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梦甜——包头市青山区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坊

高梦甜——包头市青山区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坊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3726 号会员,加入于 2021-03-07 09:12:16 +08:00
10 G 5 S 75 B
高梦甜——包头市青山区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坊 的最新回复

《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终稿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 第一课《什么是周长》第 1 课时

二、【教材分析】

《什么是周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节的内容。

“什么是周长” 一课是建立在学生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起始课。仔细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非常重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是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和已有经验出发,帮助他们逐步感悟周长概念的本质属性。从任意不规则图形入手,通过看,描、量、数等系列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直观的去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教材通过描一描、指一指、说一说、量一量、数一数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周长,能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在体验中获得对 “量” 的独特感受,进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学情分析】

针对本课设置了课前检测单,对全年级 281 名学生进行了课前检测。

检测结果分析如下:

从知识起点分析: 全部学 生能够 正确辨别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同时, 在刻度尺 0 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时,测量物体长度,281 名学生全部读出正确的读数,但当刻度尺刻度 4 对准铅笔左端,另一端对准 11 时,有 20%的学生出现的不同的错误,第一种结果为:铅笔长 11 厘米;第二种结果为:铅笔长 8 厘米。《什么是周长》一课,对学生是否能正确测量、读数要求很高,所以针对以上问题:在教学时就要向学生强调测量时一定要将尺子的 0 刻度读准被测量物体的左端,尺子与被测物体边缘 ( 紧贴) 或 ( 平行),保证读数的准确。

从学习能力分析: 学习单涉及第二大题为本课的内容,其中有 3 个不规则图形(树叶)、一个长方形。正确率为 98%,大多数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图形的 “边线”,并能正确的描出图形边线,所以根据学情, 在教学中就不用再花大量时间在课堂上让学生动笔去描物体的一周了,而直接用指一指、说一说图形的一周,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教学效果。个别有问题的同学也是有意识要沿着图形边线描的,但没有与边线完全贴合,只是大致的把图形围了起来,针对此问题,课上在学生指一周时也再进行强调。

最后一题能用文字概括周长定义的同学不多,有的同学是受第 3 题启发,画了长方形并标出了各边的长度,有的同学用自己的话举了关于周长的例子,但大多数同学对于 “一周” 和 “周长” 这两个概念比较混淆,认为周长就是一周。

从情感分析: 学生好奇心强,希望探索新事物,但也是第一次接触周长概念。 在描一周的时候,认为描的是周长,所以在教学时一定从学生的实际经验出发,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底什么才是周长,通过学习要在学生脑海里建立清晰的 “周长” 概念。

四、【课标要求】

《什么是周长》是北师大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属于课标第一学段,是图形与几何中关于测量的内容。课标中对此内容的要求是: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经过上述分析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学重点及教学难点:

五、【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借助实物,通过描一描、估一估等数学活动,能用自己的话说出 “一周” 是什么,什么是周长。

2、通过小组合作,会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测量不同平面图形的周长,怎样计算周长。

3、通过独立思考,借助方格图,正确数出图形的周长。

六、【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对 “一周” 有正确的感知,树立正确的周长概念。

七、【教学难点】

掌握测量周长的方法。

八、【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希沃课件、直尺、细线、软尺、软铁丝等测量工具、各种形状的平面图形、实物投影

学生准备:直尺

九、【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 感受一周(围着操场跑一圈)

谈话:在幸福南路小学高老师的班里, 有位同学叫马明,他的身体不太好,一到冬天就容易感冒,经常因病请假,为了提高他的身体素质,老师就为他制定了一个锻炼计划 ——“每天绕学校操场跑一圈”。 听清楚这个锻炼计划了吗?下面我们来看看马明是怎么跑的?(出示课件)

1、第一天出发了。(你们认为马明应该围绕哪儿跑?那条黑线对吗?那条黑线在我们数学上叫作 “边线”,应沿着操场的边线跑,他跑到操场的里面去了),看来他没有理解老师的意思。

2、第二天又开始跑了。这回是沿着边线在跑吧。你又发现什么了吗?你觉得应该跑到哪里?(从起点跑回到起点,首尾得相接就是跑一圈了。)

虽然沿着边线跑,但要从起点出发沿边线又回到起点,这样才算跑了一圈。看样子他身体真是有点虚弱,坚持不下来。

3、再来看第三天,谁来说说他第三天怎么跑得就跑对了?(除了沿着边线,从一点出发最后又回到起点, 这才叫沿着操场跑了一圈。)

师:生活中的这个一圈在我们数学上还有个名字,它叫:一周。(课件展示)

那谁来说说什么是操场的一周?(沿边线,从起点回到起点就是一周。)

师:你能找出我们身边的事物,指一指它表面的一周(同桌互相指一指、看一看,指一指桌面的一周、课本的一周、文具盒的一周、手腕的一周……)指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细节?

设计意图: 教学中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创设真实情境,三次绕操场跑一圈的不同跑法,在比较中学生质疑,到底怎样跑就算 “一圈” 呢?引出周长的特质 —— 边线,除了沿着边线跑,还要从起点回到起点,这个就是一周,学生知道了什么是一周后,引导学生找一找身边物体表面的一周,并动手摸一摸,指一指,说一说,感受一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二)动手操作 -- 体验感悟周长

1、 师:(贴板贴)谁来指一指这个圆形的一周。(学生选择起点指,老师记录)

师:谁还能再指一指(2 人换起点指)

师:那老师现在将圆形的边线从一点断开取下来,发现它变成一条线段了。那这条线段的长度是不是这个圆形一周的长度?(贴在黑板上)你觉得它有多长?

(生目测,师测量)

师:这 X 厘米我们就可以说是这个圆形的周长。

板书:周长

2、 再认图形周长,感悟两层含义

①教师课前发各种形状的平面图形(星星、心形、月亮、正方形、三角形等)

下面我们完成两个动手的任务:

任务一:指一指你手中图形的一周在哪儿。

任务二:你想象把你手中这个图形的边线从一点断开拉直大概多少长,用手比划一下,比划完后估一下大概有多少厘米长?(有难度)

②全班交流:

交流月牙形:

师:先指一指你这个图形的一周在哪儿。把你手中这个图形的边线从一点断开拉直大概多少长,用手比划一下。

师:你们觉得合适吗?应该更长一点还是短一点?

