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uyuyu

yyuyuyu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3659 号会员,加入于 2021-02-28 21:13:33 +08:00
10 G 10 S 20 B
yyuyuyu 的最新回复

聚焦 “量感” 看见成长 —— 宋君名师工作室参加新世纪小学数学第三届全国名师工作室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活动综述

宋君名师工作室 于佩

新世纪小学数学第三届全国名师工作室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落下帷幕,回顾几个月来的研讨历程,至今仍然历历在目,现将我们此次研讨活动的历程梳理如下:

一、活动综述,回顾历程

当收到 “新世纪小学数学第三届全国名师工作室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 活动通知时,我们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宋君老师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大家,并组织大家召开研讨会,经过积极的申报和研究,工作室核心研修教师于佩、张婷,喻海游和刘婵 4 位老师最终组建答团队,准备参赛。

此次研讨聚集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 “量感” 的学习方式探索” 主题,名师工作室团队教师针对课例进行了精心筛选,最终选定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面积单位》作为课例研究。

2021 年的寒假,宋君名师工作室团队在假期间积极进行学习研讨。通过学习 “量感” 主题文献资料,研读课标、研读教材,工作室成员在不断地交流研讨的过程中确定了教学设计的初稿。通过网络研讨,答辩团队还进行了多次的模拟课堂无生授课,在不断地调整和改进中确定了 “量感” 主题为核心的《面积单位》一课的教学流程。

2021 年 3 月 10 日,工作室团队在金水区金桥学校进行了第一次课例研讨活动,初探学生对于 “量感” 的认知和需求。

2021 年 3 月 23 日,工作室团队在金水区金桥学校进行了第二次课例研讨活动再探 “量感” 在本节课中的显性抓手。

2021 年 3 月 30 日,于佩老师在金水区金桥学校进行第三次研讨活动,共同研讨《面积单位》一课的发展学生量感的核心。

2021 年 4 月 2 日,在金水区金桥学校进行了第四次课例研讨活动,讨论这节课中是否有能够有效发展学生的量感。

2021 年 4 月 7 日,在金金水区金桥学校进行了第五次课例研讨活动,探寻 “量感” 的本质,直击数学教学的核心。

2021 年 4 月 9 日,在金水区金桥学校进行了第六次课例研讨活动,对发展学生的量感进行研讨,优化原本的教学设 计。

2021 年 4 月 12 日,在金水区 103 中学完成最终的课堂实录。

2021 年 4 月 13 日,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了调查,完成数据分析。

2021 年 4 月 27 日,在新世纪小学数学全国第三届名师工作室 “量感” 网络答活动中,我们团队聚焦 “量感”,通过读 懂学生的学习路径,在互问、互答、互辩中表现优异,荣获一等奖。

2021 年 5 月 28 日,我们在成都参加了现场答辩。在本次活动中,量感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之中,不仅促进我们对量感的深入理解,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经过多次的观课、议课活动,工作室团队从不同角度出发,在读懂学生中把握量感的本质。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读懂学生的认知基础,精心改进和完善教学设计,在原有读懂学生学习路径基础上学而教,强化培养学生量感的核心;读懂学生真实思维,发展学生的量感。名师工作室队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推进 “量感” 主题教学研究。

二、聚焦度量,深度研讨

在多次的观课、议课活动中,我们发现了许多具体问题,在不断地讨论、实践过程中,我们针对具体问题进行了改进实施,在细节研讨的过程中有效提升,促进对于量感意义的理解与落实。例如:

问题一:多次的估测活动是不是有利于学生量感的发展? 我们在日常教学中经常用到估算。可以说 “估” 是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之一。那么在《面积单位》教学中,估一估 环节的引入,是否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对于学生而言,借助学具可以去测量实际生活中物体表面的面积,那么这一环节还有必要加入估一估吗?在实际生活中,学生虽然具有天生的对于数量大小和距离远近的感知,但是在真实生活实践中,他们运用面积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不是很多,操作实践也不太多,认识感悟更是寥寥无几。由此,动手测量之前,加入估一估环节,能够帮助学生先在脑海中思考选择哪个面积单位更合适。

估一估的引入,其一是为了通过借助学具感知 “面积单位” 的大小,加深学生对于面积单位在脑海中建立起的表象。课堂中,让学生认一认单位面积为 1 的小方格,这既是帮助学生更好的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也为接下来的度量活动的操作奠定基础。其二是形成估测意识,在累加中培养学生的量感。借助方格纸数一数、比一比是精确测量,结合先前的估一估环节,包括今后的度量学习中,在课中学习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活动中,每一环节都有让学生估一估,再用合适的面积单位量一量,在反复的估测活动中,学生会根据估计与事实情况及时调整,调整的过程即是头脑中表象观念建立的过程,在不断估测中与调整中,建立准确的表象,不断积累自己的量感,都能够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应用意识。

问题二:如何利用学生已有的长度单位的知识来清晰地建立面积单位,发展学生的量感?

