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红

杨红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5402 号会员,加入于 2021-03-24 22:28:48 +08:00
10 G 1 S 90 B
杨红 的最新回复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2xJ1o_nTdMLiVoFhS4XfKw

提取码:cy84

教案终稿:

《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

西安市曲江第一小学 杨红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什么是周长》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起始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是本课和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教材在编写上重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任意(不规则)图形入手,通过看、描、摸、量、数等系列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直观地去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学生从周长意义的角度探索如何得到平面图形周长的一般方法,体现了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认识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了解了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学习了长度单位以及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知道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由于周长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因此在教学时我通过让学生 “描一描”、“说一说”、“量一量” 和 “数一数” 的活动,让学生直观感知什么是周长,从而真正理解周长的意义。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实物或图形,在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中,认识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

2. 培养和发展学生多项思维能力,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测量与计算图形的周长。

3. 通过测量周长的活动体 验,培养学生 能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周长的意义并探索测量周长的方法。

【教学难点】

周长的概念的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树叶、绳子、刻度尺、软尺、水彩笔、学习单、合学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新课

同学们,第十四届全运会即将在陕西举行,见过这个地标性建筑吗?西安奥体中心的主场馆(图片),这里是咱们明天十四运开幕式表演以及运动健儿们比赛的地方。

快看!吉祥物们也都来了,分别都是哪些小动物?(图片呈现:朱鹮 “朱朱”、大熊猫 “熊熊”、羚牛 “羚羚” 和金丝猴 “金金”)

它们第一场比赛是环陕西地图跑。大熊猫 “熊熊” 传递第一棒,看看它是沿着什么路线跑的?

【预设】生 1:沿着陕西地图的边边跑的。

生 2:沿着陕西地图的边线跑了一圈。(揭示 “边线”“一周”)

第二棒由金丝猴 “金金” 传递,看一看他沿着什么路线怎么跑的?

你觉得熊熊和金金谁跑的路线更长?其实它们跑的这一周的长度就叫做它们的周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什么是周长》。(板书:什么是周长)

【设计意图】通过带有地域特色的赛事导课,一方面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进行育人教育的渗透;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初步感受 “边线” 和 “一周”,直入主题引出课题。

二、实践操作,认周长

1. 描一描。

刚刚我们看到小动物绕着陕西地图跑了一圈,现在你们能不能用彩笔绕着树叶和数学书封面描出它们的边线呢?

要求:你是从哪里开始描的,涂一个小圆点。

【预设】生 1:描的过程中 “里出外进” 不规范;

生 2:未用直尺以至于数学书封面的边线描的不规范。

(1)说树叶的边线。

呈现作品的同时,请学生说一说你是从哪开始描的?

谁描的过程和刚刚这位同学不同?(再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哪里不同?(起点和终点的位置不同)

有没有相同之处?(都是描了一圈的边线)

小结:所以,围绕树叶一圈的这个边线,也就是这个树叶的一周。(板书 “一周”)

(2)说数学书封面的边线。

对比数学书封面的边线,你觉得谁描的边线更准确?

小结:边线可直可弯,用直尺描直直的边线会更准确。

2. 认一认。

像你们刚刚描的一周的长度,就叫做它们的周长。(板书:长度和周长)

谁能说说树叶的周长什么?(教师板演从实物抽象到图形的过程)

数学书封面的边线是指什么?

【预设】生 1:数学书一周的长度。

生 2:数学书封面一周的长度。

请同学们摸一摸数学书封面一周的边线,再摸一摸数学书侧面一周的边线,它们一样吗?

强调:物体表面一周的长度才是它的周长。

3. 说一说。

不仅仅树叶和数学书封面有周长,很多物体的表面都有周长。你能找一找并和同伴说一说吗?(同伴一起汇报)

4. 辩一辩。

下面图形有周长吗?周长是什么?

【预设】生 1:第一幅图没有周长,因为没有封闭。(强调图形 “一周”)

生 2:小熊耳朵一周的边线也描了。(生生之间互评纠正错误概念)

【设计意图】为了潜移默化的渗透周长概念,教师通过设计充分的感知体验活动,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周长。描一描的操作活动使学生会找平面图形的边线,感受一个图形一圈的边线就是一周;认一认的环节意在出示周长概念,学生在描述周长概念的同时教师板演描一周并拿走原有树叶,演示了从实物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说一说身边物体表面的周长是强化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周长概念的理解。辩一辩则将 “十四运” 主题串联整节课堂,使学生更加清楚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才是它的周长。

三、合作探究,量周长

1. 合作要求。

既然周长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想不想准确测量一下它们准确的长度呢?