师:估一估现在他两手间的长度是多少厘米。(生猜,调整,师测量)

测量完成后,公布图形准确周长,与估测结果进行对比。

师:这个图形的边线拉直后是 XX 厘米,也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是 XX 厘米。

交流星星图形:

师:这个图形没有大多少,但为什么要比划的更长一些?(这个图形有很多角,角上有边线。)

师:也就是这个图形的边线拉开要更长一些。不要小看角上的线,上面的边线拉开可是很长的!

③师:我们刚刚感受了自己手中图形的周长,也共同感受了这两种图形的周长大约多少厘米,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周长了吗?

师:周长周长,“周” 是什么意思?(一周的边线)

“长” 是什么意思?(它到底是多长的长度)

(板书: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师:请看大屏幕这两个图形有周长吗?(预设生:没有)

师:刚刚我们研究的图形都有周长,为什么到了这两个图形就没有周长了呢?

(它不是封闭图形)

(完善板书: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设计意图: 量感的建立、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比较、估测必不可少,日常生活中很多测量问题的解决并不是靠精准测量完成的,大多通过估测可解决。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促进学生利用合理参照物形成初步估量物体的能力,在估测中丰富量感。本环节通过不断地对图形进行从断开到拉直的过程,使学生充分对一周进行了感知,并估算了图形一周的长度后,很自然的就总结出了 “周长” 的核心概念: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比起一开始直接出示周长的概念,学生经过一系列的操作、感知,更能做到深刻的理解,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再出示不封闭图形后,学生最后总结出周长的完整概念: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三)测量并计算图形的周长

1、 测量下列图形的周长(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细线、软铁丝、软尺)

小组合作探究(图形 一组,图形 ②③一组分别分发到各小组 ),各小组分别测量 2 个图形的周长。

2、交流(分别叫拿不一样图形的两组汇报):第 ②个图形可以用直尺直接量出, 第③ ④个图形学生用细线演示化曲为直,也可以用直尺量一个 1 厘米记录一下,以直代曲,细分成小段,可以看成直边 —— 有难度。

师:回顾我们测量这几个图形周长的方法一样吗?如果老师让你把图中的四个图形分成两类,你会分吗?

生:第 ②个图形为一类 (因为它们的边线是直的.),第③ ④个图形为一类(因为它们的边是曲的.)。

师:像上面那种边是直直的图形的周长我们可以用什么测量?(直尺)

像下面那种边是弯弯的图形的周长我们可以用什么测量?(线、软尺)

设计意图: 测量平面图形的周长,以促进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是本课又一教学目标,也是本课的难点。学生主要要学会测量两种图形:一种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一种是由线段围成的图形。由线段围成的图形周长的测量,学生在探索测量方法时,积极动脑,通过比较交流,发现先用直尺量每条线段,然后计算得出周长这种方法比较简便。由此,学生深化了对周长的认识。而在此基础上对方法的优化,又提升了他们的思维。教学中既测量和计算了直边图形的周长,还探索了曲边图形的周长测量方法,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体会周长的含义,同时也给学生渗透 “化曲为直”、“化折为直” 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求图形的周长一般用 “测算法”、“围量法”,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本课的学习,而且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

(四) 借助方格图得出图形周长 -- 深入理解周长

1、出示方格图中的图形,说说图形的周长是什么。

2、独立完成学习单,数一数,下面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几厘米?

(直接数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先用彩笔分别描出每个图形的边线)

3、与同桌说说自己的方法和得出的结果。

4、组织学生集体交流展示。

设计意图: 度量包括 “度” 和 “量”。“度” 指度量单位,“量” 指测量。图中小方格的边长是 1 厘米,就是指定的度量单位;数一数,就是数图形一周的边线包含多少个小方格的边长,就是 “量” 出图形的周长有多少厘米,巩固对周长含义的理解。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教学中往往把关注点放在图形周长的计算上,而对周长概念的建构仅是一带而过,学生也会因缺乏对周长概念的深刻理,在数格子时,把周长和面积混淆,直接去数图形中一共有多少个格子。所以在教学时先让学生说说图形的周长是什么,并鼓励学生数之前先描出每个图形的边线,这样就会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在组织集体交流时,鼓励多种计算策略,让学生获得新体验。)


(五) 渗透数学文化、总结延伸周长

全课总结,课后实践:

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和认识了周长。你有什么收获呢?

师:周长是我们数学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生活当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最后我们通过一个小短片了解一下生活中的周长吧!(播放短片:联系生活,渗透数学文化:围栅栏、量体裁衣、装裱边框、人体中的奇妙周长 ……)

设计意图 将周长放置于多种情境中,赋予了这个长度丰富的现实意义,对于学生感受周长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有用,同时让学生认识到了周长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什么是周长》 教学反思

《什么是周长》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基础上,进行平面图形周长的教学的。它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 所以,我在教学中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整节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充分感受理解周长的含义。。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通过描一描、摸一摸、估一估、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 “体验” 来达到对知识的掌握。

通过几次磨课,使我快速成长起来,对于本课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下面谈一些我对本节课的反思:
一、以活动为基础来理解周长的含义
1、新课开始,让学生观察马明跑一圈的动画,初步感知边线,使学生体会一周必须从起点开始绕边线一圈再回到起点,这样就把握住了周长概念的基本点。
2、通过估测平面图形的周长,让学生充分体会一周的长度, 量感的建立、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比较、估测必不可少,日常生活中很多测量问题的解决并不是靠精准测量完成的,大多通过估测可解决,在估测中丰富量感 通过不断地对图形进行从断开到拉直的过程,使学生充分对一周进行了感知,并估算了图形一周的长度后,很自然的就总结出了 “周长” 的核心概念: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比起一开始直接出示周长的概念,学生经过一系列的操作、感知,更能做到深刻的理解,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再出示不封闭图形后,学生最后总结出周长的完整概念: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3、通过封闭图形和非封闭图形的对比,进一步的完善周长的概念: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二、以周长测量策略探究来内化周长的意义.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运用准备的学具 —— 尺子、线、软铁丝、软尺分小组想办法量算出心形和长方形,树叶和梯形的周长,然后汇报演示。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图形的边是直线时可以用量、算的方法求出它的周长。而是图形的边是曲线时可以用绕,围量法求出它的周长,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深刻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特殊问题有特殊的解决办法,让他们充分体验自主解决问题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另外,汇报演示时的师生交流,生生互动虽然还没有做到很好,但还算达到了预期效果,让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了同步发展,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这节课虽说重视知识的形成与获取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受和体验,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教学机智、教学评价欠缺。当学生回答后不能及时准明地进行评价,或者是当学生出现不同的意见时,不能够抓住机会及时地引导学生,并进行评价,这是今后要注意和努力的地方。

