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建华

彭建华

🏢  三星小学 / 教师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3627 号会员,加入于 2021-02-19 09:50:05 +08:00
10 G 3 S 5 B
彭建华 的最新回复

教学设计(终稿)

一、独立研习 探寻新知

师:今天我们这节课讲从一个故事开始,故事的名称叫《换与不换》。(播放故事视频)

故事内容:在很久以前,有一个财主,他特别喜欢炫耀自己的财富,有一天他突发奇想,把自己的金元宝制作成一平方分米大的金片,然后贴在客厅的一面墙上,只要有客人来,就能看到这些金片,不就能显示出自己的富有了吗。这个消息很块就传了出去,很多人都前来观看,有一天,来了一个商人,商人说:“我也想有一些 1 平方分米的金片,可我的手里只有 1 平方厘米的金片,我用 10 片和你换一片,你换吗?” 财主说:“不换,10 片 1 平方厘米的金片明显没有 1 平方分米大”“那 50 片呢”“50,算了,还是不换了吧!”“哎,那就 80 片换你一片吧!”“80 片,我考虑一下吧!恩……..” 财主拿不定注意,不知道自己该换还是不该换呢?

师:孩子们,如果你是财主,你是换还是不换呢?(多问几个孩子换还是不换)

预设:有的孩子说换,有的孩子说不换。

师:说一说你们换与不换的理由是什么?

预设:有的说 80 片那么多,可以换,换了就赚了。有的说不换,1 平方分米米能换 100 个 1 平方厘米,换了就亏了。 师:有什么办法能证明该不该换?

生:我可以用 1 平方厘米的来摆

生:我可以画

生:我可以算(说道算的情况比较少)

师:那就用你们的方法去验证一下吧!

生:操作验证(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从 10 片、50 片到 80 片让学生体验量的变化,引起学生质疑,要多少片才能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以及初步的进行了换算,通过换算才能比较,换就得找个标准换,体会换算的必要性。而这个过程又是学生的一个初步猜想过程,为后面的想象类比推理打下基础。

二、同伴研讨 探究疑惑

师:孩子们找到这么多的方法,现在就请孩子们在小组内用你们的方法验证一下吧!

生:组内研讨后汇报

(一)摆

生 1:一行摆 10 个,摆 10 行,刚好就是一个 1 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生 2:10×10=100,也就是说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 100 平方厘米。所以 1 平方分米 = 100 平方厘米。

(二)画

生 1:因为 1 分米 = 10 厘米,边长为 1 分米的正方形面积为 1 平方分米,10×10=100 平方厘米,所以 1 平方分米 = 100 平方厘米。

(三)算

生:1 分米 = 10 厘米,10×10=100,所以 1 平方分米 = 100 平方厘米。

师:从刚才的操作中,我们都能证明 1 行有 10 个,知道为什么一行只能贴 10 片吗?

生:因为 1 分米 = 10 厘米

师:你认为财主和商人换了吗?(多请几个人来回答)

生:换了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播放视频)

视频内容:财主和商人换了,又叫来了工匠,一行帖 10 片,2 行,3 行,4 行 5 行 6 行 7 行 8 行,遭了,我亏大了。 师:说一说,财主发现了什么?

生:他亏大了,少了 20 片。

师:也就是说,1 平方分米的金片能换多少个 1 平方厘米的金片。(板书)

生:100 个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游戏的名称是我说你拿。5 平方分米

生:一个拿 5 张 1 平方分米的,一个拿 5 袋 1 平方厘米的(每袋 100 个 1 平方厘米的)

师:300 平方厘米

生:一个拿 3 张 1 平方分米的,一个拿 3 袋。

师:商人又来了,他想用 1000 个 1 平方厘米的金片换 1 片 1 平方米的金片,你换还是不换呢?(多请几个人来说)

生:有的换,有的不换

师:能不能换,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吧!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多种操作,证明换还是不换。在活动中积累经验,为后续的想象类比推理打下基础;同时通过活动找到换算的标准,再通过游戏巩固换算的经验。不同的方法对比,都能发现一行有 10 个,因为 1 分米 = 10 厘米。同时又接上故事,让学生用 1000 个 1 平方厘米换 1 平方米,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想象、类比、推理的空间,从数据变化中有一个量的感受。

三、团队研述 探索提炼

师:学生汇报

生:我不同意换,因为 1 平方米 = 10000 平方厘米的,8000 平方厘米不到 10000,所以不能换。

师:你怎么知道 1 平方米 = 10000 平方厘米的?

