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海名师工作室

温海名师工作室

🏢  沣东新城阿房路一校 /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3000 号会员,加入于 2020-12-28 20:01:13 +08:00
10 G 0 S 65 B
温海名师工作室 的最新回复

【活动综述】

                             混合式学习 — 开启教学新探索
                      

寒来暑往勤播种,春华秋实育芬芳。12 月 24 日晚,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第十五届基地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网络答辩活动如约进行,沣东新城温海名师工作室作为参赛团队进行了 “混合式学习” 主题专场的网络答辩。此次参加网络答辩的是来自阿房路一校的温海、郑梦珂老师以及和平小学的冯雪、禄藤老师。四位老师在答辩过程中从容自信,面对辩方的问题有理有据,沉着应对,展示了团队教师扎实的专业素养。

本次活动参赛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本节课最核心、本质的内容是通过操作、观察、比较这三种探究活动,让学生切实理解由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且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对于 “采用混合式学习方式是否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核心概念?”,四位老师分别从混合式教学的优势,以及本课是如何采用新世纪小学微课 3.0 视频辅助教学做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在互联网发展的今天,线上与线下的融合即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势在必行,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发挥线上、线下的优势,实现混合式教学的最佳路径。参赛教师以深厚的数学功底,广泛的知识面和严谨的数学思维回答了对方辩友的问题,并向对方辩友提出了敏锐准确、直击要害的问题。

通过此次活动,展现了温海名师工作室全体教师对 “混合式学习” 的深入研究,答辩时选手以最佳的状态给此次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样的活动,不仅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提供了一个平台,也让参加答辩的教师相互学习、启发,对于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让我们乘着 “混合式学习” 之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数学教学中扬帆远航!

微信图片_20201227193356.jpg

微信图片_20201227193408.jpg

微信图片_20201227193414.jpg

颜老师的课上的很棒,通过微课 3.0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通过量、拼、折丰富的操作活动,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发现,归纳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 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各种感官动手操作,让学习真正地发生。我觉得前测和后测的数据很好,从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出发,站在儿童的角度思考,到底 “学什么、怎么学、有什么用”。值得我去学习借鉴。

                北师大五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二稿)

一、教学目标

1、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让学生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

三、教学难点: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找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从而顺利推倒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四、教法和学法:

教法:翻转课堂教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五、教学准备:学习单、平行四边形纸片

六、教学过程

(一)回顾微课视频

1、师: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视频,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微课 3.0)看完视频,谁能说说你有哪些收获?

师:建筑师之所以能设计出举世闻名的建筑物,离不开对图形的研究。今天,我们就从第一个基本图形开始 —— 平行四边形,这节课一起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课前我们已经看视频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既然大家都看了视频,因此,我们第一个环节是收获与分享。(ppt 出示问题) 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①从视频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②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你有几种剪拼方法?

3、师:哪个小组愿意分享学习成果? 请小组在全班进行分享汇报。转化过程,请同学上台一边讲解一边动手操作(教师板书)师:黑板上的 3 种方法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在这个转化过程中,谁能说说你还有哪些发现? 总结:今天老师有一种感觉,我不是老师了,我只是一个听众,把掌声送给你们自己。那对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你们已经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下面我们再次回顾一下推导过程。(播放微课 3.0)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对课前学习微课的检测,在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分享交流中,更好地理解公式,为更灵活地运用公式提供保障。】

(二)平行四边形面积巩固练习

接下来,我们进入本节课的第二个环节学以致用。(设计一个特别的任务 —— 寻找世界上最长的桥)

1、辨别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师:算平行四边形面积最重要的是知道谁和谁?生:底和高。下面请大家辨别一下哪个才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2、测量并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播放视频停车场) 没有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该怎么办?自己动手测量。(标出测量的底和高)师:都是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什么它们的高不一样呢?生:因为我们选择的底不一样,所以它们对应的高也就不一样了。 学生计算的结果可能不一样。到底谁做错了?师:在测量的时候可能会有误差,我们可以多量几次,还可以选择更准确的测量工具。大家得到的答案稍微有些不一样,但都是可以接受的。

3、(出示图片)请同学计算 3 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图片1.png

发现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4、明明用木条钉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木框,底是 20cm, 高是 10cm。吴伟用手一拉,变成了一个新的平行四边形 (如图)。这个新平行四边形和原平行四边形比较,周长变了吗?面积呢?如果有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11111.jpg

师:恭喜大家拼出了世界上最长的桥 —— 丹昆特大桥。(播放丹昆特大桥视频)

