆的面积,这部分知识学生已经学习过,所以侧面积的求法是本节课的新知识,是探究的重点。在探索圆柱侧面积算法的过程中,学生把曲面转化成平面,开展一系列的推理活动,锻炼其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五年级时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这是本课学习圆柱的表面积的基础,但由于侧面是曲面,所以 “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图形?”,“侧面展开图与圆柱有什么关系?”,“怎样求圆柱的侧面积?”。这些问题将是本课表面积知识新的生长点。

三、教学设计

1. 学习目标

(1)经历圆柱展开等操作活动,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

(2)经历圆柱侧面展开的过程,了解圆柱侧面展开后可以是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3)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并掌握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2. 教学重点

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3. 教学难点

圆柱侧面展开图的长、宽与圆柱有关量之间的关系。

4. 教学准备

课件、圆柱体包装盒、剪刀等。

【后测试卷】

d533984a462d1cd38b78111ab9f89c6.png

【后测分析报告】

本次后测共四道题,填空两题,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两题。

填空题第一题:

如果一个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相等,那么沿着圆柱的高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可以得到一个 (长方形)。

     有 19 人参与测试,18 人答案正确,有 1 人答案为正方形,这名同学关注到了底面直径和高相等这一信息,把侧面理解成了切面,说明还是有个别学生对圆柱侧面积的含义理解不透彻,对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这一知识点掌握不牢固。
     

后测试卷1.jpg

填空题第二题:

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为 4dm,高为 3dm,它的底面周长为 (      ) dm,侧面积为 (     ) dm²,底面积为 (      ) dm²,表面积为 (      ) dm²。

     有 19 人参与测试,18 人答案正确,1 人表面积填写有误,该同学前三空均为正确答案,所以应属于计算错误。
     

后测试卷2.jpg

第二题,求下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共 19 人参与测试。

     图形 1 的侧面积准确率为 100%. 表面积 2 人出现错误,该 2 名同学的侧面积和底面积计算均正确,所以分析认为该两名同学为计算错误。

     图形 2 的侧面积准确率为 100%。表面积有 1 人出现错误,该同学的侧面积和底面积计算均正确,分析认为该同学为计算错误。
     

后测试卷3.jpg

     通过后测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生已经理解了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了解到圆柱侧面展开后可以是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并掌握了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但仍有个别学生在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为什么图形的掌握存在问题,课下需要对该名同学进行细致的了解和辅导。还有 4 名同学的计算存在错误,需在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方面再努力。
                    【第二次试讲教学反思】
    经过了第一次的试讲,团队成员对《圆柱的表面积》一课教学设计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修改意见,于是我又进行了第二次试讲。
    
    整堂课的学习过程我不是让学生被动的接受教材或老师给出结论, 而是通过合理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 “再创造” 过程,所以学生的学习气氛和课堂效果都令人欣喜!
    
    但课堂教学始终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对于本节课,圆柱的侧面积重点在于圆柱的侧面展开与展开图形的转化过程 相对于第一次试讲,这一次学生操作上似乎不成问题,但是在小组汇报时,学生的表述不清楚,不准确,让其他同学不明白,这时我便有些着急去替学生说 “清楚”!学生们虽然点头,但通过眼神,我看到了他们还是一知半解,没能完全领会。现在回想这节课,是否可以这样处理?孩子们之间的对话往往更能让彼此心领神会。微课 3.0 中有这部分同学的分析、猜想、验证过程,何不在学生不会表达时及时观看视频,做到心口合一呢? 在遇到问题时及时处理,帮助学生感受知识的水到渠成。
    
     如何有效利用混合式教学,将每一次课堂的生成都有效的给予反馈 ?依然值得我们教者思考!
                    【第二次试讲研讨记录】
                    
    第一次试讲后,针对试讲中出现的问题,结合试讲后的研讨和反思,我们对《圆柱的表面积》这一课的二稿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修改,形成了教学设计三稿,并于 11 月 12 日在前岗乡太平村小学进行了第二次试讲。
    
    

二讲1.jpg

    试讲结束后,小组成员就本次试讲的亮点和不足展开了讨论。
     

二研1.jpg二研2.jpg二研3.jpg

具体研讨结论总结如下:

优点:

1. 各环节衔接比较流畅,自然,语言有亲和力。

2. 教具学具准备充分,小结部分利用微课展示,将求表面积的方法拓展到一般立体图形,拓宽看学生的思维和视野。

3. 导入部分自然流畅,即回顾了旧知,又能很好的引起学生兴趣并直接进入主题。

不足:

1. 学生总结出规律后,教师再播放微课,环节重复。

2.语言不够简练,不自觉的重复学生说过的话。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二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圆柱与圆锥” 的第三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已经初步理解了表面积的含义。圆柱的表面积是两个底面积的和加上侧面积,求底面积就是求圆的面积,这部分知识学生已经学习过,所以侧面积的求法是本节课的新知识,是探究的重点。在探索圆柱侧面积算法的过程中,学生把曲面转化成平面,开展一系列的推理活动,锻炼其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五年级时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这是本课学习圆柱的表面积的基础,但由于侧面是曲面,所以 “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图形?”,“侧面展开图与圆柱有什么关系?”,“怎样求圆柱的侧面积?”。这些问题将是本课表面积知识新的生长点。

三、教学设计

1. 学习目标

(1)经历圆柱展开等操作活动,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

(2)经历圆柱侧面展开的过程,了解圆柱侧面展开后可以是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3)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并掌握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2. 教学重点

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3. 教学难点

圆柱侧面展开图的长、宽与圆柱有关量之间的关系。

4. 教学准备

课件、圆柱体包装盒、剪刀等。

四、教学实施

(一)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1. 请同学们欣赏世界上著名的建筑!(观看视频)

2. 设计师们用到了一个共同的立体图形是什么?

3. 关于圆柱,你了解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短片,学生发现生活中到处可以用到圆柱!回顾圆柱的相关知识,加深学生对于圆柱特征的认识,为圆柱表面积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1. 观看微课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思考一下,说说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微课形式,创设给望远镜做包装这样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能够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 侧面是一个曲面,侧面积该怎么求呢?你有什么好办法?

(1)谁能猜一猜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什么图形?(适时播放微课)

(2)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3)探究问题: ①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怎样的图形? ②侧面展开图的长与宽与这个圆柱有什么关系? ③怎样求圆柱的侧面积?

(4)小组汇报探究结果。(当学生汇报不清楚时,利用微课 3.0 中片段,引导学生说清楚。)

【设计意图: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图形,以及展开图中的长、宽与圆柱有关量之间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因此,我将问题串二、问题串三两个问题放在一起让学生探究,一方面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旨在充分让学生经历侧面展开的过程,找到展开图与圆柱之间的关系,使知识更具有连贯性。通过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等方式,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眼、手、脑多种感官的参与,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适时渗透转化的思想,锻炼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

3. 计算 “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纸板?”

(1)学生独立完成。

(2)汇报展示做法,提示学生注意有两个底面。

(3)观看微课。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探究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根据圆柱的展开图由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组成,学生不难求出圆柱的表面积,在这里通过微课提示学生,实际做包装盒时实际用料要比计算的结果多一些,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4. 课堂小结

(1)观看微课,听听小伙伴的收获。

(2)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微课的形式更加直观地回顾本节课,也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听取小伙伴们的收获时,相同之处,会在心里给予自己肯定,增加学生的自信,学生没有回顾到的地方,又会加以补充,这也是混合式教学的优势所在。】
    
(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1. 连一连,并在括号中填出相应的数。

  2. 求圆柱的表面积。与同伴说一说,侧面积是如何得到的?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之间的关系、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在学习中我们曾遇到了什么问题,我们是怎样解决的?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一方面是对本节课知识点的回顾整理,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同时也使学生意识到,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做到理论实践相结合。】

五、板书设计

                     圆柱的表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 =  长   × 宽
    

S=πr² 圆柱的侧面积 = 底面周长 × 高 S 侧 = Ch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    × 高
                     【第一次试讲教学反思】


    在执教《圆柱的表面积》这节课时,我通过回忆圆柱的特征,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对于新知学习的兴趣。教学中,我结合新世纪微课 3.0 将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学生学习过程中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1. 从帮助小伙伴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根据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学生大胆探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2.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本节课我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图形,以及展开图中的长、宽与圆柱有关量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思考、探索、合作、填写学习单、全班交流等方式,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学生眼,手,脑多种感官的参与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同时锻炼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
    
    如何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有待我们团队去探索、去研究,找到适合学生的最好办法!
                    【第一次试讲及研讨纪实】
                    
                    
     经过前期的网络研讨,我们对《圆柱的表面积》这一课的一稿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修改,形成了教学设计二稿,为了检验二稿是否符合学生实际,以及教学环节设置是否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小组成员于 10 月 30 日在前岗乡太平村小学进行了第一次试讲。

讲4.jpg

试讲结束后,小组成员就本次试讲的亮点和不足展开了讨论。

研讨2.jpg

具体研讨结论总结如下:

优点:


1. 环节设计基本清晰;

2. 突发状况能够因势利导,如有学生说出求圆柱侧面积可以将侧面滚动一周,看看是什么图形,董老师因势利导,利用长方形顺势验证。


不足:


1. 各环节之间的衔接不够自然流畅,微课的引入部分稍显刻意。

2.重点环节的处理时微课的使用时机掌握不够准确。

3. 时间掌控还需注意调整,在探究环节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小组展示环节要控制好时间。
【讲课图片】

讲1.jpg讲2.jpg

讲3.jpg

【研讨图片】

微信研讨1.jpg

微信研讨3.jpg

微信研讨4.jpg

微信研讨5.jpg

研讨1.jpg

研讨3.jpg

                       《圆柱的表面积》前测分析报告

一、前测目的:

北师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圆柱与圆锥” 的第三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已经初步理解了表面积的含义。圆柱的表面积是两个底面积的和加上侧面积,求底面积就是求圆的面积,这部分知识学生已经学习过,所以侧面积的求法是本节课的新知识,是探究的重点。学生在五年级时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这是本课学习圆柱的表面积的基础,所以我设计了以下三道题,对学生进行前测,了解学生对于学过的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前测内容如下:

5eed564aad5ca6e12fcb39bae3d3225.png

二、前测结果分析:

第 1 题  你能写出这些平面图形的名称吗?

