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刘老师

NA刘老师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3764 号会员,加入于 2021-03-07 09:19:23 +08:00
10 G 11 S 35 B
NA刘老师 的最新回复

像 “新世纪 3.0 微课” 这样优质的 “新能源” 不能 “昙花一现”,应该的得到很好地发掘和利用。

充分利用优质的网络资源,采用 “思考 —— 探究 —— 分享” 这样 “互动式” 的线上、线下 “混合式” 学习方式授课,能促进农村学校(尤其是村小)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的提升!

【活动综述】

经过解读教材、学习课标、了解 “量感”、围绕主题(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量感” )及前期调研,团队共同设计初稿。

经过第一次试课,发现学生关于时分秒的已有经验差异比较明显。于是,我们团队又选择了县城、农村多个班级学生进行问卷,同时也选取了一个农村 3 年级班学生进行了相同内容的问卷。发现学生即使经历了有关 “时分秒” 的课堂学习,但相关 “量感” 程度还不理想。于是,我们又设计了第 2 稿,重点关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调整了课内体验性活动,把 “做一做” 和 “数一数” 做了分割,使 “数出 60 秒” 的活动由 1 秒到 60 秒,水到渠成。同时,也调整了板书设计,列举了 1 分钟完成的事情,突出了 “量感”。

第二次试教后,经过团队研讨,又调整了教学过程板块,把感知 1 分 = 60 秒与体验 1 分有多长,放到一个板块之中,形成第 3 稿教学设计。

第三次试教后,我们明显发现 “教学资源” 的重要作用。本次活动的主题是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的量感学习方式探索”,前 3 稿的设计,突出了探索性学习、合作学习、体验性学习。但是,作为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缺少专业化,缺少专业引领。教材解读不到位,课堂教学很难凸显学科思想,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的也不够。所以,本工作室重点在 “如何引领农村学校教师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组织学生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方式上进行进一步探索与实践。通过参加上一届 “名师工作室教学设计与展示活动”,我们积累了一些关于混合式学习的经验,明确了 “思考 —— 探究 —— 分享” 这样 “互动式” 的 “混合式” 学习方式。我们认为像 “新世纪 3.0 微课” 这样优质的 “新能源” 不能 “昙花一现”,应该的得到很好地发掘和利用。所以,在终稿的教学设计中,融入了新世纪 3.0 微课资源。充分体现了 “互动式” 的 “混合式” 学习方式。力求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线下学生与线上虚拟人物(淘气、笑笑)实现互动。当淘气和笑笑提出问题时,线下学生一起思考和探索;当线下学生遇到想不清楚的问题时,就要听一听淘气和笑笑他们的想法和意见。

最后一次利用教学设计终稿进行教学,充分体现了我们的设计意图。体现了 “思考 —— 探究 —— 分享” 这样 “互动式” 的 “混合式” 学习方式。课堂中,彰显了 3.0 微课直观性、趣味性、提示性等特点,为学生明确 1 分 = 60 秒,体验 1 分、1 秒的实际意义,增强时间观念,发展关于时间的量感提供了有力支撑。

经历了本次以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量感’的学习方式探索” 为主题的教学设计与展示活动,我们团队对如何引领学生学会学习,对 “量感” 及如何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量感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可以说是收获颇丰,具体有以下几点感悟:

1. 学生的已有基础和生活经验是建构数学知识的 “基模”。

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是知识的简单累加,要以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只有建立在学生已有基础和生活经验基础上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就本课来说,学生对时、分 (尤其是分) 的实际意义的理解是认识 “秒” 的基础。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就能在比 “1 分” 时间还短的范围内认识秒;同时以往对钟面上 “分针走一小格是 1 分” 的认识也构成了探究发现 “1 分 = 60 秒” 的必要条件。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并且要充分 “调动” 学生的已有基础和先前经验参与新知识的建构过程。

2. 认知需要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动力。

已经认识了时间单位 “时、分”,能够表示日常生活中所用的时间了,为什么要认识时间单位 “秒”?学习这个时间单位 “秒” 有什么必要?这是促发学生学习需要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本课设计在学生读出钟面上 “8 时 05 分” 的基础上,出示分针指向两个小格之间位置的钟面,让学生读出表示的时间,学生读不出来了,不知道比 1 分还短的时间怎样表示了,这时出示带秒针的钟面,认识秒针,说明借助秒针可以表示不到 1 分钟的时间,再结合观察电子表上时刻,学生就感受到了学习时间单位 “秒” 的必要性。 同时,利用新世纪 3.0 微课资源,创设 “淘气、笑笑” 与学生互动的情境 —— 一起学习数学(当淘气和笑笑遇到问题,我们要一起思考,帮着解决;当我们有想不清楚的问题,也要听一听淘气和笑笑他们的想法,共同分享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智慧),借助 “淘气” 提出的问题 “多少秒才是 1 分钟?” 为学生指明探究的方向。这种在教师引领下充分利用线上资源与线下学生互动性的 “混合式” 学习方式,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 “新能源” 动力,也是围绕本次活动主题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量感” 学习方式的探索与实践。 目前农村小学师资力量薄弱是普遍现象。备课时对教材理解不透,隐性目标挖掘不出来,教学时学科理念、思想体现不充分。当下,解决这样的问题的最快捷方式就是充分利用好优质的网络资源这个 “新能源”。本课设计,突出体现了线上与线下教学的互动性。体现了学生看新世纪 3.0 微课,是在有了需要基础上的。力求让微课资源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期待,利用微课进行混合式学习成为小学数学课堂(尤其是农村课堂)的一种常态。