生:因为 1 平方分米 = 100 平方厘米,我想 1 平方米 = 100 平方分米,100×100=10000 平方厘米。

师:你有怎么知道 1 平方米 = 100 平方分米的?

生 1:因为用 1 平方分米的去铺,一行可以铺 10 个,可以铺 10 行,10×10=100

生 2:因为 1 米 = 10 分米,10×10=100 平方分米

生 3:因为可以把 1 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想象成 1 平方米的,也能画 100 个

师:让学生到黑板上演示板书(边说边写)

师:那我们也来验证一下吧!(出示 1 平方米的图)谁能用图来说一说呢?

生:一行有 10 个 1 平方分米,有 10 行,一共有 100 个 1 平方分米,1 平方分米又有 100 个 1 平方厘米,就有 100 个 100,所以 1 平方米 = 10000 平方厘米的。

师:我们再回到刚才的问题,用 8000 个 1 平方厘米能换 1 平方米吗?

生:不能

师:从刚才的问题中,我们知道了平方米和平方分米的换算标准是多少呢?

生:100

师:平方米和平方厘米呢?

生:10000

师:一天,笑笑和淘气争吵了起来,你能帮他们判断出谁对谁错吗?PPT 出示教材 57 页第 4 题。

生 1:淘气和笑笑都对,因为 5 平方分米 = 500 平方厘米

生 2:门大约有 2 平方米,也就是 200 平方分米,所以淘气错了。

师:讲述你知道吗?你能理解 “幕” 和 “积” 吗?

生:..........

师:请孩子们在课后利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设计一下自己的班级展示栏吧!下课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再全班交流汇报,让 “理” 更明,让 “感” 更深。

教学设计(终稿)构思

1、用故事情境贯穿课堂始终,即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学生在故事中体会换与不换,为什么 “换”,同时数据的积累变化,体验 “量” 的累积,并发展量感。

2、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体验 “算”,怎么用标准换算量进行换算。

3、提高学生想象,类比推理的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从而发展量感。

第二稿教学反思

第二稿的教学中,注重学生从生活中体验,根据需求进行换算。因此设计了瓷砖的长和宽分别为 3 分米和 20 厘米。虽然学生在课堂中能够体会把两个单位进行统一,分别得到 6 平方分米和 600 平方厘米,但是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把这两个数据分别用不同的单位来描述,容易造成误解,同时因为电脑显示屏无法准确的显示出实际物体的大小,而是按等比例缩小的,但学生所看到的和实际的是不一样的,也容易给学生造成误解。不利于学生的量感培养,因此在第三稿的教学设计中,会对本环节做出修改。

在第二稿的教学设计中发现,面积单位的换算比较枯燥乏味,学生在课程过半时就没有了积极性,因此在第三稿的教学设计中加入适当的情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更利于学生对量感的发展。

在第二稿的教学设计中,学生的空间想象、类比推理相对不足,因此在第三稿的教学设计中要加大这方面的设计。

教学设计第二稿

一、独立学习,探寻新知

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在地面上,墙壁上都贴上了瓷砖,这些瓷砖有大有小。(出示生活中的照片)

一个孩子测量了一下这些地砖的大小,你知道他们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吗?(出示照片)

生:1 平方米 1 平方分米 1 平方厘米

师:老师家里的墙壁上也贴了一些瓷砖,可是我想把这些瓷砖换成 1 平方分米大小的瓷砖,通过测量,我发现我家墙壁上的瓷砖长 3 分米,宽 20 厘米。(出示瓷砖实物)换掉这一块瓷砖,我需要几块 1 平方分米的瓷砖呢?

生:6 块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因为 20 厘米 = 2 分米,2×3=6 平方分米,所以需要 6 块。(学生边说,教师边展示)

师:你为什么要把 20 厘米换算成 2 分米呢?

生:因为我们需要的是平方分米的瓷砖

师:如果用 1 平方厘米的瓷砖来换,又需要多少块呢?

生:600 块,因为 3 分米 = 30 厘米,30×20=600 平方厘米

师:嗯,这里需要的是平方厘米,所以换算的是 3 分米

师:你知道这一块瓷砖有多少个 1 平方厘米吗?

