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piaoyi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7676 号会员,加入于 2021-08-22 16:47:24 +08:0010 14 80 |
【2021 秋】成都市彭州市余世友名师工作室 唐元富 2 上 《1 米有多长》展示大赛-2021 • fengpiaoyi • 3年前 • 最后回复来自 fengpiaoyi | 315 |
3年前 回复了 fengpiaoyi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成都市彭州市余世友名师工作室 唐元富 2 上 《1 米有多长》 |
【教案终稿】
《1 米有多长》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 米有多长》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在观察、估计、测量等实践活动中经历从厘米到米的认识过程,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掌握 1 米 = 100 厘米。
2. 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 在测量活动中让学生建立 1 米的表象,深度体验,建立学生的数学量感。
4. 使学生建立对 “测量” 的结构化认知,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学习重点:
1. 建立 1 米的表象,建立学生的数学量感。
学习难点:
1. 使学生建立对 “测量” 的结构化认知,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形成结构化知识。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10 厘米长的小棒
教学过程:
一、畅所欲言,引入 “米”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刚学习了一个测量长度的单位,它叫 ——
师:请看,厘米的英文缩写是 ——
师:小手比一比,1 厘米有多长?
师:老师这里有一张 1 厘米长的小纸条,你有什么感受?
师:有了厘米咱们就可以去量很多物体的长度。瞧,橡皮擦长 ——
师:这支铅笔长 ——
师:老师还去量了我们操场的跑道,可把老师累坏了!咱们看跑道长 ——
师:你有什么感受?
师:老师换了一个方式量了一下。40—— 知道是 400 什么吗?
师:对,就是米。还是那条跑道,数字变小了,单位也变了。米(板书)英文缩写是 ——m,也读作 —— 米。
师:那生活中你听说过米这个长度单位吗?
师:你懂得真多。米在生活中很常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1 米有多长》。
设计意图:量感的培养要从学生认识量开始。这节课通过复习旧知,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对 “米” 这个新单位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能和之前所学内容联系起来,体会到 “米” 作为测量物体长度的一个标准单位的重要作用,进而自然的为认识 1 米做好铺垫。
二、动手动脑,探究 “米”
(一) 认识 1 米,建立模型
活动一:1 米有多长,比一比
师:你认为 1 米有多长呢?
师:你能比一比 1 米有多长吗?
活动二:米尺有多长,摆一摆
师:老师也把 1 米请到了我们的现场。出来吧,朋友。(从白板后面拉出米尺)
哎,(边拉边问)还有吗?
原来 1 米有这么长,我们现在就来认一认,1 米到底有多长?
同学们仔细观察:这是 1 厘米,这是 1 米,同学们看了以后有什么感受呢?
师:多少个 1 厘米连起来是 1 米呢?
师:同意的点点头。真聪明!那你怎么让我们看到 1 米里面有 100 个厘米呢?
师:老师听懂你的意思了,你是想用这个 1 厘米在 1 米里面画一画。我们来画一画,量一量都可以,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视频。(视频播放北师大微课:1 米上有 100 个 1 厘米)
师:同学们,1 厘米的小棒可不好摆,为了方便我们观察,老师准备了一些 10 厘米长的小纸条,我们可以自己动手来摆一摆,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小纸条,在桌上的尺子上摆一摆。
师:哪个小组愿意上来摆一摆?
师:这是 10 个 1 厘米。老师在这儿写上 10,同学们一起来数一数。(边数边做上记号)这是 20 个 1 厘米 ——30 个 1 厘米、40 个 1 厘米……100 个 1 厘米。
师:真能干,谢谢你们的配合。我们给他标个起点,我们是从哪儿开始的?这个起点用哪个数表示?
你们发现没有,摆了多少个 1 厘米?
师:也就是 100 厘米。刚才这个纸板长 ——1 米。
师:现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1 米和 100 厘米是怎样的?
