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宝安区张维国名师工作室

深圳市宝安区张维国名师工作室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3759 号会员,加入于 2021-03-07 09:18:26 +08:00
10 G 6 S 65 B
深圳市宝安区张维国名师工作室 的最新回复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院长傅湘龙、广东省教学教材研究室主任曾令鹏、广东省小学数学教研员鲍银霞、深圳市小学数学教研员李一鸣莅临指导。

https://mp.weixin.qq.com/s/nSW4sLDDvvMJFPBgXiTlIA

认识时间 ——《一分有多长》

深圳市宝安区万丰小学 周璟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时、分、秒第 1 课时 此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钟表上整时、半时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单位。认识钟面上的几时几分,知道 1 时 = 60 分;体验时间的长短,知道 1 分 = 60 秒;并了解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时,对钟面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过如何读写整时和半时,且对于时间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经过多长时间也有初步的生活量感。但是,学生对于时分秒之间的进率关系和钟面上的时针、分针和秒针的转动关系也都没有清晰的认识与思考。

三、教学目标:

1. 初步体会分、秒的实际意义,知道 1 分 = 60 秒。

2. 体验和感受一分钟有多长,形成对 “秒” 和 “分” 的量感

3. 体验一分能干什么。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1 分 = 60 秒,了解分、秒之间的关系;

难点:形成对 “秒” 和 “分” 的量感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认识 1 分 = 60 秒

师:同学们,今天课堂上来了两个小伙伴,请看,他们俩每天最喜欢的,就是爬树干,现在它们俩想比一比:看谁爬得快!怎么比呢?爬同一根树干,谁花的时间短谁就爬得快,这样比可以吗?好咧!比赛正式开始,首先登场的是蓝蚂蚁,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它爬树干的时间。

师:蓝蚂蚁爬完了,红蚂蚁登场了,我们也来感受一下。

(播放课件)

师:谁来说说它们俩谁爬得快?为什么?

生 1:略

师:嗷,你是这么想的,其他同学呢?

生 2:略

师:好,谢谢你,还有吗?

生 3:略

师:那到底谁爬得快呢?看来光凭我们的感觉还不够准确,那有什么办法可以准确判断吗?

生:略(可不可以?还有其他方法吗?充分给学生时间说说自己的方法)

师:同学们都特别棒,想到了很多好办法,其实老师已经用钟表给它们计过时了,我们一起去回看一下,蓝蚂蚁爬了多久呢?我们看一下。

师:接着是红蚂蚁,他又爬了多久呢?我们也看一下,现在可以准确判断出来了吗?

生:红蚂蚁(为什么?)蓝蚂蚁爬了 16 秒,红蚂蚁爬了 15 秒,所以红蚂蚁赢了。

师:(点出秒数)嗯,原来红蚂蚁险胜一点点,同学知道吗?这根细细长长的针叫做秒针,它每走一格是一秒。(贴板书)

师:好啦,第一轮比赛结束了,红蚂蚁可开心了,(点击 PPT)可是蓝蚂蚁说,不服气,想再比一轮,这次爬根长的!比长跑!于是他们又比了一轮,结果是这样的,这次谁赢了呢?不着急说,请同桌两人一组讨论一下。

师:有讨论结果了吗?你们觉得?有不同意见吗?那到底这次谁赢了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待会蚂蚁爬的时候请同学们跟着秒针一起数一数,注意数的节奏哦,首先还是蓝蚂蚁 ready,go!(再是红蚂蚁)

师:谁赢了?为什么?

生:蓝蚂蚁,因为它只用了 55 秒,红蚂蚁用了 65 秒。

师: 诶,那这次真的是蓝蚂蚁赢了诶,哈哈,1 比 1 打平啦!和哪些同学想的是一样的?举手,你们真棒!这根短一点粗一点的针叫做分针,刚刚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多远?走一小格,

师:分针走一小格是多久呢?是 1 分,没错分针走一小格就是一分(板书),而且 1 分 = 60 秒。

环节二:一分有多长

师:那一分到底有多长呢?(贴课题)我们一起来体验和感受一下,首先请同学静静的跟着秒针数一分钟,不出声,注意每一秒的节奏哦。

(播放课件)

师:对于刚刚过去的一分钟,感觉怎样?

