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 回复了 irene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农安县小学数学王锋名师工作室 黄放 三上《时间表》 |
本节课在解决问题二时,组织学生自主探究找策略、合作交流分享策略、成果分享优化策略,在整个活动中,学生都在找两个不同地区第二节课开始和结束的时间,都在用不同的方法算从起始时间到结束时间所经历的时间段,在学生找、算、想的一系列活动中,在解决教材有形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无形的量感。
3年前 回复了 大脸猫爱吃鱼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吴璀名师工作室 冯靖 2 上 《课桌有多长》 |
老师在课堂上以一位倾听者、分享者、助推者的身份参与到孩子们的探究与交流中,时而是孩子们的好朋友,时而又是孩子们的解惑者,让孩子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使他们对数学兴趣盎然,让课堂持续升温。本课旨在为学生建立 “厘米” 的概念,教会学生正确认读和使用刻度尺的方法。长度是重要的、容易感知和学习的量。
3年前 回复了 张艺洁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成都市王莹菊名师工作室 张艺洁 2 上 《1 米有多长》 |
教学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感知测量的意义,创造使用工具的机会,使他们能够体会工具上的刻度的单位属性与精确度概念。量感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经验积累的过程,我们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积累丰富的工具测量经验,感悟度量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年前 回复了 维畅w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 西安何军华名师工作室 薛维畅 2 上 《1 米有多长》 |
采用情境教学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践操作中去经历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形成方法的过程,实现从观察到想象,从外部刺激到内部建构,建立 1 米长的表象。让学生在区别中建立量感,在体验中丰富量感,在内化中提升量感。
3年前 回复了 庞婧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深圳宝安基地 庞婧 3 上《长方形周长》 |
激发学生热情。让学生参与探索周长计算的过程,发现周长的计算方法,明白周长的公式算理。学生通过观察图形的特征,根据实际情况,会灵活运用周长的计算方法,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估计、测量、计算、交流,比划等学习活动中感受量的多少和大小,发展学生量感。
3年前 回复了 阜阳实验小学基地常青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安徽省阜阳市实验小学独立基地 常青 六上 《圆的面积一》 |
教学中,教师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索知识,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能力,动手操作、尝试转化的活动中,探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学生在活动中利用自己各方面的感官建立数学量感。
3年前 回复了 18328417529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四川师范大学附属青台山小学基地 毕运 2 上 《课桌有多长》 |
老师充分运用多种感官,在反复的经历中感悟量感,结合生活实际和丰富的操作活动,通过多种方式,逐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对单位厘米量的感知,同时也通过实践掌握了多种测量方法,对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量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3年前 回复了 18328417529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四川师范大学附属青台山小学基地 毕运 2 上 《课桌有多长》 |
度量是指用一个带单位的数值来描述可测量物体或现象的某一个属性,从而形成某个具有特殊含义的 “量”,如长度、面积、体积、货币、质量、时间等。学生对某个单位表示的量与某个物体的物理属性相吻合的感觉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是一种悟的感觉,更是一种抽象的能力。我们可以在多种经历中感悟量,在操作活动中加深量感,在解决问题中发展量感。
3年前 回复了 钟悦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成都高新区游琼英名师工作室 钟悦 2 上《课桌有多长》 |
在测量铅笔的长度中,钟老师注重让学生先估测,再实际测量,不断培养学生的数感与量感,这样的活动既是对 1 厘米的巩固,更是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让学生在活动中既有知识的收获,更有素养的发展,这也充分反映出钟老师丰厚的教育积淀。学生通过课堂活动,对 “厘米” 这个长度单位形成清晰的表象,同时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积累测量的经验,从而发展了学生的量感,形成量感的体验。
3年前 回复了 zjing2020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薛国权名师工作室 张菁菁 2 上 《1 米有多长》 |
本节是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难点是掌握 1 米的实际长度,用米尺较准确地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此外,还重视学生对米尺的实际长度的观察,让学生借助这些感性认识建构长度单位 “米” 的概念。