师:所以我们这样写:1 米 = 100 厘米。
设计意图:由于用 1 厘米摆 1 米的操作难度太大,这里借助 10 厘米这个桥梁来认识 “1 米”,建立起厘米和米的联系,有效形成 “1 米” 的表象,同时也为以后认识分米奠定基础。同时,通过感受米尺的创造过程,认识新的测量工具 —— 米尺,感受 1 米是通过较短的长度逐渐累加到 1 米的长度。
(二) 创造米尺,感受 1 米
活动一:比一比 1 米
师:孩子们像这样从零刻度到 100 厘米,就是 100 厘米也就是 1 米。我们就把这样的长度固定下来,制作成了一把尺子,它叫做 —— 米尺。
师:现在请你来观察,找到 0 刻度了吗?找到 100 厘米了吗?也就是我们说的一米。我们把左手固定在零刻度这儿,看我这儿右手比划一下,10 厘米,20 厘米,30 厘米。我们一起来比划一下。10 厘米,20 厘米…… 注意两只手比划。90 厘米,100 厘米,也就是 1 米,注意不要把手拿开固定住。所有小朋友把眼睛闭上想:1 米到底有多长呢?
活动二:拉一拉 1 米
师:有感觉了吗?那下面我们来玩个游戏。轻轻从魔盒里拉出一米长的彩带。老师给你准备了魔盒,请看这儿。先拉出一头用左手拉着,感觉拉出 1 米以后就停下来。这两根彩带谁更接近 1 米呢?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一下吗?
预设 1:用米尺量。
师:你们想不想玩儿?
师:我们就想像,我们每个手里边都拿着彩带的一头,拉一拉。
师:再和米尺比一比,你觉得你拉的彩带准不准?
设计意图:在动手操作中生成 1 米,感受米尺的创造过程,经历长度单位的累加,直到 100 厘米累加为 1 米,生动地认识和感受 1 米和 1 厘米的长度关系,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丰富学生的量感。
(三) 找生活中的 1 米,丰富表象
师:其实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物体的长度是 1 米或大于约 1 米长。还有我们的身体上也能找到 1 米。我们就来找一找。看一下周围,同桌商量一下:哪儿能找到 1 米?
师:同学们可以把我们的眼光稍微放长远一点,想好了的请举手。(抽生)
预设:教室的门宽大约是 1 米。
师:我们拿米尺来量一量。现在我们把目光聚焦到门口,比较接近,对吧?
其实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物体的高度或长度大约是 1 米,请看 ——
看来 1 米就在我们身边。
设计意图: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体验 1 米有多长,将 1 米的长度与身边或者是身上熟悉的物体建立联系,学生在操作中思考怎样运用自己熟知的一定的长度作标准,去比较或推测一个物体的长短。这里也注重对学生估测方法的指导。这个环节不只是帮助学生建立 1 米有多长的长度表象,还为估测提供了一个标准,即两手握拳张开的长度,或者是两手张开拉软尺的感觉,充分建立 1 米的表象,更利于学生建立 1 米的模型。
(四) 运用 1 米,测量 “几米”
活动:看谁估得准
师:你觉得黑板的这条边大约长几米?用你刚才 1 米的感觉来比一比。
师:这是 1 米啦,再比一次就是两米……
师:请大家估一估,教室的宽大约几米?(从这一头到另一头)把你估计的结果写在任务单上。
师:下面我们就实际来量一量,看你们刚才说的对不对?听要求:
小组开展测量。
请小组汇报测量的结果。
小结:用熟悉的一米去估计其他物体的长度,找准参照物估计得更加准确。
设计意图: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体验 1 米有多长,将 1 米的长度与身边或者是身上熟悉的物体建立联系,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实际物体的长度,通过测量教室的宽,再次感受度量的本质是看测量对象里有多少个度量单位,以此发展量感,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三、拓展延伸,运用 “米”
师:看来你的用处还真不少呢,现在你们熟悉这个单位了吗?考考你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单位。
抢答:
师:同学们,关于 1 米还有很多的知识,想了解一下吗?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更清晰的表象。小学生由于自身认知水平有限,对量的把握不是十分准确,教师要注意耐心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及时修正学生对于量的把握失误,帮助学生培养量感。同时,通过观看度量发展史的小视频,用数学史与数学文化提升学生量感培养的好感度。
四、梳理提升,回顾 “米”
师:孩子们学了 1 米有多长,你有什么收获呢?