生:很长

师:还有吗?你呢?

师:刚才我们跟着秒针已经初步感受到了秒的节奏,下面我们看看谁对这个节奏的把握是最准的,我们来玩个看谁估得准的游戏,请听清楚游戏规则:1. 闭上眼睛,静静地趴在桌子上。2. 老师说开始,同学用数数的方法默默在心里计时。3. 你觉得一分钟时间到了,就马上坐端正(保持安静)。听明白了吗?那我们就开始吧。

(采访同学,特别是起来早的和起来晚的)

调整一下,再来一轮,有没有更准了?

师:同学们估得越来越准了,现在我们听一段音乐休息一下。(播放音乐)1 分 30 秒。

师:好听吗?考考你们,刚这段音乐多久时间?你估多少秒?你呢?还有呢?那到底是多久呢?揭晓答案,哈哈,你们已经估得很准了,给自己掌声!

师:听完美妙的音乐,下面我们看一段精彩的动画,请看(播放动画片)1 分,还想看?同学们也估计一下刚刚这段动画片多久时间?

生:1 分钟

生 2:2 分钟

师:到底多久呢?揭晓答案,和前面我们静静的看秒针走一分钟相比,你有什么不同感受吗?

生:看动画片感觉快些。

环节三:一分能做什么?

师:看来在不同的环境下,我们对时间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接下来我们来体验一分钟可以做什么呢?请同学们拿出练习纸,练习纸上的任务是不一样,有的同学是写字,有的同学是口算题,还有的同学是写英文字母,我们同时来测试一下,一分钟可以做多少,不过不管测试什么,都要书写工整哦,明白了吗?准备,开始。

师:随机采访,你做的什么?做了多少?你呢?

师:好了,看似短短的一分钟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呢?请看视频!

师:原来一分钟我们可以做这么多事情,那到底一分钟有多长呢?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时间到,谁来说说你的感受?

师:同学们的这些感受都太棒了,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六、板书设计

一分有多长

秒针 秒针走一小格是一秒

分针 分针走一小格是一分

1 分 = 60 秒

认识时间 ——《一分有多长》

深圳市宝安区万丰小学 周璟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时、分、秒第 1 课时 此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钟表上整时、半时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单位。认识钟面上的几时几分,知道 1 时 = 60 分;体验时间的长短,知道 1 分 = 60 秒;并了解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时,对钟面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过如何读写整时和半时,且对于时间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经过多长时间也有初步的生活量感。但是,学生对于时分秒之间的进率关系和钟面上的时针、分针和秒针的转动关系也都没有清晰的认识与思考。

三、教学目标:

1. 初步体会分、秒的实际意义,知道 1 分 = 60 秒。

2. 体验和感受一分钟有多长,形成对 “秒” 和 “分” 的量感

3. 体验一分能干什么。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1 分 = 60 秒,了解分、秒之间的关系;

难点:形成对 “秒” 和 “分” 的量感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认识 1 分 = 60 秒

师:同学们,今天课堂上来了两个小伙伴,请看,他们俩每天最喜欢的,就是爬树干,现在它们俩想比一比:看谁爬得快!怎么比呢?爬同一根树干,谁花的时间短谁就爬得快,这样比可以吗?好咧!比赛正式开始,首先登场的是蓝蚂蚁,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它爬树干的时间。

师:蓝蚂蚁爬完了,红蚂蚁登场了,我们也来感受一下。

(播放课件)

师:谁来说说它们俩谁爬得快?为什么?

生 1:略

师:嗷,你是这么想的,其他同学呢?

生 2:略

师:好,谢谢你,还有吗?

生 3:略

师:那到底谁爬得快呢?看来光凭我们的感觉还不够准确,那有什么办法可以准确判断吗?