3. 经历数学知识的 “再创造” 过程,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方式。

通过课前调研了解到,有很多学生课前都知道 “1 分 = 60 秒”。但是为什么 “1 分 = 60 秒”?学生是说不清楚的。所以,本节课教学中就是要还给学生一个 “为什么”,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 “1 分 = 60 秒” 的过程。有了这样一个过程,学生知道的不仅是这样一个数学事实,还知道这样的数学事实是怎么来的,还体验到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性学习的快乐,获得了 “发现” 数学规律的成功体验。

4. 数学课堂上的体验性活动是发展学生 “量感” 的必要过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 (2011 版)》明确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1 分有多长” 这一课中设计的 “听秒针走动的声音、随秒针走动拍手、数数、写字、跳绳、拍球……” 这些体验性活动,就是学生 “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生本人对 “秒” 实际意义的感悟是别人不能代替的、不能传授的。学生只有亲身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才会对 “1 秒、几秒、几十秒、1 分” 有真实的体验,才能逐步形成关于时间的 “量感”。当然,“量感” 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不仅是课堂上有限的几项活动就能使学生形成很好的 “量感”,有必要引导学生课内外结合,走进更加丰富的现实生活,进一步去体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量感。

5. 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关注数学核心素养。

传统 “常见的量” 教学,过于注重抽象概念的记忆和背诵、单位的计算与转换,忽视了学生对概念实际意义的理解和感悟。究其原因,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评价的问题。以往的数学教学评价以单纯的 “纸笔测试” 为主,测试题也都是形如 “1 分 =( )秒、120 秒 =( )分、3 时 =( )分、5 吨 =( )千克” 这样问题,缺少类似 “一个西瓜大约重 8( )、学校操场上旗杆高 15( )、跳绳 20 次用的时间约是 20( )” 这样填单位名称的题型。所以,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要保证正确的方向,必须要有科学的教学评价做保障。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关注数学核心素养。

最后,非常感谢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为我们教师搭建的学习、交流、展示和提升的平台。愿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越办越好!

【教学设计】终稿

《1 分有多长》教学设计

刘玉和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 77 页

教材分析

《1 分有多长》(认识秒)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 77 页第七单元 “时、分、秒” 的第二个主题内容,本单元教材共安排了三个主题:

第一个主题 “奥运开幕”,主要是认识时间单位 “分”,知道 1 时 = 60 分。

第二个主题 “一分有多长”,主要是认识时间单位 “秒”,教材安排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 “秒”,探索并发现 1 分 = 60 秒,并且要在具体活动中亲身体验 1 秒、1 分有多长;第二课时,学习时、分、秒之间的单位换算,体会时间单位的换算在生活中的应用。本节是针对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不包括 “试一试” 的内容。

第三个主题 “淘气的作息时间”,主要学习经过的时间,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以后在三年级时教材又安排了 “年、月、日” 的学习内容,把表示时间的单位拓展到比 “24 时” 还长,丰富对时间单位的整体感知。

教材这样安排,充分考虑了学生已有经验和认知规律,先从直观的钟面上认识时针、分针、秒针,读出时刻,再认识抽象的时间单位及其关系;先认识常见的 “时、分”,再认识接触很少的 “秒”;先学习容易感知的较短时间(时分秒),再让学生认识较长的时间(年月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经历由 “量” 的认识到 “量感” 的形成的过程。

关于本单元 “时、分、秒” 这一内容比较抽象,不像长度、质量单位那样容易被感知。尤其《1 分有多长》(认识 “秒”)这一课内容,学生现实生活中对 “秒” 的接触要比 “时、分” 少,因此学生体会起来比较困难。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时已经初步认识了钟面,在钟面上能够读出整时、半时;在本单元第一个主题 “奥运开幕” 中,认识了时间单位 “分”,知道了 1 时 = 60 分,也知道了表示比较长的时间用 “时” 作单位,表示比较短的时间用 “分” 作单位,这些是本节课学习的必要基础。

通过前测还了解到,学生虽然没有在教师指导下,在课堂上学习时间单位 “秒”,但学生已经认识了秒针,在问卷样本中,有 32%的学生知道 1 分 = 60 秒。但对于 “为什么 1 分等于 60 秒?” 这样的问题是说不清楚的。约 61%的学生知道 “眨一下眼睛的时间约(1 秒)” ,但判断 “燕子从你眼前飞过用的时间大约是( )” 时,只有约 28%填 1~5 秒。说明学生在本课学习之前,对 “秒” 的了解更多的是 “道听途说” 来的,缺少结论背后的依据,缺少一个 “为什么”;更加缺少有意识的体验,缺少相关的 “量感”。