小组合作(课件出示合作要求)

(1)选:根据测量的物体,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2)量:做好分工,两人负责测量,一人做好记录,一人汇报;

(3)写:把测量结果写在 “合学单” 上;

(4)报:汇报测量结果。

2. 汇报交流。

有没有哪个小组测量周长的方法和这个小组不一样?

如何才能减小周长测量的误差?

【设计意图】作为本节课第二个教学重点,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支持测量方法多样化,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了使小组合作更高效的进行,教师设计了活动要求,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启发部分学生带动更多同伴参与到测量周长的合作探究中,以 “兵教兵” 形式让学生做课堂学习的主人。考虑到树叶周长测量时更有难度,教师有意鼓励学生展示课堂操作过程中的关键点,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也为后期学生反思总结如何减小误差做了正确指导和铺垫。

四、迁移运用,数周长

金金、羚羚和朱朱分别在格子图里数图形的周长,大家能帮助它们数一数周长分别是多少吗?

要求:四人合作小组中右上角位置的同学数第一幅图形,左上角位置的同学数第二幅图形,左下角位置的同学数第三幅图形,剩下的一位同学在三幅图中任选其一数一数。

小组内交流自己数周长的方法,并汇报展示。

【预设】生 1:数格子数量。(周长概念不清)

生 2:漏数某条边。(数边的技巧和方法未掌握)

【设计意图】介于对学情的分析,学生在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下课啦》一课学过数花圃(格子)谁走的路长的数数方法。因此,本节课对于学生数边的一般方法鼓励其合作交流。因为教师安排组内每个同学数不同图形的周长,所以在小组探讨的过程中许多问题都能得到解决,通过典型问题的呈现(数小方格),即深化了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又发展了他们的合作技能。

五、总结评价,促进取

周长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收获?

【设计意图】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回顾小结中梳理和回顾知识点,在自我反思和生生互评中浅谈收获和成长,找寻学习来给自我的提升,快乐和成就感。

六、学以致用,促成长

量一量爸爸、妈妈的腰围和头围。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周长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应中让数学生活化,在实践中探索发现更多有趣的知识,收获学习带给自我的喜悦和成就感。

七、板书设计

二稿反思:

《什么是周长》二稿反思

西安市曲江第一小学 杨红

经过本次教学设计的整改,课堂环节更清晰了,并且环节设计的意图也明朗了不少。学生对于周长的概念理解相对前几次试课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关注并改进。

第一,教师的课堂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有的老师讲的很少,但他的课堂却异常活跃,这其中语言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也就是说,对于我课堂上的每个环节中的每个问题,都要精心设计,问什么,怎么问,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回答。我们应该做到,学生能讲的绝对不要替讲,学生讲过的也不要不放心,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这是没必要的。这样只会让学生逐渐对你不感兴趣,课堂的氛围自然会越来越低沉。所以,我需要多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使得自己的每一句话都能给学生以启发,给学生以鼓励。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课堂生成一定会更精彩,教学效果也会更加出色。

第二,每节课每个小环节的改动都需要做充分的预设。例如:在学习单的设计上,考虑到板书设计的完整性,所以计划板演孩子的作品。但树叶和数学书封面放大打印后,学生汇报自己描边线的过程就出现了多种问题。有学生说自己先从树叶左半部分叶尖描到叶根,再从右半部分的叶尖描到叶根,也有学生汇报时会习惯性地转动树叶,这都是因为学习单上树叶图片较大,操作不便所导致的。这些意外状况的发生均证明了教师设计的每个环节要精细,预设要充分。

第三,周长概念的导出要提前,这样才能为学生 “量感” 的学习方式探索留充分时间。反思自己的课堂,总会有一个问题 “时间都去哪儿了?” 首先,导课要直入主题,开门见山;其次是描一描的环节,重点应该放在学生说自己描边线的过程,感知 “一周”。在此期间,不必过分强调规范严谨的描边线,学生能知道平面图形的边线在哪即可。周长概念出来后让学生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身边物体表面或是图形周长是什么,也是对其概念的再次巩固和理解。量一量和数一数的操作活动便是对 “量感” 建立的最好体验。因此在整节课的设计中,部分环节需要调整和整合。“摸一摸” 的环节可以放在周长概念出来之后,不必让学生专门摸边线,而是边摸边说这个物体表面的周长是什么?其次是导课不要只局限于引出边线,能够直接导入主题更好,为课堂的重要环节节省时间。如果能结合社会现实问题或是用带有地域特色的情境进行导课,则会更加新颖有趣。例如:近期陕西举办的 “十四运” 话题,用此情景导课便是对育人教育的渗透。