生:略(可不可以?还有其他方法吗?充分给学生时间说说自己的方法)

师:同学们都特别棒,想到了很多好办法,其实老师已经用钟表给它们计过时了,我们一起去回看一下,蓝蚂蚁爬了多久呢?我们看一下。

师:接着是红蚂蚁,他又爬了多久呢?我们也看一下,现在可以准确判断出来了吗?

生:红蚂蚁(为什么?)蓝蚂蚁爬了 16 秒,红蚂蚁爬了 15 秒,所以红蚂蚁赢了。

师:(点出秒数)嗯,原来红蚂蚁险胜一点点,同学知道吗?这根细细长长的针叫做秒针,它每走一格是一秒。(贴板书)

师:好啦,第一轮比赛结束了,红蚂蚁可开心了,(点击 PPT)可是蓝蚂蚁说,不服气,想再比一轮,这次爬根长的!比长跑!于是他们又比了一轮,结果是这样的,这次谁赢了呢?不着急说,请同桌两人一组讨论一下。

师:有讨论结果了吗?你们觉得?有不同意见吗?那到底这次谁赢了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待会蚂蚁爬的时候请同学们跟着秒针一起数一数,注意数的节奏哦,首先还是蓝蚂蚁 ready,go!(再是红蚂蚁)

师:谁赢了?为什么?

生:蓝蚂蚁,因为它只用了 55 秒,红蚂蚁用了 65 秒。

师: 诶,那这次真的是蓝蚂蚁赢了诶,哈哈,1 比 1 打平啦!和哪些同学想的是一样的?举手,你们真棒!这根短一点粗一点的针叫做分针,刚刚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多远?走一小格,

师:分针走一小格是多久呢?是 1 分,没错分针走一小格就是一分(板书),而且 1 分 = 60 秒。

环节二:一分有多长

师:那一分到底有多长呢?(贴课题)我们一起来体验和感受一下,首先请同学静静的跟着秒针数一分钟,不出声,注意每一秒的节奏哦。

(播放课件)

师:对于刚刚过去的一分钟,感觉怎样?

生:很长

师:还有吗?你呢?

师:刚才我们跟着秒针已经初步感受到了秒的节奏,下面我们看看谁对这个节奏的把握是最准的,我们来玩个看谁估得准的游戏,请听清楚游戏规则:1. 闭上眼睛,静静地趴在桌子上。2. 老师说开始,同学用数数的方法默默在心里计时。3. 你觉得一分钟时间到了,就马上坐端正(保持安静)。听明白了吗?那我们就开始吧。

(采访同学,特别是起来早的和起来晚的)

调整一下,再来一轮,有没有更准了?

师:同学们估得越来越准了,现在我们听一段音乐休息一下。(播放音乐)1 分 30 秒。

师:好听吗?考考你们,刚这段音乐多久时间?你估多少秒?你呢?还有呢?那到底是多久呢?揭晓答案,哈哈,你们已经估得很准了,给自己掌声!

师:听完美妙的音乐,下面我们看一段精彩的动画,请看(播放动画片)1 分,还想看?同学们也估计一下刚刚这段动画片多久时间?

生:1 分钟

生 2:2 分钟

师:到底多久呢?揭晓答案,和前面我们静静的看秒针走一分钟相比,你有什么不同感受吗?

生:看动画片感觉快些。

环节三:一分能做什么?

师:看来在不同的环境下,我们对时间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接下来我们来体验一分钟可以做什么呢?请同学拿出口算题纸,测试一下,一分钟可以做多少道,预备,开始。

师:随机采访,你做了多少道?你呢?哇!我看了一下,全对诶,又快有准!

师:那除了可以做算式题,我们还可以做一些体育锻炼,我们班跳绳最厉害的是哪位同学?请你到讲台上来,我们帮你一起测试一下,看看你一分钟能跳多少下,同学帮他数数,我来计时,准备好了吗?开始!有挑战者吗?好,你来!那看来,我们一分钟大概可以跳 100 下诶。

师:好了,同学们,辛苦了,看似短短的一分钟除了可以做口算题和跳绳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呢?请看视频!

师:原来一分钟我们可以做这么多事情,那到底一分有多长呢?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时间到,谁来说说你的感受?

