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lei

wanglei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1843 号会员,加入于 2020-11-28 15:36:08 +08:00
10 G 5 S 25 B
wanglei 的最新回复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最终稿

【教材分析】

《课桌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的第二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感知长度概念,并能够自选单位进行测量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进而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学习活动逐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学会用直尺测量的方法,能够借助参照物或者已有长度估计实物的长度,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初步发展量感,增强空间观念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对长度已经具备一些感性认识,但学生对于长度单位以及测量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可以说这是学生第一次科学系统的认识长度单位,理解长度单位在测量中的实际意义。针对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要通过表象记忆来认识厘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了一些实物来丰富学生的认知,同时通过层层递进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知识,培养学生的量感。

【教学内容】

北师版二(上)第六单元《测量》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 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厘米,建立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放大的直尺模型、板贴。

学具:直尺、1 厘米小棒、3 厘米小棒、测量物品(透明胶带、积木、橡皮、笔盖、照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用不同的工具测量了教室有多长,数学书,文具盒,脚掌都可以作为测量工具。其实手也可以作为测量工具,大家现在把手伸开,大拇指的指尖到中指的指尖长度就是一拃(PPT 出示一拃),这个字念拃,大家一起读一遍一拃。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关于用拃测量的小故事。

PPT 播放视频。

师:为什么徒弟按照师傅说的 3 拃长,做的衣服却小了呢?

生:师傅手大,徒弟手小。(他俩的一拃不一样长。)

出示 PPT。

师:师傅的一拃长,徒弟的一拃短,他们的测量标准长度不同,师傅是以这么长作为标准长度一段接一段测量的,而徒弟是以这么长作为标准长度一段一段来测量的,所以测量结果就不同。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怎么样才能让测量结果一样呢?

生:用一样长的东西来量。

生:用尺子来量。

师:我明白了,得让测量标准长度一样长才行。

师:那现在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测量标准长度,睁大眼睛仔细看。

师手拿小棒演示。

师:我们就以这根小棒的长度作为标准长度。这根小棒的长度是 1 厘米。

板书:1 厘米。

齐读:1 厘米。

师:厘米是一个表示长度的单位。

板贴:长度单位。

师:它还可以用字母来表示,有知道的吗?(cm)

板贴:cm。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厘米。

板贴:认识厘米。

【设计意图】厘米这一词语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学生是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这样的数学名词。用学生喜欢的故事引入,通过故事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明白统一测量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引出长度单位 — 厘米,激发学生对厘米的探究兴趣。

二、感受厘米,建立表象。

(一)看一看。

师:同学们现在用大拇指和食指轻轻的拿起小棒,仔细观察一下 1 厘米有多长。

生动手操作。

师:现在大拇指和食指不要动,把小棒慢慢的抽出来。看一看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空隙,这个空隙就是多长?(1 厘米)。继续观察 5 秒钟。5,4,3,2,1。

师:好,放松一下,坐好吧。1 厘米给你什么感觉?

生:很短。

师:没错,在测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时就用厘米来作单位。

(二)找一找。

师:大家现在找一找,看看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呢?

生汇报。

(三)量一量。

师:同学们真的很善于发现。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信封,里面装了一些物品,这些物品哪里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呢?不确定的时候可以用 1 厘米的小棒量一量。同学们快找找看吧。

调至实物投影。师巡视。

师:同学们坐好,谁来说一说你的发现。

生汇报。

【设计意图】在看一看环节引导学生观察 1 厘米小棒,再观察 1 厘米空隙,让学生感受 1 厘米有多长。又通过寻找生活中的 “1 厘米”,用 1 厘米的小棒动手量一量,让学生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

三、认识格尺,学习测量。

(一)合作测量,形成格尺雏形。

师:同学们,这根 1 厘米小棒可以像脚掌,手指那样用来测量吗?老师这里有一张咱们学校吉祥物快快和乐乐的照片,这是照片的长边,这是照片的短边,我想知道照片的短边是多长,用 1 厘米的小棒可以量一量吗?请大家拿出 1 厘米的小棒,同桌一起合作量一量,看看哪组同桌量的又快又准确。

生汇报,可能出现不同答案。

师:到底照片的短边是几厘米呢?我们一起来看屏幕上的演示。大家仔细看,是多少厘米?

