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huo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7674 号会员,加入于 2021-08-22 15:34:35 +08:0010 5 30 |
【2021 秋】 新世纪小学数学成都工作室 张元元 2 上《课桌有多长》展示大赛-2021 • huahuo • 3年前 • 最后回复来自 huahuo | 125 |
3年前 回复了 huahuo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 新世纪小学数学成都工作室 张元元 2 上《课桌有多长》 |
板书设计
3年前 回复了 huahuo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 新世纪小学数学成都工作室 张元元 2 上《课桌有多长》 |
课桌有多长
电子科大附小 张元元
一、教材解读
《课桌有多长 —— 认识厘米》是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的第二课时,本课是 “图形与几何” 板块中图形的测量这一部分的内容。本课前,在教材上,学生已经有了两次关于长度单位的直接经验。即一年级上册的 “比长短” 和上一节课的自选单位测量。学生已经对长度概念有了一些直观的认识,这节课要在此基础上,认识厘米并学会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也就是学习定量的方法,要能比较准确的描述一个物体究竟有多长。
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同样的课桌,得到不同的测量结果,从中引起学生的思考,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接着,有目的的观察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并且借助身边的物体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
解决如何使用直尺正确的量出物体的长度这个问题,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教材通过连环画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辨析中掌握操作要领和正确测量长度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教材上,通过前一课自选标准测量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测量活动经验,在量中体会到了量。
生活中,学生会经常接触到尺子以及长度的概念,比如身高。大部分学生对此知识也有一定的了解。为了更好的了解学情,我做了以下前测内容。
通过前测结果来看,第 1 个问题,“你每天上学都在文具盒里装上直尺吗?”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选了 “每天都在书包里装有直尺”,可见,直尺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是一件每天都在使用的学习用品。
第二个问题 “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长度单位吗?”72%的学生知道 “米” 这个长度单位。37%的学生知道有 “厘米” 这个长度单位。12%的学生知道 “毫米” 这个长度单位。7%的学生对于长度单位没有理解,写了其它的一些单位。
第三个问题 “你觉得直尺上的一些什么比较重要?” 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65%的学生认为,直尺上的数字比较重要。15%的学生认为直尺上的线比较重要。
第四个问题 “你知道直尺有什么作用?”90%的学生认为直尺可以画直线帮助连线。43%的学生认为直尺可以用来测量长度。
第五个问题 “你知道下面这条线有多长吗?(正确答案为 5 厘米)”24%的学生认为有 5 米。42%的学生认为有 5 厘米,8%的学生认为有 6 米。30%的学生写了不知道。
三、课前思考:
根据以上教材及学情分析,如何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厘米,尝试体验一下数学由无到有、 由粗疏到精密的过程,发展学生从数学材料中抽取其直观意义的高层次思维呢?如何培养学生的量感?
基于此,本课制定一下教学目标及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
1. 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在工具长短的对比中发展量感。
2. 认识厘米,建立 1 厘米长度单位的表象,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 会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发展量感
课前准备: 设计前测单,对全年级 200 余名学生进行前测。
教具学具:
直尺、1 厘米小吸管、6 厘米长的小纸条、希沃课件、课堂学习单、米尺
教学过程:
活动一、自选单位测量课桌,感受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测量教室的长度(PPT 回顾方法),今天我们就用学到的方法来量一量熟悉的课桌到底有多长(板书:课桌有多长)。
同桌合作,利用手边的工具一块量一下,开始。
师:哪个小组先来和大家分享?
汇报板书:5 拃、2 本书多、3 个文具袋……
师:同样的课桌,怎么量出来的结果不一样呢?
生:因为我们选择东西不一样。
师:都用铅笔来量,是不是结果就一样了呢?
生:是 \ 不一定
师:(出示两支不同长度的铅笔)用这两支铅笔来量课桌,结果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你觉得哪支铅笔量出来的多?
生:短的
师:如果我们要用铅笔量,对这些铅笔有什么要求?
生:要一样长。
师:选择一样长的物体量,就叫统一的标准。(板书:统一标准)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经历用不同物体去测量同一个物体长度的过程,在前期积累测量经验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沿着 “运用非标准长度单位测量 — 运用标准单位测量” 的顺序进行学习,亲身经历测量活动过程,明白非标准长度单位越小,所测的物体的长的数值就越大,切实体会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在动手操作中增进学生对测量本质、标准长度单位和测量结果的理解。】
活动二、认知直尺,建立 1 厘米长度单位的表象
1. 认识直尺
师:为了统一测量的标准,人们发明了测量的工具 —— 尺子。同学们,请拿出你的直尺,看一看,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你们俩的直尺上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观察、交流。)
师:为了方便同学们观察,我把不同的尺子拍成图片后放大,说一说你刚才发现了些什么?
生 1:都有 0、1、2、3……
师:这些数叫做 “刻度”。
生 2:还有很多线。
师:这些小竖线叫做 “刻度线”,刻度线有长的也有短的,仔细观察最长的刻度线下面都有什么?(PPT 标红)
生 3:数
师:最左端的刻度线下面的数字是(0)这根线叫做 “0 刻度线”,它表示起点。
生:尺子上还有两个字母 cm
师:有谁知道 cm 表示什么意思?
生:厘米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厘米(板书),它是常用的长度单位(板书)。
厘米也可以用 cm 来表示。
【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对尺子并不陌生,但他们大多数情况是用尺子画直线,并没有深入认识尺子的原理,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有仪式感地认识尺子,发现款式不同的尺子有相同的特点,都有刻度、刻度线、一大格、0 刻度线等信息,为后续使用尺子做好铺垫。】
2. 找 1 厘米(重点,感知、体验单位长度)
(看一看)
师: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的 “一大格”,长度就是 1 厘米。
我们来比画一下 1 厘米,大拇指指向刻度 0 ,食指指向刻度 1,他们之间的长度就是 1 厘米。
师:看一看,尺子还有其它的 1 厘米吗?
生:2-3、3-4、4-5、5-6……
师:挨着的两个数之间都是 1 厘米,真好!
(摸一摸)
师:课前,老师发了一根小吸管,拿出来,猜一猜,它有多长呢?——1 厘米。
师:放在直尺的大格上,比一比。
师:像这样竖起来轻轻捏住,看一看,再把它慢慢地抽出来,1 厘米还在吗?—— 两根手指之间的缝隙大约就是 1 厘米。
(想一想)
师:闭上眼睛想一想,1 厘米有多长?睁开眼睛,看一看手指的缝隙,记住 1 厘米的长度了吗?—— 记住了。
(比一比)
来做个游戏,跟我一起说:伸出拳头,变成小鸟,张开小嘴,1 厘米,同桌互相用 1 厘米小棒比一比,看谁的最接近。
(找一找)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的 1 厘米,找一找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差不多是 1 厘米?和同伴说一说。(可以离开座位找一找)
生:纽扣的宽、门牙、指甲的宽……
课件展示老师找到的生活中的 1 厘米。
【设计意图:度量单位是度量的核心,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单位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这是学生量感培养的重点。因此,建设计意图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厘米是最基本的长度单位之一, 厘米的认识需要有丰富多样的现实材料做支撑,本环节,利用 1 厘米小吸管,在摸一摸、想一想、比一比、找一找等操作活动中,帮助学生建立厘米这个长度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 并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时间去寻找参照物, 如拇指的宽大约是 1 厘米、使用的田字格边的长大约是 1 厘米等,帮助学生把厘米这个抽象的长度单位, 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东西,培养学生的量感,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
2. 找几厘米
师:知道了 1 厘米,那你能不能在尺子上找到 2 厘米?
