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2958281

522958281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1183 号会员,加入于 2020-11-16 05:22:38 +08:00
10 G 0 S 0 B
522958281 的最新回复

本节课教学中,李老师创设了多样性的学习情境,游戏及观看动画等活动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添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与生活化。教师注重表达能力训练,引导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完整地回答数学问题 ,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情景式教学模式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导入简洁,教学环节层层递进。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比的认识;在探究新知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体会比的必要性,理解比的意义,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尤其是比的各部分名称的学习,教师运用自学指导的两个问题引领学生自学课本 69 页认一认部分,完成活动单自主学习部分 —— 相信学生,放的有法!

本节课,学生在课前使用导学单和微课资源,通过操作、观察、猜测、验证、结论等过程,已经知道了 3 的倍数的特征,也掌握了判断一个数是否为 3 的倍数的方法;在课初,通过教师的问题引领,进行自学汇报,达到了巩固知识和技能的目的;课上,通过学生借助摆小棒、观看动画,直观理解了 3 的倍数特征中蕴含的数学原理...... 这节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有效落实了数学核心素养。

本课教学中,老师以 “探究 —— 归纳 —— 应用” 为主线,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总结发现规律,明确并掌握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探索圆柱侧面积算法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迁移类推,学生把曲面转化成平面,开展一系列的推理活动,培养其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及应用能力。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课初播放微课 3.0 视频(三个形状不同的三角形争论不休视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看题质疑,明确学习任务。带着对课题的种种疑问展开学习,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三、重探究,验证方法多样化。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通过量一量、摆一摆、拼一拼等活动,使学生经历 “探究三角形内角和全过程”,归纳概括三角形内角和等于 180°,验证方法多样化,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了 “转化” 数学思想。

一、几处微课资源的使用,淡化了教学难点,充分起到了辅助教学的作用。 二、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折一折,涂一涂,在独立探索中理解体会了分数的意义,在交流汇报中逐步形成分数意义概念的归纳,符合知识的构建过程。

李老师的教学设计突出亮点如下:一、注重情景创设,让学生感受数学的 “生活” 味儿,从始至终 “烙饼” 问题随着问题的递进,一直贯穿于生活情景中。通过 这些情境的创设,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蕴含在生活中,它来源于生 活,又服务于生活。领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二、关注学生认知,让学生感知数学的 “学科” 味与 “科学” 味儿。李老师老师注意了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亲身体验烙饼最优化的过程,然后通过观察、猜想、比较、分析得出烙饼张数与所用时间的关系,烙饼的 张数不同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这样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由特殊到一般 的规律,而且教学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本课教学中,微课的使用在极大程度上支持了翻转课堂的进行。课前的观看自学,提高了课堂效率,节省了课堂时间更多的应用于交流与互动。课中的微课节选,演示某一类问题的解决步骤,或者提供分步指导,确保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真正理解与掌握。

本课设计,实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人、引导者。探究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从画面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呈现算法多样化,将口算算理与竖式计算的过程对比、加深算理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已有知识经验,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课前进行线上自学,每位同学在网上观看新世纪小学数学 3.0 微课,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时《确定位置》,观看后完成《蓄力题单》 《确定位置》蓄力题单 一起来做游戏 ——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有效使用,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自学意识与能力,为课上必要的的新知探究活动开辟了充分的时间。与生活相联系的情景问题,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感受确定物体位置的多种方式、方法,并能比较灵活的运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使学生感受现实生活中确定位置的重要性、必要性。

本节课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通过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串,丰富了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教师对 “整体 1” 的教学设计由浅入深,使学生体会到了分数的相对性,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理解分数时,教师重点拓展了分数相对性的内容,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体会分数的相对性。分数相对性就是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感受一个分数对应的不同的 “整体”,分数所对应的部分的大小或具体数量的多少是不一样的。分数相对性的理解对后续学习中分数的大小比较和解决与分数有关的实际问题都有帮助。

“平形四边行的面积” 是小学阶段 “图形与几何” 教学中渗透转换思想的开始。郑老师课初对课前学习微课的检测,使学生在经历了动手操作和分享交流,促进有效地理解公式,为更灵活地运用公式提供保障。通过 “特别的任务”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进阶式的习题有效的巩固知识。在小组交流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任老师的教学设计​,注重引导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在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中积累活动经验,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在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中提高解决应用题的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学生亲历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张老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以形象的活动材料、富有趣味化的活动形式,为学生创设了独立思考、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本节课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情境教学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使学生掌握搭配的知识,让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搭配的方法,培养孩子有序思考的能力,发展多角度思维,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比较准确的数学方法去解决生活中搭配问题。

于老师的教学设计实现了 “学为中心”!一、课初的情境创设,重视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意识。二、探究新知,建立模型。小组合作学习,任务明确。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验证得出结论,完整实现建模。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习题的设计,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原则进行了,同时德育教育的渗透,实现了双赢。四、总结提升,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1. 课前复习,理清脉络。课前任务单,使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系统复习了知识点。课上小组交流,有效解决个体的困惑。2. 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在必要处。从问题的提出,到学生讨论、交流汇报,总结梳理,逐步建构了知识模型。3. 多层联系,巩固检验。多层次梯度式练习,加强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加强了几何推理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4. 总结归纳,深度质疑。课尾的总结质疑及时、有效引导学生梳理所学所获。这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一节高效课堂!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9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9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3ms · UTC 07:42 · PVG 15:42 · LAX 00:42 · JFK 03:42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