生:5 厘米。

师:为了看得更明白,我们把数的数也标上吧。最前面写什么?

生:0。

师:对,0 可以表示起点。

依次标出数字。

师:同学们看这个标上数字的 “串” 像什么?

生:格尺。

师:我们刚才用 1 厘米的小棒来测量时,因为小棒之间有缝隙或者我们在排列时不够准确,所以测量结果会存在一些误差,人们为了方便测量,让测量结果精准,发明了尺子。直尺就是尺子的一种,生活中还有很多种尺子,我们来看一看。

这是( )。(学生回答)

师:在这些尺子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格尺)。

(二)认识格尺,找到格尺上的几厘米。

同学们拿出格尺看一看,格尺上有数吗?读一读。

师:你的格尺上最小的数是?最大的数是?(分开问)

生:最小的数是 0。

生: 最大的数是 15(20)。

师:为什么最大的数不一样呢?

生:格尺的长度不一样。

师:数越大格尺就越长。

师:在仔细看看格尺上还有什么?(cm 或者线)

生:线。

师:同学们把格尺放在桌子上,来看黑板,这是一把放大的格尺。

师:这些竖线叫刻度线。有长有短,最长的刻度线下面都标有数字。0 对应的是 0 刻度(齐读 0 刻度), 1 对应的是什么呢?刻度 1, 2 对应的是?5 对应的是? 相邻两个长刻度线之间是一大格。拿起尺子观察一下,一个大格的长度就是多少?(1 厘米)那两个大格呢?(2 厘米)四个大格呢?(4 厘米)这里还有一个一个小格,我们今天不研究,以后会学习到。

师:除了刻度线,格尺上还有什么?

生:cm。

师:表示测量单位是厘米。

(三)用尺测量,学习测量方法。

师:刚才我们对格尺有了新的认识,它是测量的好帮手。怎样用格尺来测量呢?

比如我想测量这根小棒的长度,要把小棒贴近尺子放好,小棒的一端和哪里对齐呢?(0 刻度),然后看小棒的另一端,另一端到刻度 4,这说明几个大格?4 个大格就是几厘米?我们可以说,另一端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师:每位同学都有 1 根这样的小棒。先来估一估,你觉得这根小棒大概几厘米长?

师:你是怎么估计的?

生汇报。

师:现在用格尺量一量,这根小棒有多长。

生汇报测量小棒的长度。

大家来看大屏幕,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物品,请你来说一说,它们都是几厘米。

生汇报。

引导学生观察最后一件物品汽车模型,汽车模型的一端从刻度 1 开始,另一端到刻度 8,汽车模型的长度是多少?

生:汽车模型的长度是 7 厘米。

生:汽车模型的长度是 8 厘米。

引导学生讨论,测量时,不从 0 刻度开始量起,能得到测量结果吗?

总结非 0 刻度开始测量如何得到测量结果:

数格子,有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

末端刻度减去起始刻度是几,就是几厘米。

师:不从 0 刻度开始测量,我们也可以得到测量结果,只是会麻烦一些,所以我们通常情况会从 0 刻度开始测量。

师:我们已经学会了用格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其实格尺还能帮助我们来画线。想试一试吗?画线的时候需要注意,比如想画一条 2 厘米长的线,先把格尺水平放在本上,按住格尺,然后从哪起笔(0 刻度)。2 厘米是几个大格?(2 个大格)画到刻度几就是 2 个大格(刻度 2)。画好以后,把尺子移开,在这条线的下面标记 2 厘米。大家看明白了吗?现在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翻到第 51 页,找到右下角,用格尺画一条长 4 厘米的线。