面积单位是在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能够初步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厘米、分米、米等长度单位,会用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 “由线到面” 的一次飞跃。

学生在学习面积单位之前,已经有了学习长度单位的经验,借助这些已有的经验会帮助学生更好地找到知识的生长点,所以在让学生感受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之前,先让学生回忆长度单位,根据长度单位自己想办法比一比面积单位的大小,这样就有效的调动了学已有的知识经验,为面积单位表象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以上仅仅是研讨过程中的两个问题片段,像这样的研究还有很多。正是这样结合课例问题的细节研讨,才能更好地把脉问诊,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三、 成果分享,收获满满

张奠宙先生曾说过,“长度、面积、体积是基本的度量学的内容。长度、面积和体积这三者除了图形的维度不同,作为一种度量过程其本质是一样的。”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 “量感”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落实数学核心素养。而量感的培养需要依托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引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量感、发展量感。读懂学生是我们工作室的核心研究方向之一,通过读懂学生,能够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在《面积单位》一课中,我们团队通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和北师大版义务教科书小学数学教材的解读,对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进行了整体规划,尝试在实践中探索如何在读懂学生中把握度量的本质。我们的做法和经验总结如下:

一、在多层次、多角度的探索活动中,帮助学生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这节课中我们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创设活动丰富学生量感的发展。在学习面积单位时,让学生经历 “记 - 想 - 找 - 估 - 量” 等活动,不仅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而且通过多感官、多角度地体验理解面积单位的意义,并能够灵活运用,学生积极参与。

通过课前测我们发现,学生对较大的面积单位平方米的认知较为困难,因此课堂中创设了围一围,站一站等教学环节来突破这一较大面积单位的认知难点。在课堂中,老师注重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设计,通过多种活动引导学生全员参与,特别重视学生身边的直观教具,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找到丰富的感知素材,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调动了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进行学习。学生在这样的数学活动中,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量感得以生长和发展。

二、在实践、操作中积累量感的感性经验

活动是量感的生长点,量感的培养需要学生在 “做中学” 的活动中不断丰富对 “量” 感知和体验,从而把握对事物量的属性,实践和操作活动,能够帮助学生积累直观的感性经验,教学中通过设置丰富多样层层递进的活动,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其中,在观察估计测量比较体验和探究中深化对量的理解。

皮亚杰说过,活动是认知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小学生想要获得几何知识,并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更多的是依靠他们的动手操作,在课堂中,教师要注重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设计,通过多种活动引导学生全员参与,特别重视学生身边的直观教具,让学生在教学现场找到丰富的感知素材,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进行学习。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有关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注重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只有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找到测量的对象,在测量中在操作中测量估计思考和学习,他们才能切实体会到凉的内涵,才能慢慢将自己的生活量感转变为数学量感,从而为之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量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的数学教学就是引领学生把生活量感转化为数学量感。所谓生活灵感是指学生在生活中积淀下来的对于量的敏锐知觉,数学量感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发展建立起来的对量的认识。

生活中学生对于物体量的感知往往比较模糊不够准确且随机性较大,顺应教学时教师要带领学生经历具体感知、建立表象、内化量感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及时修正对于量的感知偏差,培养其准确的数学量感引导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沟通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将知识表象与生活经验建立起有效连接,学生体会到这样的学习和运用普遍存在于生活中感知,生活中感觉生活重量的丰富多样。这些丰富的,真实的生活素材为学生量感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生长,土壤量感的培养是数学走向生活的体现。教学时,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充分感受,反复体验,将量感应用于生活,逐步丰富和发展,深化量感的形成。

量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课堂中的亲身体验、生活情境中不断感知物体表面面积的大小,才能让学生的量感得以更好地发展。

回顾第三届名师工作室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现场活动,历经了 5 个月,从网络开帖、教学设计、课堂实践、修改完善、课例研讨、录像提交、聚焦主题研究、网络答辩、现场答辩。这一路走来,痛并快乐着!感恩、感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感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和导师的引领,感谢团队教师的付出……… 唯有努力,不负芳华!