师:孩子们,关于测量还有很多的秘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设计意图:在课的结束学生回顾梳理学习的过程并畅谈,通过交流再次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思维能力。
3年前 回复了 fengpiaoyi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成都市彭州市余世友名师工作室 唐元富 2 上 《1 米有多长》 |
【团队磨课图片】
3年前 回复了 fengpiaoyi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成都市彭州市余世友名师工作室 唐元富 2 上 《1 米有多长》 |
[二稿反思]
第二次试讲,课堂上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建 “1 米”,找 “1 米”,拼 “1 米”,用 “1 米”,和让学生一起经历在实践中体会 1 米的产生、操作中建立 1 米的表象、估量中体会 1 米的累加、实践中发展学生的量感等实践活动,从不同角度让学生感受 1 米有多长。
在本节课中,还有以下问题值得思考:
1. 第 2 次试讲时,原本设计好的测量教室前面和后面从一头到另一头的长度,可是发现全班都参加的话,因为人数比较多,场地比较小,学生可能会比较拥挤。最后选择了老师和同学代表进行示范,造成了课堂上学生活动较少的情况,在后面的磨课过程中需要注意。
2. 课程的后半部分学生注意力明显下降,在后面的试讲中要注意激励学生,调动参与的积极性。
3. 在巩固练习环节,之前设计的是学生在任务单上填写,实际上课过程中发现学生书写的速度不一样,花了比较多的时间,打算改成抢答,学生回答后注意追问,这样填写的原因。
3年前 回复了 fengpiaoyi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成都市彭州市余世友名师工作室 唐元富 2 上 《1 米有多长》 |
[教案二稿]
教材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 米有多长》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在观察、估计、测量等实践活动中经历从厘米到米的认识过程,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掌握 1 米 = 100 厘米。
2. 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 在测量活动中让学生建立 1 米的表象,深度体验,建立学生的数学量感。
4. 使学生建立对 “测量” 的结构化认知,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学习重难点:
1. 建立 1 米的表象,建立学生的数学量感。
2. 使学生建立对 “测量” 的结构化认知,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形成结构化知识。
教学过程:
一、畅所欲言,引入 “米”
师:小手比一比,1 厘米有多长?
师:老师这里有一张 1 厘米长的小纸条,你有什么感受?
师:有了厘米咱们就可以去量很多物体的长度。瞧,橡皮擦长 ——
这支铅笔长 ——
师:老师还去量了我们操场的跑道,可把老师累坏了!咱们看跑道长 ——
师:你有什么感受?
师:我跟你一样的感受。老师换了一个方式量了一下。400——
师:对,就是米。还是那条跑道,数字变小了,单位也变了。
师:那生活中你听说过米这个长度单位吗?
师:米在生活中很常见。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读 “1 米有多长”。(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量感的培养要从学生认识量开始。这节课通过复习旧知,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对 “米” 这个新单位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能和之前所学内容联系起来,体会到 “米” 作为测量物体长度的一个标准单位的重要作用,进而自然的为认识 1 米做好铺垫。
二、动手动脑,探究 “米”
(一) 认识 1 米,建立模型
活动一:1 米有多长,比一比
师:你心目中的 1 米有多长? 比一比
活动二:米尺有多长,摆一摆
师:我们来画一画,量一量都可以,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视频。(视频播放北师大微课:1 米上有 100 个 1 厘米)
师:为了方便我们观察,老师准备了一些 10 厘米长的小纸条,咱们可以来摆一摆。
师:现在我们可以非常肯定的说,1 米和 100 厘米是一样长的。
设计意图: 由于用 1 厘米摆 1 米的操作难度太大,这里借助 10 厘米这个桥梁来认识 “1 米”,建立起厘米和米的联系,有效形成 “1 米” 的表象,同时也为以后认识分米奠定基础。同时,通过感受米尺的创造过程,认识新的测量工具 —— 米尺,感受 1 米是通过较短的长度逐渐累加到 1 米的长度。
(二) 创造米尺,感受 1 米
活动一:比一比 1 米
师:孩子们像这样从零刻度到 100 厘米,就是 100 厘米也就是 1 米。我们就把这样的长度固定下来,制作成了一把尺子,它叫做 —— 米尺。
师:我们把左手固定在零刻度这儿,看我这儿右手比划一下,10 厘米,20 厘米,30 厘米。我们一起来比一比:10 厘米,20 厘米……90 厘米,100 厘米,也就是 1 米。1 米到底有多长呢?