本课学习,学生将进一步认识到表示比 “分” 还短的时间用 “秒” 作单位。从而,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会得到进一步完善。并且会知道为什么 1 分 = 60 秒,补上一个 “为什么”,进一步发展关于时间的量感,时间观念也会随之提升。

学习目标

1. 借助钟表认识时间单位 “秒”,知道 1 分 = 60 秒。

2. 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体验 1 秒、几秒、几十秒、1 分的时间有多长。

3. 结合实际情境,体会用合适的时间单位计量时间长短的价值,增强时间观念的同时进一步发展关于时间的量感。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 “秒”,体验 1 秒、几秒、几十秒、1 分的时间有多长。发展量感。

教学难点

感悟 1 秒、几秒、几十秒、1 分的实际意义,形成量感。

教学准备

钟表(有指针和电子钟表)、钟表课件、跳绳、篮球、新世纪 3.0 微课

教学过程

一、融入情境,联系经验生成要探究的问题。

1. 观察课件,猜一猜。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位学习的小伙伴,猜一猜他们会是谁呢?(课件出示 “淘气、笑笑”+ 标注 “我们一起来学习数学吧!” 明确 “一起学习” 的含义:当淘气、笑笑有问题时我们要帮着思考解决,当我们遇到想不清楚的问题时也要听一听他们的想法。)

(2)继续观察课件,看一看笑笑,身后藏的会是什么呢?(引出钟面)

2. 说一说,关于钟面你都知道些什么?(问题串 1)

3. 看课件钟面(分针指向两个小格中间)。认一认,现在是几时几分?(引出问题 —— 不到一分钟怎么表示?)

4. 课件出示有秒针的钟面及显示时分秒的电子钟面。

(感悟认识 “秒” 的必要性。)

5. 播放 3.0 微课 1 分 08 秒 ——2 分 32 秒。

(1)了解 “淘气、笑笑” 都知道什么?

(2)借助 “淘气” 提出问题 —— 多少秒才是 1 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 “猜一猜” 的游戏,引出 “淘气” 和 “笑笑”,关联上一节课对钟面上时、分的认识,在唤起学生的先前经验的同时,自然引入微课 3.0,让微课中 “淘气” 和 “笑笑” 与学生产生共鸣,实现线上与线下的互动。同时明确认识 “秒” 的必要性,生成要探究的问题,产生认知需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探究发现,借助直观感知 “秒” 与 “分” 的关系。

1. 小组同学共同观察一个钟面分针与秒针的走动,研究 1 分 =( )秒? (问题串 2)

(1)小组观察与研究。

(2)代表汇报。

(3)全班交流明确结论。

2. 播放 3.0 微课 2 分 44 秒 ——3 分 35 秒。看看 “淘气” 和 “笑笑” 有什么发现?(补充、完善、印证学生的发现 1 分 = 60 秒)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钟面、观看微课视频,在与淘气、笑笑互动中经历 1 分 = 60 秒的 “再发现” 过程。】

三、操作体验,通过活动感悟 “1 分” 的实际意义。

活动 1. 做一做:体验 1 分钟能做什么?(问题串 3)

(课件倒计时 1 分钟)

(1) 分组观察:1 分钟跳绳、拍球的次数。

(2)独立尝试:1 分钟写字(写时分秒)个数或 1 分钟心跳次数。

(活动前,引导学生猜一猜 1 分钟跳绳、拍球、心跳次数及写字个数,再亲自试一试加以验证,强化活动的目的性。)

活动 2. 数一数:促进 “1 秒”“几秒”“几十秒”……“1 分” 量感的形成。(问题串 4)

(1)看实物钟面,随秒针走动数数、拍手。1、2、3……

(2)闭上眼睛听秒针(课件)走动的声音。小声数数:1、2、3、4……

(3)不看钟面数出 5 秒、8 秒、10 秒。(同桌合作,一人看电子表计时,另一人数数。)

(4)从 1 数到 60,看谁用的时间最接近 60 秒。(问题串 4)(课件电子表计时。)

【设计意图:借助具体活动,体验 “1 秒”“几秒”“几十秒”“1 分” 的时间有多长,初步生成 “量感”。】

四、应用内化,利用 “量感” 解决有关 “量” 的实际问题。

1. 选一选,在对的囗里画 “√”。(教材 “练一练” 1 题)

2. 填一填

(1)1 分大约写( )个字。

(2)1 分大约走( )步。

(3)1 分大约跑步( )米。

3.拓展信息

(1)轿车每秒大约跑( 20 )米。每分能跑(1200)米

(2)火箭每秒大约飞行( 10)千米。每分大约飞行(600)千米。

(3)大型汽车厂每分可以造出 1 辆汽车。

(知道了这些数据,谈一谈,有什么感想?)

【设计意图:对 “秒” 的认识建立在已有 “时、分” 知识及相关生活经验基础上,这样的估测活动意在让学生整体建构时间单位知识,同时也是在诱发学生的 “量感” 用以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关于时间的量感。】

五、总结归纳、强化反思促进活动经验的积累。

1. 回顾这节课学会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感受?

