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lzwyk9959

llzwyk9959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7689 号会员,加入于 2021-08-23 08:29:37 +08:00
10 G 6 S 75 B
llzwyk9959 的最新回复

课堂实录视频: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TgwNjYxODQzNg==.html

教案终稿:

课桌有多长

一、 教材分析

《课桌有多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 6 单元《测量》的内容。本单元的内容在全册教材中为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空间概念,以他们的观察、操作活动拉近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体会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本节课是学生在测量中从厘米的概念引发理解,包括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么测量和如何记录等知识,建立起自最初的长度单位 —— 厘米,使学生能估计出一定的长度,不断明确过程。

二、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但对尺子已有初步的认识,已初步知道尺子可以用来画直线,也有部分学生知道尺子可以用来画直直的线,也有部分学生知道尺子可以测量长度,但 1 厘米多长还不清楚,没有形成表象。

三、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认识长度单位 —— 厘米(cm);知道 1cm 有多长,清楚 1cm 和几厘米的关系,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

2. 过程与方法: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活动中讨论,发展数学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厘米,会用刻度尺测物体长度。

难点:让学生深刻理解长度单位 “厘米”,建立量感。

五、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尺子、小木棒、小卡片

六、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介绍学生坐着的正六边形桌子的边,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自己正对的这条边的长度。

课件展示淘气和笑笑遇到的问题,追问:同样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

小结:因为测量工具不同,所以测量结果不同,引出统一的标准作为长度单位,有统一的工具进行测量 —— 尺子。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物体入手,让学生在感受的过程中体会到不同工具测量结果不一样,方便测量引出测量工具 —— 尺子。

(二) 自主探究,认识尺子

1. 活动一:认一认

师:引出统一的测量工具尺子的基础上,让学生想一想关于尺子了解多少?

请同学们拿出尺子,先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然后把你的发现小组内说一说。(孩子交流时可以走到孩子身边倾听孩子的想法,为下面孩子汇报时做铺垫)

小组代表汇报:学生可能会说出

(1) 数字:学生读数并说出尺子上的 0 表示的意义

(2) 刻度:尺子上一个一个的小道,长短不一的线叫做刻度

(3) 厘米:cm 是长度单位,学生均在尺子上找

如果说不出来可以追问:这表示什么?(如问:这一大格是多少?一大格里有多少小格)

2. 活动二:认识 1cm

(1) 寻找 1cm:在尺子上寻找 1cm 的实际表示,让学生用手比一比

(2) 木棒感受:学生感受 1cm 的木棒,再一次加深印象

(3) 学生闭上眼睛,再次感受 1cm 有多长,建立 1cm 的表象

(4) 再找一找还有 1cm 吗?在尺子上除了 0~1 是 1cm,还有其他 1cm 吗?

(5) 生活中的 1cm: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的长度或厚度约为 1cm?

例如:书的厚度,食指的宽度(学生会指出很多身边近似 1cm 的物体,对学生提出表扬,善于观察的孩子是值得表扬的)

3. 活动三:认识几厘米

(1) 辩论几厘米:寻找直尺中的 2cm,3cm,怎么找?

(2) 研究几厘米:数格子,一个线段包含了几个 1 厘米,就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至关重要的,是学生认识 1cm 和建立 1cm 表象最重要的阶段,学生对 1cm 的认识从此开始,因此本环节设置了很多关于学生认识和感受 1cm 的环节,再多次感受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量感,为之后以 1cm 为基础进行后续的测量奠定基础。

(三) 合作交流,学会测量

1. 活动四:量一量 —— 判断测量方法

(1) 看图观察几种不同的方法,测量结果是否正确(为什么有不同的测量方法?这些测量方法有什么异同?

学生在分析测量结果和测量方法的过程中,感受方法的多样性,但是测量结果只有一个。

(2) 0 起点和非 0 起点,注意:均可数格子(让学生感受几厘米就是几个 1cm 构成的)

2. 活动五:估一估

估一估老师发的卡片长度是多少?用 1cm 来估计,学生会有不一样的估计结果

3. 活动六:量一量 —— 自己独立测量

学生独立测量卡片的长度;

小组交流测量方法;

(汇报方法;1,对准 0 刻度的,2,对准刻度 1 或者其它的)

