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Yp13550086058  ›  全部回复
回复总数  20

李老师,在设计教学之前,对活动主题量感的解读是很好的学习题材,也将量感的意义与课堂相结合,让培养学生的量感更加落地。同时对课标以及新世纪小学数学 3.0 微课进行了研究,所以感觉这一节课的学习背景是相当丰富的。

张老师《课桌有多长》一课中,用一个趣味故事引入,这个环节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体会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接下来就引出单位:厘米。在接下来的教学设计中,用小棒量一量,再到第四个环节,认识直尺,感觉课堂大部分时间都在认识测量工具 —— 直尺。

常老师在《圆的面积》这一课的设计中充分的让学生经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在操作与想象中逐步培养学生的量感。整个情境从开课到结束一直贯穿,但个人感觉这样的情景有一点脱离现实,不太符合六年级孩子的年龄特征。

丁老师的教学设计中非常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以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真实的去体验,体会,去感觉。但是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感觉对教材第四个小绿点:数一数下面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厘米?这个环节处理稍微薄弱了一些。个人觉得这一环节其实可以发展学生的量感。

王老师的《什么是周长》一课中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孩子多种感官参与到教学中,让学生在摸一摸,描一描中,真实的感受周长,体验周长,这样的感受和体验,促进了学生量感的发展。同时在数一数,巩固周长概念含义的教学设计中,很欣赏的是王老师首先让学生明确了周长的概念,图形的单位和测量的方法以后再去完成,让学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给学生搭好了脚手架,这样也可以很好的让孩子理性的去思考。

张老师的《一米有多长》这一课中,对度量和量感都有很深刻的体现,同时课堂引入中环很注重学生的旧知,复习引入结构化的去思考问题,同时也尊重了孩子的认知。

张老师的《什么是周长》一课中,对量感的理解以及量感在本课中的落实和发展解释的非常好,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内容。同时一开课就准备了非常多的树叶图片,形状不一样,直观的让学生从视觉上就有了一个很强的冲击。

谭静老师的《圆的面积(一)》一课中设计得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环节非常有意思,披萨的尺寸,孩子们也很表象的数字叠加引起了争议,并且产生了思考。带着这个问题:你知道他们为什么笑吗?谁的笑更智慧呢?继续看接下来的教学设计,可惜没有找到答案,感觉有点遗憾,用了一个非常吸引人的问题引入,可是最后却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徐旭老师的《长方形周长》一个用绘本来引入新课,是一个特别新颖,也特别适合二年级孩子的年龄特征,可能也很有趣,但是除此以外,接下来的教学设计感觉就有点抽象,中间的过渡可能是因为对绘本内容的不清楚,所以感觉过度有点生硬。

《长方形的周长》这一课设计非常的有层次,让学生用小棒来摆长方形周长的这一个活动设计的很巧妙,学生在摆的过程中也是在感受把周长转换成某个以小棒为标准的数量叠加,同时,在摆的过程中,也在感受两条长的重复和两条宽的重复,是理解公式的一个重要经验积累。

《圆的面积一》这节课对在学情的分析和量感的理解方面很深刻。但教学设计的细节方面可能是一稿的原因有一些粗略,尤其是在教法学法中,还没有体现出来。期待二稿。

张渝老师《什么是周长》这一课,设计了创设多维的体验活动:看、摸、描、走、围、量、拼,让学生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感悟、应用,丰富多重周长表象的体验和积累,深化量感的持续发展。尤其是走、围、拼这样的活动,发展学生空间感。

王蓝婕老师的《长方形周长》一课,设计了很多的学生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以此发展学生的量感值得学习。但是有一点没有看明白,就是探索学习,构建新知环节,老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到底谁的周长更长呢?可是在这之前并没有设计谁和谁做比较呀。

对量感的解读与思考非常的深入,尤其是量感分为 “生活量感” 和 “数学量感” 并解释,让我觉得受益匪浅。为学生设计了指一指、描一描、认一认、说一说这些活动,让学生积累了足够的活动经验后经验,以后再让学生量一量,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 “量”,从而发展学生的量感。

冯靖老师的《课桌有多长》一课对学情分析的很准确,孩子对描述物体长度的特征并不是零基础,是有生活经验的。同时,让孩子用手比一比,在身边找一找一厘米,再过渡到认识直尺,充分的尊重孩子的认知过程,同时,也让孩子感受到了身边的数学,对于学生量感的发展有实际的意义。

本节课围绕量感的设计富有层次感,逐步的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应用:比出 — 做出 — 看出 — 想出 — 估出的环节设计,让整节的结构清晰有层次。同时从钟悦老师的教学设计中看出,对度量的认识也十分深刻。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做的前测,非常的具有时效性。丰富的学具准备也让学生有了多种感官的参与,活动设计的非常丰富,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去发展学生的量感。学习了!

本节课《教室有多长》中的情境引入环节感觉比较生硬,彩带和教室的长之间的关系并没有交代清楚,按照布置教室的实际经验来讲,不应该是考虑教室周长吗? 另外在第三个环节活动总结与反思中 —— 学生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结果不同。这里边的设计意图要达到使学生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整个的设计要达到这样的意图,感觉有些欠缺,能不能设计一个问题?就是关于教室的长,有人说是 35,有人说是 42,有人说是 41,有人说是 5,明明都是量的一个教室的长度,这结果五花八门的,怎么回事?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达到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呢?

黄放老师设计的《时间表》一课,通过这节课对量感的解读,让人佩服。整节课对量感的理解很深刻,是一个解读深刻的学习内容。并且整节课的设计是围绕着丰富感知,建立应用意识,提升直观判断去发展学生的量感。主题很突出。并且本节课是一节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教学目标中确定了能独立制作自己的时间表,是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并运用到生活的具体表现。

《圆的面积》这节课设计了非常多的数学主题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中通过实际操作去积累丰富的学习体验,用这样的亲身体验去促进学习逐步形成量感的方式很值得学习。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去探究圆的面积,同时,选择适合六年级学生学龄特点的任务驱动、自主探究方式,让学生在不断由粗糙到精准的过程中去发展学生的量感。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大胆,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想象空间,值得学习。

《一米有多长》这节课从度量的本质去设计课程,并发展学生量感,在实际操作中,构建数量关系的模型,并对数量关系的模型进行优化,结合实际生活发展的更好的提升对数感和量感的关系建立。有一点自己的想法就是让全体学生想象拉出一米的彩带,如果换成让每一位学生准备一米长的彩带,让他们有一个具体的标准,对发展学生的量感会不会建立的印象更为准确?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7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7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34ms · UTC 07:28 · PVG 15:28 · LAX 00:28 · JFK 03:28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