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zdw197330  ›  全部回复
回复总数  27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张老师都很注重让学生观察和联系生活实际来充实一平方厘米一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的知识教授过程。充分体现了让学生去感知,多角度加深了学生对面积单位的理解和认识。

教师授课中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体验,鼓励通过 “围一围”“量一量”“算一算” 等多种活动去进一步感受、体验周长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实物表面的周长,然后从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过渡到认识规则图形周长,创设环节多样,让学生能通过多个活动参与学习,层层递进让学生认识并理解周长。

本节课通过问题串曾曾引导,调动学生感官体验 1 厘米的长度观念,,进而通过量一量,画一画,在活动中建构厘米的表象,在应用中丰富厘米表象,体会度量的本质,发展学生 “量感” 能力,设计环节环环相扣。

本设计通过用刻度尺的多次测量,学生对分米毫米有多长形成了表象,又联系生活实际,去寻找发现生活中的一分米和一毫米加深了理解和体验,也重注了对学生估测意识和量感的培养。拓展延伸部分的设计也巧妙,告诉学生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估计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量感。

本节课教师注重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珍惜时间的观念与意识。 我觉得在让学生看太阳地球月球的运转周期环节更好,从了解年月日的形成进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年月日知识。

让学生通过猜想、实验、验证总结出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在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轻松学习数学,同时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归纳总结的能力。

此教学设计设置了前置体验内容环节,为课堂教学做了很好的准备铺垫。本节课教师先让通过不同方式学生感知 10 米,100 米,1000 米的长度,又通过走一走,跑一跑等多种测量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感知 1000 的长度,最后又联系生活中的实例加深 1000 米的理解,从而培养了学生的 “量感”。

本节课从学生实际生活切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模拟购物环节让学生融入生活,加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赞成这位老师在 “量感” 意义分析中说的话:量感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量的概念、体会量的大小,更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估测能力,促进学生对量的敏感性和对量的直觉思维,解决有关量的数学实际问题。量感就是对测量事物有多少个标准量的认知积累到直觉判断,可以必须强化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厘米是小学数学学习的第一个度量单位”,学生理解起来会有困难,需要安排大量的操作活动,通过学生交流,使学生丰富对侧量工具、测量手段和实际测量结果的认识;同时切实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这样做实际上就是通过学生亲身经历测量活动过程,在动手操作中增进对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及周长、面积单位的基础上展开教学,因为学生初次接触求图形面积,所以节奏需要放慢,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感受,同时要更多的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实践,让其明白面积单位的叠加理论。

杨老师的教学设计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通过三个实践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了面积的含义,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同时又通过画图的活动加深学生对面积的认识。教学中,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对面积有更感性的认识,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面积的表象,抽象出面积的概念,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借此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联系学生身边的实例导入本课,从而引出周长的特质 —— 边线,除了沿着边线跑 --- 从起点回到起点,这个就是一周,学生知道了什么是一周后,引导学生确认一周的概念,为下一步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周长概念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老师能联系生活实际,把抽象问题简单化。让学生更深刻的感悟周长。

以游戏的方式导入本节课可以说设计非常巧妙,从开始就让课堂教学 “活” 了起来。而且整个教学都以亲身感受和动手操作为主,更易让学生理解时间的长短,也就是一分钟到底有多长。老师很好的抓住了教学的重点难点,联系生活实际,构建一分钟的概念,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时间概念。个人认为非常好,值得学习!

观摩好多老师的关于长方体的体积的教学设计,可以说每位老师的思路和教学方法都很优秀,但又不尽相同。知识点都一样,但我更看重的是将会产生的教学效果和课堂的氛围。很明显以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为主线的课堂设计更值得学习和借鉴,本课设计很明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值得我们去学习。

教师能从度量的本质出发,由线段长度度量到面积的度量,最后引发学生对长方体体积的度量探索,从度量思想出发逐步感受长方体的体积可以看作是体积度量单位的叠加,长乘宽乘高计算出了长方体中体积单位的数量,也就知道了长方体的体积。整个环节紧凑,注重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其感同身受,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的亮点是在学生们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展开教学,既激发了了学生的主动求知欲望,同时也渗透数学与实际生活是分不开的。在整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又渗透了德育内容,符合课标要求。

本节课教学思路清晰,借助于学生已经学过的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分析、推导、演示,发现新知识。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渗透数学中的 “类比” 思想方法。后面涉及到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求法与本课内容相结合,更好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

预设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从而测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在操作过程中学生动手实践,动脑思考中从而更容易让学生量感建构的形成,教学中依赖于学生的反思内省并将在亲身操作过程中得到的感悟和受到的启发在心中形成了 “一杆秤”,这个教学意图更让我值得借鉴和学习。

曹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猜想调整、反思,“比” 出量感,提出猜想,尝试验证猜想,并与同伴交流汇报从而得出验证结论,让学生在课堂中探索现新知,已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的。

王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清晰,重点一是通过动态演示让学生感受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都有关系。重点二是通过动手实践摆一摆的活动来验证具体什么关系。从而推导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让学生在探索中体会和接受了新的知识。本节课的内容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对于后期学习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做了很好的铺垫,很好的诠释了数与量的关系。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9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9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1ms · UTC 03:32 · PVG 11:32 · LAX 20:32 · JFK 23:32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