生:略

师:很好,这些感受都太棒了,下课!

六、板书设计

一分有多长

秒针 秒针走一小格是一秒

分针 分针走一小格是一分

1 分 = 60 秒

认识时间 —— 看谁爬得快

深圳市宝安区万丰小学 周璟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时、分、秒第 1 课时 此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钟表上整时、半时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单位。认识钟面上的几时几分,知道 1 时 = 60 分;体验时间的长短,知道 1 分 = 60 秒;并了解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时,对钟面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过如何读写整时和半时,且对于时间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经过多长时间也有初步的生活量感。但是,学生对于时分秒之间的进率关系和钟面上的时针、分针和秒针的转动关系也都没有清晰的认识与思考。

三、教学目标:

1. 初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知道 1 时 = 60 分,1 分 = 60 秒。

2. 了解时针、分针、秒针三根之间的构造关系。

3. 体会一分钟有多长,形成对 “秒” 和 “分” 的量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 1 时 = 60 分,1 分 = 60 秒,了解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难点:形成对 “秒” 和 “分” 的量感

五、课前思考:

“时间” 作为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名词,跟钟表相关。怎么认读钟表上的时间,可以说是一个生活常识。这个内容若是被编排入科学学科的教材中,毫不违和;若是被编入综合实践课的教材中,也是没有问题的。在各路教材编排者的统一规划之下,这个内容被分配到了数学学科中。各版本教材编排的内容目标指向大致相同:学会读写钟表上的时间。教材对于钟表的基本特征和指针转动之间的关系均采取的是陈述性的介绍,例如我们北师大版就是以填空的形式来呈现的,简而言之,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认识钟表,然后借助钟表来了解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感受小的时间单位具体有多长,形成初步的量感。最后学生通过记住这些知识要点解决相应的习题,我们就算完成教学目标了。我们常说老师的眼界决定了孩子的眼界,如果我们在研究这个课例的时候,只将目标指向于学生学会认读钟表,我们会不会觉得有点可惜呢?因为认读钟表这件事,我们只要稍加等待,生活自然会教会我们,那么这节课我们还可以带着孩子们学习和经历些什么呢?于是,我们开始思考,便有了如下一些思考: 1. 认识时间 = 认识钟表吗? 2. 为什么要有钟表(计时工具)呢? 3. 钟表为什么有 3 根针呢? 4. 钟面为什么都是封闭图形? …… 等等 有些问题或许不太适合现在研究,但是有些问题如果能够在这节课里让学生有所体会和感悟,达到深度理解,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对于孩子未来的发展与学习是非常有益的,我想这样的研究就非常有价值了,于是我们就有了如下尝试: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谁爬的时间长”

师:首先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三位新朋友,蚂蚁家族三兄弟 —— 老大(黑),老二(红),老三(蓝)。他们三每天最喜欢干的事就是爬树干,今天啊他们要比一比 “看谁爬得快”,我们一起去去看看吧,首先登场的是老大,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它爬树干的时间。

(播放课件)

师:老大爬到了,老二要登场了。它说我也要爬一爬,我们也一起来感受一下。

(播放课件)

(完整播放两只蚂蚁爬树干)视觉上,两只蚂蚁的速度是差不多的。看完之后,老师相继提问:“谁用的时间长?谁用的时间短?” 有学生回答:老大用时长,我数的。 有学生回答:老二用时长,凭感觉。 那到底谁长谁短呢?看来光凭感觉是不准确的,由此引出需要计时工具的必要性,随后引导学生选择之前四个小视频中只有一根秒针在运动着的钟表来帮助我们计时,这样我们就准确的比较出了老大和老二谁用时长,谁用时短。

师:好像还忘了谁。

生:老三还没有爬。

师:老三说:“我也要和老二比一比。” 它和老二比较之后的结果出来了,是这样的。

(播放课件)