生:100 个,因为 600÷6=100

师:也就是说 1 平方分米 = 100 平方厘米了,有这么多吗?接下来请孩子门任选其中一种学具验证 1 平方分米是否等于 100 平方厘米呢?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对基本面积单位的已有知识储备,再通过替换瓷砖,让学生感受因为替换的需要,需要对单位进行换算,同时借助生活情境和实际物体,激发学生对 “量” 的感知,这里的量指换算的标准量,即因需求而换算,要换算就要有标准。

二、团队研讨,探究疑惑

生: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小组合作要求:

1、从 3 个信封中任选一个信封,做一做说一说 1 平方米是否等于 100 平方厘米(一次只能选一个信封)

2、4 人一组,组内人人发言

3、时间充足,可再选一个信封验证。

学具(一)摆一摆 要求:利用面积为 1 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出一个面积为 1 平方分米的大正方形。并说一说需要多少个?有什么发现?

生 1:一行摆 10 个,摆 10 行,刚好就是一个 1 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生 2:10×10=100 个,也就是说这个正方形的面积也是 100 平方厘米。所以 1 平方分米 = 100 平方厘米。

学具(二)画一画

要求:请用铅笔和直尺在白纸上画出一个面积为 1 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并说一说您是怎么画的,有什么发现?

生 1:因为 1 分米 = 10 厘米,边长为 1 分米的正方形面积为 1 平方分米,10×10=100 平方厘米,所以 1 平方分米 = 100 平方厘米。

学具(三)算一算

要求:请写出你的计算过程。 生:1 分米 = 10 厘米,10×10=100,所以 1 平方分米 = 100 平方厘米。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可以发现 1 平方分米厘米还真有 100 个 1 平方厘米呢。

师:这是数学书的封面,你知道她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吗?

生 1:太多了,不好估计

生 2:可以先估计出大约是 5 平方分米,再换算成 500 平方厘米。

师:对了,我们可以先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进行估计,再换算成我们需要的面积单位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多种自主操作活动,验证标准,积累活动经验,为后续学生的想象推理打下基础;同时借助数学书封面这一学生熟知的情境,让学生体验用标准进行换算,在换算的同时再一次让学生体验换算因需求而产生。

三、团队研述、探索提炼

师:孩子们,请看:这是 1 平方米的纸板,如果把它剪成 1 平方分米的纸板,能剪多少个呢?

生 1:100 个,因为用 1 平方分米的去铺,一行可以铺 10 个,可以铺 10 行,10×10=100

生 2:100 个,因为 1 米 = 10 分米,10×10=100

生 3:100 个,因为可以把 1 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想象成 1 平方米的,也能画 100 个

师:孩子们都说得有理有据,那我们就来看看它是 10 个吗?(把纸板翻过来展示)哇!和孩子们的想象一样,还真是 100 个呢。如果我们把这 100 个方格想象成瓷砖,就在这小小的 1 平方米内,就能铺 100 个 1 平方分米。

师:孩子们请看这扇门,你知道它大约有多少平方分米吗? 生:200 平方分米,因为门大约有 2 平方米,再换算成平方分米就是 200 平方分米了

师:哇!孩子真棒,懂得了先用平方米这个合适的单位估计,再换算成需要的单位。这个小小的门,就有 200 个 1 平方分米,那这个们又有多少 1 平方厘米呢?

生 1:2000

生 2:20000 师:究竟是 2000 还是 20000 呢?请孩子们再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就能找到答案哦!

生:是 20000,因为 1 平方米 = 100 平方分米,1 平方分米 = 100 平方厘米,1 平方米内就有 100 个 100 平方厘米,100×100=10000。

师:哎呀,这个们有 20000 个 1 平方厘米,如果我们把这 20000 个 1 平方厘米贴上去,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密密麻麻的,眼睛都会看花了。

师:孩子们再看我们的教室,如果我告诉你,它大约是 4800 平方分米,你知道它是多少平方米吗?