其次,对课堂的整体把控力不够,包括教学的语言比较啰嗦,导致整堂课较拖沓,不够精炼。

通过这次讲课使我感触很深,我觉得一节好课它是有生命活力的,而这种生命活力来自于学生对事件或事实的感受、体验,来自于对问题的敏感、好奇,来自于丰富活跃的猜想、假设,来自于不同观点的碰撞、争辩、启迪、认同。而恰恰这点就是我的课堂所缺少的。所以,我想在我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思考、交流的机会。

《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三稿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 第一课《什么是周长》第 1 课时

二、【教材分析】

《什么是周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节的内容。

“什么是周长” 一课是建立在学生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起始课。仔细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非常重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是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和已有经验出发,帮助他们逐步感悟周长概念的本质属性。从任意不规则图形入手,通过看,描、量、数等系列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直观的去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教材通过描一描、指一指、说一说、量一量、数一数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周长,能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在体验中获得对 “量” 的独特感受,进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学情分析】

针对本课设置了课前检测单,对全年级 281 名学生进行了课前检测。检测结果分析如下:

从知识起点分析: 全部学 生能够 正确辨别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同时, 在刻度尺 0 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时,测量物体长度,281 名学生全部读出正确的读数,但当刻度尺刻度 4 对准铅笔左端,另一端对准 11 时,有 20%的学生出现的不同的错误,第一种结果为:铅笔长 11 厘米;第二种结果为:铅笔长 8 厘米。《什么是周长》一课,对学生是否能正确测量、读数要求很高,所以针对以上问题:在教学时就要向学生强调测量时一定要将尺子的 0 刻度读准被测量物体的左端,尺子与被测物体边缘 ( 紧贴) 或 ( 平行),保证读数的准确。

从学习能力分析: 学习单涉及第二大题为本课的内容,其中有 3 个不规则图形(树叶)、一个长方形。正确率为 98%,大多数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图形的 “边线”,并能正确的描出图形边线,所以根据学情,在教学中就不用再花大量时间在课堂上让学生动笔去描物体的一周了。个别有问题的同学也是有意识要沿着图形边线描的,但没有与边线完全贴合,只是大致的把图形围了起来,针对此问题,课上在学生指一周时也要强调。

最后一题能用文字概括周长定义的同学不多,有的同学是受第 3 题启发,画了长方形并标出了各边的长度,有的同学用自己的话举了关于周长的例子,但大多数同学对于 “一周” 和 “周长” 这两个概念比较混淆,认为周长就是一周。

从情感分析: 学生好奇心强,希望探索新事物,但也是第一次接触周长概念。 在描一周的时候,认为描的是周长,所以在教学时一定从学生的实际经验出发,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底什么才是周长,通过学习要在学生脑海里建立清晰的 “周长” 概念。

四、【课标要求】

《什么是周长》是北师大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属于课标第一学段,是图形与几何中关于测量的内容。课标中对此内容的要求是: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经过上述分析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学重点及教学难点:

五、【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借助实物,通过描一描、估一估等数学活动,能用自己的话说出 “一周” 是什么,什么是周长。

2、通过小组合作,会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测量不同平面图形的周长,怎样计算周长。

3、通过独立思考,借助方格图,正确数出图形的周长。

六、【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对 “一周” 有正确的感知,树立正确的周长概念。

七、【教学难点】

掌握测量周长的方法。

八、【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希沃课件、直尺、细线、软尺、软铁丝等测量工具、各种形状的平面图形、实物投影

学生准备:直尺

九、【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 感受一周(围着操场跑一圈)

谈话:在幸福南路小学高老师的班里, 有位同学叫马明,他的身体不太好,一到冬天就容易感冒,经常因病请假,为了提高他的身体素质,老师就为他制定了一个锻炼计划 ——“每天绕学校操场跑一圈”。 听清楚这个锻炼计划了吗?下面我们来看看马明是怎么跑的?(出示课件)

1、第一天出发了。(你们认为马明应该围绕哪儿跑?那条黑线对吗?那条黑线在我们数学上叫作 “边线”,应沿着操场的边线跑,他跑到操场的里面去了),看来他没有理解老师的意思。

2、第二天又开始跑了。这回是沿着边线在跑吧。你又发现什么了吗?你觉得应该跑到哪里?(从起点跑回到起点,首尾得相接就是跑一圈了。)

虽然沿着边线跑,但要从起点出发沿边线又回到起点,这样才算跑了一圈。看样子他身体真是有点虚弱,坚持不下来。

3、再来看第三天,谁来说说他第三天怎么跑得就跑对了?(除了沿着边线,从一点出发最后又回到起点, 这才叫沿着操场跑了一圈。)

师:生活中的这个一圈在我们数学上还有个名字,它叫:一周。(课件展示)

那谁来说说什么是操场的一周?(沿边线,从起点回到起点就是一周。)

师:你能找出我们身边的事物,指一指它表面的一周(同桌互相指一指、看一看,指一指桌面的一周、课本的一周、文具盒的一周、手腕的一周……)指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细节?

设计意图: 教学中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创设真实情境,三次绕操场跑一圈的不同跑法,在比较中学生质疑,到底怎样跑就算 “一圈” 呢?引出周长的特质 —— 边线,除了沿着边线跑,还要从起点回到起点,这个就是一周,学生知道了什么是一周后,引导学生找一找身边物体表面的一周,并动手摸一摸,指一指,说一说,感受一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二)动手操作 -- 体验感悟周长

1、 师:(贴板贴)谁来指一指这个圆形的一周。(学生选择起点指,老师记录)

师:谁还能再指一指(2 人换起点指)

师:那老师现在将圆形的边线从一点断开取下来,发现它变成一条线段了。那这条线段的长度是不是这个圆形一周的长度?(贴在黑板上)你觉得它有多长?

(生目测,师测量)

师:这 X 厘米我们就可以说是这个圆形的周长。

板书:周长

2、 再认图形周长,感悟两层含义

①教师课前发各种形状的平面图形(星星、心形、月亮、正方形、三角形等)

下面我们完成两个动手的任务:

任务一:指一指你手中图形的一周在哪儿。

任务二:你想象把你手中这个图形的边线从一点断开拉直大概多少长,用手比划一下,比划完后估一下大概有多少厘米长?(有难度)

②全班交流:

交流月牙形:

师:先指一指你这个图形的一周在哪儿。把你手中这个图形的边线从一点断开拉直大概多少长,用手比划一下。

师:你们觉得合适吗?应该更长一点还是短一点?