活动二:拉一拉 1 米
师:轻轻从魔盒里拉出一米长的彩带。看谁拉的更接近 1 米呢?
师:我们想像每个手里边都拿着彩带的一头,拉一拉。
师:再和米尺比一比,你觉得你拉的彩带准不准?
设计意图: 在动手操作中生成 1 米,感受米尺的创造过程,经历长度单位的累加,直到 100 厘米累加为 1 米,生动地认识和感受 1 米和 1 厘米的长度关系,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丰富学生的量感。
(三) 找生活中的 1 米,丰富表象
师:其实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物体的长度是 1 米或大于约 1 米长。同桌商量一下:哪儿能找到 1 米?
其实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物体的高度或长度大约是 1 米,看来 1 米就在我们身边。
设计意图: 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体验 1 米有多长,将 1 米的长度与身边或者是身上熟悉的物体建立联系,学生在操作中思考怎样运用自己熟知的一定的长度作标准,去比较或推测一个物体的长短。这里也注重对学生估测方法的指导。这个环节不只是帮助学生建立 1 米有多长的长度表象,还为估测提供了一个标准,即两手握拳张开的长度,或者是两手张开拉软尺的感觉,充分建立 1 米的表象,更利于学生建立 1 米的模型。
(四) 运用 1 米,测量 “几米”
活动:看谁估得准
1. 估一估 黑板这条边大约长几米?全班先估后验证
小结:用熟悉的一米去估计其他物体的长度,找准参照物估计得更加准确。
2. 小组合作 量一量 学生测量教室的宽大约有几米。
设计意图: 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体验 1 米有多长,将 1 米的长度与身边或者是身上熟悉的物体建立联系,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实际物体的长度,通过测量教室的宽,再次感受度量的本质是看测量对象里有多少个度量单位,以此发展量感,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三、拓展延伸,运用 “米”
1.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
2. 播放微课,了解数学史和数学文化,回归度量本质,结构化测量的知识
师:同学们,关于 1 米还有很多的知识,想了解一下吗?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更清晰的表象。小学生由于自身认知水平有限,对量的把握不是十分准确,教师要注意耐心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及时修正学生对于量的把握失误,帮助学生培养量感。同时,通过观看度量发展史的小视频,用数学史与数学文化提升学生量感培养的好感度。
四、梳理提升,回顾 “米”
1. 学生分享收获,教师总结全课。
师:孩子们学了 1 米有多长,你有什么收获呢?
设计意图: 在课的结束学生回顾梳理学习的过程并畅谈,通过交流再次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思维能力。
3年前 回复了 fengpiaoyi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成都市彭州市余世友名师工作室 唐元富 2 上 《1 米有多长》 |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三课。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 “厘米” 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 “米”。通过大量的测量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 1 米有多长,建立 “米” 这个长度单位的表象。
一、学生对 “米” 的认识情况
“米” 在生活中会经常接触到,比如测量孩子的身高、比如乘坐公交车、去游乐场玩对于孩子身高都有要求。但是 1 米究竟有多长,以及 1 米的实际意义,孩子其实并不是很清楚,所以本节课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由浅入深、层层深入,逐步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让学生在观察、想象、操作、比较、表达等各种学习活动过程中,丰富学生的体验,加深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 “量感”。
二、不足之处
1.“米” 这个长度单位,在日常中应用很广泛,而且学生身边很多物品长度都适合用 “米” 做单位,所以在学习这节课时,可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多结合,如讲台的高、门宽、窗户的高等,这些与学生的生活非常接近,应在课堂中加入这样的环节,这样,学生在以后也可以通过看到教室里这些熟悉的场景,回忆起 1 米有多长,对学生形成 1 米的量感非常有帮助。
2. 对学生学具的收放应该再结合小组评比来进一步规范,同时要加强训练。
3. 在拉 1 米长的彩带这现活动中,为了起到更好的效果,可以只请 2 位同学上台来。这样可以更高效地开展活动,避免时间的耽搁。
3年前 回复了 fengpiaoyi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成都市彭州市余世友名师工作室 唐元富 2 上 《1 米有多长》 |
谢谢大家的观看和点评!我们会认真修改,争取做得更好!