生:48 平方米,因为 1 平方米 = 100 平方分米,4800 里面有 48 个 100,所以 4800 平方分米 = 48 平方米。

师:孩子们,今天我们共同研讨了面积单位的换算,知道了根据不同的需要,可以利用标准实现面积单位之间的相互换算,他们换算的标准师 1 平方米 = 100 平方分米;1 平方分米 = 100 平方米厘米,1 平方米 = 10000 平方厘米。(板书)

设计意图:借助 1 平方米的实物,为学生的想象推理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有的放矢,有物参照,而不是凭空想象。同时借助学生可视的门为参照物,进行实际的换算,体验标准换算量,并进行拓展延伸。

第二稿教学构思

1、重新定位教材,把教学定位到换算上。即为什么要换算 —— 怎么换算 —— 怎么用换算

(1)为什么要换算

我想要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体验,换算是一种需要,因为需要,所以才换算;也是一种计算的需要,要统一单位。

(2)怎么换算

从为什么要换算中,要学生体会到要先找标准 1 平方分米 = 100 平方厘米,1 平方米 = 100 平方分米,用标准进行换算。

(3)怎么用换算

先找到最适合的面积单位,再把它换算成我们所需要的面积单位。

2、重新定位量感,落实量感

(1)从生活中激发量感 (2)从操作中培养量感 (3)从推理中发展量感 (4)从运用中深化量感

第一稿教学反思

在第一稿的教学中,主要让学生经历了多做操作活动,在操作活动中体验 “量”,并找到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再通过想象推理发展到更多的 “量”。从实际效果来看,我们团队对学生进行了后测,从后测中发现:学生对练一练第二题正确率达到 96%,而第四题第二个问,学生的正确率却只有 48%。

以上数据说明了什么呢?我们团队对学生进行了访谈,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

一、学生已经掌握了换算的方法,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要换算。比如:给她一块 6 平方分米的纸板,他能快速的估计出它的面积是 6 平方分米,但是你要问他是多少平方厘米?她就会想,我一眼都看出了它的面积是 6 平方分米,我为什么还要知道她是多少平方厘米呢?

二、学生对面积单位的实际体验不够,比如:你要问她门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她会很快的告诉你,大约是 2 平方米,但是你要问她,门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大多数学生并不能想到要先想是多少平方米,再换算成平方分米。

三、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换算非常熟悉,这即是本课的基础,同时也是本课的阻碍。

教学设计(一稿)

一、独立研习、探寻新知

在前面的学习当中,我们认识了面积以及面积单位,老师想让孩子们猜一猜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呢?(出示一个 1 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预设: 生 1:1 平方分米(大多数学生的答案) 生 2:100 平方厘米 生 3:90 平方厘米 .................

师:感谢孩子们的配合,想要准确的知道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生:量出正方形的边长后再计算。

师:那就请孩子们量一量,算一算吧!(每一个孩子都准备了一个 1 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预设: 生 1:10×10=100 平方厘米(大多数孩子的做法)

生 2:1×1=1 平方分米(少数孩子的做法或者没有这个答案,如果没有这个答案就从学生的才想入手引起置疑)

师:(置疑)有的孩子计算出是 100 平方厘米,而有的孩子计算出是 1 平方分米,那究竟谁计算的是正确的呢?为什么?

预设:生 1: 都是正确的。因为它们所用的单位不同,而实际大小是一样的

生 2: 都坚持自己的答案。

师:如果这两个答案都是正确的,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做出这样一种猜想:1 平方分米 = 100 平方厘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面积单位的换算》

二、同伴研讨、探究疑惑

师:为了验证我们的猜想,请孩子们利用老师提供的工具,自己制作一个 1 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并说说您有什么发现?

教具一:剪刀一把,方格纸一张(每个小方格边长位 1 厘米)

教具二:100 个面积为 1 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教具三:白纸一张,铅笔一枝、直尺一只。

说明:每一种教具只提供给一个小组(4 个人),小组合作探究然后汇报。

预设:

教具一

要求:请利用剪刀和方格纸剪出一个 1 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并说一说 1 平方分米和 1 平方厘米有什么关系?

生 1: 因为一个小正方形的边长是 1 厘米,数 10 格就是 10 厘米,也就是 1 分米,再数 10 行,就是一个面积为 100 平方厘米,也就是 1 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生 2:通过剪下来的方格纸发现,1 平方分米 = 100 平方厘米。

教具二

要求:利用面积为 1 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出一个面积为 1 平方分米的大正方形。并说一说需要多少个?有什么发现?

