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hanyang900109  ›  全部回复
回复总数  27

本节课的导入环节,老师用自己的成长变化引入时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体会到了时间的流逝。在蚂蚁活动爬树干的游戏也设计的很好,不但引出了计时工具产生的必要性,了解分针与秒针的运动关系,还知道了 1 分 = 60 秒,时间单位间的关系,培养了学生量感。

1 千米是比较长的长度单位,学生不容易直接观察或想象出它的实际长度,对于千米这个单位的建立必须要建立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而老师的前置体验任务:观看微课和体验一千米活动,为这节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节课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从认一认到游戏活动再到分一分活动,不断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后面购物活动让学生去用钱,增加了学生对人民币之间的转化理解,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浅入深。

本节课用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初步认识人民币,学会辨认人民币的方法,并渗透爱护人民币的思想。印象最深刻的是模拟购物的活动,不仅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会正确使用人民币,体会不同面值人民币的换算,更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本节课导入很生动、新颖,运用 3.0 微课激发学生探索图形知识的兴趣,强化学生圆柱的概念。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重视动手操作,通过圆柱与长方体的 “类比”,让学生经历 “猜想与验证” 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发展学生量感。

这节课老师对蛋糕和饮料的选材,第一非常贴近生活,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第二为学生对于圆柱体积建立初步表象,将量与具体实物相结合。对于故事《农夫与驴》的引用更是印象深刻,让学生进一步的感知数学应用于、服务于生活。

贾老师在课前对于不同教材的对比和分析,对于量感概念、如何发展学生量感策略进行了深度研究,这些充足的准备都为这节课教学提供了基础与思路,更把它们运用到了教学中,值得我们学习。这节课包含了三个环节:环节一在初步认识体积单位时,引导学生感知了单位产生的必要性。环节二创设体积单位,让学生感知了统一单位的制定。环节三让学生实际操作,建立单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进一步的感知单位的大小,提升空间观念。

本节课有两个地方让我印象深刻:1、老师提供了石头、橘子、弹珠等多种素材,既联系了生活,又让学生感悟测量不同物体体积应根据物体特征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与方法。2、让学生经历了估、探、论的三大过程,层层递进,逐步培养学生量感。

本节课中,老师知道体积的大小不容易被感知的,在导入环节专门设计了:测量一条线到以 1 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测量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来启发学生使用小正方体测量长方形的体积,由线段长度度量到面积度量,最后引发学生对长方体体积的度量探索,真正的抓住了度量的核心与本质,从度量思想出发逐步发展学生的量感。

本节课是以问题串的形式层层铺开,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多维活动移一移、摆一摆、算一算等方法探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经历估面积、验证面积、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加深对面积公式的理解,逐步发展学生量感。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重视了学生的实际的操作活动,设计了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的活动,让学生经历认识面积、比较面积的过程,从面积表象的建立到面积大小的比较,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面积的含义,也在实际操作、感知中提升对量感的体验。

《长方形的面积》是研究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起点,很多时候我们常常是直接教给学生计算的方法,忽略了让学生参与公式形成的过程,这节课老师设计的十分巧妙,真正的让学生参与了公式产生的过程,体悟了从量到算的过程。第一个环节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活直接测量的基础,并让学生产生面积单位,为后面的学生做好铺垫,打通了知识的前后联系;而学生对于合适面积单位的选择,也是培养学生量感的过程。第二个环节用面积单位测量面积,让学生在测量中真正的体会到了:面积的计算就是看物体含有多少个面积单位,并未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测量和计算也奠定了基础,体会了面积测量与计算的一般方法。第三环节的从线到面,真正的体会了从量到算的过程。真正的培养了学生关于面积量感的知识体系。

《什么是周长》是一节概念课,最重要的是要理解周长的本质是长度。在这节课中,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师设计了一个用 40 厘米铁丝围成图形的活动,这个活动不仅让学生感悟了周长相同的图形有很多,还可以感悟到大小不同的图形周长也可能相等,便于以后区别面积与周长的不同,其实就是去感悟周长的本质是线的长度。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做到了四重视。重视估计对量感培养的重要性,每一次测量前都会引导学生先估测;重视实际操作,老师设计了量一量、指一指、找一找等活动,有利于学生建立 1 分米与 1 毫米的量感;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重视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习 1 毫米让我印象深刻。老师设计了量一量铅笔的长度让学生有学习新长度单位的必要,让学习毫米这个单位变得自然又必要。再设计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找一找、估一估等多维分层直观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 1 毫米,建立 1 毫米的表象和量感,并与生活中的实物联系,真正的做到了对一个单位的夯实。

这节课有两个地方让我印象深刻:1、在第一环节中老师提出了 “如果让你从数学的角度描述这两个面的关系” 这个问题,除了让学生体会面有大有小,其实关键是让学生体会面的本质是 “大小”。2、在比面积环节,第一稿的三个图形是有数据的,第二稿没有数据,第二稿更能让学生先观察比较,当大小差不多时,激发学生想办法,从面大小过渡到数量大小。

量感就是视觉或触觉对各种物体的规模、程度、速度等方面的感觉,对于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松紧等量态的感性认识。量感的建立与培养,一定要重视操作。周长的教学时概念教学,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在教学中老师设计了走、描、量等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和大小。

这节课中老师设计了估一估的环节,培养了学生的估测能力,又通过量一量、猜一猜、画一画、找一找等丰富活动,帮助学生建立 1 分米和 1 毫米的表象。在整个教学中不仅重视操作,还重视知识的前后联系,重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设计了四大环节,在第二环节中设计了三个活动,活动二和活动三通过 “1 分钟能做什么” 的核心问题,让学生用拍皮球、写名字、数心跳等实际活动,体会 1 秒的累加,建立 1 分钟的表象和感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量感。在巩固应用中还渗透了珍惜时间的观念。

老师在第三个教学环节设计了体验 1 秒、体验几秒、体验 1 分的三个活动环节。在体验 1 秒时,用拍手、数数、点头等多种方式调动身体感官去体验 1 秒,建立 1 秒的表象;在体验几秒和 1 分时,在这个过程以 1 秒作为时间单位去估计,通过不断的对比、调整,提高学生对秒的估测能力,增强量感。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200 人在线   最高记录 200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0ms · UTC 10:50 · PVG 18:50 · LAX 03:50 · JFK 06:50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