生展示汇报画法。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通过合作测量,形成格尺雏形,体会用格尺测量的便捷。通过师生之间细致的探讨格尺上关于刻度的知识,学生理解了格尺上的 “1 厘米” 和 “几厘米”。通过测量实例,让学生动手测量,掌握测量方法。通过用格尺画线,拓展对格尺的运用。

四、估计长度,培养量感。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可以用格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可是有时候,没有格尺,我们就要估计物体的长度。

板书:估计。

估计吉祥物照片的长边,手机的短边。

大家观察一下老师的手机,手机屏幕上的短边大约有多长呢?

师:谁来估计一下?

生:我估计手机的短边是( )厘米。

师:到底谁估的准呢?

找生实际测量一下。

板书:测量

实物投影。

学生动手操作量一量。

找生汇报测量结果。

师:估计的比较接近的同学,你们是怎么估计的?

生汇报。

师:如果没有格尺,想要估计物体的长度,我们可以借助手指宽约 1 厘米来估计,也可以通过已经知道的物体长度来对比思考。

【设计意图】对长度的估计推断是学生发展量感的一个重要手段。二年级的学生对长度的估计需要建立在参照物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的思考,建立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的感性认识。

五、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师:孩子们,喜欢搭积木么?

师:大家看,这块积木高是 4 厘米。

师:4 厘米是多高呢?用你的手指尖在格尺上比量出 4 厘米。

师:好了,同学们把格尺放下,现在要用积木来搭一座桥。

PPT 出示。

师:用同样高度的木板,木桥建好了,这座木桥的桥洞有多高呢?谁知道?

生汇报。

我们看看接下来又遇到了什么问题。

PPT 出示,哪辆汽车能从桥下通过?

生汇报。

【设计意图】汽车过桥问题,这是一个拓展探究的实际生活问题,学生在理解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后,提出更有难度的问题,考查学生对厘米的理解程度,同时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它是一个长度单位,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认识其他的长度单位。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课桌有多长》二稿教学反思

《课桌有多长》一课的教学内容是认识长度单位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通过第二次授课,对于本节课的内容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本节课我们团队比较满意的方面如下:

1. 重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如何更好的理解厘米这一长度单位,是我们在设计引课环节时重点思考的问题,长度单位的引入关键是建立感性经验与抽象之间的关系。学生已经在第一课时中体验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的过程,本节课的开始通过故事《阿福的新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徒弟按照师傅说的 3 拃做的衣服却小了,根据视频故事,对比师傅和徒弟的一拃,教师用比较浅显的语言,如 “师傅就是用这么长一段一段来测量的” 让学生直观看到标准长度不同,测量结果就会不同,同时也感知到什么是标准长度,此时出示 1 厘米这一标准长度,让学生明白长度单位就是测量的一个标准量,这个过程重在学生感知体验,知识正是在这样的感知体验中发生和发展。

2. 巩固练习环节,针对较难理解的汽车过桥问题,设计了学生喜欢的搭积木情境,引导学生有序的思考问题。首先出示一块长方体积木,让学生用指尖在尺子上比量积木的高度 4 厘米,一方面体会四厘米的长度表象,一方面为解决接下来的问题奠定基础。动画演示积木搭桥的过程,让学生明晰如何得到桥洞的高度,即 4 层积木的高度。在理解了以上问题后,出示三辆小汽车,学生能够很快找到哪辆小汽车可以经过桥洞。在学生面对综合问题时,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是尤为重要的。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如下:

1. 第一环节中认识厘米和认识尺子缺少衔接。学生虽然通过看、找、量等方式认识了 1 厘米有多长,但认知体验仍然不够丰富。

2. 学习测量方法环节过于单一,学生缺少实际测量生活物品的过程体验以及及不同形式的测量,如非 0 刻度开始的测量。

3. 估测不同于没有依据的猜测,估测是建立在一定的推理依据基础上的。学生的量感正是在这样的推理思考中产生。本节课的估测活动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推理依据。