2. 播放 3.0 微课 9 分 45 秒 —10 分 20 秒,分享珍惜时间的感受,强化时间观念。(与课始淘气、笑笑与我们 “一起学习” 相照应,体现 “提起分享收获、经验、智慧和感悟。”)

2. 计量时间都有哪些时间单位?说一说各自的适用范围。(突出 “量感”)

3. 课后活动

同学间互相合作,估测下面的活动分别用的时间:

(1) 跳绳 10 次、20 次、30 次……

(2)走 50 米、100 米、200 米……

(3)拍球 10 次、50 次……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方面引导学生对学到的知识、积累的经验进行梳理归纳;另一方面,课堂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有限的,难以满足学生对 “秒” 及 “分” 在更丰富的现实生活中的体验欲望,教师为学生课后进一步地体验活动提供内容、指明方向,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了生活,进一步感悟数学的价值。】

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第 3 稿

《1 分有多长》教学设计

刘玉和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 77 页

教材分析

《1 分有多长》(认识秒)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 77 页第七单元 “时、分、秒” 的第二个主题内容,本单元教材共安排了三个主题:

第一个主题 “奥运开幕”,主要是认识时间单位 “分”,知道 1 时 = 60 分。

第二个主题 “一分有多长”,主要是认识时间单位 “秒”,教材安排两课时来完成。

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 “秒”,探索并发现 1 分 = 60 秒,并且要在具体活动中亲身体验 1 秒、1 分有多长;

第二课时,学习时、分、秒之间的单位换算,体会时间单位的换算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节是针对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第三个主题 “淘气的作息时间”,主要学习经过的时间,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材这样安排,充分考虑了学生已有经验和认知规律,先从直观的钟面上认识时针、分针、秒针,读出时刻,再认识抽象的时间单位及其关系;先认识常见的 “时、分”,再认识接触很少的 “秒”,让学生经历由 “量” 的认识到 “量感” 的形成的过程。

“时、分、秒” 这一单元内容比较抽象,不像长度、质量单位那样容易被感知。尤其《1 分有多长》(认识 “秒”)这一课内容,学生现实生活中对 “秒” 的接触要比 “时、分” 少,因此学生体会起来比较困难。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时已经初步认识了钟面,在钟面上能够读出整时、半时;在本单元第一个主题 “奥运开幕” 中,认识了时间单位 “分”,知道了 1 时 = 60 分,也知道了表示比较长的时间用 “时” 作单位,表示比较短的时间用 “分” 作单位,这些是本节课学习的必要基础。通过前测还了解到,学生虽然没有在教师指导下,在课堂上学习时间单位 “秒”,但学生已经认识了秒针,在问卷样本中,有 32%的学生知道 1 分 = 60 秒。但对于 “为什么 1 分等于 60 秒?” 这样的问题是说不清楚的。约 61%的学生知道 “眨一下眼睛的时间约(1 秒)” ,但判断 “燕子从你眼前飞过用的时间大约是( )” 时,只有约 28%填 1~5 秒。说明学生在本课学习之前,多 “秒” 的了解更多的是 “道听途说” 来的,缺少结论背后的依据,缺少一个 “为什么”;更加缺少有意识的体验,缺少相关的 “量感”。

本课学习,学生将进一步认识到表示比 “分” 还短的时间用 “秒” 作单位。从而,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会得到进一步完善。并且会知道为什么 1 分 = 60 秒,补上一个 “为什么”,进一步发展关于时间的量感,时间观念也会随之提升。

学习目标

1. 借助钟表认识时间单位 “秒”,知道 1 分 = 60 秒。

2. 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体验 1 秒、几秒、几十秒、1 分的时间有多长。

3. 结合实际情境,体会用合适的时间单位计量时间长短的价值,增强时间观念的同时进一步发展量感。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 “秒”,体验 1 秒、几秒、几十秒、1 分的时间有多长。发展量感。

教学准备

钟表(有指针和电子钟表)、钟表课件、跳绳、篮球。

教学过程

一、进入情境、生成问题

1. 观察课件钟面(没有秒针,指针指向整分 8:05), 读出现在的时刻。

2. 课件播放分针指向两个小格之间位置,提出问题:现在的时间还是 8:05 吗?

3. 生成问题:怎样记录比 1 分还短的时间呢?

【设计意图:关联上一节课对钟面上时、分的认识,在唤起学生的先前经验的同时产生认知需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1. 认识 1 秒

(1)关于 “秒”,你都知道哪些?

(2)在钟面上找到秒针 ,看秒针走动、听秒针走动的声音,揭示 “秒针走 1 小格就是 1 秒”。

(3)了解电子钟怎样表示 “秒”。

2. 认识几秒、几十秒

(1)看大屏幕钟面,秒针从 1 走到 2 走了几秒?

(2)看大屏幕钟面,秒针从 1 走到 3 走了几秒?

(3)看大屏幕钟面,秒针从 2 走到 5 走了几秒?

(4)看大屏幕钟面,秒针从 1 走到 6 走了几秒?

(5)同桌互相出题,看自己的钟面回答。

3. 探究分、秒的关系

(1)观察自己的钟面,秒针走 1 圈走了多少秒。

(2)小组共同观察一个钟面上的分针、秒针走动,有什么发现?