在这几个月的准备中,是我智慧成长的过程,在不断聚焦 “量感” 深入研讨中把握 “量感” 的本质,在课例一次次研讨中,促进我对教材深入的理解。

我们聚焦 “量感”,深入深度研讨,在把握量感本质的基础上,探寻发展学生量感的策略与途径。相信通过此次的 研讨,我们名师工作室的每位教师都能将自己的所学所思融入课堂,在探寻量感的教学实践中且思且行,不断提升。

教学设计终稿

《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郑州市金水区金桥学校 于佩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51-52 页内容。

教材分析:

“面积单位” 是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二课时,是在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初步会用数方格、割补等方法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教材有三个问题串:(1) 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目的是让学生经历用数方格的方法测量数学书的封面,由测量结果不同,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2) 你知道哪些面积单位?认一认。(3) 这些面积单位有多大?做一做,说一说。三个问题串引导学生先认识面积单位,然后通过动手操作,深层次,多角度体验感受三个面积单位。

学生分析:

有关面积单位,三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会遇到,但不一定会关心,缺少对面积单位的体验。另外,此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对于面积单位的理解及相关表象在脑海中的形成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时要借助直观的生活实例和实践操作,通过 “画一画”,“想一想”,“找一找”,“估一估”,“量一量” 等方法,促进学生对面积单位的理解和面积单位大小表象的形成。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中,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感知它们的实际大小。

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空间观念,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

难点:建立 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1 平方米的表象选择正确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一些物体的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准备:

ppt

教学准备:

教具: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1 平方米的教具。

学具: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面积,现在想要测量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你有什么办法?

淘气和笑笑也想到用数方格的方法测量数学课本的面积。一起来看淘气的测量结果。我们再来看笑笑的测量结果。

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

你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在学习和生活中,为了便于比较和交流,我们需要统一方格的大小,也就是统一面积单位。(板书课题:面积单位)

设计意图: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建立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使学生在观察、交流和比较中,认识到所用标准不同,量的结果也不同,帮助学生经历面积单位的产生过程,这是发展量感的必要条件。

二、多层体验 构建新知

  1. 初步认识面积单位,你都知道哪些面积单位?

(1)自主学习面积单位。

(2)板书面积单位的含义及字母表示。

边长为 1 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1 平方厘米(cm²)。

边长为 1 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1 平方分米(dm²)。

边长为 1 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1 平米(m²)。

  1. 具体感知面积单位,这些面积单位有多大?做一做,说一说

(1)认识 1 平方厘米

①记一记:先自己比一比边长 1 厘米的正方形,拿出学具盒里的 1 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仔细观察。

②想一想: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大小。

③找一找:我们知道了 1 平方厘米的大小,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 1 平方厘米?

④估一估:估一估自己橡皮一个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⑤量一量:现在请你选择合适的学具动手量一量这个面的面积。

⑥我们现在认识了 1 平方厘米,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么认识 1 平方厘米的。

大家说得真好,我们不仅认识了 1 平方厘米,而且掌握学习的方法,请你用这样的方法在 4 人小组内继续学习 1 平方分米。

设计意图:平方厘米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面积单位,对 1 平方厘米大小的实际感受对学生来说很重要,应该尽可能多的让孩子在课堂中多动手,形成深刻的表象,夯实直觉判断的基础,让量感在课堂中真实发生,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感官去体会 1 平方厘米面积单位的大小,教学中由实践操作活动中的量一量、摸一摸、找一找、估一估等活动,进一步加深面积单位的感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 1 平方厘米有多大的表象,更好地掌握面积单位。

(2)认识 1 平方分米

①请大家四人一小组共同学习 1 平方分米。

②交流分享学习成果。

③估一估:请你估一估数学课本的面积。

④量一量:请你选择合适的学具动手测量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

设计意图:关于怎样才能建立准确的量感,需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才能习得,学生在获得一个新知识时是需要在活动中真实的形成 “量感”。

我们学习了 1 平方厘米和 1 平方分米,你有什么样的感觉?那现在你想一想 1 平方米呢?

