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congshuang  ›  全部回复
回复总数  16

通过与生活实际的紧密结合来学习长方形的面积,杨老师为同学们提供验证的机会,测量书桌的面积、教室地面的面积,丰富的例证能够让同学们更加相信这一方法的普适性,更深层的体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实质。教师利用有趣的绘本,进行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课题。

从谜语导入到每一次的动手操作活动都体现了纪老师的用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激活学生测量的经验和方法,唤醒认知,借助测量过的,结合对厘米的认识,认识了分米和毫米,循序善诱,又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体会分米和毫米的意义,真的是值得我学习和借鉴。

直观形象的令学生体会到物体的体积与长宽高都有关,用一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不同的长方体,引导学生初步感受长方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进一步猜想长方体体积公式,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的去感知观察,发现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小正方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从而顺利的验证得出,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让学生在发现验证解释中体会数学探究知识。

周老师设计的本节课中通过让孩子从模拟购物体验的情境中从感性到理性的分析,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得不同层次的孩子都能得到很好的数学方面的发展和思考。从抽象到具体,学生不仅感兴趣,还保证了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本节课结合现实中我们常用的情境引入,难点在于 12 时计时法和 24 时计时法的转换,何老师通过多种方法让孩子在自己数一数,画一画的基础上不断探索转换的方法,为学习经过时间的知识打下了好的基础。

付老师这节课从度量的本质出发,让学生经历由度量长度到面积再到体积的探索,在度量中逐步让学生感受到长方体的体积可以看作是体积单位的叠加,此设计由线到面,由面到体,层层推进,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有效的发展了学生的 “量感”。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方向。

“量起源于量” 想达成 “量感” 的领悟,却不好量。曾思老师的设计中有很多让我眼前一亮的片段,如教学过程中的老师追问。如在追问增加的水的体积与石块的体积有什么关系?意在让学生思考,学生比较熟悉的 “投水测物” 操作的本质是什么?有些学生对实验的过程及操作并不陌生,但是这样实施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可能表达的并不十分清楚。

本节课我认为应该加入一些典型题的展示来更突出面积和周长的区别,因为作为一线教师能很深刻的感觉到孩子们对周长和面积的混淆问题,通过一些典型易错的误区题让孩子更进一步的理解他们之间的区别更好。

之前的教学活动中也听过很多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认为郝老师的这节课设计最新颖之处就在报纸的拼接上,很生动形象的展示出一平方米的大小,对孩子理解 1 平方厘米和 1 平方分米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在实践教学的探索中发现孩子们对克千克吨的概念非常模糊,也就说明如何设计本节课能对学生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呢?看了罗老师的课我有很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在日后的教学中学习到了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量感的培养很重要,通过亲身经历称 掂 估的过程一步一步的加深孩子脑海中对克和千克的认识,更对日后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有很深刻的影响。

本节课的设计对我这个一线教师来说也是一种借鉴,日后在教学本课时就可以像柴老师这样的设计环节进行,圆本身作为小学阶段曲线图形的一个特殊的存在,无论是在内容和方法上都是学习的一次质的飞跃,教师抓住这种挑战,层层深入带领孩子们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对转化思维的培养。

本节课是基于认识了较小的长度单位之后认识更大的长度单位 —— 千米,这个长度单位对于学生是一个难点,因为距离比较长离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比较远,孙老师通过逐层深入带孩子感知 10 米,100 米,1000 米,可以在课前让孩子亲身去体验走 1000 米大概需要多久的这样的实践活动亲身体会 1 千米的长度,这样孩子会有个更深刻的印象,也能加强与孩子的互动。

马老师长方形面积这节课,不应该仅仅是对于平方厘米这个单位在长方形面积公式测量中的应用和感悟,而应该引入更多的面积单位。量感重在体验,在多次体验的过程中感受到长方形面积公式长 × 宽和面积单位数量间的关系,促进不同面积单位的量感的建立。

由于自己也是一线教师,经历过同样的课程设计,看到吴老师的这节课,也让我再次的去深思这节课的课后反思。厘米作为长度单位最先认识和了解的一个角色,对孩子们的意义非常重大,吴老师设计巧妙的环节来突破学生对抽象的 1 厘米长度认识的难点,通过不同的测量工具产生不同的测量结果而形成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世界上很多东西只能靠亲身经历。测量单位只有让学生经历其发生、发展过程,全身感官参与体验,才能形成清晰的单位概念。秦老师此课的设计就是源于学生的亲身经历,尤其是量感的培养,只有通过直观生动形象的操作和探索才能真正的形成这种难以量化的能力。

袁老师 PPT 制作精细,在知识冲突处的设计非常巧妙,通过课件的动态展示把探索的主动权交给孩子,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和摸索中感觉 “柳暗花明又一村”,很值得我学习和借鉴。通过建立模型真正的理解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得到发展。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200 人在线   最高记录 200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2ms · UTC 13:15 · PVG 21:15 · LAX 06:15 · JFK 09:15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