【设计意图:通过特别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进阶式的习题可以有效的巩固知识。在小组交流中,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合作能力,同时也是学生之间相互帮扶的过程。】

(三)布置作业

下面看看我们的作业:小小设计师 为了美化环境,我们的学校准备修建一个平行四边形花坛,要求占地面积是 12m2。请你想一想,该怎样设计呢?(每一小格代表 1m2)

微信图片_20201201220731.![图片1.png](https://bbscdn.xsj21.com/usercontent/undefined/image/1606831831000.png) jpg

11.png

                              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学生剪拼的三种方法
                        转化法、割补法、数方格法
                  北师大五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终稿)

一、教学目标

1、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让学生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

三、教学难点: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找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从而顺利推倒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四、教法和学法:

教法:翻转课堂教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五、教学准备:学习单、平行四边形纸片

六、教学过程

(一)回顾微课视频

1、师: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视频,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微课 3.0)看完视频,谁能说说你有哪些收获?师:建筑师之所以能设计出举世闻名的建筑物,离不开对图形的研究。今天,我们就从第一个基本图形开始 —— 平行四边形,这节课一起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课前我们已经看视频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既然大家都看了视频,因此,我们第一个环节是收获与分享。(ppt 出示问题) 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①从视频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②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你有几种剪拼方法?

3、师:哪个小组愿意分享学习成果? 请小组在全班进行分享汇报。转化过程,请同学上台一边讲解一边动手操作(教师板书)师:黑板上的 3 种方法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在这个转化过程中,谁能说说你还有哪些发现?

总结:今天老师有一种感觉,我不是老师了,我只是一个听众,把掌声送给你们自己。那对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你们已经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下面我们再次回顾一下推导过程。(播放微课 3.0)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对课前学习微课的检测,在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分享交流中,更好地理解公式,为更灵活地运用公式提供保障。】

(二)平行四边形面积巩固练习

接下来,我们进入本节课的第二个环节学以致用。(设计一个特别的任务 —— 寻找世界上最长的桥)

1、辨别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师:算平行四边形面积最重要的是知道谁和谁?生:底和高。下面请大家辨别一下哪个才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2、测量并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播放视频停车场) 没有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该怎么办?自己动手测量。(标出测量的底和高)师:都是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什么它们的高不一样呢?生:因为我们选择的底不一样,所以它们对应的高也就不一样了。 学生计算的结果可能不一样。到底谁做错了?师:在测量的时候可能会有误差,我们可以多量几次,还可以选择更准确的测量工具。大家得到的答案稍微有些不一样,但都是可以接受的。

3、(出示图片)请同学计算 3 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图片3.png

发现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4、明明用木条钉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木框,底是 20cm, 高是 10cm。吴伟用手一拉,变成了一个新的平行四边形 (如图)。这个新平行四边形和原平行四边形比较,周长变了吗?面积呢?如果有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图片2.png

师:恭喜大家拼出了世界上最长的桥 —— 丹昆特大桥。(播放丹昆特大桥视频)

【设计意图:通过特别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进阶式的习题可以有效的巩固知识。在小组交流中,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合作能力,同时也是学生之间相互帮扶的过程。】

5、(出示丹昆特大桥照片)思考:为什么桥梁要制造成三角形?引导学生总结出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和易变形的特征。师:虽然平行四边形不稳定,但是它在生活应用也十分广泛。例如:收缩门、衣架等等。

【设计意图:从大桥桥梁的实例出发,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学数学是为了更好地应用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三)全课小结

第三个环节,请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四)布置作业

1、下面看看我们的作业:小小设计师 为了美化环境,我们的学校准备修建一个平行四边形花坛,要求占地面积是 12m2。请你想一想,该怎样设计呢?(每一小格代表 1m2)

微信图片_20201130024959.jpg

2、观看《设计中的三角形》视频

【设计意图:小小设计师是对本节知识的巩固应用,播放视频《设计中的三角形》使学生感受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下节课学习进行铺垫。】

11.png

                          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学生剪拼的三种方法
                    转化法、割补法、数方格法

研讨反思

经过多次磨课和研课,对本节课的呈现又有了新的想法,于是,我们团队对教学设计和学习单的内容做了一些调整和修改。

修改一:

在第一次试讲时,发现孩子们学习兴趣不高,于是,在微课 3.0 的数学阅读中截取了一段视频导入新课来激发学生 的学习动机。第一次试讲不太成功,教学环节只进行到学以致用的第 3 小题,还有一道练习题没有解决,更没有时 间去总结,导致课堂结构不完整。课后,我们团队进行研讨,发现学习单内容需要修改,还有就是第一环节分享 与交流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不能过多地进行干预。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