(3)认识 1 平方米

①小组内想办法比一比 1 平方米的大小。

②拿出 1 平方米的报纸对比学生摆出的 1 平方米的正方形,每个小组都试一试。

③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 1 平方米。

做游戏:1 平方米的报纸可以站下多少人?

设计意图:多角度、多感官探索,体验面积单位的大小,让学生亲身感受与体验,在操作中思考,积累经验,使量感内化。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切实体会面积单位,慢慢将自己的生活量感转变为数学量感,加深对面积单位的认识。

三、巩固练习 运用新知

我们认识了 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和 1 平方米,那下面的练习题,你敢挑战吗?

完成课后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中的测量活动丰富 “量” 的体验,加深认识,学会估测,将知识应用于生活。

四、归纳总结 提升认知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面积单位》,你有什么收获?

这节课我们通过记一记,想一想,找一找,估一估,量一量认识了 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1 平方米。课下请你们细心观察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找一找面积单位,用一篇数学日记把它记录下来。

附:板书设计

面积单位

边长为 1 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1 平方厘米(cm²)。

边长为 1 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1 平方分米(dm²)。

边长为 1 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1 平方米(m²)。

记 ➡ 想 ➡ 找 ➡ 估 ➡ 量

《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郑州市金水区金桥学校 于佩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51-52 页内容。

教材分析:

“面积单位” 是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二课时,是在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初步会用数方格、割补等方法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教材有三个问题串:(1) 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目的是让学生经历用数方格的方法测量数学书的封面,由测量结果不同,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2) 你知道哪些面积单位?认一认。(3) 这些面积单位有多大?做一做,说一说。三个问题串引导学生先认识面积单位,然后通过动手操作,深层次,多角度体验感受三个面积单位。

学生分析:

有关面积单位,三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会遇到,但不一定会关心,缺少对面积单位的体验。另外,此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对于面积单位的理解及相关表象在脑海中的形成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时要借助直观的生活实例和实践操作,通过 “画一画”,“想一想”,“找一找”,“估一估”,“量一量” 等方法,促进学生对面积单位的理解和面积单位大小表象的形成。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中,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感知它们的实际大小。

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空间观念,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

难点:建立 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1 平方米的表象选择正确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一些物体的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准备:

ppt

教学准备:

教具: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1 平方米的教具。

学具: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面积,现在想要测量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你有什么办法?

淘气和笑笑也想用数方格的方法测量数学课本的面积有多大。一起来看淘气的测量结果。我们再来看笑笑的测量结果。

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在学习和生活中,为了便于比较和交流,我们需要统一方格的大小,也就是统一面积单位。(板书课题:面积单位)

设计意图: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建立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使学生在观察、交流和比较中,认识到所用标准不同,量的结果也不同,帮助学生经历面积单位的产生过程,这是发展量感的必要条件。

二、多层体验 构建新知

  1. 初步认识面积单位,你都知道哪些面积单位?

(1)自主学习面积单位。

(2)板书面积单位的含义及字母表示。

边长为 1 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1 平方厘米(cm²)。

边长为 1 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1 平方分米(dm²)。

边长为 1 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1 平米(m²)。

  1. 具体感知面积单位,这些面积单位有多大?做一做,说一说

(1)认识 1 平方厘米

①记一记:在学具盒里找到 1 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仔细观察。

②想一想:,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大小。

③找一找:我们知道了 1 平方厘米有多大,那么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面积大约是 1 平方厘米?

④估一估:估测一下自己的橡皮大约有多少平方厘米?

⑤量一量:现在请你选择合适的学具动手量一量,验证自己估的结果。

⑥我们现在认识了 1 平方厘米,那么请你想一想我们刚刚是怎么认识 1 平方厘米的。

大家说得真好,我们不仅认识了 1 平方厘米,而且掌握学习的方法,请你用这样的方法学习 1 平方分米和 1 平方米。

设计意图:平方厘米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面积单位,对 1 平方厘米大小的实际感受对学生来说很重要,应该尽可能多的让孩子在课堂中多动手,形成深刻的表象,夯实直觉判断的基础,让量感在课堂中真实发生,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感官去体会 1 平方厘米面积单位的大小,教学中由实践操作活动中的量一量、摸一摸、找一找、估一估等活动,进一步加深面积单位的感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 1 平方厘米有多大的表象,更好地掌握面积单位。