测试人数 52 人,正确率 100%。

通过前测发现:学生对于平面图形基础知识掌握牢固。

第 2 题  量一量,并计算它们的面积。

(1) 图、(2) 图 52 人正确,正确率 100%;

(3) 图 48 人正确,4 人错误,正确率 92.3%,错误分析: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与三角形计算公式混淆;

(4) 图 46 人正确,6 人错误,正确率 88.46%,错误分析:对于圆的面积公式掌握不准确,与圆的周长公式混淆,个别学生把 “半径的平方” 算成了 “半径 ×2”。

通过前测发现:平行四边形面积是五年级上册所学内容,个别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掌握不够准确;圆的面积是六年级上册所学内容,个别学生还没有把知识进行系统化整理,导致出现错误。但从整体来看,大部分学生对于平面图形面积掌握较好,能够准确计算出平面图形的面积。

第 3 题  你能写出这些立体图形的名称吗?

测试人数 52 人,正确率 100%。

通过前测发现:学生对于立体图形 —— 长方体和正方体名称掌握牢固。

第 4 题  它的表面积你会计算吗?

长方体表面积,正确 50 人,错误 2 人,正确率 96.15%; 正方体表面积,正确 50 人,错误 2 人,正确率 96.15%。

通过前测发现:96%的学生能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指的是哪些部分,对于表面积的含义掌握较好。    针对本次前测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学过的有关平面图形的面积和立体图形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较好,个别学生对于圆的面积计算上存在一些欠缺。这为我们《圆柱的表面积》的学习提供了一些参考,在此基础上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有助于知识的串连。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第一稿研讨

主要观点总结:

我们这次的活动的主题是混合式学习,其实在哪里引入微课、用好微课是我们设计的关键。从知识性内容来看,本节课的内容就是解决圆柱体的表面积问题,而且重难点应该都集中在探究圆柱体侧面积。

  一、在问题的提出利用微课提出问题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利用微课情境中实际问题导入本节的数学问题,能让学生更有探索的兴趣,从而探索圆柱的表面积。
  
  二、探究圆柱体侧面积是本节重点解决内容,如何使用微课 3.0,我们可以根据后续试讲情况再进行调试,在这一环节可以就是重点设计把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设。
  
   学生很清楚的能够表达出圆柱的表面而是由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组成;而圆的面积计算方法,学生在六年级上册的时候已经学习过,因此本节课的重难点放在侧面积的探究过程中。由于在微课 3.0 以及教材问题串中,求侧面积的方法都是直接呈现的展开过程,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会有很多种办法。
   在课堂上,学生探究圆柱侧面积时,如果学生通过探究可以发现展开图长方形和圆柱本身的关系,并且能完整表达,再播放微课就显得重复。反之,学生没发现,或者发现的不完整,或者表达的不完整,这个时候微课的播放才起到重要作用。
   
  三、在微课里有一个猜想的环节,学生猜想圆柱体的侧面积是圆形,然后用圆形去验证的时候发现圆形是不能围成圆柱的。让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的环节,教学时其实也可以让学生猜想一下。如果真有学生猜测是圆形,可以利用微课帮助学生验证,因为实际上学生手里是没有圆形的。
  
  四、在课堂小结部分微课总结的很到位,我们在课上运用好可以成为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因为这里如果单靠学生自己去总结是不可能总结到微课里的那么深入的,微课里是把求圆柱体表面积的方法拓展延伸到了所有的几何体,这点非常好,这个小结我觉得在这节课里反而是最能体现微课价值的地方。
  

@芒果 感谢老师对于本节课教学方法的认可,大胆放手,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化未知为有知的精神!

@Cc567 老师的观点我很赞同!看得见使学生有所感知,摸得到才能让学生真切的有所体悟,二者的结合才是最完美的效果!正如本课,微课是让学生在视角里感受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探究活动是让学生在操作中彻底实现立体与平面的相互转换,二者的结合学生对于圆柱表面积的理解和算法更加清晰!

@左远娜 感谢老师的肯定,也希望老师能够多提宝贵意见!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9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9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1ms · UTC 15:58 · PVG 23:58 · LAX 08:58 · JFK 11:58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