师:估一估现在他两手间的长度是多少厘米。(生猜,调整,师测量)

测量完成后,公布图形准确周长,与估测结果进行对比。

师:这个图形的边线拉直后是 XX 厘米,也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是 XX 厘米。

交流星星图形:

师:这个图形没有大多少,但为什么要比划的更长一些?(这个图形有很多角,角上有边线。)

师:也就是这个图形的边线拉开要更长一些。不要小看角上的线,上面的边线拉开可是很长的!

③师:我们刚刚感受了自己手中图形的周长,也共同感受了这两种图形的周长大约多少厘米,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周长了吗?

师:周长周长,“周” 是什么意思?(一周的边线)

“长” 是什么意思?(它到底是多长的长度)

(板书: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师:请看大屏幕这两个图形有周长吗?(预设生:没有)

师:刚刚我们研究的图形都有周长,为什么到了这两个图形就没有周长了呢?

(它不是封闭图形)

(完善板书: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设计意图: 量感的建立、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比较、估测必不可少,日常生活中很多测量问题的解决并不是靠精准测量完成的,大多通过估测可解决。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促进学生利用合理参照物形成初步估量物体的能力,在估测中丰富量感。本环节通过不断地对图形进行从断开到拉直的过程,使学生充分对一周进行了感知,并估算了图形一周的长度后,很自然的就总结出了 “周长” 的核心概念: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比起一开始直接出示周长的概念,学生经过一系列的操作、感知,更能做到深刻的理解,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再出示不封闭图形后,学生最后总结出周长的完整概念: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三)测量并计算图形的周长

1、 测量下列图形的周长(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细线、软铁丝、软尺)

小组合作探究(图形 一组,图形 ②③一组分别分发到各小组 ),各小组分别测量 2 个图形的周长。

2、交流(分别叫拿不一样图形的两组汇报):第 ②个图形可以用直尺直接量出, 第③ ④个图形学生用细线演示化曲为直,也可以用直尺量一个 1 厘米记录一下,以直代曲,细分成小段,可以看成直边 —— 有难度。

师:回顾我们测量这几个图形周长的方法一样吗?如果老师让你把图中的四个图形分成两类,你会分吗?

生:第 ②个图形为一类 (因为它们的边线是直的.),第③ ④个图形为一类(因为它们的边是曲的.)。

师:像上面那种边是直直的图形的周长我们可以用什么测量?(直尺)

像下面那种边是弯弯的图形的周长我们可以用什么测量?(线、软尺)

设计意图: 测量平面图形的周长,以促进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是本课又一教学目标,也是本课的难点。学生主要要学会测量两种图形:一种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一种是由线段围成的图形。由线段围成的图形周长的测量,学生在探索测量方法时,积极动脑,通过比较交流,发现先用直尺量每条线段,然后计算得出周长这种方法比较简便。由此,学生深化了对周长的认识。而在此基础上对方法的优化,又提升了他们的思维。教学中既测量和计算了直边图形的周长,还探索了曲边图形的周长测量方法,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体会周长的含义,同时也给学生渗透 “化曲为直”、“化折为直” 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求图形的周长一般用 “测算法”、“围量法”,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本课的学习,而且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

(四) 借助方格图得出图形周长 -- 深入理解周长

1、出示方格图中的图形,说说图形的周长是什么。

2、独立完成学习单,数一数,下面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几厘米?

(直接数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先用彩笔分别描出每个图形的边线)

3、与同桌说说自己的方法和得出的结果。

4、组织学生集体交流展示。

设计意图: 度量包括 “度” 和 “量”。“度” 指度量单位,“量” 指测量。图中小方格的边长是 1 厘米,就是指定的度量单位;数一数,就是数图形一周的边线包含多少个小方格的边长,就是 “量” 出图形的周长有多少厘米,巩固对周长含义的理解。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教学中往往把关注点放在图形周长的计算上,而对周长概念的建构仅是一带而过,学生也会因缺乏对周长概念的深刻理,在数格子时,把周长和面积混淆,直接去数图形中一共有多少个格子。所以在教学时先让学生说说图形的周长是什么,并鼓励学生数之前先描出每个图形的边线,这样就会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在组织集体交流时,鼓励多种计算策略,让学生获得新体验。)


(五) 渗透数学文化、总结延伸周长

全课总结,课后实践:

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和认识了周长。你有什么收获呢?

师:周长是我们数学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生活当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最后我们通过一个小短片了解一下生活中的周长吧!(播放短片:联系生活,渗透数学文化:围栅栏、量体裁衣、装裱边框、人体中的奇妙周长 ……)

设计意图 将周长放置于多种情境中,赋予了这个长度丰富的现实意义,对于学生感受周长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有用,同时让学生认识到了周长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4 月 6 日进行了第二次试讲后团队成员及学校骨干教师进行研讨并提出修改建议:

第二次试讲后,领导和老师们觉得本堂课整体环节已经没有大问题了,但有些细节还需要强调和修改:

1、整堂课过程中要精炼语言,向学生提问时,针对性要强。

2、在第一环节中,你能找出我们身边的事物,指一指它的一周吗?

应规范数学语言,强调是物体表面的一周。

3、第二环节,在向全班演示测量线段长度时,用 20 厘米的尺子,依次测量比较麻烦,换成长尺效果更好些。

4、在第二环节,学生估测完手中图形的长度后,教师应把课前准确测量的数据告诉学生,这样能与估测结果有一个对比性,增加估测的乐趣。

5、在第三环节 —— 测量并计算图形的周长中:

(1)PPT 出示小组合作要求时,对于低段孩子来说,文字内容过多,孩子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应该一部分一部分出示,这样便于注意力的集中。

(2)学生展示环节,上台人员太多,影响展示的效果,需要认真规划一下学生的展示顺序。

(3)学生测量完后,和其他小组对比测量结果,向学生强调有误差是正常的,总结减小误差的方法:认真仔细测量,多测量几次,取中间值。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观念。

6、在借助方格图得出图形周长环节中:

(1)学生数之前强调 1 个格子是 1 厘米作为标准量。

(2)学生展示数周长时,用方格光标移动会造成理解上的偏差,不如用一条线。

下图为第二次试讲后,团队研讨图片:

4 月 1 日进行了第一次试讲后团队成员进行研讨并提出修改建议:

1、 在创设情境导入环节中,教师话太多,显得课堂比较拖沓,应精炼语言,大胆的放给学生说。

2、 第二环节,估测圆形周长,在学生估测完毕后,教师应询问一下:你是如何估测的呢?你的估测标准是什么?量感是对 “量” 的感觉,指视觉对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等的感性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是思维的产物,因此,量感的体验和建立更多地依赖于经验的积累和理性的叠加,所以追问学生的估测标准,是基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学生可能会说:一拃大约是 10 厘米,这条线段大约有 4 拃,所以约 40 厘米;或者说:我的尺子是 20 厘米的,大约有 2 个尺子的长度。建立标准后再进行估测,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丰富体验,更好的感悟和发展量感。

3、 第二环节中,在学生拿着自己手中图形估测的时候,教师应在课前精准测量出每种图形的周长,在指导学生进行估测时要做到心中有数。

4、 还是在第二环节中,上台展示的三个孩子,都应先用手指描一描手中图形的一周后再进行估测,在用手比划图形周长大约多长,教师在不断进行调整,测量,孩子的双手举在半空时间较长,双手间调整好的距离也会发生变化,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应把图形贴在黑板上,以黑板为支撑点,再去调整估测的距离,保证测量的准确性。

5、在第三环节中 —— 测量并计算图形周长:

小组合作测量前应在屏幕上打好要求,做好组织工作,具体流程应是:

* 先拿着组内的两个图形仔细观察,独立思考测量方法

* 小组成员进行交流讨论,达成共识

* 从工具箱中选择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 将测量结果填写在学习单上

6、第三环节中,根据测量方法进行分类时

是教师直接分好类,让学生说,应把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思考自己进行分类。在此环节中教师应渗透数学思想:化曲为直、以直代曲等。

下图为团队研讨交流照片:

学生课前检测单完成情况分析:

为了更加真实有效的分析、掌握学情,调整教学设计,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设计了课前检测单,本次对全年级 281 名同学进行了课前检测:

其中:

一、 第 1 题:写出下面图形的名称

考察学生一年级下册学习的《认识图形》一课内容,认识长方形、三角形、圆、正方形等平面图形。281 名同学能够正确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正确辨别这几种图形。仅有一名同学因没有正确理解题意出错。

第 2 题:看一看、填一填

考察学生二年级上册学习的《课桌有多长》一课内容,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体会厘米实际意义,让学生使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第 1、2 小题,在刻度尺 0 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时,测量物体长度,281 名学生全部读出正确的读数,曲别针长度为 2 厘米,钥匙长度为 5 厘米。但第 3 小题,当刻度尺刻度 4 对准铅笔一端,另一端对准 11 时,有 20%的学生出现的不同的错误,第一种结果为:铅笔长 11 厘米;第二种结果为:铅笔长 8 厘米。《什么是周长》一课,对学生是否能正确测量、读数要求很高,所以针对以上问题:在教学时就要向学生强调测量时一定要将尺子的 0 刻度读准被测量物体的左端,尺子与被测物体边缘 ( 紧贴) 或 ( 平行),保证读数的准确。

第 3 题:我是测量小能手

本题为综合题,考察学生能够使用刻度尺正确测量长方形的边长、及认识长方形的特征,并初步渗透周长的知识。其中测量边长正确率为 100%,有 5%的学生将 “长方形” 写成 “正方形”,即对二年级下册《长方形与正方形》一课中涉及的长方形的特征、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理解不到位。教学中,学生测量长方形周长时应注意渗透、强调。

二 1、用铅笔描一描下列图形的边线

本题中有 3 个不规则图形(树叶)、一个长方形。正确率为 98%,大多数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图形的 “边线”,并能正确的描出图形边线,所以根据学情,在教学中就不用再花大量时间在课堂上让学生动笔去描物体的一周了。个别有问题的同学也是有意识要沿着图形边线描的,但没有与边线完全贴合,只是大致的把图形围了起来,针对此问题,课上在学生指一周时也要强调。

2、你觉得周长指的是什么?(可以用文字说明,也可以画图表示)

本题能文字概括周长定义的同学不多,有的同学是受第 3 题启发,画了长方形并标出了各边的长度,有的同学用自己的话举了关于周长的例子,但大多数同学对于 “一周” 和 “周长” 这两个概念比较混淆,认为周长就是一周,在描一周的时候,认为描的是周长,所以在教学时一定从学生的实际经验出发,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底什么才是周长,通过学习要在学生脑海里建立清晰的 “周长” 概念。

以下是部分学生的检测情况(展示的大多为学生的出错情况):

《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二稿)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 第一课《什么是周长》第 1 课时

二、【教材分析】

《什么是周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节的内容。

“什么是周长” 一课是建立在学生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起始课。仔细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非常重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因此,教科书没有给出严格周长定义。而是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和已有经验出发,帮助他们逐步感悟周长概念的本质属性。从任意不规则图形入手,通过看,描、量、数等系列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直观的去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教材通过描一描、指一指、说一说、量一量、数一数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周长,能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在体验中获得对 “量” 的独特感受,进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学情分析】

从知识起点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同时、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从学习能力分析: 周长是学生学习上的一次飞跃,是从线的研究到面的研究的一次跨越,此阶段学生还处于抽象思维的发展时期,正处于直观思维到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这些能力还不够成熟,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

从情感分析: 学生好奇心强,希望探索新事物,但也是第一次接触周长概念。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从生活实例出发,帮助学生建构 “周长” 的概念。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教学中往往把关注点放在图形周长的计算上,而对周长概念的建构仅是一带而过。这样常常会给学生后面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带来困难和障碍。部分学生也会因缺乏对周长概念的深刻理解,而在后续的学习中常常把周长和面积概念混淆。认为面积大的图形周长较长。有的学生产生只有规则图形才能求周长的思维定势。所以本课的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并能利用对图形周长的认识测量和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从而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四、【课标要求】

《什么是周长》是北师大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属于课标第一学段,是图形与几何中关于测量的内容。课标中对此内容的要求是: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经过上述分析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学重点及教学难点:

五、【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借助实物,通过描一描、估一估等数学活动,能用自己的话说出 “一周” 是什么,什么是周长。

2、通过小组合作,会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测量不同平面图形的周长,这样算周长。

六、【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对 “一周” 有正确的感知,树立正确的周长概念。

七、【教学难点】

掌握测量周长的方法。

八、【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希沃课件、直尺、细线、软尺、软铁丝等测量工具、各种形状的平面图形、实物投影