(2)认识 1 平方分米

①请大家四人一小组共同学习 1 平方分米。

②交流分享学习成果。

③估一估:请你估一估数学课本的面积。

④量一量:请你选择合适的学具动手测量数学课本的面积。

设计意图:关于怎样才能建立准确的量感,需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才能习得,学生在获得一个新知识时是需要在活动中真实的形成 “量感”。

我们学习了 1 平方厘米和 1 平方分米,你有什么样的感觉?那现在你想一想 1 平方米的大小。

(3)认识 1 平方米

①拿出 1 平方米的报纸,感受大小。

②小组合作用手势表示的 1 平方米的大小。

③做游戏:1 平方米的报纸可以站下多少人?

设计意图:多角度、多感官探索,体验面积单位的大小,让学生亲身感受与体验,在操作中思考,积累经验,使量感内化。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切实体会面积单位,慢慢将自己的生活量感转变为数学量感,加深对面积单位的认识。

三、巩固练习 运用新知

我们认识了 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和 1 平方米,那下面的练习题,你敢挑战吗?

完成课后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中的测量活动丰富 “量” 的体验,加深认识,学会估测,将知识应用于生活。

四、归纳总结 提升认知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面积单位》,你有什么收获?

这节课我们通过记一记,想一想,找一找,估一估,量一量认识了 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1 平方米。课下,请你们细心观察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找一找面积单位,用一篇数学日记把它记录下来。

附:板书设计

面积单位

边长为 1 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1 平方厘米(cm²)。

边长为 1 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1 平方分米(dm²)。

边长为 1 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1 平方米(m²)。

记 ➡ 想 ➡ 找 ➡ 估 ➡ 量

《面积单位》教学设计(二稿)

郑州市金水区金桥学校 于佩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P51-P52

教材分析:

“面积单位” 是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二课时,是在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初步会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三个问题串 (1) 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目的是让学生经历用数格子的方法测量数学书的封面,由测量结果不同,引出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 你知道哪些面积单位?认一认 (3) 这些面积单位有多大?做一做,说一说。问题串让学生先认识了面积单位,然后通过动手操作,深层次,多角度体验感受三个面积单位。

学生分析:

有关面积单位,三年级的学生在生活可能会遇到,但却不一定会关心,从而缺少对面积单位的体验。另外,此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对于面积单位的理解及相关表象在脑海中的形成会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时要借助直观的生活实例和实践操作,通过 “画一画”,“记一记”,“找一找”,“估一估”,“量一量” 等方法,促进学生对面积单位的理解和脑海中面积单位大小表象的形成。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中,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感知它们的实际大小。

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空间观念,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

难点:建立 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1 平方米的表象选择正确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一些物体的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准备:

ppt

教学准备:

教具: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1 平方米的教具。

学具: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我们学习了什么是面积后,淘气和笑笑都想用数方格的方法测量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一起来看他们的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

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在学习和生活中,为了便于比较和交流,我们需要统一方格的大小,也就是统一面积单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面积单位》。

(板书课题:面积单位)

设计意图: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建立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使学生在观察、交流和比较中,认识到所用标准不同,量的结果也不同,由此,形成认知冲突,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帮助学生经历面积单位的产生过程。

二、多层体验 构建新知

  1. 初步认识面积单位,你都知道哪些面积单位?

(1)学生自由发言。

(2)微课视频展示面积单位。

(3)板书面积单位的含义及字母表示。

边长为 1 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1 平方厘米(1cm²)。

边长为 1 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1 平方分米(1dm²)。

边长为 1 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1 平米(1m²)。

  1. 具体感知面积单位,这些面积单位有多大?做一做,说一说

(1)认识 1 平方厘米

①记一记:请同学们在学具盒里找一找 1 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你找的正方形面积是 1 平方厘米吗?
      
      你是怎么找到的?
      

②想一想:闭上眼睛在你脑海中想一想它的大小。

      睁开眼睛看一看,和你手中的大小一样吗?
      
      确定吗?在脑海中想一想,用你的手来比一比。
      

③找一找:现在,我们在脑海中记住了面积为 1 平方厘米正方形的大小,那么找一找生活中,教室里或者我们的身体上哪些物体的表面面积大约是 1 平方厘米?

④估一估:你能估一估自己的橡皮一个面的大小,大约是多少?