3年前 回复了 fengpiaoyi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成都市彭州市余世友名师工作室 唐元富 2 上 《1 米有多长》 |
教案一稿
《1 米有多长》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 米有多长》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在观察、估计、测量等实践活动中经历从厘米到米的认识过程,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掌握 1 米 = 100 厘米。
2. 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 在测量活动中让学生建立 1 米的表象,深度体验,建立学生的数学量感。
4. 使学生建立对 “测量” 的结构化认知,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学习重难点:
1. 建立 1 米的表象,建立学生的数学量感。
2. 使学生建立对 “测量” 的结构化认知,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形成结构化知识。
教学过程:
一、畅所欲言,引入 “米”
1. 回忆长度单位厘米,观察生活中的 “1 厘米” 实物以及一些物体的长度。
2. 用厘米去测量操场跑道的长度,结果是 40000 厘米,换了一个方式去测量跑道,结果是 400( )。 感受同样长的长度,数变小了,单位也变了。
3. 生活中听说过 “米” 吗?
出示生活中的 “米”。 揭示课题 “1 米有多长”
设计意图: 量感的培养要从学生认识量开始。这节课通过复习旧知,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对 “米” 这个新单位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能和之前所学内容联系起来,体会到 “米” 作为测量物体长度的一个标准单位的重要作用,进而自然的为认识 1 米做好铺垫。
二、动手动脑,探究 “米”
(一) 认识 1 米,建立模型
活动一:1 米有多长,看谁比得准
你心目中的 1 米有多长? 比划比划
活动二:米尺有多长,看谁做得准
多少个 1 厘米接起来才够 1 米呢?先观看微课 3.0 片段,然后让学生在摆的过程中探索单位之间的内在联系。
小结:1 米 = 100 厘米 1m=100cm
我们来画一画,量一量都可以,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视频。(视频播放北师大微课:1 米上有 100 个 1 厘米)
为了方便我们观察,老师准备了一些 10 厘米长的小纸条,咱们可以来摆一摆,
现在我们可以非常肯定的说,1 米和 100 厘米是一样长的。
(二) 创造米尺,感受 1 米
活动一:张开双臂,感受 1 米
1. 拼摆出 1 米,再固化长度,感受米尺的创造过程,认识新的测量工具 —— 米尺,感受工具的本质是将测量单位进行累加固化。
2. 比划 10 厘米、20 厘米……100 厘米的长度,动态感受 1 米是如果通过较短的长度逐渐累加到 1 米的长度。
活动二:拉出 1 米,抽象内化
1. 学生代表拉出 1 米长的彩带,用活动来深化认知
2. 全体学生想象拉出 1 米的彩带,将看得到的 1 米抽象内化在脑海里的 1 米。
设计意图: 在动手操作中生成 1 米,感受米尺的创造过程,经历长度单位的累加,直到 100 厘米累加为 1 米,生动地认识和感受 1 米和 1 厘米的长度关系,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丰富学生的量感。
(三) 找生活中的 1 米,丰富表象
活动:火眼金睛找 1 米
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物体有 1 米长或大约 1 米长,找找看。
学生汇报:我们小组找到( )大约是 1 米。
设计意图: 在丰富的活动中体验 1 米有多长,将 1 米的长度与身边或者是身上熟悉的物体建立联系,充分建立 1 米的表象,更利于学生建立 1 米的模型。
(四) 运用 1 米,测量 “几米”
活动:看谁估得准
1. 估一估 黑板这条边大约长几米?先估后验证
小结: 用熟悉的一米去估计其他物体的长度,找准参照物 估一估:教室的宽大约几米?(从这一头到另一头)学生:大约......