学生准备:直尺

九、【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 感受一周(围着操场跑一圈)

谈话:在高老师的班里, 有位同学叫马明,他的身体不太好,一到冬天就容易感冒,经常因病请假,为了提高他的身体素质,老师就为他制定了一个锻炼计划 ——“每天绕学校操场跑一圈”。 听清楚这个锻炼计划了吗?下面我们来看看马明是怎么跑的?(出示课件)

1、第一天出发了,看看和你想的一样吗?应该怎么跑就算一圈?(你们认为马明应该围绕哪儿跑?那条黑线对吗?那条黑线在我们数学上叫作 “边线”,应沿着操场的边线跑,他跑到操场的里面去了),看来他没有理解老师的意思。

2、第二天又开始跑了。这回是沿着边线在跑吧。你又发现什么了吗?你觉得应该跑到哪里?(从起点跑回到起点,首尾得相接就是跑一圈了。)

虽然沿着边线跑,但要从起点出发沿边线又回到起点,这样才算跑了一圈。看样子他身体真是有点虚弱,坚持不下来。

3、再来看第三天,谁来说说他第三天怎么跑得就跑对了?(除了沿着边 线,从一点出发最后又回到起点, 这才叫沿着操场跑了一圈。)

师:生活中的这个一圈在我们数学上还有个名字,它叫:一周。(课件展示)

那谁来说说什么是操场的一周?操场的一周指的是哪儿?(沿边线,从起点回到起点就是一周。)

师:你能找出我们身边的事物,指一指它的一周吗?(同桌互相指一指、看一看,指一指桌面的一周、课本的一周、文具盒的一周、手腕的一周……)指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细节?

设计意图: 教学中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创设真实情境,三次绕操场跑一圈的不同跑法,在比较中学生质疑,到底怎样跑就算 “一圈” 呢?引出周长的特质 —— 边线,除了沿着边线跑,还要从起点回到起点,这个就是一周,学生知道了什么是一周后,引导学生找一找身边物体表面的一周,并动手摸一摸,指一指,说一说,感受一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二)动手操作 -- 体验感悟周长

1、 师:(贴板贴)谁来指一指这个圆形的一周。(学生选择起点指,老师记录)

师:谁还能再指一指(2 人换起点指)

师:那老师现在将圆形的边线从一点断开取下来,发现它变成一条线段了。那这条线段的长度是不是这个圆形一周的长度?(贴在黑板上)你觉得它有多长?

(生目测,师测量)

师:这 X 厘米我们就可以说是这个圆形的周长。

板书:周长

2、 再认图形周长,感悟两层含义

①教师课前发各种形状的平面图形(星星、心形、月亮、正方形、三角形等)

下面我们完成两个动手的任务:

任务一:指一指你手中图形的一周在哪儿。

任务二:你想象把你手中这个图形的边线从一点断开拉直大概多少长,用手比划一下,比划完后估一下大概有多少厘米长?(有难度)

②全班交流:

交流三角形:

师:先指一指你这个图形(∆)的一周在哪儿。把你手中这个图形的边线从一点断开拉直大概多少长,用手比划一下。

师:你们觉得合适吗?应该更长一点还是短一点?

师:估一估现在他两手间的长度是多少厘米。(生猜,调整,师测量)

师:这个图形的边线拉直后是 XX 厘米,也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是 XX 厘米。

交流星星图形:

师:这个图形没有大多少,但为什么要比划的更长一些?(这个图形有很多角,角上有边线。)

师:也就是这个图形的边线拉开要更长一些。不要小看角上的线,上面的边线拉开可是很长的!

③师:我们刚刚感受了自己手中图形的周长,也共同感受了这两种图形的周长大约多少厘米,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周长了吗?

师:周长周长,“周” 是什么意思?(一周的边线)

“长” 是什么意思?(它到底是多长的长度)

(板书: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师:请看大屏幕这两个图形有周长吗?(预设生:没有)

师:刚刚我们研究的图形都有周长,为什么到了这两个图形就没有周长了呢?

(它不是封闭图形)

师:不是封闭图形为什么就没有周长呢?

师:同学们,只有什么图形才有周长啊?

生:封闭图形(完善板书: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设计意图: 量感的建立、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比较、估测必不可少,日常生活中很多测量问题的解决并不是靠精准测量完成的,大多通过估测可解决。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促进学生利用合理参照物形成初步估量物体的能力,在估测中丰富量感。本环节通过不断地对图形进行从断开到拉直的过程,使学生充分对一周进行了感知,并估算了图形一周的长度后,很自然的就总结出了 “周长” 的核心概念: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比起一开始直接出示周长的概念,学生经过一系列的操作、感知,更能做到深刻的理解,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再出示不封闭图形后,学生最后总结出周长的完整概念: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三)测量并计算图形的周长

1、 测量下列图形的周长(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细线、软铁丝、软尺、直尺)

小组合作探究(图形 一组,图形 ②③一组分别分发到各小组 ),各小组分别测量 2 个图形的周长,小组讨论后从工具箱中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测量。

2、交流(分别叫拿不一样图形的两组汇报):第 ②个图形可以用直尺直接量出, 第③ ④个图形学生用细线演示化曲为直,也可以用直尺量一个 1 厘米记录一下,以直代曲,细分成小段,可以看成直边 —— 有难度。

师:回顾我们测量这几个图形周长的方法一样吗?如果老师让你把图中的四个图形分成两类,你会分吗?

生:第 ②个图形为一类 (因为它们的边线是直的.),第③ ④个图形为一类(因为它们的边是曲的.)。

师:像上面那种边是直直的图形的周长我们可以用什么测量?(直尺)

像下面那种边是弯弯的图形的周长我们可以用什么测量?(线、软尺)

设计意图: 测量平面图形的周长,以促进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是本课又一教学目标,也是本课的难点。学生主要要学会测量两种图形:一种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一种是由线段围成的图形。由线段围成的图形周长的测量,学生在探索测量方法时,积极动脑,通过比较交流,发现先用直尺量每条线段,然后计算得出周长这种方法比较简便。由此,学生深化了对周长的认识。而在此基础上对方法的优化,又提升了他们的思维。教学中既测量和计算了直边图形的周长,还探索了曲边图形的周长测量方法,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体会周长的含义,同时也给学生渗透 “化曲为直”、“化折为直” 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求图形的周长一般用 “测算法”、“围量法”,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本课的学习,而且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

(四) 借助方格图得出图形周长 -- 深入理解周长

1、出示方格图中的图形,说说图形的周长是什么,巩固对周长含义的理解。

2、独立完成学习单,数一数,下面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几厘米?