针对问题和不足,我们团队会从以下方面改进。

1. 在第一环节中创设情境,增加学生用 1 厘米小棒测量的活动,形成尺子的雏形,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更好的衔接知识之间的联系。

2. 在学习测量方法时,加入一些生活中的实际物品,并学习对比不同的测量方法。

3. 估测活动从 PPT 图片改进为实物估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完成估测的学习过程。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二稿

【教材分析】

《课桌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的第二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感知长度概念,并能够自选单位进行测量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进而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学习活动逐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学会用直尺测量的方法,能够借助参照物或者已有长度估计实物的长度,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初步发展量感,增强空间观念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对长度已经具备一些感性认识,但学生对于长度单位以及测量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可以说这是学生第一次科学系统的认识长度单位,理解长度单位在测量中的实际意义。针对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要通过表象记忆来认识厘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了一些实物来丰富学生的认知,同时通过层层递进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知识,培养学生的量感。

【教学内容】

北师版二(上)第六单元《测量》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 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厘米,建立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放大的直尺模型、板贴。 学具:直尺、1 厘米小棒、测量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

1.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播放故事视频《阿福做新衣》。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徒弟按照师傅说的 3 拃长,做的衣服却小了呢?

总结:他们测量的标准长度不一样,所以测量结果就不同。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人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怎么样才能让测量结果一样呢?

2. 认识统一的测量标准长度。

师演示 1 厘米长小棒。

3. 出示课题。

师:我们就以这根小棒的长度作为标准长度。这根小棒的长度就是 1 厘米。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关于厘米的知识。 板书课题:厘米的认识。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故事引入,通过故事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明白统一测量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引出长度单位 — 厘米,激发学生对厘米的探究兴趣。

二、操作体验,学习新知

(一)认识厘米,建立表象

引导学生进行以下操作活动:

1. 看一看。 学生观察 1 厘米小棒有多长,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 找一找。 学生寻找身边有哪些物体大约是 1 厘米长并汇报。

3. 量一量。 学生用 1 厘米小棒量一量信封中的实物,找到实物哪里的长度是 1 厘米并汇报。
(二)认识直尺,学习测量。

1. 观察直尺。

(1)数字

师:你能读一读吗?最小的数字是几?最大的数字是几?最大的数为什么不一样?

生:最小的数是 0。

生:最大的数是 15(20)。

直尺的长度不一样。数越大直尺就越长。

(2)刻度线 屏幕出示放大的直尺。

师讲解刻度线。

师:这些竖线叫刻度线。有长有短,长刻度线下面都标有数字。0 对应的是 0 刻度, 1 对应的是刻度 1, 猜一猜 2 对应的是?5 对应的是?相邻的两个长刻度线之间是一大格,这一大格的长度就是 1 厘米。

小结:直尺上相邻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都是 1 厘米。

引导学生找一找直尺上的 1 厘米,并说一说。

师:从 0 刻度到刻度 2 这又是几厘米?

生:有 2 个大格,是 2 厘米。

师: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也是 2 厘米?

生汇报在直尺上找到的 2 厘米。

2. 学习测量。

师:刚才我们对直尺有了新的认识,它是测量的好帮手。老师收集了一些同学的测量信息,不知道对不对,想当裁判吗?

引导学生说:测量时物体要平放在直尺上面,与直尺贴在一起。

引导学生说:测量时物体的一端要和 0 刻度对齐,而不是和直尺的一端对齐。

小结:测量时,物体的一端和 0 刻度对齐,另一端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师:想不想用直尺亲自量一量? 同学们把数学书翻到第 51 页。左下角,用直尺量一量这条线有多长。

生操作并汇报。

3. 用尺画线。

师:我们已经学会用直尺来测量长度,其实直尺还能帮助我们来画规定长度的线。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尝试用直尺画一条 4 厘米长的线。

学生动手画一画。

展示学生作品,并找生说一说是如何画的。

小结:从直尺的 0 刻度开始画起,是几厘米长的线就画到直尺上几厘米的地方。

(三)估测活动,培养量感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可以用直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可是有时候,没有直尺,我们就得估计物体的长度。

板书:估计。

出示 PPT。

按照实物中给出的 1 厘米长度,估计实物各有几厘米长?