(3)小组代表汇报,揭示 “1 分 = 60 秒”(借助大屏幕、或电子钟)

4. 体验 1 秒、几秒、几十秒……60 秒的时间有多长。

数一数:

(1)随秒针走动数数、拍手。

(2)闭上眼睛听秒针走动的声音。小声数数:1、2、3、4……

(3)不看钟面数出 5 秒、8 秒、10 秒……

(4)数数(从 1 数到 60,看谁用的时间最接近 60 秒) 做一做:

(1)1 分钟拍球

(2)1 分钟跳绳

(3)1 分钟写字

(4)记录 1 分钟心跳次数

(5)1 分钟眼保健操

【设计意图:学生借助已有经验及观察、操作活动,经历数学知识的 “再发现” 过程,感悟 “秒” 与 “分” 的实际意义,初步生成 “量感”。】

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1. 选一选,在对的囗里画 “√”。

2. 填一填

(1)1 分大约写( )个字。

(2)1 分大约走( )步。

(3)1 分大约跑( )米。

3. 把用错的时间单位找出来,并改正。

淘气的日记

2020 年 3 月 5 日 星期五 天气:阴

今天早上,我起得很早,我拿出语文书读了 25 时才吃饭。吃完饭,我背起书包去上学,在学校大门口碰到了笑笑,我们用了 3 时跑进了教室,到自己座位后,用了 10 分就把作业本从书包里拿了出来,准备交给老师。

【设计意图:对 “秒” 的认识建立在已有 “时、分” 知识及相关生活经验基础上,这样的估测活动意在让学生整体建构时间单位知识,同时也是在诱发学生的 “量感” 用以解决问题。】

四、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1. 回顾这节课学会了什么知识?

2. 计量时间都有哪些时间单位?说一说各自的适用范围。

3. 课后活动 同学间互相合作,估测下面的活动分别用的时间:

(1) 跳绳 10 次、20 次、30 次……

(2) 50 米跑、100 米跑 (3)拍球 10 次、50 次……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方面引导学生对学到的知识、积累的经验进行梳理归纳;另一方面,课堂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有限的,难以满足学生对 “秒” 及 “分” 在更丰富的现实生活中的体验欲望,教师为学生课后进一步地体验活动提供内容、指明方向,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了生活,进一步感悟数学的价值。】

板书设计:

【研讨反思】

经过第一次试课,发现学生关于时分秒的已有经验差异比较明显。于是,我们团队又选择了县城、农村多个班级学生进行问卷,同时也选取了一个农村 3 年级班学生进行了相同内容的问卷。发现学生即使经历了有关 “时分秒” 的课堂学习,但相关 “量感” 程度还不理想。于是,我们又设计了第 2 稿,重点关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调整了课内体验性活动,把 “做一做” 和 “数一数” 做了分割,使 “数出 60 秒” 的活动由 1 秒到 60 秒,水到渠成。同时,也调整了板书设计,列举了 1 分钟完成的事情,突出了 “量感”。

第二次试教后,经过团队研讨,又调整了教学过程板块,把感知 1 分 = 60 秒与体验 1 分有多长,放到一个板块之中,形成第 3 稿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第 2 稿

《1 分有多长》教学设计

刘玉和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 77 页

教材分析

《1 分有多长》(认识秒)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 77 页第七单元 “时、分、秒” 的第二个主题内容,本单元教材共安排了三个主题:

第一个主题 “奥运开幕”,主要是认识时间单位 “分”,知道 1 时 = 60 分。

第二个主题 “一分有多长”,主要是认识时间单位 “秒”,教材安排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 “秒”,探索并发现 1 分 = 60 秒,并且要在具体活动中亲身体验 1 秒、1 分有多长;第二课时,学习时、分、秒之间的单位换算,体会时间单位的换算在生活中的应用。本节是针对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第三个主题 “淘气的作息时间”,主要学习经过的时间,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材这样安排,充分考虑了学生已有经验和认知规律,先从直观的钟面上认识时针、分针、秒针,读出时刻,再认识抽象的时间单位及其关系;先认识常见的 “时、分”,再认识接触很少的 “秒”,让学生经历由 “量” 的认识到 “量感” 的形成的过程。 “时、分、秒” 这一单元内容比较抽象,不像长度、质量单位那样容易被感知。尤其《1 分有多长》(认识 “秒”)这一课内容,学生现实生活中对 “秒” 的接触要比 “时、分” 少,因此学生体会起来比较困难。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时已经初步认识了钟面,在钟面上能够读出整时、半时;在本单元第一个主题 “奥运开幕” 中,认识了时间单位 “分”,知道了 1 时 = 60 分,也知道了表示比较长的时间用 “时” 作单位,表示比较短的时间用 “分” 作单位,这些是本节课学习的必要基础。