小结强调:通常情况下,测量物体长度时,要把一端对准尺子 0 刻度。如果是对准其它刻度时要注意数出起点到终点有几个 1 厘米,就是几厘米。

4. 活动七:画一画

(1) 画 4cm 长的线,教师在黑板上进行示范(1. 将尺子放平 2. 找到起点,如果从 0 开始,沿着尺子画线,画 4cm 长的线终点就到 4cm,停止 3. 在旁边标注 4cm)

(2) 提供两种尺子:0 刻度和非 0 刻度

请两位同学用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画线的过程,让学生再次感受断尺也可以画线。

设计意图:本环节学生在经历了判断测量方法、估一估、量一量的过程,真正的掌握测量的知识,并能为后续的画线做好铺垫,每一个环节的设置都是在提升学生的量感。

(四) 拓展延伸,活用知识

活动七:画一画

画 4cm 长的线,教师在黑板上进行示范(1. 将尺子放平 2. 找到起点,如果从 0 开始,沿着尺子画线,画 4cm 长的线终点就到 4cm,停止 3. 在旁边标注 4cm)

提供两种尺子:0 刻度和非 0 刻度

请两位同学用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画线的过程,让学生再次感受断尺也可以画线。

透彻理解断尺:知道如何在断尺上画线的长

设计意图:画一画的环节不仅帮助学生理解画线、并帮助学生知道断尺画线的方法,真正理解和掌握断尺。

七、 课堂练习

(一) 根据石头的摆放位置读数

总结出不管石头怎么摆放,尺子都要对准才能测量

(二) 计算多个物体堆在一起的高度

根据桥的高度来计算三种方式下是否能通过

八、 课堂小结,唤起期待

这节课学习了厘米,知道了 1 厘米有多长,还知道了 1 厘米和几厘米之间的关系,最后会用尺子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同时在学习过程中知道了有困难要通过智慧解决问题。

九、 板书设计

课桌有多长

统一工具:尺子

认一认:(0 刻度)、 厘米(cm)

量一量:起点、终点

画一画:4cm 线段

团队磨课图片:

我们团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发表自己的看法,思维碰撞、不断交流,不断总结和反思,在更加深入讨论的过程中将量感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在课程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能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团队合作体现出对教学设计的重视,对各个环节的重视,我们团队将注重每个细节的处理,不断磨练和反思,将每个细微之处都处理的恰到好处。

团队合作是宝贵的精神,也是在大赛中集合所有人智慧的方式,将每个人的优点和长处集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们也会预设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

二稿反思:

《课桌有多长》是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测量” 的第二课时,主要学习内容是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本节课我通过 “认一认”、“量一量”、“画一画” 等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经历与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会测量的方法以及画的方法。

本节课,我们团队比较满意的地方如下:

1. 着重让学生经历如何由简单的自定工具进行测量,过渡到使用 “尺子” 进行测量,从而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量感。

2. 联系实际,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基础,引导学生通过 “认一认”、“估一估”、“量一量”、“画一画” 等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从无形到有形,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利用小木棍深刻感受 1cm 到底有多长,学会测量的方法,发展学生的量感。

3. 关注学生自主、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真正达到了新课程标准下对新型课堂的要求,达到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改进了第一次教学中出现的很多不足,比如在展示认识厘米尺的时候节奏放慢,观察 1 厘米和比量 1 厘米的活动充分落实,让学生对 1 厘米形成准确的概念;在教学时,让学生先看一看厘米尺并观察有什么发现,1 厘米有多长,再用手指去多次比量,在操作中充分认识 1 厘米;加深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加强学习活动中和活动后的追问和反馈,让活动充分落实,充分培养学生的量感。

本节课还有一些不足:

1. 在材料方面,为学生准备的是塑料密封袋,放在桌子中央,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导致部分学生无法专心听课。

2. 在课程导入中,学生对于教师所讲述的测量正对的桌子边的长度无法真正理解,所以下次上课应注意语言表述,帮助学生快速找到测量的是哪条边。

3. 在找一找生活中的 1 厘米物体时,学生遇到了比较大的困难,大多数学生不能凭借回忆和想象找到准确的物体。

4. 学生对于几厘米的知识讲解还是比较清晰的,但是对于几个 1cm 就是几厘米的概括还是不到位,希望下节课能够更好的引导他们。

教案二稿:

课桌有多长

一、 教材分析

《课桌有多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 6 单元《测量》的内容。本单元的内容在全册教材中为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空间概念,以他们的观察、操作活动拉近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体会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本节课是学生在测量中从厘米的概念引发理解,包括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么测量和如何记录等知识,建立起自最初的长度单位 —— 厘米,使学生能估计出一定的长度,不断明确过程。