生: 0-2
师:为什么你觉得 0-2 之间长度是 2 厘米?
生:因为 0-1 是 1 厘米,1-2 是 1 厘米,1 加 1 等于 2 厘米
师:谁听明白了,能再说一说?
生:0-1 是 1 厘米,1-2 也是 1 厘米,合起来是 2 厘米。
师:也就是说,两个 1 厘米合起来是 ——2 厘米。(PPT 呈现动画)
师:尺子上还有不同的 2 厘米吗?谁想上来指一指?
生上台指 2 厘米。
师:还有谁想来?
(在反复说与数的过程中师学生感受到单位长度的累加)
总结:两个 1 厘米合起来是 2 厘米,3 个 1 厘米合起来是?——3 厘米。5 个 1 厘米合起来是?——5 厘米。
总结:有几个 1 厘米,就是几厘米。(板书)
师:你还能在直尺上找到几厘米?找一找,像刚才这样数给你的同桌看。
汇报
生 1:从 1 到 4 是 3 厘米(教学生在电脑上 1 厘米 1 厘米的数)
生 2:我找到了 5 厘米,从 2 到 7(教学生在电脑上 1 厘米 1 厘米的数)
【设计意图: 此环节再次引导学生借助尺子来找几厘米,根据学生的回答, 通过课件直观演示 1 厘米、1 厘米首尾拼接起来,产生更长的线段,即几个 1 厘米就是几厘米。这种 “分割和累加” 的思想更多是靠推理、想象来理解,促成对 “多个单位” 的感悟,这些活动为学生进一步认识 “量” 积累了活动经验,使学生感悟到度量单位的价值。】
活动三、估一估 量一量
1、借助纸条,自主探索测量方法
(1)估计
师:找几厘米没有问题了,来个难的挑战,估计一下,这里面有几个 1 厘米?(板书:估)
(2)自主测量
师:猜怎么判断谁的准呢?
生:可以用尺子量一量。(板书:量)
猜想→验证
师:好办法,开始量吧。
师:你们量出来是几厘米呢?
生:6 厘米……5 厘米多一些……
师:来看看这个方法,同不同意? (展示将纸条对齐直尺边缘的)
生:纸条应该对着直尺的 0 刻度线。
师:那你觉得纸条是几厘米呢?
生:6 厘米。
师:你怎么知道是 6 厘米的?
师生一起数:6 个 1 厘米就是 6 厘米。
师:哪些同学刚才测量的方法不对呢?快上来,老师这里有一些纸条,给你修正的机会。
生上台利用希沃白板的拖拽功能,再次测量其余三根纸条,学生在操作活动和观察中体会到,从 0 刻度线开始测量,读数很方便。
总结:在测量时,将物体和尺子对齐,通常从 0 刻度开始,很方便读数。(板书)
【设计意图:在长度单位的教学中,“量”(liàng) 在 “量” (liáng)中感悟,此环节通过开展以上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动手操作,掌握测量方法的同时,在实践中体验 “量”,在体验中获得对 “量” 的感知。这些活动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 “量”,发展学生的 “量感”。 】
活动四、辨一辨 说一说
师:动物学校的小熊也在学习测量呢,它们量的对不对呢?同学们来当下小裁判。(出示 PPT)
师:(出示一号小熊,铅笔末尾对着支持边缘)
生:用手势判断
生:铅笔的一端要对着 0 刻度线。
师出示第二只小熊
生一致通过。
师:三号小熊量出来铅笔的长是 6 厘米,你们同意吗?
生:用手势判断
师:再想想,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
生 1:不从 0 开始,数一数结果,大家一起数。
生 2:还可以算,用 6-1=5.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从 0 开始是 6 厘米,少了 1 厘米,就减 1.
总结: 看来,不从 0 开始,也可以测量。哪一天你的尺子断了,没有 0 刻度了,也可以从其它的刻度开始测量,只不过就要数一数或者算一算。而从 0 刻度开始,我们就可以直接看出结果。
【设计意图:此环节鼓励测量方法多样化,关注测量的本质。会自主测量,也会解释别人的测量方法,注重在理解的基础上丰富测量方法,遵循不同学生获得不同发展的理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机会。同时,明细知识的本质:有几个 1 厘米就是几厘米,为后续学习面积、体积等的计算打下基础】
活动五、估一估 画一画
1. 估一估、量一量
师:我们学了这么多知识,拿出学习单,检验一下学习的效果。第一题中有两条线,估一估它们有多长,再量一量。
生自己活动。
师请小老师讲方法。
生:我是这样估的,我用我的手指比一比,大约是 1 厘米。再量一下,也是 1 厘米。
师:他用刚才我们找到的手指的 1 厘米来帮助判断,真好!
师:第二根线段哪位小老师上来讲?
生:用手指比一比,有两个 1 厘米,估出来是 2 厘米。量一量,刚好 2 厘米。
生:跟上面这条 1 厘米的比一比,是两厘米。
师:他找到了上面这个 1 厘米来做参照比一比,下面这条线刚好包含了 2 个 1 厘米,就是 2 厘米。真好。
师:有没有估出来不是 2 厘米的呢?
生:…… 看的
师:那你觉得看得准还是找参照来比一比更准呢?
明确:估的时候不是乱猜,而是要借用参照物来估。
2. 画一画
师:完成第二题,齐读要求:1. 画一条 4 厘米长的线。2. 画完以后,同桌交换测量。
生自己画
找一生上台画。
明确:先确定从几到几,在画,体会,线段中包含了 4 个 1 厘米,就是 4 厘米。
【 学生的量感,不是靠记忆,而是借助其周围熟悉的事物,在学习生活中慢慢形成的。此环节为学生提供估计线段长度的机会,使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检验同一个估算结果,逐步学会估算并养成估算习惯,形成对较小长度的感知。在估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熟知的物体作为计量单位的参照,借助参照物来感知计量单位,让量的认识充满张力,让量的形成由表及里。学生经历猜测、判断、推理的过程,逐步形成量感。同时,在量和画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测量方法以及对厘米的认识。为后续长度单位的认识埋下伏笔。】
活动六、用直尺测量课桌
师:同学们,课程学到这里,我们来回头看一看,刚开始我们用不同的工具测量课桌,得到了很多结果,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 “长度单位”—— 厘米,还知道了 “有几个 1 厘米就是几厘米”,也掌握了测量的方法。
那么,回到课前的问题,我们的课桌到底是多长呢?如果让你用直尺量一量,你有什么好办法?
生:将尺子接起来 —— 那需要很多直尺,还可以怎样?