接着,我们请学生判断谁花的时间短,绝大部分学生很自然的就认为老三花的时间短,因为老三爬完后指针是只走了 5 格,但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实际情况是(播放课件)老三爬完这根树干所花的时间是指针走完一圈再多 5 格,与学生的预测产生了很大的冲突,教师相机提出,只看静态的结果,确实无法知道指针已经走了一圈了,那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大家一眼就看出来这个针已经走了一圈了吗?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会自然想到加一根针来记录秒针转动的圈数! 分针就这样自然的登场了,原来分针是用来记录秒针走了多少圈的,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所以 1 分 = 60 秒。 【设计意图:通过蚂蚁兄弟爬树干的游戏不但引出计时工具产生的必要性,了解分针与秒针的运动关系,认识 “秒” 和 “分”,还知道了 1 分 = 60 秒并初步形成对 1 秒这个单位的量感】

环节二:一分钟有多长?

生: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

师:大家的知识真丰富!已经知道钟面上这根针的名字叫做分针,它每走一小格,就是 1 分。(板书:分针走 1 小格是 1 分。)那么,一分钟的时间有多长呢?

活动 1: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一分钟到底有多长,准备好了吗?开始!(播放一分钟,学生跟着秒针数一分钟,)对于刚过去的 1 分钟,你感觉 1 分钟的时间? 学生可能的回答:1 分钟的时间太短了!1 分钟时间太长,要坐好久。1 分钟的时间秒针走了 60 个小格,响了 60 下。 师要追问:你怎么知道 60 个小格? 生可能回答:1. 我是数出来的。2. 我是算出来的。—— 都要表扬学生。由这些回答引出:1 分钟 = 60 秒(板书)

活动 2: 接下来,我们来玩个估时间的游戏好吗?大家看这个钟面,秒针每走一小格,这里就会显示相应的秒数。如果这里显示 60,说明过了多少秒?也就是?(1 分钟)(趴 —— 数 —— 记)等一会儿,游戏开始的声音一响,请所有同学,静静的趴在桌子上,用数数的方法估计我们要估计的时间,如果你觉得时间到了,就马上坐端正,并将自己坐直时这里显示的那个数记录在这张学习单上。明白了吗? 我们先来试玩一次,估计 10 秒钟的时间。 第一次玩的反馈,重点看学生是否明确游戏规则,能否正确记录自己估时间的数据。 接下来可以玩几轮这个游戏。 第二轮可以估 30 秒,重在了解学生坐直时看到的数是多少,让他们谈体会。如:我估半分钟的时候,估少了,我下次要稍慢一点数数。 第三轮,估 1 分钟,也是一样,估一分钟。重在了解 40 几秒就坐直的学生的方法和感受。引发用什么样的节奏来数 60 个数? 演示钟面,让学生跟随秒针的走动,一起来数一分钟,体会数的速度。 第四轮,再次估一分钟。让学生对照数据,看哪些学生比上次估的时候,估得更接近一分钟并表扬。 小结:估一分钟不是一两次就能估得那么准!大家已经非常棒了!如果要估得更准,要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继续做一些估时间的练习。

活动 3: 师:一分钟的时间,大家已经估得比较准了。在一分钟的时间里,我们可以完成不少学习任务呢。请看这张学习单,上面有一首我们学过的古诗,如果工工整整地书写,你在一分钟的时间内能写多少个字呢?想试一下吗?活动结束请同学充分来汇报。 了解学生写的字数。再呈现写满满的一页田字格作业。按照这位同学的速度,如果写完这一页的作业,需要多长时间?(根据 1 分钟的写字数量为标准来度量。)

活动 4: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看似不起眼的一分钟,我们却能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二年级的小朋友们一分钟都做了什么吧。(播放自制的一分钟小朋友完成各种事物的视频。)一分钟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一分钟其实可以做很多事情。(略)看来一分钟都很有价值,所以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当中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能不能浪费时间?

