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韩兆红  ›  全部回复
回复总数  21

学生在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后,通过不同测量工具和方法建立了周长的表象,加深了对周长的认识,在亲身实践中逐步建立对量的敏感。

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能够自己估计出一定的长度,经历由知到识、不断明确的过程,从而发展学生的量感。

综合采用情境教学、小组合作、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践操作中去经历发现问题 — 解决问题 — 形成方法的过程,实现从观察到想象,从外部刺激到内部建构,建立 1 厘米长的表象。

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学习新知,让孩子们亲自体会和感知 1 米有多长。课上得很精彩,活动丰富、注重示范作用,同时也注重引导学生操作、验证.

在比较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一方面,加深对这些方法的理解;另一方面,了解这些方法的异同,体会哪种方法计算起来更方便简洁,为下面总结方法奠定基础。

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量感体验,真正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必然联系,能够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快乐

量感的持续发展需要思维去内化,通过思维的参与,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 识,从而建立时间量的清晰概念。

时间量感的建立需要经历实践活动,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而逐渐建立。因此以时间表为载体,设计了贴合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时间量感。

将数学和生活实际密切联系。通过多样化的形式促进学生量感的形成。量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充分感知。

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能估计物生活中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提高学生的量态感觉;在四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敢于表达、勇于质疑的学习品质。

教师鼓励学生根据长、正方形自身的特征大胆尝试用多种方式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实现学生在原有 “量感” 的认知基础上,进一步 “感知量感”、“体验量感”、在知识内化的过程中 “提升量感”。

量感的培养不可传递,只有让孩子亲自去体验尝试,只有经历了才能记住了,只有探究了,才能明白了。学习的乐趣就在寻找的路上。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引领学生经历物体的量的意义的学习建构,努力将 “量感” 培养植入数学教学之中,让学生体验 “物体的量”,形成学生对物体的量的切身感受,促进学生 “量感” 。

老师注重基于儿童视角下的思维力发展学生量感的培养发展,通过大量的体验活动,在观察中建立量量感,在比较中发展量感,在推理中提升量感。

“量” 源于量,在度量知识学习中,需要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自主动手测量操作活动,通过具体测量体验活动积累对计量单位的丰富感知。同时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量感。

本节课让学生置身现实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感知周长的实际意义;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体验量的变化,在 “思考” 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在 “估” 中感悟量感的提升。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并充分给足了学生动手、观察、交流、合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的主动权。

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而平行四边形的边是线段组成的,本节课采用了一种转化的思想, “化曲为直”“化圆为方”,在探究中学习。

本节课教师设计了丰富的课堂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索圆面积的计算公式,领悟圆面积的本质,主动选择总结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最后设计 “验证” 的过程,让学生再次理解和巩固面积单位的本质。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节课走一条适合学生学习的路径: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起点,依托学生熟悉的学习材料,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清 “周长”、描出 “周长”,从而明白 “周长” 的意义,掌握概念的本质,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200 人在线   最高记录 200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0ms · UTC 20:02 · PVG 04:02 · LAX 13:02 · JFK 16:02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