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聂蒙蒙  ›  全部回复
回复总数  20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针对课题质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于老师在《看日历》这节课,教学语言干净利索,用自己富有魅力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孩子们都能认真地倾听,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关注,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在补充时间表的过程中让学生巩固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形成时间量感。

通过观看微课,唤醒孩子们的已有经验,不同工具测量相同物体时结果是不同的,再次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为尺子的引出,长度单位厘米的认识作铺垫。

量感的教学不能脱离生活实践,教师要在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充分利用身边的素材,把量感概念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对 “边线一周” 存在模糊的认识,所以在这个环节,教师选择孩子们对 “边线一周” 的不同描绘结果,以对比的方式突出对 “边线一周” 的理解后,总结概括。在此基础上,顺其自然地借助树叶和课本封面引出 “周长” 的含义,并通过指一指、说一说的方式强化对周长含义的认识。

开门见山出示课题,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谈谈对周长的字面理解,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通过触觉的感官参与,形成鲜活的表象,这是学生明确 " 一厘米有多长 " 的思维支撑,加深一厘米的直观体验,感知 1 厘米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培养量感。

通过触觉的感官参与,形成鲜活的表象,这是学生明确 " 一厘米有多长 " 的思维支撑,加深一厘米的直观体验,感知 1 厘米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培养量感。

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解决了老师提出的问题,老师明确给出了测量的活动要求、汇报要求提示,以激发学生的测量兴趣,减少误差,得到比较准确的测量结果。

课堂上,教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人感到亲切、舒服。是一节重过程、重发现、重生活、重主体的课。

教学目的全、准,科学性强,内容切合实际。教学重点突出,方法恰当、有效,达到了培养学生 “量感” 的目的。

教学内容难易适当,由浅入深,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师生互动较多,课堂气氛活跃,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接触 " 米 " 比 " 厘米 " 的机会少,测量也比较困难,因此要注意在活动中加触觉、视觉等感官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体会到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环节,教师在学生活动中也意让学生感悟度量单位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和数感,形成数学抽象和直观想象的数学素养,效果很好。

在教学中,教师抓住了孩子的好奇心,因材施教,把数学问题生活化,非常好,值得我们学习!

这位教师在制表同时,引导学生总结一天的上课时间表,让学生体会到上学、放学,上课、下课等都有固的时间,我们要遵守时间,珍惜时间,发展时间观念,

这位教师再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在各个学段都增添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操作与探索的内容,为学生继续学习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每个学生获得知识都需要一个过程,它需要学生自己去发现,或者老师去引导,我们要做的就是做学生只是道路上的引路人。

要想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空间和图形的实质,就要使学生能亲自动手,让学生能体会到空间既要有活动,也要有思考,才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9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9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6ms · UTC 06:52 · PVG 14:52 · LAX 23:52 · JFK 02:52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