生:做记号
师:也可以,只不过在多次测量的过程中有可能会产生误差,结果不会那么准确。
师:所以,根据生活的需要,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尺子。
师:我们用这把尺子来量一下课桌的长度。
生操作,师投影
这样测出来课桌的长是 59 厘米,到哪去讲,大家都能听得懂了。
【设计意图:课末,让学生运用所学想办法测量课桌的长度,回顾知识方法的同时,经历一个完整思考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以及统一测量单位之后的便捷性,通过测量课桌的长度,为学生建立一个 59 厘米的表象,以后在估计生活中其他物品的长度时,可以作为参照,发展学生量感。】
总结
师: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
生:……
师:这些问题都很有价值,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继续探究,下课。
3年前 回复了 huahuo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 新世纪小学数学成都工作室 张元元 2 上《课桌有多长》 |
课桌有多长
电子科大附小 张元元
一、教材解读
《课桌有多长 —— 认识厘米》是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的第二课时,本课是 “图形与几何” 板块中图形的测量这一部分的内容。本课前,在教材上,学生已经有了两次关于长度单位的直接经验。即一年级上册的 “比长短” 和上一节课的自选单位测量。学生已经对长度概念有了一些直观的认识,这节课要在此基础上,认识厘米并学会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也就是学习定量的方法,要能比较准确的描述一个物体究竟有多长。
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同样的课桌,得到不同的测量结果,从中引起学生的思考,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接着,有目的的观察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并且借助身边的物体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
解决如何使用直尺正确的量出物体的长度这个问题,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教材通过连环画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辨析中掌握操作要领和正确测量长度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教材上,通过前一课自选标准测量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测量活动经验,在量中体会到了量。
生活中,学生会经常接触到尺子以及长度的概念,比如身高。大部分学生对此知识也有一定的了解。为了更好的了解学情,我做了以下前测内容。
通过前测结果来看,第 1 个问题,“你每天上学都在文具盒里装上直尺吗?”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选了 “每天都在书包里装有直尺”,可见,直尺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是一件每天都在使用的学习用品。
第二个问题 “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长度单位吗?”72%的学生知道 “米” 这个长度单位。37%的学生知道有 “厘米” 这个长度单位。12%的学生知道 “毫米” 这个长度单位。7%的学生对于长度单位没有理解,写了其它的一些单位。
第三个问题 “你觉得直尺上的一些什么比较重要?” 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65%的学生认为,直尺上的数字比较重要。15%的学生认为直尺上的线比较重要。
第四个问题 “你知道直尺有什么作用?”90%的学生认为直尺可以画直线帮助连线。43%的学生认为直尺可以用来测量长度。
第五个问题 “你知道下面这条线有多长吗?(正确答案为 5 厘米)”24%的学生认为有 5 米。42%的学生认为有 5 厘米,8%的学生认为有 6 米。30%的学生写了不知道。
三、课前思考:
根据以上教材及学情分析,如何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厘米,尝试体验一下数学由无到有、 由粗疏到精密的过程,发展学生从数学材料中抽取其直观意义的高层次思维呢?如何培养学生的量感?
基于此,本课制定一下教学目标及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
1. 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 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 会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发展量感
课前准备: 设计前测单,对全年级 200 余名学生进行前测。
教具学具:
直尺、1 厘米小吸管、6 厘米长的小纸条、希沃课件、课堂学习单、米尺
课前思考
教学过程:
活动一、自选单位测量课桌,感受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测量教室的长度(PPT 回顾方法),今天我们就用学到的方法来量一量熟悉的课桌到底有多长(板书:课桌有多长)。
同桌合作,利用手边的工具一块量一下,开始。
师:哪个小组先来和大家分享?
汇报板书:5 拃、2 本书多、3 个文具袋……
师:同样的课桌,怎么量出来的结果不一样呢?
生:因为我们选择东西不一样。
师:都用铅笔来量,是不是结果就一样了呢?
生:是 \ 不一定
师:(出示两支不同长度的铅笔)用这两支铅笔来量课桌,结果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你觉得哪支铅笔量出来的多?
生:短的
师:如果我们要用铅笔量,对这些铅笔有什么要求?
生:要一样长。
师:选择一样长的物体量,就叫统一的标准。(板书:统一标准)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经历用不同物体去测量同一个物体长度的过程,在前期积累测量经验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沿着 “运用非标准长度单位测量 — 运用标准单位测量” 的顺序进行学习,亲身经历测量活动过程,明白非标准长度单位越小,所测的物体的长的数值就越大,切实体会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在动手操作中增进学生对测量本质、标准长度单位和测量结果的理解。】
活动二、认知直尺,建立 1 厘米长度单位的表象
1. 认识直尺
师:为了统一测量的标准,人们发明了测量的工具 —— 尺子。同学们,请拿出你的直尺,看一看,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你们俩的直尺上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观察、交流。)
师:为了方便同学们观察,我把不同的尺子拍成图片后放大,说一说你刚才发现了些什么?
生 1:都有 0、1、2、3……
师:这些数叫做 “刻度”。
生 2:还有很多线。
师:这些小竖线叫做 “刻度线”,刻度线有长的也有短的,仔细观察最长的刻度线下面都有什么?(PPT 标红)
生 3:数
师:最左端的刻度线下面的数字是(0)这根线叫做 “0 刻度线”,它表示起点。
生:尺子上还有两个字母 cm
师:有谁知道 cm 表示什么意思?
生:厘米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厘米(板书),它是常用的长度单位(板书)。
厘米也可以用 cm 来表示。
【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对尺子并不陌生,但他们大多数情况是用尺子画直线,并没有深入认识尺子的原理,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有仪式感地认识尺子,发现款式不同的尺子有相同的特点,都有刻度、刻度线、一大格、0 刻度线等信息,为后续使用尺子做好铺垫。】
2. 找 1 厘米(重点,感知、体验单位长度)
(看一看)
师: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的 “一大格”,长度就是 1 厘米。
我们来比画一下 1 厘米,大拇指指向刻度 0 ,食指指向刻度 1,他们之间的长度就是 1 厘米。
师:看一看,尺子还有其它的 1 厘米吗?
生:2-3、3-4、4-5、5-6……
师:挨着的两个数之间都是 1 厘米,真好!
(摸一摸)
师:课前,老师发了一根小吸管,拿出来,猜一猜,它有多长呢?——1 厘米。
师:放在直尺的大格上,比一比。
师:像这样竖起来轻轻捏住,看一看,再把它慢慢地抽出来,1 厘米还在吗?—— 两根手指之间的缝隙大约就是 1 厘米。
(想一想)
师:闭上眼睛想一想,1 厘米有多长?睁开眼睛,看一看手指的缝隙,记住 1 厘米的长度了吗?—— 记住了。
(比一比)
来做个游戏,跟我一起说:伸出拳头,变成小鸟,张开小嘴,1 厘米,同桌互相用 1 厘米小棒比一比,看谁的最接近。
(找一找)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的 1 厘米,找一找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差不多是 1 厘米?和同伴说一说。(可以离开座位找一找)
生:纽扣的宽、门牙、指甲的宽……
课件展示老师找到的生活中的 1 厘米。
【度量单位是度量的核心,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单位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这是学生量感培养的重点。因此,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厘米是最基本的长度单位之一, 厘米的认识需要有丰富多样的现实材料做支撑,本环节,利用 1 厘米小吸管,在摸一摸、想一想、比一比、找一找等操作活动中,帮助学生建立厘米这个长度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 并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时间去寻找参照物, 如拇指的宽大约是 1 厘米、使用的田字格边的长大约是 1 厘米等,帮助学生把厘米这个抽象的长度单位, 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东西,培养学生的量感,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
2. 找几厘米
师:知道了 1 厘米,那你能不能在尺子上找到 2 厘米?
生: 0-2
师:为什么你觉得 0-2 之间长度是 2 厘米?
生:因为 0-1 是 1 厘米,1-2 是 1 厘米,1 加 1 等于 2 厘米
师:谁听明白了,能再说一说?
生:0-1 是 1 厘米,1-2 也是 1 厘米,合起来是 2 厘米。
师:也就是说,两个 1 厘米合起来是 ——2 厘米。(PPT 呈现动画)
师:尺子上还有不同的 2 厘米吗?谁想上来指一指?
生上台指 2 厘米。
师:还有谁想来?
