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妙杰

冯妙杰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7688 号会员,加入于 2021-08-23 06:42:52 +08:00
10 G 2 S 70 B
冯妙杰 的最新回复

《什么是周长》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 1 课时《周长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认、摸、描、辨等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感官认识,理解并内化周长的概念。 2、通过量、数、等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探索不同图形周长测量的策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质疑辨思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3、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渗透变与不变、对应思想、化曲为直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周长概念的本质。

教学难点:理解周长的本质,会选用合适的方法测量

教学方法:引导、演示。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准备:ppt 课件、水彩笔、直尺、细绳、学习卡

教学过程:

一、结合生活实际,感受 “一周”

1. 认一周: 同学们好,蚂蚁王国举行了一场趣味运动会,要求小蚂蚁绕着树叶跑一圈,大家觉得谁会获胜呢?(出示课件)那其它两只蚂蚁为什么(没获胜)?【谁能说说?谁来补充?还有谁想说?】 大家思维很敏捷,说的都很有道理。那你觉得什么是一圈? 【从起点沿着边线再回到起点是一圈】 (说得真好,为你点赞) 在生活中说的 “一圈”,在我们数学上说它是 “一周”,请同学们在学习卡上描一描树叶的一周,边描边说 从哪开始 再回到哪里?

2. 找 “一周”、摸 “一周” 其实,生活中许多物体的表面都有一周,我们就一起来找一找、摸一摸身边物体表面的一周。出示图片,书桌、数学书,我看大家都带着数学书,请大家用手摸一摸数学书封面的一周,有谁说说自己是怎么摸的? 【从起点沿着边线再回到起点是数学书封面的一周】 那书本侧面的 “一周” 呢? 大家演示的都很到位,真厉害!

3. 辨析 “一周” 下面图形有一周吗?(课件)图一、二为什么没有一周?从起点没有回到起点,那我对将图一进行平移,现在这个图形有一周了吗?那图二怎么改变就有了一周? 咱们班居然可以有这么多小机灵,真开心!

4. 描 “一周” 你能试着用彩笔描出它们(图片)的一周吗?你的学习卡上也有这样的图片,试一试。 【描得真好,说说怎么描的?从这一点开始沿着边线绕一圈又回到这一点,就描出了它的一周。】

二、自主建构 “周长” 的概念

1、刚才我们描一周的时候,我就在想这一号蜗牛想知道自己走的路线有多长呢?怎么就知道呢?量一量 一周的长度,一周的长度,好,我们数学把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那要知道他们的周长,我们怎么办?量一量,用什么量?你发现了什么?

2. 这时候,3 号小蚂蚁也想知道他所走的长度,那问题来了,如何去测量树叶的周长呢?可以借助工具吗?请大家小组为单位,测一测,量一量,记录好数据。

3. 数一数 对于周长的比较,我们除了测量以外,还可以借助方格纸来数一数,先想一想这些图形的周长是什么,然后可以描一描、数一数具体是多少,最后再来说一说各自的办法。

4. 下面我们轻松一下,去看蚂蚁兄妹遇到了什么问题?(出示课件)饭后散步,3 号小蚂蚁沿着绿色图形走了一圈,妹妹沿着黄色图形走了一圈,就为谁走的路线长而争吵不止,你支持谁?你说,为什么?有不同意见吗?(出示课件)其实两只蚂蚁走得一样长,都走了长方形的一个长和一个宽,里面的弯线是公用的。看来,比较周长时千万不要被图形的大小所迷惑,应该比较一周边线的长度。

三、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应该学会了许多数学知识,能说说你的收获吗?关于周长你还有什么疑问或新的想法吗?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老师相信,勤思善问的你们一定会在数学探究的路上走得更长更远!