【设计意图:让学生真正感知一分钟这个时间单位有多长,形成一定的量感】

环节三:认识时间单位 “时”

师:同学们,秒针走一圈我们用分针来记录,那分针走一圈又如何记录呢?加时针,那时针又是如何记录分针走了一圈的呢?不急着回答,我们第四位小伙伴要登场了,小蜗牛,小蜗牛说我也想爬一爬,想知道小蜗牛爬树干用了多长时间吗?我们去看看吧。 (设计:小蜗牛爬了一分钟肉眼观察几乎没有移动,放大图片才发现小蜗牛才爬了一点点,然后依次播放小蜗牛爬了 10 分钟,又爬了 40 分钟,最后又爬了 10 分钟的图片对应着两个课间休息时间和一节上课的时间,让学生明白小蜗牛爬完树干其实是花了 60 分钟,而 60 分钟,分针刚好走一圈,所以走完一圈就是 60 分。) 师:刚刚分针走了一圈,时针是怎样运动的?

生:时针走了一大格

师:那你们知道时针走一大格是多久吗?时针走一大格是 1 时,所以 1 时 = 60 分(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时针产生的必要性,原来时针是用来记录分针走了多少圈的,深刻理解了为什么 1 时 = 60 分。通过这样的环节让学生了解了时钟构造的基本逻辑,从本质上理解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课后实践: 留一个课后实践作业,放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测试一下自己 1 分钟能跳绳多少下,一分钟能跑多少米,一分钟能做多少个俯卧撑。

七、板书设计:

认识时间(时、分、秒)

秒针 走一小格是 1 秒 1 分 = 60 秒

分针 走一小格是 1 分

时针 走一大格是 1 时 1 时 = 60 分

八、课后反思:

通过课例研究我们可以回答之前提出的几个问题了,认识时间不等同于认识钟表,就像认识角不等同于认识量角器,认识长度不等同于认识尺子一样。因为量角器、尺子、钟表都是测量这些量的工具。我们应该是先认识这些量,然后再去认识这些测量 “量” 的工具。所以我们想把认识时间纳入到 “认识量和量的度量” 这样一个统一的模式里面来。 其实我们在认识量的时候也是有认识逻辑的,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这个量是客观存在的,第二我们要认识到所有的 “量” 都是可以定性分析的,例如我们在学习认识长度时首先是认识长度是客观存在的量有长有短,然后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光有定性分析是不够的,就必须要定量的分析,定量分析就需要有 “单位”,这样 “单位” 产生的必要性就出来了,例如长度需要长度单位,有了单位之后,这个 “量” 就可以用一个数来刻画。当我们可以用数来刻画一个量的大小的时候,那么我们就需要一个工具来测量它。(认识角也是这样的) 那么在认识这些测量工具的时候,最好是能够认识这些工具的基本构造逻辑。而工具的基本构造逻辑,就是这些量的单位的累积。例如尺子就是一个一个长度单位的累积。量角器就是一个一个单位角的累积。那时间就是一段一段被我们取作时间单位的累积。但是时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于是我们就在空间上来感受它的累积,例如运动、变化等。这就是我们设计这节课的逻辑。

《认识时间 —— 时、分、秒教学设计初稿》

深圳市宝安区万丰小学 周璟

一、教材分析:

此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时、分、秒第 1 课时,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钟表上整时、半时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单位。认识钟面上的几时几分,知道 1 时 = 60 分;体验时间的长短,知道 1 分 = 60 秒;并了解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时,对钟面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过如何读写整时和半时,且对于时间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经过多长时间也有初步的生活量感。但是,学生对于时分秒之间的进率关系和钟面上的时针、分针和秒针的转动关系也都没有清晰的认识与思考。

三、教学目标:

  1. 初步感受时间是一种量,蕴藏于各种运动变化当中。

  2. 初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知道 1 时 = 60 分,1 分 = 60 秒。

  3. 能准确读出钟面上的几时几分。

  4. 培养学生的观察、类比、推理等能力,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 1 时 = 60 分,1 分 = 60 秒,了解时、分、秒之间的关系;能准确读写出钟面上的几时几分。

难点:能正确读出钟面上接近整时的时刻。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引出时间话题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想认识吗?请看,这个可爱的宝宝是谁呢? 图片.png

先后给出教师从小到大的照片,让学生猜猜这个人是谁,老师从可爱的宝宝到帅气的小伙,是经过了时间的成长,让人不由感慨 “时间都去哪了?” 从而引出今日学习的主题 “认识时间”

【设计意图:时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在变化,课堂一开始通过教师的照片来引出时间这个话题,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环节二:感知时间的存在

师:首先请同学们静静地观看四个小视频,看看你们能不能从中感受到时间?

