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chb13881988197  ›  全部回复
回复总数  20

生活中的感量,是靠学生通过大量的活动而积淀的。史宁中教授说:“世界上很多东西不可传递,只能靠亲身经历。” 作为学生,在生活中可能因为熟视无睹而忽略一些事件。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对生活事件的关注,让学生在课后有意识地去感知、体验。这样的设置主要蕴藏了两层含义:一是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探索的任务,在活动中了解要解决的问题;二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探索测量周长的方式方法,可以用直尺、卷尺、绳子等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内涵,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测量图形的周长。

教学中,可以多次次引导学生借助尺子来找几厘米,根据学生的反应,通过课件直观演示 1 厘米、1 厘米首尾拼接起来,产生更长的线段,即几个 1 厘米就是几厘米。这种 “分割和累加” 的思想更多是靠推理、想象来理解,促成对 “多个单位” 的感悟,这些活动为学生进一步认识 “ 量 " 积累了活动经验,使学生感悟到度量单位的价值。

度量的核心要素是度量单位和度量值,度量教学的关键是:建立 “” 一个长度单位的观念 “数” 出度量单位的个数,但量感不仅仅是 “1 个单位” 标准。生活中更多的是标准量的叠加应用。因此,本课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在学生建立 1 厘米单位表象后,注重引导学生经历从 1 厘米到几厘米的类比推理过程,让学生在进一步的辨析中增强量感的感悟。

量感的培养一定要基于 “1 个单位” 的多层次体验才能得以建构,如果说前面 “借助尺子在头脑中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是教师为学生认识厘米播下的第一粒 “种子”, 那 么这粒种子该如何在学生认知结构中生长呢?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感觉器官的统合,如动脑想、动口辩、动手比画、动眼寻找等,通过多层次体验活动,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反复体验 “1 厘米” 的计量单位,在体验中获得对 “1 厘米” 这个长度单位独特、丰富、准确的感受,从而建构清晰、牢固、鲜活的 1 厘米的长度表象。

度量单位是度量的核心,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单位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这是学生量感培养的重点。因此,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中,引 导学生借助尺子,建立 1 厘米的正确表象。:像 0 到 1 这样一段的长度就是 1 厘米, 尺子上还有些长度也是 1 厘米。通过不断地在尺子上看、找,顺着找和逆着找,在头脑中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

“课桌有多长” 主要是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含义。在学习此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有了两次关于长度单位的直接经验,即一年级上册的 “比长短” 和本单元第一课时的 “教室有多长 (自选长度单位的测量) 在这样的测量活动经验的积累中,学生已对长度概念有了 - - 些直观认识,并会用长、短、一样长、短一些、长得多等词语来形象描述物体的长度特征。但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及理解能力有限,对 “长度” 这个概念的理解比较模糊。在本节课将开始学习 “定量刻画” 的方法,比较准确地描述一个物体究竟有多长。

在探究构成中,可以引导学生从读懂一张表开始,养成有序观察和思考的好习惯,为后续对比两张表的学习铺垫。在粗读环节,由于学生对时间长短的量感经验没有时刻这样充分;所以学生易找到:时间表的项目标题,以及类似于第一节课是从 8:00-8:40,第二节课是 8:50-9:30 等等这样的信息,但对 “经过时间” 有所体悟的甚少。此环节,引导学生从读懂一张表开始,养成有序观察和思考的好习惯,为后续对比两张表的学习铺垫。在粗读环节,由于学生对时间长短的量感经验没有时刻这样充分;所以学生易找到:时间表的项目标题,以及类似于第一节课是从 8:00-8:40,第二节课是 8:50-9:30 等等这样的信息,但对 “经过时间” 有所体悟的甚少。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的周长。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能用自己的语言讲清楚周长的本质意义,也可引入蚂蚁爬树叶的生活实例,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小学数学成为一种生活化的教学而不再是枯燥的教学。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感知周长的意义,进而发展周长量感。

通过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同时提出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将学生的视野拓宽到他们熟悉的生活空间。然后通过说一说、想一想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小学生形成、发展量感主要依靠 “视觉” 和 “触觉”,即观察与操作,当然这一过程中也伴随着想象。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采取直观的方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数一数等活动,把视觉、触觉、运动觉等协同起来,有力地促进心理活动内化,形成量态对象,获得量态感觉,从而形成和发展量感,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什么是周长》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起始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是本科的重点。新课标里提到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针对这一观点,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探索和发现周长的计算方法是本课的学习目标。

生活中的感量,是靠学生通过大量的活动而积淀的。北师大史宁中教授说:“世界上很多东西不可传递,只能靠亲身经历。” 作为学生在生活中可能因为熟视无睹而忽略一 - 些。事件。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对生活事件的关注,让学生在课后有意识地去感知、体验。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蕴藏了两层含义:一是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探索的任务,在活动中了解要解决的问题;二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探索测量周长的方式方法,可以用直尺、卷尺、绳子等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内涵,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测量图形的周长。

理解和运用 “量” 的过程中,估测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在估与量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量感,为量感找到了生长点,促进了量感的生长,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很赞同老师的观点,这样初步了解度量单位和方法引起的误差,为能合理得到或估计度量的结果打基础。

在前一个课时 “教室有多长” 中,学生已经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体会测量方式、测量工具的多样性。本节课借用。上节课的活动经验,再次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 - - 物体长度的过程,发展度量意识,只是当学生交流汇报时,才能了解孩子们的思维,引发思考,进而操作验证,让量感意识得到发展。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是基于儿童视野下的数学学习,在教学中需要采用引导启发,学思相融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动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建构的过程,丰实数学活动经验,培养数学思维,发展推理能力,构建时间 “体系” 量感。

核心素养,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 “量感”,“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除了理解周长的意义之外,还要让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感知什么是周长,在活动中学学会测量和计算一些简单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发展量感,同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做好知识的铺垫。

通览小学数学教材,本单元是属于数与代数领域 “常见的量” 中的内容,主要学习年、月、日,认识 24 时计时法、根据作息时间表解决实际问题。《看日历》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时、分、秒等较小的时间单位后,并有一定生活经验的基础进行的,主要是借助已有经验,在回顾、观察、整理、思考、表达活动中,学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年、月、日是属于时间单位,时间单位不同于长度、面积、体积等传统的度量单位,是比较抽象的计量单位,要理解 1 年、1 月、1 日等时间有多长,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需要借助一定的观察力、想象力、思考力,来沟通前、后知识的联系。

测量单位是抽象的概念,看不见摸不着。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测量单位的产生过程,通过全身感官参与,多个活动进行实践操作,充分积累有效的数学经验,才能形成清晰的单位概念。本课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本课学习目标就是让学生对 1 米的长度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在多种活动中体验中感受 1 米这个度量单位的多少,进而发展量感。

本阶段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关于时间的一些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但对于 “时差”“经过时间” 的 “量感” 体验并不充分,对时间表有粗浅的认识,但对于制作,缺乏经验和方法,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所在。另外,学生对于时间表的读能力需要培养,需要在读表中体验量感。

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数感和量感最本质的都是数的表达,都要数,这一点是一致的。长方形周长的计算,主要是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量一量、动脑思考算一算、交流思辨说一说中,量感自然生成的。

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以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本课主要是在操作中,逐步体验曲线围成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9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9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1ms · UTC 06:43 · PVG 14:43 · LAX 23:43 · JFK 02:43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