(直接数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先用彩笔分别描出每个图形的边线)

3、与同桌说说自己的方法和得出的结果。

4、组织学生集体交流展示。

(五) 渗透数学文化、总结延伸周长

全课总结,课后实践:

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和认识了周长。你有什么收获呢?

师:周长是我们数学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生活当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最后我们通过一个小短片了解一下生活中的周长吧!(播放短片:联系生活,渗透数学文化:围栅栏、量体裁衣、装裱边框、人体中的奇妙周长 ……)

设计意图 将周长放置于多种情境中,赋予了这个长度丰富的现实意义,对于学生感受周长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有用,同时让学生认识到了周长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一稿设计后辩课团队进行研讨

3 月 7 日在敲定教学设计一稿并上传后,我便把一稿打印出来,我们辩课团队的其它老师在认真阅读后,提出了以下修改建议:

1、对于【学情分析】中:

不管是从知识起点、学习能力分析还是从情感分析,都只是教师个人的主观判断及分析,至于学生的前备学习经验、知识起点、学习能力究竟如何,教师其实并没有真正掌握,对学情具体情况了解不深入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所以在上课前应设计一个课前检测单让学生完成,而后教师对学生以前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对新知的了解情况进行认真分析,用真实数据支撑,真正掌握具体学情后,再重新制定学情分析,进行教学设计的修改。

2、对于【学习目标】 的制定:

学习目标制定的比较宽泛,不够具体,和教学环节有些脱节,哪个目标在哪个教学环节中能够体现不来并不明显,也就是说学习目标在教学环节中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应重新制定学习目标。

3、对于【教学设计】—— 动手操作 -- 体验感悟周长环节中:

估一估,想一想:操场的一周到底有多长呢?谁能估计一下? 和课本脱节严重,而且学生并没有真正站在操场上去感受,只是看幻灯片上的操场图片去估测,与实际偏差大,没有估测的意义,应该删除此环节。

4、 对于【教学设计】—— 测量并计算图形的周长环节中:

(1)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每个小组一次测量 4 个图形比较耗时,而且在 4 个图形中,有 2 个为直边图形,2 个为曲边的不规则图形,性质相同,测量方法也大致相同,所以应把 图形① ④分为一组, 图形 ②③一组分别分发到各小组去进行周长的测量,在小组交流汇报、集中展示时再分别叫两个小组进行展示即可。

(2)把图形印在学习单上让学生测量周长,局限性较大,不易操作,应把图形放大,做成实物,这样学生选择工具测量时会比较容易上手,操作方便,准确率也较高。

5、 对于【教学设计】—— 观察辨析 -- 深入理解周长环节中:

(PPT 展示正方形)这是什么图形?在心里想想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师:红线现在将正方形分成两部分,1 和 2 哪个图形的周长更长呢?为什么?

此环节设计的很经典,但偏离课本设定,本节课作为周长的起始课, 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让学生一下了解周长和图形的大小、面积并无直接的联系难度较大,应放在下一课时进行。

而且认识周长第一课时中还有一教学环节 借助方格图得出图形周长,在教学设计中并没有体现,没有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应对本环节进行重新的修改设计。

以上是我们辩课团队针对教学一稿提出的整改建议,我结合团队及论坛中各位同仁的宝贵建议,对教学初稿进行了部分修改,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二稿,希望大家持续关注,期待你们的宝贵建议。

感谢各位同仁对《什么是周长》一课一稿给予的肯定及建议,我认真拜读了每一条精彩的点评,对我的二稿设计有非常大的帮助,希望各位领导老师们能够持续关注,期待大家更多的宝贵建议!

九、【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 感受一周(围着操场跑一圈)

谈话:在幸福南路小学高老师的班里, 有位同学叫马明,他的身体不太好,一到冬天就容易感冒,经常因病请假,为了提高他的身体素质,老师就为他制定了一个锻炼计划 ——“每天绕学校操场跑一圈”。 听清楚这个锻炼计划了吗?下面我们来看看马明是怎么跑的?(出示课件)

1、第一天出发了,看看和你想的一样吗?应该怎么跑就算一圈?(你们认为马明应该围绕哪儿跑?那条黑线对吗?那条黑线在我们数学上叫作 “边线”,应沿着操场的边线跑,他跑到操场的里面去了),看来他没有理解老师的意思。

(第一天路线图)

2、第二天又开始跑了。这回是沿着边线在跑吧。你又发现什么了吗?你觉得应该跑到哪里?(从起点跑回到起点,首尾得相接就是跑一圈了。)

虽然沿着边线跑,但要从起点出发沿边线又回到起点,这样才算跑了一圈。看样子他身体真是有点虚弱,坚持不下来。

(第二天路线图)

3、再来看第三天,如果第三天他做到老师的要求了,就给他鼓鼓掌。谁来说说他第三天怎么跑得就跑对了?(除了沿着边 线,从一点出发最后又回到起点, 这才叫沿着操场跑了一圈。)

(第三天路线图)

师:生活中的这个一圈在我们数学上还有个名字,它叫:一周。(课件展示)

那谁来说说什么是操场的一周?操场的一周指的是哪儿?(沿边线,从起点回到起点就是一周。)

师:你能找出我们身边的事物,指一指它的一周吗?(同桌互相指一指、看一看,指一指桌面的一周、课本的一周、文具盒的一周、手腕的一周……)指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细节?

设计意图: 教学中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创设真实情境,三次绕操场跑一圈的不同跑法,在比较中学生质疑,到底怎样跑就算 “一圈” 呢?引出周长的特质 —— 边线,除了沿着边线跑,还要从起点回到起点,这个就是一周,学生知道了什么是一周后,引导学生找一找身边物体表面的一周,并动手摸一摸,指一指,说一说,感受什么是一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二)动手操作 -- 体验感悟周长

估一估,想一想:操场的一周到底有多长呢?谁能估计一下?我们一起看看(课件出示:直道 50 米,弯道 50 米)一共有几个 50 米?(4 个)4 个 50 米是多少米?

师:说明小明每天跑多远?200 米是不是操场一周的长度呢?