3年前 回复了 cs277169801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辽宁锦州基地 陈爽 3 上 《时间表》 |
本节课的教师充分地做到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学生在观察、交流、制作时间表的过程中,养成惜时守信的好习惯。在课堂中,陈老师以两位小朋友的作息时间表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发现问题为突破口,让学生质疑后一步步深入。在探究中,引导学生发现并应用所学时间知识计算经过的时间,以此来制作息时间表。在学生互相交流过程中,逐步养成惜时守信的好习惯。
3年前 回复了 dalianyuchao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刘悦红名师工作室 于超 3 上《时间表》 |
从回忆整理作息时间、制作时间表、完善时间表到解决时间表相关问题,综合性较高,是知识、技能、方法等课时目标是否较好达成的充分证据,也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老师把时间充分留给学生。在他们讨论过程中我不断的走到他们中间听他们不同的方法。等学生找到自己的答案后,老师才参与其中一起分孩子们验证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3年前 回复了 fengpiaoyi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成都市彭州市余世友名师工作室 唐元富 2 上 《1 米有多长》 |
师能有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从具象到抽象,又回归生活,寻找生活中的 1 米,层次清晰,环环相扣,逐步建立学生的量感。
3年前 回复了 文庆利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成都龙泉基地 文庆利 三上 《什么是周长》
|
本节课的量感体现在让学生用多感官对周长进行感性认识,明晰周长概念本质,发展学生的量感。最后再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操作活动中逐步形成对周长概念的正确认识,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发展学生对周长的量感。
3年前 回复了 dingmimi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赵红亮名师工作坊 丁咪咪 3 上 《长方形周长》 |
本节课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操作、思考、表达的空间,让学生经历估测、验证、思辨的过程,接着交流各种算法,对比不同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强化学生对长方形周长的量感。现学生在原有 “量感” 的认知基础上,进一步 “感知量感”、“体验量感”、在知识内化的过程中 “提升量感”。
3年前 回复了 梁桂华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佛山市顺德区罗辉英名师工作室 梁桂华 2 上 《教室有多长》 |
梁老师的教学设计,谈话导入课堂,激发学生的思考。在 “学数学” 中以 “做数学” 为驱动,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材料和工具进行测量,通过操作体验,去感悟测量的意义,学生在自主探索中逐步产生 “量感”。学生在一年级时已经积累了比较直接长、短的活动经验,对长和短有了一定的认识,能想出很多测量的方法。但由于学生年龄小,活动课组织纪律、引导学生小组内互助解决问题也很重要。
3年前 回复了 董晓旭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 金顺玉名师工作室 董晓旭 3 上 《什么是周长》 |
本节课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层层递进,让学生从认识 “一周” 到了解周长,同时在测量活动中让学生选择不同的度量方法,从而找出最优的测量方法,具体感知周长,积累度量经验。用观察演示和动手操作相结合的过程中建构新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深化量感的持续发展。
3年前 回复了 an11mo2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河南郑州惠济基地 弋丽娜 3 上《长方形周长》 |
有助于学生理解量的概念,加强对数量的感知,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估算、估测能力,将生活的量感逐步转变为数学的量感,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学生在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感受度量,总结经验。
3年前 回复了 蓝婕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四川成都郑惠琼名师工作室 王蓝婕 3 上 《长方形周长》 |
教学中王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感知量,对量形成初步认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更应服务于生活,量感的教学不能脱离生活实践,王老师从生活实际出发,利用身边的学具教具,让学生把数学和生活数学联系在一起。
3年前 回复了 梁超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年秋】西安市王春艳名师工作室梁超六上《圆的面积一》 |
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圆,把圆平均分成若干份,再让学生拼成近似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有实际操作,体验动手实践的乐趣,一步步引导学生。最终使学生不但 " 学会 ", 而且 " 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