(在反复说与数的过程中师学生感受到单位长度的累加)
总结:两个 1 厘米合起来是 2 厘米,3 个 1 厘米合起来是?——3 厘米。5 个 1 厘米合起来是?——5 厘米。
总结:有几个 1 厘米,就是几厘米。(板书)
师:你还能在直尺上找到几厘米?找一找,像刚才这样数给你的同桌看。
汇报
生 1:从 1 到 4 是 3 厘米(教学生在电脑上 1 厘米 1 厘米的数)
生 2:我找到了 5 厘米,从 2 到 7(教学生在电脑上 1 厘米 1 厘米的数)
【设计意图: 此环节再次引导学生借助尺子来找几厘米,根据学生的回答, 通过课件直观演示 1 厘米、1 厘米首尾拼接起来,产生更长的线段,即几个 1 厘米就是几厘米。这种 “分割和累加” 的思想更多是靠推理、想象来理解,促成对 “多个单位” 的感悟,这些活动为学生进一步认识 “量” 积累了活动经验,使学生感悟到度量单位的价值。】
活动三、估一估 量一量
1、借助纸条,自主探索测量方法
(1)估计
师:找几厘米没有问题了,来个难的挑战,估计一下,这里面有几个 1 厘米?(板书:估) 猜想
(2)自主测量
师:猜怎么判断谁的准呢?
生:可以用尺子量一量。(板书:量) 想方法验证
师:好办法,开始量吧。
师:你们量出来是几厘米呢?
生:6 厘米。。。5 厘米多一些。。。
师:来看看这个方法,同不同意? (找将纸条对齐直尺边缘的)
生:纸条应该对着直尺的 0 刻度线。其他学生反馈。
师:那你觉得纸条是几厘米呢?
生:6 厘米。
师:你怎么知道是 6 厘米的?
师生一起数:6 个 1 厘米就是 6 厘米。
师:哪些同学刚才测量的方法不对呢?快上来,老师这里有一些纸条,给你修正的机会。
生上台利用希沃白板的拖拽功能,再次测量其余三根纸条,学生在操作活动和观察中体会到,从 0 刻度线开始测量,读数很方便。
总结:在测量时,将物体和尺子对齐,通常从 0 刻度开始,很方便读数。(板书)
【设计意图:在长度单位的教学中,“量”(liàng) 在 “量” (liáng)中感悟,此环节通过开展以上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动手操作,掌握测量方法的同时,在实践中体验 “量”,在体验中获得对 “量” 的感知。这些活动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 “量”,发展学生的 “量感”。 】
活动四、辨一辨 说一说
师:动物学校的小熊也在学习测量呢,它们量的对不对呢?同学们来当下小裁判。(出示 PPT)
师:(出示一号小熊,铅笔末尾对着支持边缘)
生:用手势判断
生:铅笔的一端要对着 0 刻度线。
师出示第二只小熊
生一致通过。
师:三号小熊量出来铅笔的长是 6 厘米,你们同意吗?
生判断
师:再想想,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
师:谁想上来讲?
生 1:不从 0 开始,数一数结果,大家一起数。
生 2:还可以算,用 6-1=5.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从 0 开始是 6 厘米,少了 1 厘米,就减 1.
师:看来,不从 0 开始,也可以测量。哪一天你的尺子断了,没有 0 刻度了,也可以从其它的刻度开始测量,只不过就要数一数或者算一算。而从 0 刻度开始,我们就可以直接看出结果。
【设计意图:此环节鼓励测量方法多样化,关注测量的本质。会自主测量,也会解释别人的测量方法,注重在理解的基础上丰富测量方法,遵循不同学生获得不同发展的理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机会。同时,明细知识的本质:有几个 1 厘米就是几厘米,为后续学习面积、体积等的计算打下基础】
活动五、估一估 画一画
1. 估一估、量一量
师:我们学了这么多知识,拿出学习单,检验一下学习的效果。第一题中有两条线,估一估它们有多长,再量一量。
生自己活动。
师请小老师讲方法。
生:我是这样估的,我用我的手指比一比,大约是 1 厘米。再量一下,也是 1 厘米。
师:他用刚才我们找到的手指的 1 厘米来帮助判断,真好!
师:第二根线段哪位小老师上来讲?
生:用手指比一比,有两个 1 厘米,估出来是 2 厘米。量一量,刚好 2 厘米。
生:跟上面这条 1 厘米的比一比,是两厘米。
师:他找到了上面这个 1 厘米来做参照比一比,下面这条线刚好包含了 2 个 1 厘米,就是 2 厘米。真好。
师:有没有估出来不是 2 厘米的呢?
生:…… 看的
师:那你觉得看得准还是找参照来比一比更准呢?
明确:估的时候不是乱猜,而是要借用参照物来估。
2. 画一画
师:完成第二题,齐读要求:1. 画一条 4 厘米长的线。2. 画完以后,同桌交换测量。
生自己画
找一生上台画。
明确:线确定从几到几,在画,体会,线段中包含了 4 个 1 厘米,就是 4 厘米。
【 学生的量感,不是靠记忆,而是借助其周围熟悉的事物,在学习生活中慢慢形成的。此环节为学生提供估计线段长度的机会,使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检验同一个估算结果,逐步学会估算并养成估算习惯,形成对较小长度的感知。在估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熟知的物体作为计量单位的参照,借助参照物来感知计量单位,让量的认识充满张力,让量的形成由表及里。学生经历猜测、判断、推理的过程,逐步形成量感。同时,在量和画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测量方法以及对厘米的认识。为后续长度单位的认识埋下伏笔。】
活动六、用直尺测量课桌
师:同学们,课程学到这里,我们来回头看一看,刚开始我们用不同的工具测量课桌,得到了很多结果,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 “长度单位”—— 厘米,还知道了 “有几个 1 厘米就是几厘米”,也掌握了测量的方法。
那么,回到课前的问题,我们的课桌到底是多长呢?如果让你用直尺量一量,你有什么好办法?
生:将尺子接起来 —— 那需要很多直尺,还可以怎样?
生:做记号
师:也可以,只不过在多次测量的过程中有可能会产生误差,结果不会那么准确。
师:所以,根据生活的需要,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尺子。
师:我们用这把尺子来量一下课桌的长度。
生操作,师投影
这样测出来课桌的长是 59 厘米,到哪去讲,大家都能听得懂了。
【设计意图:课末,让学生运用所学想办法测量课桌的长度,回顾知识方法的同时,经历一个完整思考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以及统一测量单位之后的便捷性,通过测量课桌的长度,为学生建立一个 59 厘米的表象,以后在估计生活中其他物品的长度时,可以作为参照,发展学生量感。】
总结
师: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
生:……
师:这些问题都很有价值,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继续探究,下课。
3年前 回复了 huahuo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 新世纪小学数学成都工作室 张元元 2 上《课桌有多长》 |
3年前 回复了 huahuo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 新世纪小学数学成都工作室 张元元 2 上《课桌有多长》 |
二稿反思
1. 学生选择不统一的工具自主测量课桌的环节要用够用透,此处是培养学生量感的契机,不仅要给学生机会感知测量工具不统一,测量结果就不一样,还要让学生能在此环节中感受到:选择的工具越短,测量的结果就越大,反之,选择的工具越长,测量的结果就越小,切实发展学生量感。
2. 课堂容量较大,既要给学生足够的感知、交流和体验的时间,又要落实 “量” 和 “画” 的基本技能,整堂课足足上了 50 分钟,不符合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个别学生出现疲乏的状态,课堂要把握重点,不必面面俱到。
3. 板书的设计要修改,要让学生在回顾板书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过程和方法,领悟到知识的本质。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板书字数不宜太多,而应重点体现过程,凸显本质。
3年前 回复了 huahuo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 新世纪小学数学成都工作室 张元元 2 上《课桌有多长》 |
3年前 回复了 huahuo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 新世纪小学数学成都工作室 张元元 2 上《课桌有多长》 |
课桌有多长
电子科大附小 张元元
教学目标:
1. 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 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 会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发展量感
课前准备: 设计一份课堂练习。
教具学具: 生:每人一把直尺,提前检查好。
师:为学生准备每人几根根 1 厘米的小棒、一张提前测量好的小纸条、PPT 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一、自选单位测量课桌,感受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测量教室的长度(PPT 回顾方法),今天我们就用学到的方法来量一量熟悉的课桌到底有多长(板书:课桌有多长)。
同桌合作,利用手边的工具一块量一下,开始。
师:哪个小组先来和大家分享?