通过前测还了解到,学生虽然没有在教师指导下,在课堂上学习时间单位 “秒”,但学生已经认识了秒针,在问卷样本中,有 32%的学生知道 1 分 = 60 秒。但对于 “为什么 1 分等于 60 秒?” 这样的问题是说不清楚的。约 61%的学生知道 “眨一下眼睛的时间约(1 秒)” ,但判断 “燕子从你眼前飞过用的时间大约是( )” 时,只有约 28%填 1~5 秒。说明学生在本课学习之前,对 “秒” 的了解更多的是 “道听途说” 来的,缺少结论背后的依据,缺少一个 “为什么”;更加缺少有意识的体验,缺少相关的 “量感”。本课学习,学生将进一步认识到表示比 “分” 还短的时间用 “秒” 作单位。从而,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会得到进一步完善。并且会知道为什么 1 分 = 60 秒,补上一个 “为什么”,进一步发展关于时间的量感,时间观念也会随之提升。

学习目标

1. 借助钟表认识时间单位 “秒”,知道 1 分 = 60 秒。

2. 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体验 1 秒、几秒、几十秒、1 分的时间有多长。

3. 结合实际情境,体会用合适的时间单位计量时间长短的价值,增强时间观念的同时进一步发展量感。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 “秒”,体验 1 秒、几秒、几十秒、1 分的时间有多长。发展量感。

教学准备

钟表(有指针和电子钟表)、钟表课件、跳绳、篮球等。

教学过程

一、置身情境,感悟认识 “秒” 的必要性。

1. 观察课件钟面(没有秒针,指针指向整分 9:40), 读出现在的时刻。

2. 课件播放分针指向两个小格之间位置,提出问题:现在的时间还是 9:40 吗?

3. 怎样记录比 1 分还短的时间呢?

设计意图 :关联上一节课对钟面上时、分的认识,在唤起学生的先前经验的同时产生认知需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探究发现,感悟 “秒” 与 “分” 的实际意义。

1. 认识 1 秒

(1)关于 “秒”,你都知道哪些?

(2)在钟面上找到秒针看秒针走动、听秒针走动的声音,揭示 “秒针走 1 小格就是 1 秒”。

(3)了解电子钟怎样表示 “秒”。

2. 认识几秒、几十秒

(1)看大屏幕钟面,秒针从 1 走到 2 走了几秒?

(2)看大屏幕钟面,秒针从 1 走到 3 走了几秒?

(3)看大屏幕钟面,秒针从 2 走到 5 走了几秒?

(4)看大屏幕钟面,秒针从 1 走到 6 走了几秒?

(5)同桌互相出题,看自己的钟面回答。

3. 探究分、秒的关系

(1)观察自己的钟面,秒针走 1 圈走了多少秒。

(2)小组共同观察一个钟面上的分针、秒针走动,有什么发现?

(3)小组代表汇报,揭示 “1 分 = 60 秒”(借助大屏幕、或电子钟)

4. 体验 1 秒、几秒、几十秒……60 秒的时间有多长。

数一数:

(1)随秒针走动数数、拍手。

(2)闭上眼睛听秒针走动的声音。小声数数:1、2、3、4……

(3)不看钟面数出 5 秒、8 秒、10 秒……

(4)数数(从 1 数到 60,看谁用的时间最接近 60 秒)

做一做:

(1)1 分钟拍球

(2)1 分钟跳绳

(3)1 分钟写字

(4)记录 1 分钟心跳次数

设计意图 :学生借助已有经验及观察、操作活动,经历数学知识的 “再发现” 过程,感悟 “秒” 与 “分” 的实际意义,初步生成 “量感”。】

三、应用体验,尝试利用 “量感” 解决问题。

1. 选一选,在对的囗里画 “√”。 (教材 “练一练” 1 题)

2. 填一填

(1)1 分大约写( )个字。

(2)1 分大约走( )步。

(3)1 分大约跑( )米。

(4)1 分大约做眼保健操( )拍。

3. 把用错的时间单位找出来,并改正。

淘气的日记

2020 年 3 月 5 日 星期五 天气:阴

今天早上,我起得很早,我拿出语文书读了 25 时才吃饭。吃完饭,我背起书包去上学,在学校大门口碰到了笑笑,我们用了 3 时跑进了教室,到自己座位后,用了 10 分就把作业本从书包里拿了出来,准备交给老师。

设计意图 :对 “秒” 的认识建立在已有 “时、分” 知识及相关生活经验基础上,这样的估测活动意在让学生整体建构时间单位知识,同时也是在诱发学生的 “量感” 用以解决问题。】

四、总结归纳、促进活动经验的积累与提升。

1. 回顾这节课学会了什么知识?

2. 计量时间都有哪些时间单位?说一说各自的适用范围。

3. 课后活动 同学间互相合作,估测下面的活动分别用的时间:

(1) 跳绳 10 次、20 次、30 次……

(2) 50 米跑、100 米跑

(3)拍球 10 次、50 次……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方面引导学生对学到的知识、积累的经验进行梳理归纳;另一方面,课堂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有限的,难以满足学生对 “秒” 及 “分” 在更丰富的现实生活中的体验欲望,教师为学生课后进一步地体验活动提供内容、指明方向,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了生活,进一步感悟数学的价值。】

板书设计:

1 分有多长(60 秒)

跳绳约 100 下

拍球约 60 次

心跳约 80 次

写字约 15 个

……

秒:计量较短时间的单位

研讨反思

1. 团队网络研讨纪实

2. 研讨后反思

第一,课前就有多数学生知道 “1 分 = 60 秒”,但更多的是 “道听途说” 来的,不知道为什么 1 分 = 60 秒,更不知道钟面上已经有了时针和分针,已经能够表示时间了,为什么还要学习” 秒”?所以,本课教学首先就要给学生一个 “为什么”?