教案反思

一、教材分析: 《什么是周长》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内容,本节课是平面图形周长的起始课,是学生以后学习各种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也是几何知识的重要基础。帮助学生建立正确周长概念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学生从知识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培养学生数学量感,为后续奠定一个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二年级学习中,已经知道了长度度量单位,掌握了测量物体或图形长度的方法,建立了一定的量感,且三年级学生处于小学中段,学生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一些概念的得出还是在原有的知识经验上,通过活动和亲身体验获得。本节课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通过描摸、画,培养学生量感。 三、教学设计内容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 “量感” 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由量变到质变逐渐累积的过程。课堂设计的 5 个实践活动,活动一让学生进行整体感知 “周” 的含义;活动二说一说 ,通过语言表达再次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活动三量一量 ,动手操作对规则和不规则物体不同方法测量;活动四变一变 图形的变化前后周长的变化,设计没有封闭不存在周长;活动五数一数,在数一数过程中得出数的同时培养量感。 比起上次设计,本次多加了周长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数学学科与生活紧密相连。另对淘气和笑笑走过图形的周长进行了删减和调整。

北师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节《什么是周长》教案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和具体的图形、物体,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认识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并能测量和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2. 过程与方法:利用教学活动中的看一看、描一描、说一说,量一量等,培养学生思考、动手的能力,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在获得直接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提升数学量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周长并理解其含义,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周长的概念,培养学生的量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兴趣导入

蚂蚁运动会,爬行树叶一周,哪个是冠军?

(设计意图:借助生动形象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感知一周,为周长的概念做充分准备。)

二、实践活动

活动 1.  摸一摸,描一描

物体(数学课本、课桌、文具盒等 )的边线,感知物体的 “ 一周 ”;

活动 2.  说一说

学生说一说 “周长” 的含义,周长是指物体一周的长度,感悟出周长的本质。

练一练 提出问题 :所有的图形都有周长吗?

出示未封闭图形,学生发生思想碰撞,从起点沿着边线回不到起点,再次确切理解图形的周长;

活动 3.  量一量  

选择工具,动手操作,规则和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明确测量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摸一摸、描一描、说一说、量一量等实际操作活动,充分感知周长,理解周长的本质,对学生量感的形成积累经验。

活动 4 :变一变,辩一辩  

图形变化,周长发生变化吗?

设计意图:通过图形的前后变化,帮助学生加深对周长的理解,周长是封闭图形的一周的长度。整个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内容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量感。

活动 5:

三 、周长在身边

与生活联系起来,量腰围、头围等活动 词语 “量体裁衣” 以及 树围测量

四、课堂小结

谈谈 本节课大家的收获。

教案反思 一、教材分析: 《什么是周长》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内容,本节课是平面图形周长的起始课,是学生以后学习各种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也是几何知识的重要基础。帮助学生建立正确周长概念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学生从知识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培养学生数学量感,为后续奠定一个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二年级学习中,已经知道了长度度量单位,掌握了测量物体或图形长度的方法,建立了一定的量感,且三年级学生处于小学中段,学生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一些概念的得出还是在原有的知识经验上,通过活动和亲身体验获得。本节课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通过描摸、画,培养学生量感。 三、教学设计内容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 “量感” 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由量变到质变逐渐累积的过程。课堂设计的 5 个实践活动,活动一让学生进行整体感知 “周” 的含义;活动二说一说 ,通过语言表达再次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活动三量一量 ,动手操作对规则和不规则物体不同方法测量;活动四变一变 图形的变化前后周长的变化,设计没有封闭不存在周长;活动五数一数,在数一数过程中得出数的同时培养量感。 课堂内容抓住重点,实施过程有的放矢引导学生在掌握、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实践活动,在动手操作中对长度形成正确的认知。在进行 “量感” 培养时,作为教师的我也要帮助学生将生活 “量感” 逐渐转变为数学 “量感”,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数学 “量感” 经验,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北师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节《什么是周长》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和具体的图形、物体,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认识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并能测量和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2. 过程与方法:利用教学活动中的看一看、描一描、说一说,量一量等,培养学生思考、动手的能力,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在获得直接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提升数学量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周长并理解其含义,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周长的概念,培养学生的量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兴趣导入

蚂蚁运动会,爬行树叶一周,哪个是冠军?