师:200 米是操场一周的长度,也叫操场的周长。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周长(板书)。

设计意图: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新知,将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把生活原型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过程,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并告诉学生操场的长度就是操场一周的长度,学生明白 “周长就是表示长度的一个空间知识” 与后续学习的 “ 面积” 不易混淆。)

1、 师:(贴板贴)谁来指一指这个圆形的一周。(学生选择起点指,老师记录)

师:谁还能再指一指(2 人换起点指)

师:那老师现在将圆形形的边线从一点断开取下来,发现它变成一条线段了。那这条线段的长度是不是这个圆形一周的长度?(贴在黑板上)你觉得它有多长?

(生目测,师测量)

师:这 X 厘米我们就可以说是这个圆形的周长。

2、再认图形周长,感悟两层含义

①教师课前发各种形状的平面图形(星星、心形、月亮、正方形、三角形等)

下面我们完成两个动手的任务:

任务一:指一指你手中图形的一周在哪儿。

任务二:你想象把你手中这个图形的边线从一点断开拉直大概多少长,用手比划一下,比划完后估一下大概有多少厘米长?(有难度)

②全班交流:

交流三角形:

师:先指一指你这个图形(∆)的一周在哪儿。把你手中这个图形的边线从一点断开拉直大概多少长,用手比划一下。

师:你们觉得合适吗?应该更长一点还是短一点?

师:估一估现在他两手间的长度是多少厘米。(生猜,调整,师测量)

师:这个图形的边线拉直后是 XX 厘米,也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是 XX 厘米。

交流星星图形:

师:这个图形没有大多少,但为什么要比划的更长一些?(这个图形有很多角,角上有边线。)

师:也就是这个图形的边线拉开要更长一些。不要小看这些角,不要小看角上的线,上面的边线拉开可是很长的!

③师:我们刚刚感受了自己手中图形的周长,也共同感受了这几种图形的周长大约多少厘米,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周长了吗?

师:周长周长,“周” 是什么意思?(一周的边线)

“长” 是什么意思?(它到底是多长的长度)

(板书: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师:请看大屏幕这两个图形有周长吗?(预设生:没有)

师:刚刚我们研究的图形都有周长,为什么到了这两个图形就没有周长了呢?

(它不是封闭图形)

师:不是封闭图形为什么就没有周长呢?

师:同学们,只有什么图形才有周长啊?

生:封闭图形(完善板书: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设计意图: 量感的建立、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比较、估测必不可少,日常生活中很多测量问题的解决并不是靠精准测量完成的,大多通过估测可解决。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促进学生利用合理参照物形成初步估量物体的能力,在估测中丰富量感。本环节通过不断地对图形进行从断开到拉直的过程,使学生充分对一周进行了感知,并估算了图形一周的长度后,很自然的就总结出了 “周长” 的核心概念: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比起一开始直接出示周长的概念,学生经过一系列的操作、感知,更能做到深刻的理解,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再出示不封闭图形后,学生最后总结出周长的完整概念: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三)测量并计算图形的周长

1、完成学习单:测量下列图形的周长(老师准备细线、软铁丝、软尺)

小组合作探究,分别测量四个图形的周长,需要测量工具的请到老师这领取。

师:你们在测量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了吗?遇到的请举手。

(心形、圆形的周长无法测量)

师:我们测量心形图形、圆形的周长是要测量哪里?(生指:从这一点出发,沿着边线又回到这一点的长度)

师:谁有测量的好办法,哪个小组研究出来了?(学生用细线演示化曲为直,也可以用直尺量一个 1 厘米记录一下,以直代曲,细分成小段,可以看成直边 —— 有难度,测量圆形周长时也可以将圆形剪下来,在尺子上滚动,体会化曲为直)

2、交流:第一个图形的周长是?你们测量了几条边?(把它们加起来)

第二个图形的周长是?你们测量了几条边?

第三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没来得及测量的同学估一估。)

师:回顾我们测量这几个图形周长的方法一样吗?

师:前两个图形的周长我们是用什么测量的?为什么它们的可以用直尺测量?

(因为它们的边是直的.)

2、师:那如果老师把黑板上的图形分类,你能读懂老师的意思吗?

生:上面图形的边线是直的,下面图形的边线是弯的。

师:像上面那种边是直直的图形的周长我们可以用什么测量?(直尺)

像下面那种边是弯弯的图形的周长我们可以用什么测量?(线、软尺)

设计意图: 测量平面图形的周长,以促进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是本课又一教学目标,也是本课的难点。学生主要要学会测量两种图形:一种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一种是由线段围成的图形。由线段围成的图形周长的测量,学生在探索测量方法时,积极动脑,通过比较交流,发现先用直尺量每条线段,然后计算得出周长这种方法比较简便。由此,学生深化了对周长的认识。而在此基础上对方法的优化,又提升了他们的思维。教学中既测量和计算了直边图形的周长,还探索了曲边图形的周长测量方法,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体会周长的含义,同时也给学生渗透 “化曲为直”、“ 化折为直” 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求图形的周长一般用 “ 测算法” 和 “ 围量法”,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本课的学习,而且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

(四)观察辨析 -- 深入理解周长

1、师:(PPT 展示正方形)这是什么图形?在心里想想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师:红线现在将正方形分成两部分,1 和 2 哪个图形的周长更长呢?为什么?

2、师:(PPT 展示等边三角形)1 和 2 谁的周长长?

设计意图: 在练习环节中出示了有效的拓展题 “一个正方形和沿着对角线被一条不规则的曲线分成两部分”,让学生判断谁的周长更长。继续拓展,教师出示 “ 一个等边三角形不沿着它的一半,将一条曲线让等边三角形划分为两部分”,让学生判断哪一部分的周长更长。有意安排了正方形、等边三角形用曲线分割成两个图形后,比较分割后两个图形的周长,通过变式练习,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这种探究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趋于深刻,周长和图形的大小、面积并无直接的联系。)

(五)渗透数学文化、总结延伸周长

1、联系生活,渗透数学文化

(1)周长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

围栅栏、量体裁衣、装裱边框 ……

(2)奇妙的人体周长。

腰部的周长约是脖子周长的 2 倍;脖子的周长约是手腕周长的 2 倍;拳头的周长和脚几乎是一样长的。

2、全课总结,课后实践。

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和认识了周长。你有什么收获呢?

师:周长是我们数学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生活当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课后也可以运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测量一 片自己喜欢的树叶的周长。

设计意图: 将周长放置于多种情境中,赋予了这个长度丰富的现实意义,对于学生感受周长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有用,同时让学生认识到了周长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7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7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9ms · UTC 13:31 · PVG 21:31 · LAX 06:31 · JFK 09:31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