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嘟嘟  ›  全部回复
回复总数  22

利用看一看、描一描、说一说,量一量等,理解周长的概念,在获得直接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提升数学量感,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重视引导学生的估测方法,选择合适的长度位,逐步提高估测能力,为学生量感的培养奠定基础。

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 “做” 的过程和 “思考” 的过程中积淀,因此,课堂上设计了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测量教室长度的实践操作活动,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使学生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张老师先组织描、摸物体一周的活动,再通过走一走的活动强化一周是指绕物体的边线一周,帮助孩子逐步感悟周长概念的本质属性。

在推算时间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用不同推算方法,究其根本都是通过时刻与经过时间的关系去解决实际问题,这加深了学生对于时刻与经过时间的感受,丰富了对于时间的量感认识。时刻不再是书本上要掌握的一个知识点,更是我们生活中实际经历的每一分一秒,让理性的数学知识与我们生活真正联系在一起,把生活中的时间转化成数学中的量感,积累量感经验。

开课时,教师让学生观察有趣的蚂蚁爬树叶的动画情境,使学生对周长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从而顺利导入新课。

描边线的活动,积累了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同时在描的过程中感悟到一周是有长度的,从起点再回到起点,那么既然有长度,这个长度就是可测量的,唤起已有的知识经验,用长度单位去量一量,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将长短潜移默化的埋在了孩子们的心中,渗透了量感。另外,在这一活动中学生获得了直观的体验,初步建立了周长概念的表象,获得鲜明、生动、形象的认识,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

课堂上戴老师把重点放在了对图形 “一周” 的感知,课堂组织 “看一看、摸一摸、描一描、围一围、测一测” 等活动,让学生在体验、感知、感悟和应用中,加深对 “周长” 的理解,为后续的学习打好基础。

课堂上,学生根据用不同的测量方法,得到不同的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在探讨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探究周长背后的道理,培养学生对量的深度体验。

庞老师课堂上培养学生动作思维,有助于学生过渡到表象思维乃至抽象思维阶段。学生在不同形式的数学语言转换的过程中,加深了对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的理解。

孟老师课堂上组织学生指一指、描一描树叶面的一周、数学书封面的一周,指一指、说一说生活中物体面的一周等活动,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直观演示,使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物体面一周的含义,建立了 “一周” 的表象,使学生不规范、模糊的认识逐渐清晰化。

胡老师探究活动中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探究任务和丰富的测量工具,其中包括绳子,如果学生不选择绳子,说明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意识到在测量曲线围成的图形时更多的是借助绳子绕一圈来测量。而线段围成的图形测量周长时,借助直尺更加方便、准确,进而确定测量工具,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量感。

通过列举生活中有关周长的事物,让学生充分感知周长的含义,从而让学生从感知到表象,再到抽象概括,让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概念变得轻松愉悦,使学生在 “动” 中感悟周长概念。

赵老师课堂上组织看、描、摸、指、说、想等具体性的操作活动中认识不同物体的边线,加深对边线的认识以及对周长的感性认识,为认识周长做铺垫,也是为学生找被测量的量做铺垫,进而培养学生的量感。

学习本课之前,学生们的生活经验主要是:生活中对物体的长度的感知、判断,大多以实物来获取相关经验。而通过前测和试讲,孩子们大多数一眼就能看出或原来就已知 1 米里面有 100 厘米的这个数量关系。但是对于这个关系的由来孩子们是模糊的。因此本节课我们设计了丰富的课堂活动,让孩子通过触觉、视觉等感官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体会到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杨老师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找生活中长 1 厘米的物体,不仅加深了学生对 1 厘米的认识,而且使学生感受的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宋老师通过触觉的感官参与,形成鲜活的表象,这是学生明确 “一厘米有多长” 的思维支撑,加深一厘米的直观体验,感知 1 厘米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培养量感。 素材是学生进行感知的重要载体,多元的素材能为学生的感知找准支撑点,学生感知的素材越丰富,形成的表象越清晰持久。以 1 厘米的小棒这个实物做支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找一找的活动获取对 1 厘米长度的感性认识,初步建立起 1 厘米的表象。

毕老师开课让学生了解每个人身上的测量工具,结合古人的例子,生动地引入课题,吸引学生注意力

车老师整节课主要通过学生的观察、操作活动拉近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从有别于 “数” 的另一个角度 ——“量”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

李老师在引导学生借助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时,巧用学具 ——1 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通过看、想、比、找等活动从多个向度去充分感知 1 厘米的长度,形成鲜明的空间表象,建立单位量的概念。

季老师在《1 米有多长》这一课的教学中,创设情境,学生动手操作、合情推理进行猜想,再通过演绎推理进行验证,促进了量感的形成和深化。联系生活,让学生所获得的量感更加真实。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200 人在线   最高记录 200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5ms · UTC 13:19 · PVG 21:19 · LAX 06:19 · JFK 09:19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