2. 小组合作 量一量 学生测量教室的宽大约有几米。
设计意图: 让学生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实际物体的长度,测量舞台的长度,再次感受度量的本质是看测量对象里有多少个度量单位,以此发展量感,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三、拓展延伸,运用 “米”
1.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
2. 播放微课,了解数学史和数学文化,回归度量本质,结构化测量的知识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更清晰的表象。小学生由于自身认知水平有限,对量的把握不是十分准确,教师要注意耐心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及时修正学生对于量的把握失误,帮助学生培养量感。同时,通过观看度量发展史的小视频,用数学史与数学文化提升学生量感培养的好感度。
四、梳理提升,回顾 “米”
1. 学生分享收获,教师总结全课。
设计意图: 在课的结束学生回顾梳理学习的过程并畅谈,通过交流再次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思维能力。
3年前 回复了 fengpiaoyi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成都市彭州市余世友名师工作室 唐元富 2 上 《1 米有多长》 |
【选题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图形和几何领域的内容都是从测量开始的,而测量又是从学习长度单位开始的。较之其他版本的教材,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对长度单位的涉猎从二年级上学期便开始,而在米、厘米、毫米及分米几种主要的单位中,培养学生认知米和厘米无疑是具有先导性和铺垫性的,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以测量的视角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寻常事物,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后续的图形认知、周长面积计算打下基础,更重要的是,这两个长度单位将培养小学生最初的度量意识,使之生成一定的表象,并在测量观念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增生量感。
长度单位量感的培养需要学生用眼观察、动手触摸,调动多种感官,结合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活动来体验 “量”、感知 “量”,从而培养 “量感”。因此,在长度单位的教学中,我首先创设情境制造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认识到米用于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然后通过学生认识 “米”,建立对 “米” 的认识,再通过估测、动手实际测量等实践活动,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获得最直接的体验,充分认识米。
同时,我还在课堂上渗透关于测量发展 “数学史” 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对测量工具、测量手段、测量意义都有进一步的了解,增进对 “米” 这一长度单位中重要的 “量” 的理解和感悟。
3年前 回复了 fengpiaoyi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成都市彭州市余世友名师工作室 唐元富 2 上 《1 米有多长》 |
主题解读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 “量感” 的学习方式探索。本次主题围绕学生 “量感” 的发展,“量感” 是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量感” 是指学生不使用测量工具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或推断用某个单位表示的量与实际物体的大小相吻合的一种感觉,是学生通过视觉或触觉等感官对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轻重、厚薄等量态的感性认识,是对量的一种直觉和敏感性,是人们在实际情境中主动、自觉地理解并运用量的态度与意识。“量感” 其实就是一种 “感受”,看似抽象,但实际隐藏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在小学阶段 “量感” 主要体现在:(1) 知道度量的意义,能够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量感培育的重要领域之一就是度量,度量是与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和结果。结合课例《一米有多长》,让学生感受到 “米” 这个度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即测量较长物体长度时,“厘米” 这个单位已经不合适了,需要有新的度量单位出现。(2) 会对真实的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会在同一度量方法下进行不同单位的换算。度量单位的选择是度量的关键一步,选择合适的单位需要充分理解度量单位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才能将同一度量方法下的不同单位进行正确的换算。在课例《一米有多长》中,学生通过真实的情境理解选择 “米” 这个单位进行度量的意义,通过多种感官的体验去感知一米究竟有多长,再通过对比 1 厘米和 1 米之间的长度,建立 1 米 = 100 厘米的深刻感悟。(3) 初步感受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误差,能合理得到或估计度量的结果。量感的建立与完善离不开合理的估测活动,估测是否准确又取决去量感的建立,而量感又能在估测活动中得到不断地提高与巩固。因此在课例中,需要结合一定的估测活动培养学生的量感。
希望通过量感的学习,能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构建数量关系的模型;在 “量感”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解题方式进行判断比较,并对数量关系的模型进行优化;能结合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对数学问题进行设计,通过设计的数学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量感以及对数感和量感的关系的建立。
3年前 回复了 fengpiaoyi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成都市彭州市余世友名师工作室 唐元富 2 上 《1 米有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