二、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但对尺子已有初步的认识,已初步知道尺子可以用来画直线,也有部分学生知道尺子可以用来画直直的线,也有部分学生知道尺子可以测量长度,但 1 厘米多长还不清楚,没有形成表象。

三、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认识长度单位 —— 厘米(cm);知道 1cm 有多长,清楚 1cm 和几厘米的关系,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

2. 过程与方法: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活动中讨论,发展数学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厘米,会用刻度尺测物体长度。

难点:让学生深刻理解长度单位 “厘米”,建立量感。

五、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尺子、小木棒、小卡片

六、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展示淘气和笑笑遇到的问题,追问:同样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

小结:因为测量工具不同,所以测量结果不同,引出统一的标准作为长度单位,有统一的工具进行测量 —— 尺子。

(二) 自主探究,认识尺子

1. 活动一:认一认

师:请同学们拿出尺子,先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然后把你的发现小组内说一说。(孩子交流时可以走到孩子身边倾听孩子的想法,为下面孩子汇报时做铺垫)

小组代表汇报:学生可能会说出

(1) 数字:学生读数并说出尺子上的 0 表示的意义

(2) 刻度:尺子上一个一个的小道,长短不一的线叫做刻度

(3) 厘米:cm 是长度单位,学生均在尺子上找

如果说不出来可以追问:这表示什么?(如问:这一大格是多少?一大格里有多少小格)

2. 活动二:认识 1cm

(1) 寻找 1cm:在尺子上寻找 1cm 的实际表示,让学生用手比一比

(2) 木棒感受:学生感受 1cm 的木棒,再一次加深印象

(3) 再找一找还有 1cm 吗?在尺子上除了 0~1 是 1cm,还有其他 1cm 吗?

(4) 生活中的 1cm: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的长度或厚度约为 1cm?

例如:书的厚度,食指的宽度

3. 活动三:认识几厘米

(1) 辩论几厘米:寻找直尺中的 2cm,3cm,怎么找?

(2) 研究几厘米:数格子,一个线段包含了几个 1 厘米,就是几厘米。

(三) 合作交流,学会测量

1. 活动四:估一估

估一估老师发的卡片长度是多少?用 1cm 来估计

2. 活动五:量一量

学生独立测量卡片的长度;

小组交流测量方法;

(汇报方法;1,对准 0 刻度的,2,对准刻度 1 或者其它的)

小结强调:通常情况下,测量物体长度时,要把一端对准尺子 0 刻度。如 果是对准其它刻度时要注意数出起点到终点有几个 1 厘米,就是几厘米。

3. 活动六:量一量,画一画

(1) 看图观察几种不同的方法,测量结果是否正确(为什么有不同的测量方法?这些测量方法有什么异同?引出智慧老人的话,用 0 作为起点比较方便)

(2) 0 起点和非 0 起点,注意:均可数格子

4. 活动七:画一画

(1) 画 4cm 长的线

(2) 提供两种尺子:0 刻度和非 0 刻度

(四) 拓展延伸,活用知识

1. 活动八:透彻理解断尺

如何在断尺上画线的长

2. 量出物体多长并进行读数

3. 计算多个物体堆在一起的高度

七、 课堂小结,唤起期待

这节课学习了厘米,知道了 1 厘米有多长,还知道了 1 厘米和几厘米之间的关系,最后会用尺子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同时在学习过程中知道了有困难要通过智慧解决问题。

八、 板书设计

课桌有多长

统一工具:尺子

认一认:厘米(cm)、(0 刻度)

量一量:起点、终点

画一画:4cm 线段

一稿反思:

《课桌有多长》是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测量” 的第二课时,主要学习内容是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本节课我通过 “认一认”、“量一量”、“画一画” 等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经历与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会测量的方法以及画的方法。 本节课,我们团队比较满意的地方如下:

1. 着重让学生经历如何由简单的自定工具进行测量,过渡到使用 “尺子” 进行测量,从而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量感。

2. 联系实际,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基础,引导学生通过 “认一认”、“估一估”、“量一量”、“画一画” 等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从无形到有形,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利用小木棍深刻感受 1cm 到底有多长,学会测量的方法,发展学生的量感。