图片.png

先后给学生播放四个精致的小视频,第一个是不停做钟摆运动的小球,第二个是一滴接一滴的水滴到水面上泛起涟漪,第三个是沙漏,第四个只有一根秒针在运动着的钟表。

【设计意图:不难看出这些都是我们记录和刻画时间用过的或者正在用的工具,也可以说其中也有工具产生的灵感来源。而时间正是藏在这样的运动变化当中。】

环节三:感受计时工具和时间计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

师:接下来我要给大家隆重介绍蚂蚁家族三兄弟 —— 黑、红、蓝。他们三每天最喜欢干的事就是爬树干,这不老大又要开始爬了,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它爬树干的时间。 (播放课件)

图片.png

师:老大爬到了,老二要登场了。它说我也要爬一爬,我们也一起来感受一下。 (播放课件)

图片.png

(完整播放两只蚂蚁爬树干)视觉上,两只蚂蚁的速度是差不多的。看完之后,老师相继提问:“谁用的时间长?谁用的时间短?”

有学生回答:老大用时长,我数的。 有学生回答:老二用时长,凭感觉。

那到底谁长谁短呢?看来光凭感觉是不准确的,由此引出需要计时工具的必要性,随后引导学生选择之前四个小视频中只有一根秒针在运动着的钟表来帮助我们计时,这样我们就准确的比较出了老大和老二谁用时长,谁用时短。

师:好像还忘了谁。

生:老三还没有爬。

师:老三说:“我也要和老二比一比。” 它和老二比较之后的结果出来了,是这样的。 (播放课件)

图片.png

接着,我们请学生判断谁花的时间短,绝大部分学生很自然的就认为老三花的时间短,因为老三爬完后指针是只走了 5 格,但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实际情况是(播放课件)老三爬完这根树干所花的时间是指针走完一圈再多 5 格,与学生的预测产生了很大的冲突,教师相机提出,只看静态的结果,确实无法知道指针已经走了一圈了,那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大家一眼就看出来这个针已经走了一圈了吗?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会自然想到加一根针来记录秒针转动的圈数!

分针就这样自然的登场了,原来分针是用来记录秒针走了多少圈的,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所以 1 分 = 60 秒。

【设计意图:通过蚂蚁兄弟爬树干的游戏不但引出计时工具产生的必要性,了解分针与秒针的运动关系,认识 “秒” 和 “分”,还知道了 1 分 = 60 秒并初步形成对 1 秒这个单位的量感】

环节四:一分钟有多长?

图片.png 图片.png

此处设计了两个学生活动,第一个是观看一个刚好一分钟的小视频感受一分钟到底有多长,第二个是让全体学生静静的趴在桌子上,闭上眼睛,计时一分钟,如果觉得一分钟到了,就把头抬起来,看看谁对一分钟多长的感觉最准。

图片.png

接着就是告诉学生一分钟看似不长其实可以做很多事,例如这些(播放课件),倡导学生珍惜时间。

【设计意图:让学生真正感知一分钟这个时间单位有多长,形成一定的量感】

环节五:认识时间单位 “时”

图片.png

既然秒针走一圈可以用分针来记录,那分针走一圈又如何记录呢?学生很自然的就会想到再加一根针 “时针”,原来时针是用来记录分针走了多少圈的,而且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所以 1 时 = 60 分。从而让学生了解时针产生的必要性和知道了时和分两个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最难得的是还明白了钟表构造的基本逻辑。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时针产生的必要性,原来时针是用来记录分针走了多少圈的,深刻理解了为什么 1 时 = 60 分。通过这样的环节让学生了解了时钟构造的基本逻辑,从本质上理解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环节六:认识几时几分

图片.png

不知不觉中,一个完整的钟表就设计出来了,接下来借助动态的钟表来帮助学生认识几时几分,由于前面学生经历了钟表构造的形成过程,学生再认读几时几分也是水到渠成,然后重点让学生认读接近整时的时刻(播放课件),通过观察分针与时针的相对运动关系,学生不难理解,当分针快走完一圈时,时针应该是快走完一大格了,从而突破教学难点。然后只要稍加练习巩固就行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态中认识几时几分,了解时针与分针运动的对应关系,从而突破读准几时几分的难点。】

环节七:“时针到哪了?”