汇报板书:5 拃、2 本书多、3 个文具袋……
师:同样的课桌,怎么量出来的结果不一样呢?
生:因为我们选择东西不一样。
师:都用铅笔来量,是不是结果就一样了呢?
生:是 \ 不一定
师:(出示两支不同长度的铅笔)用这两支铅笔来量课桌,结果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你觉得哪支铅笔量出来的多?
生:短的
师:如果我们要用铅笔量,对这些铅笔有什么要求?
生:要一样长。
师:选择一样长的物体量,就叫统一的标准。(板书:统一标准)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经历用不同物体去测量同一个物体长度的过程,在前期积累测量经验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沿着 “运用非标准长度单位测量 — 运用标准单位测量” 的顺序进行 学习,亲身经历测量活动过程,明白非标准长度单位越小,所测的物体的长的数值就越大,切实体会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在动手操作中增进学生对测量本质、标准长度单位和测量结果的理解。】
活动二、认知直尺,建立 1 厘米长度单位的表象
1. 认识直尺
师:所以,人们就发明了尺子。同学们,请拿出你的直尺,看一看,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你们俩的直尺上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观察、交流。)
师:为了方便同学们观察,我把不同的尺子拍成图片后放大,说一说你刚才发现了些什么?
生 1:都有 0、1、2、3……
师:这些数叫做 “刻度”。
生 2:还有很多线。
师:这些小竖线叫做 “刻度线”,刻度线有长的也有短的,仔细观察最长的刻度线下面都有什么?(PPT 标红)
生 3:数
师:最左端的刻度线下面的数字是(0)这根线叫做 “0 刻度线”,它表示起点。
生:尺子上还有两个字母 cm
师:有谁知道 cm 表示什么意思?
生:厘米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厘米(板书),它是常用的长度单位(板书)。
厘米也可以用 cm 来表示。
【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对尺子并不陌生,但他们大多数情况是用尺子画直线,并没有深入认识尺子的原理,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有仪式感地认识尺子,发现款式不同的尺子有相同的特点,都有刻度、刻度线、一大格、0 刻度线等信息,为后续使用尺子做好铺垫。】
2. 找 1 厘米(重点,感知、体验单位长度)
(看一看)
师: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的 “一大格”,长度就是 1 厘米。
我们来比画一下 1 厘米,大拇指指向刻度 0 ,食指指向刻度 1,他们之间的长度就是 1 厘米。
师:看一看,尺子还有其它的 1 厘米吗?
生:2-3、3-4、4-5、5-6……
师:挨着的两个数之间都是 1 厘米,真好!
(摸一摸)
师:课前,老师发了一根小吸管,拿出来,猜一猜,它有多长呢?——1 厘米。
师:放在直尺的大格上,比一比。
师:像这样竖起来轻轻捏住,看一看,再把它慢慢地抽出来,1 厘米还在吗?—— 两根手指之间的缝隙大约就是 1 厘米。
(想一想)
师:闭上眼睛想一想,1 厘米有多长?睁开眼睛,看一看手指的缝隙,记住 1 厘米的长度了吗?—— 记住了。
(比一比)
来做个游戏,跟我一起说:伸出拳头,变成小鸟,张开小嘴,1 厘米,同桌互相用 1 厘米小棒比一比,看谁的最接近。
(找一找)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的 1 厘米,找一找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差不多是 1 厘米?和同伴说一说。(可以离开座位找一找)
生:纽扣的宽、门牙、指甲的宽……
课件展示老师找到的生活中的 1 厘米。
【厘米是最基本的长度单位之一, 厘米的认识需要有丰富多样的现实材料做支撑,本环节,利用 1 厘米小吸管,在摸一摸、想一想、比一比、找一找等操作活动中,帮助学生建立厘米这个长度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 并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时间去寻找参照物, 如拇指的宽大约是 1 厘米、使用的田字格边的长大约是 1 厘米等,帮助学生把厘米这个抽象的长度单位, 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东西,培养学生的量感,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
2. 找几厘米(重点)
师:知道了 1 厘米,那你能不能在尺子上找到 2 厘米?
生: 0-2
师:为什么你觉得 0-2 之间长度是 2 厘米?
生:因为 0-1 是 1 厘米,1-2 是 1 厘米,1 加 1 等于 2 厘米
师:谁听明白了,能再说一说?
生:0-1 是 1 厘米,1-2 也是 1 厘米,合起来是 2 厘米。
师:也就是说,两个 1 厘米合起来是 ——2 厘米。(PPT 呈现动画)
师:尺子上还有不同的 2 厘米吗?谁想上来指一指?
生上台指 2 厘米。
师:还有谁想来?
总结:两个 1 厘米合起来是 2 厘米,3 个 1 厘米合起来是?——3 厘米。5 个 1 厘米合起来是?——5 厘米。
总结:有几个 1 厘米,就是几厘米。(板书)
师:你还能在直尺上找到几厘米?找一找,像刚才这样数给你的同桌看。
汇报(展台)
生 1:从 1 到 4 是 3 厘米(教学生在电脑上 1 厘米 1 厘米的数)
生 2:我找到了 5 厘米,从 2 到 7(教学生在电脑上 1 厘米 1 厘米的数)
【设计意图:测量长度是指运用工具将被测物体长度与指定长度比较,从而得出测量结果的过程。学生通过找尺子上的几厘米再次感受测量的意义和本质,就是将被测物体的长度与尺子上的刻度进行重合,本质就是看被测物体中含有几个 1 厘米,帮助学生发展 “量感”。】
活动三、估一估 量一量
1、借助纸条,自主探索测量方法
(1)估计
师:找几厘米没有问题了,来个难的挑战,估计一下,这里面有几个 1 厘米?(板书:估)
(2)自主测量
师:猜怎么判断谁的准呢?
生:可以用尺子量一量。(板书:量)
师:好办法,开始量吧。
师:你们量出来是几厘米呢?
生:6 厘米。。。5 厘米多一些。。。
(生自己探索测量纸条,师巡视,找将纸条对齐直尺边缘的,展示在展台上)
师:来看看这个方法,同不同意?
请生上台讲,注意提醒口令:眼睛耳朵 —— 到。
生:纸条应该对着直尺的 0 刻度线。其他学生反馈。
师:那你觉得纸条是几厘米呢?
生:6 厘米。
师:你怎么知道是 6 厘米的?
生:……
师:这里面有几个 1 厘米呢?
伸出小手一起来数一数。
总结:在测量时,将物体和尺子对齐,通常从 0 刻度开始,很方便读数。(板书)
师:刚才的不是 6 厘米的同学,同桌互相看一看,帮助纠正一下。
活动四、辨一辨 说一说
师:动物学校的小熊也在学习测量呢,它们量的对不对呢?同学们来当下小裁判。(出示 PPT)
师:手势判断(生用手势)—— 理由?