⑤量一量:现在请你选择合适的学具,动手量一量橡皮面的大小,验证自己的想法。

⑥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认识 1cm² 时,都用到了哪些方法?

大家说得真好,我们不仅认识了 1cm²,而且掌握学习的方法,这样的方法也可以用来探究 1 平方分米。

设计意图:平方厘米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面积单位,对 1 平方厘米大小的实际感受对学生来说很重要,应该尽可能多的让孩子在课堂中多动手,形成深刻的表象,夯实直觉判断的基础,让量感在课堂中真实发生,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感官去体会面积的大小,教学中由实践操作活动中的量一量、摸一摸、找一找、估一估等活动,进一步加深面积单位的感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 1 平方厘米有多大的表象,更好地掌握面积单位。

(2)认识 1 平方分米

①请同桌两人用我们学习 1 平方厘米的方法一起学习 1dm²。

②交流分享学习成果。

③估一估:请你估一估作业单的面积。

④量一量:请你用学具动手测量作业单的面积。

设计意图:关于怎样才能建立准确的量感,需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才能习得,学生在获得一个新知识时是需要在活动中真实的形成 “量感”。

我们学习了 1cm² 和 1dm²,你有什么样的感觉?那现在你想一想 1m² 的大小。

(3)认识 1 平方米

①拿出 1m² 的报纸,感受大小。

②小组合作用手势表示出 1m² 的大小。

③做游戏:1m² 的报纸可以站下多少人?

④找一找: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 1m²?

设计意图:多角度、多感官探索,体验面积单位的大小,让学生亲身感受与体验,在操作中思考,积累经验,使量感内化。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切实体会面积单位,慢慢将自己的生活量感转变为数学量感,加深对面积单位的认识。

三、巩固练习 运用新知

我们认识了 1cm²,1dm² 和 1m²,那我们现在一起挑战练习题吧。

完成课后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中的测量活动丰富 “量” 的体验,加深认识,学会估测,将知识应用于生活。

四、归纳总结 提升认知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面积单位》,你有什么收获?

这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面积单位,还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课后,希望你们仔细观察生活,看看他们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并用数学日记把它记录下来。

附:板书设计

面积单位

边长为 1cm 的正方形面积是 1 平方厘米(1cm²)。

边长为 1dm 的正方形面积是 1 平方分米(1dm²)。

边长为 1m 的正方形面积是 1 平方米(1m²)。

  1. 即时练习

我们认识了 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和 1 平方米,那我们现在一起挑战练习题吧。

完成课后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中的测量活动丰富 “量” 的体验,加深认识,学会估测,将知识应用于生活。

三、归纳总结 提升认知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面积单位》,你有什么收获?

这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面积单位,还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课后,希望你们仔细观察生活,看看他们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并用数学日记把它记录下来。

附:板书设计

面积单位

边长为 1 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1 平方厘米(1cm²)。

边长为 1 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1 平方分米(1dm²)。

边长为 1 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1 平方米(1m²)。

记 ➡ 想 ➡ 找 ➡ 估 ➡ 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我们学习了什么是面积后,淘气和笑笑都想用数方格的方法测量数学课本的面积有多大。一起来看,你发现了什么?

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在学习和生活中,为了便于比较和交流,我们需要统一方格的大小,也就是统一面积单位。(板书课题:面积单位)

设计意图: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建立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使学生在观察、交流和比较中,认识到所用标准不同,量的结果也不同,帮助学生经历面积单位的产生过程,这是发展量感的必要条件。

二、多层体验 构建新知

  1. 初步认识面积单位,你都知道哪些面积单位?

(1)学生自由发言。

(2)微课视频展示面积单位。

(3)板书面积单位的含义及字母表示。

边长为 1 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1 平方厘米(1cm²)。

边长为 1 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1 平方分米(1dm²)。

边长为 1 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1 平米(1m²)。

  1. 具体感知面积单位,这些面积单位有多大?做一做,说一说。

(1)认识 1 平方厘米

①记一记:在学具盒里找到 1 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并记一记它的大小。

②想一想:仔细观察 1 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大小。

③找一找:我们知道了 1 平方厘米有多大,那么生活中,教室里或者我们的身体上哪些物体的表面面积大约是 1 平方厘米?

④估一估:估测一下自己的橡皮大约有多少平方厘米?