3. 关注学生自主、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真正达到了新课程标准下对新型课堂的要求,达到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本课教学中出现了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在展示认识厘米尺的时候节奏太快,观察 1 厘米和比量 1 厘米的活动没有充分落实,导致学生对 1 厘米没有形成准确的概念;在找一找生活中的 1 厘米物体时,学生遇到了比较大的困难,大多数学生不能凭借回忆和想象找到准确的物体;整节课下来,老师的发言比较多。 再教学时,我们准备放缓认识厘米尺的速度,让学生先看一看厘米尺并观察有什么发现,1 厘米有多长,再用手指去多次比量,在操作中充分认识 1 厘米;为学生准备生活中长度大约 1 厘米的物体,加深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加强学习活动中和活动后的追问和反馈,让活动充分落实,充分培养学生的量感。

学生根据已有量感选择不同标准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时,很有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这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量感,突出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习知识,不仅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量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充分感知。让学生在区别中建立量感,在体验中丰富量感,在内化中提升量感。

重视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从任意(不规则)图形入手,通过看、描、量、数等系列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直观地去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使学生在观察和动手操作中掌握了知识,经历了 “做数学” 的过程,落实了学生的数学素养,有效地促进了学生 “量感” 的建立与培养。“做前思”“做中学”“做后悟” 是师生共同探究课堂中核心问题的三部曲,其目标是在问题驱动的引领下,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经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展示分享的过程,从而达到个体的思考充分打开,集体的智慧共享共进的目标。教师做到了。

“量” 起源于 “量”,在实际生活中用测量培养学生的 “量感”,进一步明确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李老师让学生经历了比、想、找、画、移,建立了厘米的概念,在逐步的探究中掌握了用尺子测量的方法,比较准确的描述 1 厘米有多长,使学生快乐学习,形式数感。

通过 “比、看、想、估、测” 等活动,直观感受厘米的实际意义,在测量过程中,设计了从 0 刻度开始和不从 0 刻度开始的测量,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了厘米的概念。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对测量单位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厘米,并通过学生自主的测量活动,逐渐建立厘米的感念。

在本节课中,教师设计多样化活动设计使课堂富有趣味性,让学生层次化体验,不断丰富学生的量感。 (1)在直观中建立量感(2)在体验中丰富量感 培养了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使感量的培养 “具体化” 可行化。

操作课最难的一个问题就是秩序的整理调控和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一旦将这两样完美结合,那学生在一节课中的收获一定是非常大的,本节课中教师的设计大大的提升的学生的参与成度和积极性,从学生心里和认知发展出发积极调动,学生情绪也不断高涨,教师有的放矢,学生游刃有余。

“量” 起源于 “量”,在实际生活中用测量培养学生的 “量感”,进一步明确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李老师让学生经历了比、想、找、画、移,建立了厘米的概念,在逐步的探究中掌握了用尺子测量的方法,比较准确的描述 1 厘米有多长,使学生快乐学习,形式数感。

操作活动拉近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从有别于数的另一个角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课桌有多长》则是学生在测量中首先从厘米引发的对测量的理解。

老师让学生从丰富的测量活动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学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以及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借助问题培养 “量感”,通过测量培养 “量感”,通过自主探究培养 “量感”,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经历由量变到质变的逐渐积累的过程,从而逐渐将生活 “量感” 转变为数学 “量感”。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 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像。所以,我觉得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本节课中老师注重开展自主学习,供给充分的探索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构成与发展的过程”. 教师摒弃了 “师生问答” 的传统教学模式,组织、引导、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并让学生上台展示。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发扬了学生的个性,给学生供给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经过操作、观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由单一被动式理解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转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解决问题的本事,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群体的进取性。

厘米是长度单位大家族中的一员。日常用的公制长度单位有: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公里) 等;市制长度单位有:分、寸、) 厘米尺、丈、里等;其他国家还有各自的长度单位,如英国的英尺 (呎)、英寸 (吋) 等;海上的海里;天文界用的长度单位有:光年、秒差距、天文单位等;微观世界里的分子用的长度单位有纳米等;原子结构空间的长度单位用埃。长度单位不只以上所述这么飞量出它的长多,还有很多很多有 10 进制的,有 100 进制的,也有 1000 进制的。不同的长度单位,适用于不同的度量范围。 这个内容的设计对学生增长见识有很大的帮助!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 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像。所以,我觉得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86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86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9ms · UTC 09:18 · PVG 17:18 · LAX 02:18 · JFK 05:18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