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13453856026  ›  全部回复
回复总数  19

老师们设计思路清晰,层次清楚,通过具体的数字向用抽象的字母来表示,过渡自然,逐步渗透了代数思想,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为后面学习方程作铺垫。

本节课吴老师精心创设了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自由地发表各自的想法、观点,使学生学的轻松,教师教的也轻松。比如:第一个环节,教师采用了 “数青蛙” 的儿歌。学生一直说,发现说不定,就会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给学生带来了探索的欢乐,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玩中学,乐中悟,充分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体会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乐趣。

本课梁老师借助一系列实践操作活动,通过学生的观察、操作、比较、调整等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提高学生估测能力的同时真正促进量感的内化和形成。

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观察与交流,尽可能多的从时间表中获得信息,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信心,提高学生独立分析的能力。上课时间表贴近学生生活,在观察时间表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上课、下课等都要按时进行,感受到时间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关注量感本质。同时,学生通过计算经过时间知道上一节课的时间、课间休息时间及做眼保健操的所需要的时间是不同的,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 5 分钟、10 分钟、40 分钟的长短,进一步形成对时间的量感体验。

本节课结合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具体事物,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逐步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以求获得更多、更直观的有关周长的直观经验,建立周长的概念,这样才能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量感。

本节课通过回顾长方形的周长,感受长方形的基本特点,让学生有目的的去联系长方形的周长与它的长和宽存在必然的量化关系,建立长度间 “量” 的表象。

这节课是对什么是 “周” 和对这个 “周” 的长度感觉,在周长概念的认识之下发展学生的量感。本设计通过绕、描、圈、画,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之后多样的变式练习,深入理解周长,完善周长概念侧重于体验与感悟,发展学生量感。

本节课通过时刻与经过时间的关系去解决实际问题,这加深了学生对于时刻与经过时间的感受,丰富了对于时间的量感认识。时刻不再是书本上要掌握的一个知识点,更是我们生活中实际经历的每一分一秒,让理性的数学知识与我们生活真正联系在一起,把生活中的时间转化成数学中的量感,积累量感经验。

本节课作为正式学习长度单位之前的准备课,目的是通过用自选单位测量教室长度的活动,在 “量” 中体会到 “量”,并能够用一定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测量的结果,加深对统一单位的必要性的理解,积累测量活动经验,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量感的培养要从学生认识量开始。这节课通过厘米,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对 “米” 这个新单位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能和之前所学内容联系起来,体会到 “米” 作为测量物体长度的一个标准单位的重要作用,进而自然的为认识 1 米做好铺垫。 在动手操作中生成 1 米,感受米尺的创造过程,经历长度单位的累加,直到 100 厘米累加为 1 米,生动地认识和感受 1 米和 1 厘米的长度关系,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丰富学生的量感。

小学生量感的发展需要通过反复体验来积累亲身经验,本节课从认识直边图形发展到认识曲线图形,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成长,教师引导学生从数方格到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利用旧知解决新问题,之后进一步对转化前后对图形各部分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抽象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师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参与,从说一说、指一指、描一描三个层次,让学生经历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积累度量周长的直接经验,帮助孩子获得感性认识,建立起周长的表象,计算长方形周长时也是让学生充分经历长方形周长的度量,经历从运用周长概念逐条边相加 —— 到运用图形边的特征巧算周长 —— 最后把长和宽组合再乘 2 方法多样化的探索过程,孩子们学会数学的思考,从周长含义的理解到度量本质的揭示进而发展了空间观念。

周老师利用身边的物体和学过的图形,运用多种感官,让学生知道什么是 “周”、什么是 “长”,全方位地体验 “周长” 的含义,建立了 “周长” 的数学模型,激发了学生的量感,然后学生通过测量周长,发现不同的测量方法,亲自感受、感知量感。

“量感” 的培养需要一个理解内化的过程,需要更多知识载体基础上的体验和感受,而非直接教授或强行灌输,是在润物无声中逐渐滋养的核心素养。课程开始,学生对于时间的信息时模糊的,本课中学生在读懂时间表、修改时间表、制作时间表、对比时间信息表达方式等活动中体会到制作和运用时间表的必要性,逐步感受到系统、有序的思维方式的合理性,意识到遵守时间的重要性。

本节课作为正式学习长度单位之前的准备课,梁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自选测量工具进行实际的测量活动,在不断丰富学生对测量工具、测量手段和实际测量结果的认识过程中,学生能切实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增进对 “量感” 的理解,积累测量活动经验,为后续学习米、厘米奠定基础。

量感是我们对物体的感觉,物体有多长需要我们去测量,而《课桌有多长》是学生第一次正式从度量的角度去观察,用统一的标准去描述描述物体长度的起始课,认识厘米。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有了深刻的了解,在进行物体计量的时候,会不自觉的拿这个标准去比对,从而发展量感。

学习本节课的学情是学生具备些许一点长度单位的说法,比如他的身高 1 米 3,但是孩子不知道 1 米究竟有多长,张老师这节课一步步带领孩子们通过估一估、量一量形成 1 米的表象,逐步发展学生的量感。

赵老师这节课从学生的视角由平面的立体图形引向含有曲面的立体图形,感知它们的形成过程,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接经验,感受到数学世界中旋转带来的美,为今后继续学习圆柱、圆锥及其他立体图形积淀下丰富的认知、良好的空间感,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现实中的三维世界。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排列的规律。整节课马老师以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一步步由浅入深探究新知,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9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9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9ms · UTC 21:40 · PVG 05:40 · LAX 14:40 · JFK 17:40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