学生估计并汇报。

学生实际测量,对比估计和测量的结果。

【设计意图】在新知环节首先引导学生多感官的体验 1 厘米有多长,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在认识了测量工具直尺并学会用直尺来测量,画线后,进行估测活动,内化对厘米的认识,并发展学生的量感。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 汽车过桥问题。

2. 断尺问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设计了两个练习,第一个练习考察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第二个练习是断尺问题,学生在理解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后,提出更有难度的问题,考查学生对厘米的理解程度,同时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它是一个长度单位,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认识其他的长度单位。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课桌有多长》一稿教学反思

《课桌有多长》一课的教学内容是认识长度单位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本节课第一环节组织学用不同的方式测量数学书的长度,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第二环节通过 “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 等活动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进而认识测量工具尺子,学会测量方法,并通过合作实践感知不同的长度,形成量感,设计估测的活动,进一步发展量感,最后一环节通过对尺子应用的延伸,让学生掌握用尺画线的方法,再提出较难的断尺问题,拓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本节课我们团队比较满意的方面如下:

1. 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我们选择了 1 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充分观察,寻找生活中 1 厘米长的物品,再为学生提供一些物品,让学生通过比量,加深对 1 厘米的认识。在这一环节,我们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多感官体验,学生对 1 厘米的认知较为扎实,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 估测活动重视方法的指导,而不是估测的结果。现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处于形象思维水平,估测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但对于培养学生量感估测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们在设计估测活动时,让学生用 1 厘米的长度来做为参照,降低估测的难度,同时又让学生学会了估计时找参照物对比的方法,学生理解得较好。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如下:

1. 学生用不同方式测量数学书短边长度环节时间过长。第一课时中学生已经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这节课可以寻找更适合的形式,让学生再次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2. 本节课联系生活实际不够充分,教师讲解的过程较多,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可以再多一些,让合作测量实际物品,再动手操作中发现和总结知识,形成能力。

针对问题和不足,我们团队会认真研究琢磨,以期让学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教学设计一稿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桌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的第二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感知长度概念,并能够自选单位进行测量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进而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学习活动逐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学会用直尺测量的方法,能够借助参照物或者已有长度估计实物的长度,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初步发展量感,增强空间观念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对长度已经具备一些感性认识,但学生对于长度单位以及测量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可以说这是学生第一次科学系统的认识长度单位,理解长度单位在测量中的实际意义。针对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要通过表象记忆来认识厘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了一些实物来丰富学生的认知,同时通过层层递进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知识,培养学生的量感。

【教学内容】

北师版二(上)第六单元《测量》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 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厘米,建立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板贴。

学具:直尺、1 厘米小棒、测量物品。

【教学过程】

一、测量活动,导入新课。

1.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组织学生用不同的工具测量数学书短边有多长。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测量结果不同?

2. 出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统一的测量标准长度厘米。

板书课题:厘米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活动的结果不同,让学生明白统一测量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引出长度单位 — 厘米,激发学生对厘米的探究兴趣。

二、操作体验,学习新知

(一)实践活动,认识厘米

引导学生进行以下操作活动:

1. 看一看。

学生观察 1 厘米小棒有多长,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 找一找。

学生寻找身边有哪些物体大约是 1 厘米长并汇报。

3. 量一量。

学生用 1 厘米小棒量一量信封中的实物,找到实物哪里的长度是 1 厘米并汇报。

(二)认识直尺,学习测量。

1. 观察直尺。

(1)数字

师:你能读一读吗?最小的数字是几?最大的数字是几?最大的数为什么不一样?