(设计意图:借助生动形象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感知一周,为周长的概念做充分准备。) 二、实践活动

活动 1.  摸一摸,描一描

物体(数学课本、课桌、文具盒等 )的边线,感知物体的 “ 一周 ”;

活动 2.  说一说

学生说一说 “周长” 的含义,周长是指物体一周的长度,感悟出周长的本质。

活动 3.  量一量  

选择工具,动手操作,明确测量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摸一摸、描一描、说一说、量一量等实际操作活动,充分感知周长,理解周长的本质,对学生量感的形成积累经验。

活动 4 :变一变,辩一辩  

图形变化,周长发生变化吗?

设计意图:通过图形的前后变化,帮助学生加深对周长的理解,周长是封闭图形的一周的长度。整个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内容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量感。

活动 5:

设计意图:学生在数一数得出具体数的过程中形成量感。

三、巩固应用

笑笑和淘气跑圈比赛,比赛公平吗?

四. 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选课思考: 本次活动,我们工作室结合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 “量感” 学习方式探索” 的主题,选择了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什么是周长” 一课,有以下思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量感有多种策略,而《周长的认识》一课,通过解读教材编排,每个教学活动都有利于教师采用这些策略培养学生的量感。
一、创设有效情境,深化量的感知。 量感的形成需要各种感官相互协调配合。本课教材编排,让学生融入 “蚂蚁运动会” 的情境,重视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看一看、指一指、描一描等系列操作活动,直观的去体验和感知一周。当学生建立了清晰的量感之后,更能够接受有关的数学知识,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二、引导对比体验,进行量的估测。 量感指学生不使用测量工具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也就是估测。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教科书在练习中也有意识安排了估计作业本封面、课桌面、鞋底的周长等活动,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估测方法,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同时注重将估测结果和实际测量结果进行对比,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三、开展测量活动,丰富量的体验。 在生活中,对于物体量的感知往往比较模糊,而且随机性比较大,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生活量感逐步转变为数学量感。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对事物进行定量刻画。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培养准确的量感。 在 “什么是周长” 一课中,安排了测量树叶周长和数学书封面周长的活动。在实际测量中学生需要思考用什么工具测量、怎样测量等问题。其中,树叶是不规则的曲线图形,测量它的周长对学生比较有挑战性,数学书是规则图形,测量过程可以体会到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等。通过测量活动,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实际测量的活动经验,同时对周长的意义也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团队选择 “什么是周长” 一课。但由于小学生自身能力的限制,对于量的把握不是十分准确,教师要耐心引导学生进行有关练习,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修正学生对于量的把握,慢慢帮助学生培养量感。

活动主题解读:

课堂改革,转变的是观念,积累的是经验,沉淀的是思想。在热情似火的八月,我们一起走进以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 “量感” 的学习方式探索” 为主题的数学活动。“量感” 是一种对量的感觉,更是一种能力,在生产、生活中有着普遍的应用,是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师大版数学教材问题串中无时无刻地穿插着 “量感” 的培养,由于量感大多以陈述性知识生成于课堂,教师往往容易忽视对 “量感” 的关注,加之课标也没有对 “量感” 做出目标性的阐述,以致于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 “从量建感” 的提升。

量感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老师给予更大空间,更多时间,放慢镜头多方位聚焦,多层次建构,多感官体验。此次活动我们工作室将以《周长的认识》一课为例,深入学习 “量感” 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归纳培养 “量感” 的教学方法,探索发展学生 “量感” 的学习方式,提升 “量感” 在数学学习中的效能感,将 “量感” 真正植入学生心中。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200 人在线   最高记录 200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65ms · UTC 06:14 · PVG 14:14 · LAX 23:14 · JFK 02:14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