生:铅笔的一端要对着 0 刻度线。
师出示第二只小熊
生一致通过。
师:小绿量出来铅笔的长是 6 厘米,你们同意吗?
生判断
师:再想想,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
师:谁想上来讲?
生 1:不从 0 开始,数一数结果,大家一起数。
生 2:还可以算,用 6-1=5.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从 0 开始是 6 厘米,少了 1 厘米,就减 1.
师:看来,不从 0 开始,也可以测量。哪一天你的尺子断了,没有 0 刻度了,也可以从其它的刻度开始测量,只不过就要数一数或者算一算。而从 0 刻度开始,我们就可以直接看出结果。
【设计意图:此环节鼓励测量方法多样化,关注测量的本质。会自主测量,也会解释别人的测量方法,注重在理解的基础上丰富测量方法,遵循不同学生获得不同发展的理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机会。同时,明细知识的本质:有几个 1 厘米就是几厘米,为后续学习面积、体积等的计算打下基础】
活动五、估一估 画一画
1. 估一估、量一量
师:我们学了这么多知识,拿出学习单,检验一下学习的效果。第一题中有两条线,估一估它们有多长,再量一量。
生自己活动。
师请小老师讲方法。(注意口令的提醒,要保证学生都在听)
生:我是这样估的,我用我的手指比一比,大约是 1 厘米。再量一下,也是 1 厘米。
师:他用刚才我们找到的手指的 1 厘米来帮助判断,真好!
师:第二根线段哪位小老师上来讲?
生:用手指比一比,有两个 1 厘米,估出来是 2 厘米。量一量,刚好 2 厘米。
生:跟上面这条 1 厘米的比一比,是两厘米。
师:他找到了上面这个 1 厘米来做参照比一比,下面这条线刚好包含了 2 个 1 厘米,就是 2 厘米。真好。
师:有没有估出来不是 2 厘米的呢?
生:…… 看的
师:那你觉得看得准还是找参照来比一比更准呢?
2. 画一画
师:完成第二题,齐读要求:1. 画一条 4 厘米长的线。2. 画完以后,同桌交换测量。
生自己画
找一生上台画。
【此环节为学生提供估计线段长度的机会,使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检验同一个估算结果,逐步学会估算并养成估算习惯,形成对较小长度的感知。在估计的过程中,学生经历猜测、判断、推理的过程,逐步形成量感。同时,在量和画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测量方法以及对厘米的认识。】
活动六、用直尺测量课桌
师:同学们,课程学到这里,我们来回头看一看,刚开始我们用不同的工具测量课桌,得到了很多结果,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 “长度单位”—— 厘米,还知道了 “有几个 1 厘米就是几厘米”,也掌握了测量的方法。
那么,回到课前的问题,我们的课桌到底是多长呢?如果让你用直尺量一量,你有什么好办法?
生:将尺子接起来 —— 那需要很多直尺,还可以怎样?
生:做记号
师:也可以,只不过在多次测量的过程中有可能会产生误差,结果不会那么准确。
师:所以,根据生活的需要,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尺子。
师:我们用这把尺子来量一下课桌的长度。
生操作,师投影
这样测出来课桌的长是 59 厘米,到哪去讲,大家都能听得懂了。
总结
师: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
这些问题都很有价值,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继续探究,下课。
【设计意图:课末,让学生运用所学想办法测量课桌的长度,回顾知识方法的同时,经历一个完整思考问题的过程。】
3年前 回复了 huahuo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 新世纪小学数学成都工作室 张元元 2 上《课桌有多长》 |
课桌有多长
电子科大附小 张元元
教学目标:
1. 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 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 会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发展量感
课前准备: 设计一份课堂练习。
教具学具:
直尺、1 厘米小吸管、米尺、6 厘米长的纸条、练习单
教学过程:
活动一、自选单位测量课桌,感受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测量教室的长度,今天我们就用学到的办法来测量熟悉的课桌的长度。
同桌合作,利用手边的工具一块量一下,看哪个组能较快的得到结果,开始。
师:哪个小组先来和大家分享?
汇报板书
选用的工具:铅笔 文具盒 数学书……
测量的数据: 3 2 个半 3 个……
师:同样的课桌,怎么测出来结果不一样呢?
生:结果不同是因为我们选择的测量工具不同。
师:那要想测量结果一样,大家交流起来方便,有什么好办法?
生:要用统一的工具来测量。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生活中常用的测量长度的标准 -- 厘米,它的英文缩写是 cm。
活动二、认知直尺,建立 1 厘米长度单位的表象
1. 认识直尺
师:同学们在哪里见过厘米?
师:厘米这个长度单位就在尺子上,拿出自己的尺子,同桌合作观察,有什么共同点?
师:为了方便同学们观察,我把不同的尺子拍成图片后放大,说一说你刚才发现了什么?
生 1:都有 0、1、2、3……
师:这些数叫做 “刻度”。
生 2:还有很多线。
师:这些长短不一的线叫做 “刻度线”,仔细观察比较长的刻度线下面都有一个什么?
生 3:都对应着一个数字
师:两个数之间或者两根最长的线之间就叫做 “一大格”。
最左端的线对应的数字是(0)这根线叫做 “0 刻度线”,它的作用是什么?—— 起点
师:没错,0 刻度线的左边没有刻度,刻度从 0 刻度线开始,0 刻度线就是起点。
2. 找 1 厘米
(看一看)
师:你们猜一下,尺子上从哪儿到哪儿是 1 厘米长?
生:从 0 到 1,从 1 到 2……
明确:尺子上每一大格之间的长度都是 1 厘米。
(摸一摸)
师:学具盒里有一个 1 厘米长的小棒,像这样轻轻捏住,看一看,给它打个招呼,嗨你好 1 厘米。
再把它慢慢地抽出来,1 厘米还在吗?—— 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的长就是 1 厘米。
(比一比)
师:记住 1 厘米的长度了吗?来做个游戏,跟我一起说:伸出拳头,变成小鸟,张开小嘴,1 厘米,同桌互相用 1 厘米小棒比一比,看谁的最接近。
(找一找)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的 1 厘米,找一找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差不多是 1 厘米?可以离开座位找一找。
2. 找几厘米
师:知道了 1 厘米,再看一看,你能不能在尺子上找到 2 厘米?
生:刻度 0-2;1-3;2-4……
师:为什么你觉得 0-2 的长度是 2 厘米?
明确:2 个 1 厘米合起来是 2 厘米。
师:除了从 0-2 这一段是 2 厘米,还有不同的吗?
师:能找到 3 厘米吗?
生: 0-3
明确:几个 1 厘米合起来就是几厘米。
师:尺子上还有 3 厘米吗?
生:找一找和同桌数一数、说一说,在体验交流中感知长度单位的累加。
3. 小结
4. 练习反馈
师:找尺子上的几厘米没有问题了,来,快速判断一下。听要求,如果你会,就站起来说出答案。
生:……
师:怎么这么快,有什么窍门吗?
生:从 0 到几就是几厘米。
师:一下就说到点子上了,看来这个难不倒你们。继续
从 1 到 5,生发生了矛盾,怎么判断呢?数,有 4 个 1 厘米。
活动五、估一估 量一量
1、借助纸条,自主探索测量方法
(1)估计
师:估计一下,这里面有几个 1 厘米?
(2)自主测量
师:用尺子量一量,看一看你的估计准不准确。
展示(素材来源于学生,将课堂交给学生,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
① 物尺没对齐
② 从直尺边缘测量
③ 从 0 开始测量
④ 不从 0 开始测量
活动六、画一画
师:学会了用直尺测量,来画一画。
读要求:1. 画一条 4 厘米长的线。2. 画完以后,同桌交换测量。3. 互评,画的好就夸夸他,画的不好就帮帮他。
展示汇报。总结。
活动七、用直尺测量课桌
师:同学们,你们学了这么多的本领,那课桌的长度会测量了吗?怎么测量?