修改二:

第二次试讲后,较成功地完成了所有的教学任务。由于本节课重点内容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过程,因此,在 完成第一个教学环节后还可以利用微课 3.0 的视频回顾重难点知识。由丹昆特大桥的桥梁建造成三角形这一现象, 提问学生 “桥梁为什么不建成平行四边形” 引出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 不稳定易变形,最后,拓展到利用平行四 边形的特点在生活中的应用。家庭作业应该继续播放微课 3.0 资源,引出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王乙乙 感谢您的点评,也希望您继续关注我们,多提宝贵的建议。

@田秀丽 感谢您的点评,也希望您继续关注我们,多提宝贵的建议。

@zhanglirong 是的,我们团队也认为本节课的重点就在于学生的动手操作,因此,微课的提前学习会提高课堂效率,给了孩子更多动手实践和分享成果的时间。感谢您的点评,也希望您继续关注我们,多提宝贵的建议。

@形变质通 感谢您的点评,我们团队会继续完善教学设计,也希望您继续关注我,给予我们点评和指导。

【教学设计一稿】

一、教学目标

1、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让学生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

三、教学难点: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找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从而顺利推倒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四、教法和学法:

教法:翻转课堂教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五、教学准备:学习单、平行四边形纸片、剪刀

六、教学过程

(一)回顾微课视频

1、师:同学们,课前我们已经看过学习视频了。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跟它有关系。(出示图片)请说出它的名字。生:平行四边形。对,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既然大家都看了视频,因此,我们第一个环节是收获与分享。视频一开始说学校要统计《白雪公主》表演小组的场地需要多大面积?这个场地刚好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怎么计算呢?又是如何推导出来的呢?请大家利用手中的平行四边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并填写学习单。

3、师:(ppt 出示问题) 哪个小组谁愿意分享学习成果? 请小组在全班进行分享汇报。

总结:今天老师有一种感觉,我不是老师了,我只是一个听众,把掌声送给你们自己。那对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你们已经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现在你们还有疑问吗?学生提问,并由学生自己解答。(学生不能解答由教师解答)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对课前学习微课的检测,在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分享交流中,更好地理解公式,为更灵活地运用公式提供保障。】

(二)平行四边形面积巩固练习

接下来,我们进入本节课的第二个环节学以致用。(设计一个特别的任务 —— 寻找世界上最长的桥)

1、辨别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师:算平行四边形面积最重要的是知道谁和谁?生:底和高。下面请大家辨别一下哪个才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2、测量并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播放视频停车场) 没有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该怎么办?自己动手测量。(标出测量的底和高)师:都是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什么它们的高不一样呢?生:因为我们选择的底不一样,所以它们对应的高也就不一样了。 学生计算的结果可能不一样。到底谁做错了?师:在测量的时候可能会有误差,我们可以多量几次,还可以选择更准确的测量工具。大家得到的答案稍微有些不一样,但都是可以接受的。

3、(出示图片)请同学计算 3 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发现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4、明明用木条钉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木框,底是 20cm, 高是 10cm。吴伟用手一拉,变成了一个新的平行四边形 (如图)。这个新平行四边形和原平行四边形比较,周长变了吗?面积呢?如果有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图片1.png

师:恭喜大家拼出了世界上最长的桥 —— 丹昆特大桥。(播放丹昆特大桥视频)

【设计意图:通过特别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进阶式的习题可以有效的巩固知识。在小组交流中,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合作能力,同时也是学生之间相互帮扶的过程。】

(三)全课小结

第三个环节,请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四)布置作业

下面看看我们的作业:小小设计师

为了美化环境,我们的学校准备修建一个平行四边形花坛,要求占地面积是 12m2。请你想一想,该怎样设计呢?(每一小格代表 1m2)

图片1.jpg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习单.jpg

【选课思考、教材和学情分析、教学重点和难点】

【选课思考】: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如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是本节课教学的重要内容。掌握这个过程和方法,将为学生探索三角形、梯形等面积的计算打下基础。但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我个人认为探索类活动课程可以采用微课的形式进行提前学习,这样一来,课上就给学生留下更多的讨论、分享和答疑解惑时间,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通过具体的情境提出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问题。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面积概念和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以及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的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受年龄的限制,他们的空间想象力还不够丰富,需要在不断的探索活动中,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进行操作与观察,才能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找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从而顺利推倒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9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9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9ms · UTC 13:02 · PVG 21:02 · LAX 06:02 · JFK 09:02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