第二,即使学生知道 “1 分 = 60 秒”,但却不知道 1 分钟到底有多长,不知道 1 分钟能做什么。没有形成关于时间的量感。所以,本课教学还要突出体验性学生,培养学生关于时间的量感。

      Reply  7

lanxueren1988 :“在数学教学中,“量感” 常常被忽略,因为要培养学生真实有意义的 “量感” 需要老师们付出更多的时间。” 这就是现实!而且有的考试还很少关注 “量感”!

陈静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认识 “秒” 有一定难度,机械性记忆是很多课堂教学的常态,但是效果往往并不理想!”---- 这说明教学中注重发展学生的阿 “量感” 是非常必要的!

【前测分析】

问卷分析:

对于二年级学生,只有一年级认识钟面,认识了整时、半时的基础,至于时、分、秒单位间的进率关系没有系统学习。更没有形成相关单位的量感,只是生活中不自觉地有过接触而已。

已经学习了《奥运开幕》这一课的 2 年学生,第 1 题正确率为 66.7%,说明教学时,没有观察实物钟面,学具钟面上是没有秒针的,所以,在没有暗示与秒针相比较的前提下,就会误认为只有分针与时针比较,分针走得最快。而第 5、6 题出现的错误原因,应该是学生学习时分的认识时,没有与生活实际建立联系,没有形成相关的量感。所以,教学中要充分唤起学生已有经验,明确时分秒之间的进率关系,促进学生量感的形成。

对于三年学生,出现问题比较明显的是第 9 题。说明教师教学 “1 分有多长” 这一课时,可能没有给学生更多的体验 1 秒、几秒实际有多长的机会,同时也说明,学生量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经历一节课的学习就能形成的。所以,课内外结合也将是促进学生时间量感形成的必要手段。

【教学设计】(第一稿)

《1 分有多长》教学设计

刘玉和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 77 页

教材分析

《1 分有多长》(认识秒)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 77 页第七单元 “时、分、秒” 的第二个主题内容,本单元教材共安排了三个主题:

第一个主题 “奥运开幕”,主要是认识时间单位 “分”,知道 1 时 = 60 分。

第二个主题 “一分有多长”,主要是认识时间单位 “秒”,教材安排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 “秒”,探索并发现 1 分 = 60 秒,并且要在具体活动中亲身体验 1 秒、1 分有多长;第二课时,学习时、分、秒之间的单位换算,体会时间单位的换算在生活中的应用。本节是针对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第三个主题 “淘气的作息时间”,主要学习经过的时间,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材这样安排,充分考虑了学生已有经验和认知规律,先从直观的钟面上认识时针、分针、秒针,读出时刻,再认识抽象的时间单位及其关系;先认识常见的 “时、分”,再认识接触很少的 “秒”,让学生经历由 “量” 的认识到 “量感” 的形成的过程。 “时、分、秒” 这一单元内容比较抽象,不像长度、质量单位那样容易被感知。尤其《1 分有多长》(认识 “秒”)这一课内容,学生现实生活中对 “秒” 的接触要比 “时、分” 少,因此学生体会起来比较困难。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时已经初步认识了钟面,在钟面上能够读出整时、半时;在本单元第一个主题 “奥运开幕” 中,认识了时间单位 “分”,知道了 1 时 = 60 分,也知道了表示比较长的时间用 “时” 作单位,表示比较短的时间用 “分” 作单位,这些是本节课学习的必要基础。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将进一步认识到表示比 “分” 还短的时间用 “秒” 作单位。从而,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会得到进一步完善,时间观念也会随之提升。

学习目标

1. 借助钟表认识时间单位 “秒”,知道 1 分 = 60 秒。

2. 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体验 1 秒、几秒、几十秒、1 分的时间有多长。

3. 结合实际情境,体会用合适的时间单位计量时间长短的价值,进一步发展量感。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 “秒”,体验 1 秒、几秒、几十秒、1 分的时间有多长。发展量感。

教学难点

感悟 1 秒、几秒、几十秒、1 分的实际意义,形成量感。

教学准备

钟表(有指针和电子钟表)、钟表课件、跳绳。

教学过程

一、置身情境,感悟认识 “秒” 的必要性。

1. 观察课件钟面(没有秒针,指针指向整分 9:40), 读出现在的时刻。

2. 课件播放分针指向两个小格之间位置,提出问题:现在的时间还是 9:40 吗?

3. 怎样记录比 1 分还短的时间呢?

【设计意图:关联上一节课对钟面上时、分的认识,在唤起学生的先前经验的同时产生认知需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探究发现,感悟 “秒” 与 “分” 的实际意义。

1. 认识 1 秒

(1)关于 “秒”,你都知道哪些?

(2)在钟面上找到秒针看秒针走动、听秒针走动的声音,揭示 “秒针走 1 小格就是 1 秒”。

(3)了解电子钟怎样表示 “秒”。

2. 认识几秒、几十秒

(1)看大屏幕钟面,秒针从 1 走到 2 走了几秒?