生:最小的数是 0。

生:最大的数是 15(20)。直尺的长度不一样。数越大直尺就越长。

(2)刻度线

屏幕出示放大的直尺。师讲解刻度线。

师:这些竖线叫刻度线。有长有短,长刻度线下面都标有数字。0 对应的是 0 刻度, 1 对应的是
刻度 1, 猜一猜 2 对应的是?5 对应的是?相邻的两个长刻度线之间是一大格,这一大格的长度就是 1
厘米。

小结:直尺上相邻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都是 1 厘米。

引导学生找一找直尺上的 1 厘米,并说一说。

师:从 0 刻度到刻度 2 这又是几厘米?

生:有 2 个大格,是 2 厘米。

师: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也是 2 厘米?

生汇报在直尺上找到的 2 厘米。

2. 学习测量。

师:刚才我们对直尺有了新的认识,它是测量的好帮手。老师收集了一些同学的测量信息,不知道对不对,想当裁判吗?

引导学生说:测量时物体要平放在直尺上面,与直尺贴在一起。

引导学生说:测量时物体的一端要和 0 刻度对齐,而不是和直尺的一端对齐。

小结: 测量时,物体的一端和 0 刻度对齐,另一端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师:想不想用直尺亲自量一量?

同学们把数学书翻到第 51 页。左下角,用直尺量一量这条线有多长。

生操作并汇报。

(三)估测活动,培养量感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可以用直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可是有时候,没有直尺,我们就得估计物体的长度。

板书:估计。

出示 PPT。按照实物中给出的 1 厘米长度,估计实物各有几厘米长?

学生估计并汇报。

学生实际测量,对比估计和测量的结果。

【设计意图】在新知环节首先引导学生多感官的体验 1 厘米有多长,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在认识了测量工具直尺并学会用直尺来测量后,进行估测活动,内化对厘米的认识,并发展学生的量感。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 直尺画线。

师:我们已经学会用直尺来测量长度,其实直尺还能帮助我们来画规定长度的线。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尝试用直尺画一条 4 厘米长的线。

学生动手画一画。

展示学生作品,并找生说一说是如何画的。

小结:从直尺的 0 刻度开始画起,是几厘米长的线就画到直尺上几厘米的地方。

2. 断尺问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设计了两个练习,第一个练习是应用直尺来画线,拓展学生对直尺的使用。第二个练习是断尺问题,学生在理解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后,提出更有难度的问题,考查学生对厘米的理解程度,同时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它是一个长度单位,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认识其他的长度单位。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选题思考】

测量是小学数学知识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认识长度单位是学习测量问题的基础,在长度单位中,厘米便于学生认知,贴近学生生活,所以教材选择厘米作为认识长度单位的开端。纵观测量课程体系,厘米的认识处于种子课的地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既是学生认知的根基,又是学生接下来学习的生长点。就这一课本身而言,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对于厘米的认识是模糊的,让学生记住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并不是一件难事,难点在于让学生的认识从 “模糊” 到 “清晰”,建立厘米的认知表象模型,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能够在学习生活中,发展量感,解决实际问题。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选择《课桌有多长》这节课进行研究,以期突破学生的认知难点,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活动主题解读】

史宁中教授在第十九届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系列研讨会上提出,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数量又是度量的结果,因此数学的本质在于度量。量感是对度量的感知能力,因此量感的建立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量感的建立一定依赖于大量的体验,动手操作,在实践中积累表象,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和分析问题,实现真正的 “学会学习”。

优化思想与生活联系紧密,而且有趣。刘老师的课设计清晰,精彩,值得我学习。

烙饼问题比较抽象,难理解,刘老师设有趣的情境,让学生经历了探索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太棒了。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9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9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0ms · UTC 07:52 · PVG 15:52 · LAX 00:52 · JFK 03:52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