生 1:一行摆 10 个,摆 10 行,刚好就是一个 1 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生 2:10×10=100 个,也就是说这个正方形的面积也是 100 平方厘米。所以 1 平方分米 = 100 平方厘米。

教具三

要求:请用铅笔和直尺在白纸上画出一个面积为 1 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并说一说您是怎么画的,有什么发现?

生 1:因为 1 分米 = 10 厘米,边长为 1 分米的正方形面积为 1 平方分米,10×10=100 平方厘米,所以 1 平方分米 = 100 平方厘米。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证实了 1 平方分米 = 100 平方厘米,借助刚才的活动经验,你能说一说 1 平方米 =( )平方分米吗?

预设:生 1:我们可以把刚才的方格纸想象成边长为 1 分米的正方形,也需要 10 行 10 列,也就是 1 平方米 = 100 平方分米。

生 2:我们可以把小正方形想象成 1 平方分米,需要 10 行,每行 10 个,才能摆出 1 平方米的正方形,所以 1 平方米 = 100 平方分米。

生 3:因为 1 米 = 10 分米,10×10=100 平方分米,所以 1 平方米 = 100 平方分米。

师:孩子们真棒,能够学以致用。

三、团队研述、探索提炼

师:通过猜想、验证,我们得到了这两个结论。老师把他们画成了一幅图,不知道孩子们从图中能看出些什么呢?

预设:生 1:1 平方米 = 100 平方分米

生 2:1 平方分米 = 100 平方厘米

生 3:1 平方米 = 10000 平方厘米

四、练习巩固,拓展提升

1、教材 75 页第 2、4 题。

2、拓展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面积单位进率的过程,能用图示等方式解释面积单位的进率,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结合解决问题的情境,体会面积单位换算的必要性,能正确进行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3、提高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量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实际操作过程,探究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难点:提高推理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量感。

                          学情分析

纵观小学阶段,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学过长度单位以及周长的计算,但这些知识都属于一维的长度,而本单元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初次接触的二维的面积,相对于一位的长度,二维的面积更加的抽象,是学生空间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纵观本单元来说,本课是第四课的内容,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面积的概念、面积单位以及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这些知识这是本课的学习基础。

                         教材分析

在本课中,教材呈现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探究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的关系,教科书呈现了 1 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正方形每隔 1 厘米画一个小点,其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画图体会平方厘米和平方分米之间的关系:每行有 10 个 1 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有 10 行,因此一共有 100 个 1 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所以 1 平方分米 = 100 平方厘米。第二个问题通过推理,探究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间的关系,学生会借助第一个问题的探究经验,实现知识的迁移。

                          课前思考  

“面积单位的换算” 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四课时的内容,主要的学习内容是探究面积单位的换算,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在这之前,学生已经系统的学习了面积的概念、面积的单位以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这些知识正是本课的学习基础。执教本课,我进行了如下思考:

1、如何触发学生的疑惑?

学生在系统学习面积的单位后,还并不能把面积的单位联系起来,还处于一种比较朦胧的状态,比如在一些数字过大的填写单位的题中,学生出错的比重就比较大,主要原因就是学生还不能实现单位之间的换算,在比如给学生出示一张面积为 1 平方分米的纸片,让学生说一说他的面积是多少?大部分学生会说大约 1 平方分米,再通过学生的实际测量会发现这张纸片的面积是 100 平方厘米,出现了两种结果,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把这个疑惑作为本课的触发点。

2、如何带领学生经历 “换算” 的过程?

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中,我们发现直接告诉学生 1 平方分米 = 100 平方厘米,再告诉学生转换的方法,学生能解决一些简答的问题吗?我想是能的。但这样的方式明显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建立与发展,因此在本课中,让学生经历 “换算” 的过程就十分必要了,我想让学生经历直观的操作感知,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是本课的关键。

3、如何培养学生的量感?

学生的量感,不是靠记忆,而是借助周围熟悉的事物或工具,在学习生活中慢慢形成的。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多的提供材料,鼓励学生借助这些材料进行估计和实际操作,从而培养学生的量感。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面积单位的换算》教材图片如下:

面积单位的换算1.jpg 面积单位的换算2.jpg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200 人在线   最高记录 200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0ms · UTC 10:31 · PVG 18:31 · LAX 03:31 · JFK 06:31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