生:可以用尺子量,只不过量完以后还要加起来。
师:我们可以用更长的尺子来测量。
出示米尺,随后师生共同测量得到结果是 59 厘米。
师:刚开始我们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得到了很多结果,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 “长度单位” 统一了标准,最后得到了一个唯一的结果。
师:最后,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你还有什么问题?
3年前 回复了 huahuo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 新世纪小学数学成都工作室 张元元 2 上《课桌有多长》 |
课桌有多长 电子科大附小 张元元 教学目标: 1. 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 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会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发展量感 课前准备:设计一份课堂练习。 教具学具: 直尺、1 厘米小吸管、米尺、6 厘米长的纸条、练习单
教学过程:
活动一、自选单位测量课桌,感受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测量教室的长度,今天我们就用学到的办法来测量熟悉的课桌的长度。
同桌合作,利用手边的工具一块量一下,看哪个组能较快的得到结果,开始。
师:哪个小组先来和大家分享?
汇报板书
选用的工具:铅笔 文具盒 数学书……
测量的数据: 3 2 个半 3 个……
师:同样的课桌,怎么测出来结果不一样呢?
生:结果不同是因为我们选择的测量工具不同。
师:那要想测量结果一样,大家交流起来方便,有什么好办法?
生:要用统一的工具来测量。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生活中常用的测量长度的标准 -- 厘米,它的英文缩写是 cm。
活动二、认知直尺,建立 1 厘米长度单位的表象
1. 认识直尺
师:同学们在哪里见过厘米?
师:厘米这个长度单位就在尺子上,拿出自己的尺子,同桌合作观察,有什么共同点?
师:为了方便同学们观察,我把不同的尺子拍成图片后放大,说一说你刚才发现了什么?
生 1:都有 0、1、2、3……
师:这些数叫做 “刻度”。
生 2:还有很多线。
师:这些长短不一的线叫做 “刻度线”,仔细观察比较长的刻度线下面都有一个什么?
生 3:都对应着一个数字
师:两个数之间或者两根最长的线之间就叫做 “一大格”。
最左端的线对应的数字是(0)这根线叫做 “0 刻度线”,它的作用是什么?—— 起点
师:没错,0 刻度线的左边没有刻度,刻度从 0 刻度线开始,0 刻度线就是起点。
2. 找 1 厘米
(看一看)
师:你们猜一下,尺子上从哪儿到哪儿是 1 厘米长?
生:从 0 到 1,从 1 到 2……
明确:尺子上每一大格之间的长度都是 1 厘米。
(摸一摸)
师:学具盒里有一个 1 厘米长的小棒,像这样轻轻捏住,看一看,给它打个招呼,嗨你好 1 厘米。
再把它慢慢地抽出来,1 厘米还在吗?—— 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的长就是 1 厘米。
(比一比)
师:记住 1 厘米的长度了吗?来做个游戏,跟我一起说:伸出拳头,变成小鸟,张开小嘴,1 厘米,同桌互相用 1 厘米小棒比一比,看谁的最接近。
(找一找)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的 1 厘米,找一找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差不多是 1 厘米?可以离开座位找一找。
2. 找几厘米
师:知道了 1 厘米,再看一看,你能不能在尺子上找到 2 厘米?
生:刻度 0-2;1-3;2-4……
师:为什么你觉得 0-2 的长度是 2 厘米?
明确:2 个 1 厘米合起来是 2 厘米。
师:除了从 0-2 这一段是 2 厘米,还有不同的吗?
师:能找到 3 厘米吗?
生: 0-3
明确:几个 1 厘米合起来就是几厘米。
师:尺子上还有 3 厘米吗?
生:找一找和同桌数一数、说一说,在体验交流中感知长度单位的累加。
3. 小结
4. 练习反馈
师:找尺子上的几厘米没有问题了,来,快速判断一下。听要求,如果你会,就站起来说出答案。
生:……
师:怎么这么快,有什么窍门吗?
生:从 0 到几就是几厘米。
师:一下就说到点子上了,看来这个难不倒你们。继续
从 1 到 5,生发生了矛盾,怎么判断呢?数,有 4 个 1 厘米。
活动五、估一估 量一量 1、借助纸条,自主探索测量方法 (1)估计 师:估计一下,这里面有几个 1 厘米? (2)自主测量 师:用尺子量一量,看一看你的估计准不准确。 展示(素材来源于学生,将课堂交给学生,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 ① 物尺没对齐 ② 从直尺边缘测量 ③ 从 0 开始测量 ④ 不从 0 开始测量 活动六、画一画 师:学会了用直尺测量,来画一画。 读要求:1. 画一条 4 厘米长的线。2. 画完以后,同桌交换测量。3. 互评,画的好就夸夸他,画的不好就帮帮他。 展示汇报。总结。 活动七、用直尺测量课桌
师:同学们,你们学了这么多的本领,那课桌的长度会测量了吗?怎么测量? 生:可以用尺子量,只不过量完以后还要加起来。 师:如果你们的尺子再(长)一点就好了,(出示卷尺)我们可以用更长的尺子来测量。 师:刚开始我们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得到了很多结果,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 “长度单位” 统一了标准,最后得到了一个唯一的结果。 师:最后,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你还有什么问题?
3年前 回复了 huahuo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 新世纪小学数学成都工作室 张元元 2 上《课桌有多长》 |
一稿反思: 第一个环节将课本上学生再次测量课桌的活动换成了有趣的动画,让学生在观看动画的过程中体会统一测量工具、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虽然趣味性有所增加,但是却忽略了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理解单位累加的本质,遗憾地错过了量感培养的契机。学生经历了一个高开低走的过程,学习效果泛泛。 另外,课程的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经过课前的学情调查,很多同学已经知道了尺子可以用来测量,并且在生活中也有使用尺子的经验,知道要用尺子来测量结果才会一样,而厘米的概念较为抽象,一来就出示厘米的概念,忽略掉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反而将简单的引入变得复杂。 本课的环节设计较多,试讲过程中一节课的时间无法完成内容,用时 50 多分钟,导致低年级学生产生疲乏的心理。在下一次的设计中要重点考虑各个环节时间的分配,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感知、体验,在此过程中建立量感,而非过重强调技能性的知识。
3年前 回复了 huahuo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 新世纪小学数学成都工作室 张元元 2 上《课桌有多长》 |
课桌有多长(认识厘米)
一、教材解读
本课是 “图形与几何” 板块中图形的测量这一部分的内容。本课前,在教材上,学生已经有了两次关于长度单位的直接经验。即一年级上册的 “比长短” 和上一节课的自选单位测量。学生已经对长度概念有了一些直观的认识,这节课要在此基础上,认识厘米并学会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也就是学习定量的方法,要能比较准确的描述一个物体究竟有多长。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一课自选标准测量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测量活动经验,在量中体会到了量。之前还学习过比长短,加之生活的经验,对长度概念有了一些了解。并且,从一年级开始,学生就经常接触到尺子,知道直尺可以画直线,
但是,大多数学生对直尺上的数和刻度线没有更多的关注,不知道直尺可以测量。对于 “厘米是长度单位” 知之甚少,更不会用厘米做单位测量。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基于上述分析,在设计本课时,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 通过故事引发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 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 初步学会用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认识厘米,建立 1 厘米的表象,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 会用尺正确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体会度量的本质是长度单位的累加,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四、 教具学具:
直尺、1 厘米小棒、课堂学习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产生测量需要
师:阿福到缝纫店做衣服,师傅用手量阿福的身长是 3 拃,小徒弟用他的 3 拃来做新衣,结果穿上以后太小了!小徒弟很是纳闷。
师:师傅量了三拃,徒弟也量了三拃,为什么做出来的衣服不一样长?这是怎么回事呢?