⑤量一量:现在请你动手量一量,验证自己估的结果。

⑥我们现在认识了 1 平方厘米,那么请你想一想我们刚刚是怎么认识 1 平方厘米的。

大家说得真好,我们不仅认识了 1 平方厘米,而且掌握学习的方法,请你用这样的方法学习 1 平方分米和 1 平方米。

设计意图:平方厘米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面积单位,对 1 平方厘米大小的实际感受对学生来说很重要,应该尽可能多的让孩子在课堂中多动手,形成深刻的表象,夯实直觉判断的基础,让量感在课堂中真实发生,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感官去体会 1 平方厘米面积单位的大小,教学中由实践操作活动中的量一量、摸一摸、找一找、估一估等活动,进一步加深面积单位的感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 1 平方厘米有多大的表象,更好地掌握面积单位。 (2)认识 1 平方分米

①请大家四人一小组共同学习 1 平方分米。

②交流分享学习成果。

③估一估:请你估一估作业单的面积。

④量一量:请你用学具动手测量作业单的面积。

设计意图:关于怎样才能建立准确的量感,需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才能习得,学生在获得一个新知识时是需要在活动中真实的形成 “量感”。

我们学习了 1 平方厘米和 1 平方分米,你有什么样的感觉?那现在你想一想 1 平方米的大小。

(3)认识 1 平方米

①拿出 1 平方米的报纸,感受大小。

②小组合作用手势表示的 1 平方米的大小。

③做游戏:1 平方米的正方形中可以站下多少人?

④找一找: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 1 平方米?

设计意图:多角度、多感官探索,体验面积单位的大小,让学生亲身感受与体验,在操作中思考,积累经验,使量感内化。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切实体会面积单位,慢慢将自己的生活量感转变为数学量感,加深对面积单位的认识。

《面积单位》教学设计(初稿)

郑州市金水区金桥学校 于佩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51-52 页内容。

教材分析:

“面积单位” 是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二课时,是在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初步会用数方格、割补等方法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教材有三个问题串:(1) 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目的是让学生经历用数方格的方法测量数学书的封面,由测量结果不同,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2) 你知道哪些面积单位?认一认。(3) 这些面积单位有多大?做一做,说一说。三个问题串引导学生先认识面积单位,然后通过动手操作,深层次,多角度体验感受三个面积单位。

学生分析:

有关面积单位,三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会遇到,但不一定会关心,缺少对面积单位的体验。另外,此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对于面积单位的理解及相关表象在脑海中的形成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时要借助直观的生活实例和实践操作,通过 “画一画”,“想一想”,“找一找”,“估一估”,“量一量” 等方法,促进学生对面积单位的理解和面积单位大小表象的形成。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中,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感知它们的实际大小。

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空间观念,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

难点:建立 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1 平方米的表象选择正确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一些物体的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准备:

ppt

教学准备:

教具: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1 平方米的教具。

学具: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

《面积单位》 选课思考

选课前,我和我的团队对本次活动的主题 ——“量感” 进行了深入的学习,我先后在知网检索相关文献,并进行小组交流,写出了关于量感的文献综述。在对 “量感” 有了一定的理解后,我们团队选择了三年级下册《面积单位》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本节课对培养学生 “量感” 至关重要。

学生学习数学,他们对客观世界的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能力都是我们应该培养的。在小学数学计量单位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小学生量感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明确面积单位,这是教学的关键所在,要将教学内容与活动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体验面积单位的大小。三个问题串的创设让学生先体会到面积单位产生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要培养学生的量感,就要借助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采用 “画一画”“想一想”“找一找”“估一估”“量一量” 等活动帮助学生较快地在头脑中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使抽象的面积单位在学生的思维中变得直观、具体。只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才能切实体会量的内涵,才能慢慢将自己的生活量感转变为数学量感,从而为之后的有关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对培养学生的 “量感” 至关重要。

二、中年级是发展学生 “量感” 的重要阶段。

《面积单位》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面积》的第二课,在 “图形与几何” 领域中,学生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学过了长度单位,面积属于二维的度量,为后面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以及体积单位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面积》对学生量感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从一维度量的学习到二维度量学习的飞跃。

综上所述,我们选择了北师大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面积单位》这节课作为研讨课例,通过课例研讨,发展学生的量感。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200 人在线   最高记录 200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0ms · UTC 13:46 · PVG 21:46 · LAX 06:46 · JFK 09:46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