(学生活动)

图片.png

最后设计了一个游戏环节,名字叫《时针到哪了》。游戏规则是原来钟表是三点整,我们已经知道分针转动的时候,时针也会跟着转动,这次转动我们让时针隐身,你能根据分针转动后的位置找到时针指到哪儿了吗?分男女两队进行 PK,看哪队找的位置更加接近。学生学以致用,学中玩,不亦乐乎。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游戏环节,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分针和时针的运动位置的对应关系,从而达到进一步突破认识接近整时的几时几分的难点。】

七、板书设计:

              认识时间(时、分、秒)

秒针 走一小格是 1 秒 1 分 = 60 秒

分针 走一小格是 1 分 1 时 = 60 分

时针 走一大格是 1 时 半时 = 30 分

八、课后反思:

通过课例研究我们可以回答之前提出的几个问题了,认识时间不等同于认识钟表,就像认识角不等同于认识量角器,认识长度不等同于认识尺子一样。因为量角器、尺子、钟表都是测量这些量的工具。我们应该是先认识这些量,然后再去认识这些测量 “量” 的工具。所以我们想把认识时间纳入到 “认识量和量的度量” 这样一个统一的模式里面来。 其实我们在认识量的时候也是有认识逻辑的,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这个量是客观存在的,第二我们要认识到所有的 “量” 都是可以定性分析的,例如我们在学习认识长度时首先是认识长度是客观存在的量有长有短,然后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光有定性分析是不够的,就必须要定量的分析,定量分析就需要有 “单位”,这样 “单位” 产生的必要性就出来了,例如长度需要长度单位,有了单位之后,这个 “量” 就可以用一个数来刻画。当我们可以用数来刻画一个量的大小的时候,那么我们就需要一个工具来测量它。(认识角也是这样的) 那么在认识这些测量工具的时候,最好是能够认识这些工具的基本构造逻辑。而工具的基本构造逻辑,就是这些量的单位的累积。例如尺子就是一个一个长度单位的累积。量角器就是一个一个单位角的累积。那时间就是一段一段被我们取作时间单位的累积。但是时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于是我们就在空间上来感受它的累积,例如运动、变化等。这就是我们设计这节课的逻辑。

各版本教材编排的内容目标指向大致相同:学会读写钟表上的时间。教材对于钟表的基本特征和指针转动之间的关系均采取的是陈述性的介绍,例如我们北师大版就是以填空的形式来呈现的,简而言之,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认识钟表,然后借助钟表来了解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感受小的时间单位具体有多长,形成初步的量感。最后学生通过记住这些知识要点解决相应的习题,我们就算完成教学目标了。我们常说老师的眼界决定了孩子的眼界,如果我们在研究这个课例的时候,只将目标指向于学生学会认读钟表,我们会不会觉得有点可惜呢?因为认读钟表这件事,我们只要稍加等待,生活自然会教会我们,那么这节课我们还可以带着孩子们学习和经历些什么呢?于是,我们开始思考,便有了如下一些思考: 1. 认识时间 = 认识钟表吗? 2. 为什么要有钟表(计时工具)呢? 3. 钟表为什么有 3 根针呢? 4. 钟面为什么都是封闭图形? …… 等等 有些问题或许不太适合现在研究,但是有些问题如果能够在这节课里让学生有所体会和感悟,达到深度理解,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对于孩子未来的发展与学习是非常有益的,我想这样的研究就非常有价值了,于是我们就有了一些尝试。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58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58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9ms · UTC 20:56 · PVG 04:56 · LAX 13:56 · JFK 16:56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