引导总结,学生体会建立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引出测量单位:厘米。
【设计意图】一个简单有趣的故事,引发孩子从本质上去思考为什么 “出笑话”—— 因为测量标准不同 —— 一从而自然地产生统一标准的需要。
(二)建立 1 厘米的长度单位的表象。
师:现在请你拿出老师课前发的 “1 厘米小棒”,用拇指和食指像这样捏着它。
师:仔细看一看,你对 1 厘米小棒有什么感觉呢?
师:将 1 厘米小棒轻轻的放在下,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空隙表示出 1 厘米。
生用手比划,建立空间观念,发展量感。
师:请你在你的身边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不确定的时候可以让 1 厘米小棒帮帮你,开始。
汇报交流。
师:老师这里也找了一些生活中的 1 厘米,给大家看一看。
(三)用小棒量一量。
师:请你们四人小组用 1 厘米小棒量一量长方形纸片的长边,看看它是几厘米长。
师请一个小组上台展示。(教师准备纸片和 1 厘米小棒)
生:我们量的长边是 4 厘米,因为有 4 根 1 厘米的小棒。
师:如果量一个物体的长,用了 8 根 1 厘米小棒,它有多长?(生:8 厘米),用了 17 根呢?(15 厘米)
师:总结板书:有几个 1 厘米,就是几厘米。
师:如果让大家用 1 厘米的小棒量一量黑板的长度,先想象一下,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太麻烦,要好多人。
师:为了方便,你希望将这些 1 厘米小棒怎么样?
生:连起来。
师:真有想法。将这些 1 厘米小棒粘起来标上数。像我们的哪一样学习用品?
生:尺子。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尺的生成过程,知道自己手中的尺是怎样产生的,是怎样成为测量工具的,对尺的认识清晰起来,对尺的价值明朗起来。学生不但在尺上找到了 1 厘米,还找到了几厘米,为后面进行物体的测量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认识直尺
1. 找 1 厘米
师:大家都有一把直尺,请拿出来,同桌两人比一比,找一找不同的直尺上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生活动)
总结:数、刻度线、cm
师:观察老师黑板上这一把,你能看到 1 厘米吗?在哪里?
生:从 0 到 1
师:刻度 0 到刻度 1 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就是 1 厘米。还有吗?
生:1 到 2、6 到 7……
师:谁能总结一下,怎样的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是 1 厘米?
总结:相邻的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是 1 厘米。
2. 找几厘米
师:你还能看到几厘米?
生:从 0 到 1 是 1 厘米,从 0 到 2 是 2 厘米,从 0 到 3 是 3 厘米……
小结:从 0 到几就是几厘米(板书:从 0 到几就是几厘米)
师:从 1 到 5 是几厘米呢?
生出现了不同答案,引导讨论。
预设:
生:数一数,有 4 个 1 厘米。(板书:数)
师:看来,不管从几开始,最重要的是要数它包含了几个 1 厘米。
师:除了数一数有几个 1 厘米,你还能用什么方法得到这是 4 厘米呢?
生:5-1=4.
师:你没有数,你是用减法在算,你是怎么想的?(板书:算)
生:本来从 0 到 5 是 5 厘米,但是前面少了 1 厘米,所以 5-1,实际上有 4 厘米。
(五)估一估、量一量
1. 估一估
请你先估一估习题 2 中的线段是几厘米,你是怎么估的?可以在线段上做一做标记,让我能看明白你的想法。
生汇报。
预设 1:我估的这条线段长是 2 厘米,因为我做了记号,有两个 1 厘米。
师:你的意思是你这条线段包含了几个 1 厘米,就是几厘米,是吗?谁的方法和他一样?谁的答案和他不一样?
预设 2:我估的这条线段有 4 厘米。我也做了记号,有 4 个 1 厘米。
2. 量一量
师:你们的方法都是一样的,就是去估计这条线段包含了几个 1 厘米,能这样思考非常棒。那到底这条线段是多长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用直尺量一量。
在量之前,先回头看一看,刚才所学的知识。
看这两种情况,从 0 开始,和不从 0 开始,你觉得哪种最方便?
生:从 0 开始,可以直接看出来。(板书:看,方便)
师巡视指导,后请同学汇报交流。
小结:通常,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把一端对准尺子的 0 刻度,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3. 辨一辨
小棕熊今天也学习了测量,看看它的方法对不对?同意对的起立。
这只小黄熊呢?同意小黄熊对的举手。
生讨论辩析。
师总结:直尺在使用的过程中会有磨损,所以 0 刻度线一般离尺子的边缘还有一点点距离,测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是从 0 刻度线开始测量的哦。
(六)画一画
1、好尺画线
师:现在完成学习单的第二题。
师巡视指导。
强调:从哪开始,从哪结束,在线上标出来。是多少厘米也写出来。
2、断尺画线
师:前几天老师给自己班上的学生也上了这一课,有个同学画出来的线是弯的,他可委屈了,老师,不是我不想画直啊,你看我的直尺!
原来,他的尺子从 0 刻度这里有个弧度。这可怎么办呢?谁能帮帮他?
生:从 1 开始画。
结论:不从 0 开始也可以,但要去算一算。
【设计意图】:孩子们从对手中直尺的粗浅感知,到较为深人去了解,最后到自主学会使用,是对测量本质一步一步的建构。“原来,测量的道理和方法就是这样”, 孩子们心中豁然开朗。同时,在 “找一找”、“估一估”、“量一量” 等环节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七)总结
师:一年级我们就在用直尺,今天这节课我们再一次认识了这位老朋友,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生:今天我们学习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还学会了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师:你还有什么疑问吗?你还有哪些想知道的呢?
生:除了厘米还有什么单位?单位是谁发明的等等……
师:问题是思维的灵魂,会提问题的孩子就是会思考的孩子!这些问题都很有价值,我们留在以后的课继续探究。
3年前 回复了 huahuo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 新世纪小学数学成都工作室 张元元 2 上《课桌有多长》 |
选课思考: 小学数学中 “计量单位” 的相关内容是发展学生量感的重要知识,其中培养量感关键性的课程,就是长度单位教学。学生量感缺乏的表现一是学生在关于长度单位的理解上,仅存于表象,计量单位的运用,仅仅凭自己的感觉在使用。二是在估测物体长度时,常常难以把握,进而出现了很大偏差。三是各种数量换算单位进率熟记于心,但是换算时,运用不当。针对以上问题,本次我们团队选择《认识厘米》这一起始课,试图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长度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帮助学生把厘米这个抽象的长度单位, 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东西,发展学生的量感,
3年前 回复了 huahuo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 新世纪小学数学成都工作室 张元元 2 上《课桌有多长》 |
活动主题解读:
学生运用视觉、触觉等感觉器官去触摸或者观看物体长短、 重量、速度等方面的感受,可以称为量感。随着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的推进,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对学生的 “量感培养” 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并且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增强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因此,数学教师要加强量感教学,引导学生进行 生活化感知、层次化体验、多向化厘析,促进学生 “量 感” 这一核心素养的形成。
3年前 回复了 huahuo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 新世纪小学数学成都工作室 张元元 2 上《课桌有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