(2)看大屏幕钟面,秒针从 1 走到 3 走了几秒?

(3)看大屏幕钟面,秒针从 2 走到 5 走了几秒?

(4)看大屏幕钟面,秒针从 1 走到 6 走了几秒?

(5)同桌互相出题,看自己的钟面回答。

3. 探究分、秒的关系

(1)观察自己的钟面,秒针走 1 圈走了多少秒。

(2)小组共同观察一个钟面上的分针、秒针走动,有什么发现?

(3)小组代表汇报,揭示 “1 分 = 60 秒”(借助大屏幕、或电子钟)

4. 体验 1 秒的时间有多长。

(1)随秒针走动数数、拍手。

(2)闭上眼睛听秒针走动的声音。小声数数:1、2、3、4……

(3)不看钟面数出 5 秒、8 秒、10 秒……

5. 体验 1 分的时间有多长。

(1)1 分钟拍球

(2)1 分钟跳绳

(3)1 分钟写字

(4)记录 1 分钟心跳次数

(5)数数(从 1 数到 60,看谁用的时间最接近 60 秒)

【设计意图:学生借助已有经验及观察、操作活动,经历数学知识的 “再发现” 过程,感悟 “秒” 与 “分” 的实际意义,初步生成 “量感”。】

三、应用体验,尝试利用 “量感” 解决问题。

1. 选一选,在对的囗里画 “√”。 (教材 “练一练 “1 题)

![image.png](https://bbscdn.xsj21.com/usercontent/undefined/image/1615709354000.png)

2. 填一填

(1)1 分大约写( )个字。

(2)1 分大约走( )步。

(3)1 分大约跑( )米。

(4)1 分大约做眼保健操( )拍。

3. 把用错的时间单位找出来,并改正。

淘气的日记

2020 年 3 月 5 日 星期五 天气:阴

今天早上,我起得很早,我拿出语文书读了 25 时才吃饭。吃完饭,我背起书包去上学,在学校大门口碰到了笑笑,我们用了 3 时跑进了教室,到自己座位后,用了 10 分就把作业本从书包里拿了出来,准备交给老师。

【设计意图:对 “秒” 的认识建立在已有 “时、分” 知识及相关生活经验基础上,这样的估测活动意在让学生整体建构时间单位知识,同时也是在诱发学生的 “量感” 用以解决问题。】

四、总结归纳、促进活动经验的积累与提升

1. 回顾这节课学会了什么知识?

2. 计量时间都有哪些时间单位?说一说各自的适用范围。

3. 课后活动 同学间互相合作,估测下面的活动分别用的时间:

(1) 跳绳 10 次、20 次、30 次……

(2) 50 米跑、100 米跑

(3)拍球 10 次、50 次……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方面引导学生对学到的知识、积累的经验进行梳理归纳;另一方面,课堂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有限的,难以满足学生对 “秒” 及 “分” 在更丰富的现实生活中的体验欲望,教师为学生课后进一步地体验活动提供内容、指明方向,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了生活,进一步感悟数学的价值。】

板书设计

1 分有多长

1 分 = 60 秒

秒:计量较短时间的单位

【选题思考】

“量” 源于生活中的 “度量”,是对事物进行定量描述过程中抽象的产物。“量” 本身是抽象的,但它刻画的是具体、鲜活的生活现实。 “量感” 主要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以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培养学生量感,要帮助学生知道度量的意义,能够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知道度量的方法,会对真实的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初步感受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误差,能合理得到或估计度量的结果。量感是形成量化思想的基础。建立量感有助于学生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形成抽象意识和数学的应用意识。这就说明,学生关于 “量” 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量感,离不开他们可观、可感的生活实际。反思以往 “常见的量” 教学,过于注重抽象概念的记忆和背诵,忽视了学生对概念实际意义的理解和感悟;片面强调单位的计算与转换,淡化了在现实情境中的应用体验,学生习得知识的方式更多的是机械的记忆和训练。对于时间单位来说,又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找到 “生活原型”,学生对于时间单位实际意义的理解始终是教学的难点。即使回答 “1 时 =( )分、3 分 =( )秒” 这样的问题很容易,却不能准确描述 “眼睛眨 10 下”、“跳绳 20 次”、“写一个字”…… 经过的时间,也就是没有形成相应的 “量感”。
因此,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 “学会学习”,发展学生 “量感” 是本课教学设计要考量的核心主题。

面对这一主题,我的思考如下:

1. 创设一个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需求,让学生自主学习。

2. 经历一个过程,帮助学生带着解决问题的需要,经历探究发现的过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实现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丰富量感。

3. 进行一次反思,引导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经历和感悟进行梳理、归纳和提升,促进数学活动经验积累及量感的发展。

这是 2 课时内容,本设计是第一课时内容。主要是借助钟表认识时间单位 “秒”,知道 1 分 = 60 秒; 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体验 1 秒、几秒、几十秒、1 分的时间有多长。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9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9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22ms · UTC 05:49 · PVG 13:49 · LAX 22:49 · JFK 01:49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