第四,学生 “量感” 的发展该如何设计会更有效。在本节课,我将数学书边线用铁丝制作出来,并从数学书封面的边缘 “剥” 了下来,让学生估一估。我认为这是发展学生量感的重要环节,能直观感知边线一周的长度 —— 周长。但许多细节问题考虑不周全。例如:周长是一维概念,而我从数学书封面上 “剥” 下来并估长度会不会给孩子建立一个错误的认知,将一维概念等同于三维空间。测量和数一数活动能准确引导学生在辨析中明确周长的概念,发展学生 “量感”。因此,换个角度想一想,这个估一估的环节还有必要呈现吗?学生即使估了,也未必准确,还须经历实际测量过程进行验证。一节课的课堂时间有限,额外增加的环节越多,本节课重难点部分就会越显单薄。如果能扎实研读教材设计,就不难发现。教师若能有效组织并调动学生合作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量一量,数一数,课堂定会呈现不一样的精彩。

经过教学设计的多次调整、尝试和再改动,我收获非常大。同时也深刻体会到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给他们一个能够攀登的高度,创设一个可以合作交流,可以共同探讨问题的环境,再抽象的概念他们都能准确理解。

课前堂测:

数据统计:

案例反馈:

本次学情调查的研究对象是曲江一小三年级一班和三班的 91 位学生,通过课前堂测反馈的有效信息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对 “周长” 的理解容易聚焦在 “一周的边线上” 而非 “一周的长度”。因此,在我看来,建立了对 “一周边线” 的认识后,重点应该放在度量上,这才是本节课真正帮助学生认识 “周长” 最重要的环节。

教案二稿:

《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

西安市曲江第一小学 杨红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什么是周长》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起始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是本课和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教材在编写上重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任意(不规则)图形入手,通过看、描、摸、量、数等系列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直观地去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学生从周长意义的角度探索如何得到平面图形周长的一般方法,体现了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认识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了解了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学习了长度单位以及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知道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由于周长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因此在教学时我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 “描一描”、“摸一摸”、“估一估”、“量一量” 直观感知什么是周长,从而真正理解周长的意义。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实物或图形,在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中,认识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

2. 培养和发展学生多项思维能力,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测量与计算图形的周长。

3. 通过测量周长的活动体 验,培养学生 能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周长的意义并探索测量周长的方法。

【教学难点】

周长的概念的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铁丝、树叶、绳子、刻度尺、软尺、水彩笔、学习单、合学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新课

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课件出示 “记忆大师”)猜猜这个游戏是比什么的?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是些什么物品。

猜猜下面老师画的是什么?为什么我才画了一笔,你们就知道我要画什么物品了?

预设:生 1:我记住都有哪些物品了;

生 2:老师画了物品的轮廓。

师:你说的轮廓是指什么?能不能用树叶给大家指一指?(引出边线)

【设计意图】通过新颖有趣的小游戏,一方面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导入新课,让学生感受边线在物体表面的什么位置,为接下来描一描的操作活动做铺垫。

二、实践操作,认周长

1. 描一描。

(1)描树叶的边线。

师:那你们能试着在学习单上彩笔描一描出树叶的边线吗?动手试试吧!

【预设】生 1:描的过程中 “里出外进” 不规范;

生 2:未从边沿起点出发,回到起点;

生 3:线有重叠的部分。

呈现作品的同时,请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描的?

师:谁看清楚刚刚这位同学是从哪里开始描的了?到哪里结束的呢?

谁描树叶的过程和刚刚这位同学不同?(再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

大家来评一评,哪里不同?(起点和终点的位置不同)

有没有相同之处?(都是描了树叶的一圈的边线)

小结:所以,围绕树叶一圈的这个边线,也就是这个树叶的一周。(板书 “一周”)

描数学书封面的边线。

师:经过刚刚的尝试,现在老师需要大家描出数学书封面的边线,你觉得怎样描才规范?(用直尺)说一说,你是怎么描的?

小结:看来边线可直可弯。

(2)摸一摸。

师:图上的边线描的都很好,你们能在身边的某些物体表面找到它们的边线吗?(同伴之间交流一下)

2. 认周长。

(1)现在老师打算给同学们表演一个小魔术,我准备把数学书封面的边线请下来。

师:大家猜猜,它会是什么样子的?

预设:生 1:长方形;

生 2:长长的线。

师:那么,你们能估一估,它的一周的边线有多长吗?(板书:长度)

预设:生 1:四条边合起来的总长度;

生 2:大约 60 厘米等等。

同学们,其实你们刚刚估的这个长度,就叫做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板书:周长)

(2)师:树叶的周长又是指什么?

该怎么得到树叶的周长能?

【设计意图】为了潜移默化的渗透周长概念,教师通过设计充分感知体验活动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周长。通过描一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会找平面图形的边线,体会一个图形一圈的边线就是一周;找一找,摸一摸的活动则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再次感知物体表面边线,深化 “一周” 的理解。为学生对能清晰看见 “一周的边线” 教师用特殊的教具将其从数学书封面活生生的剥下来。铁丝的特殊材质让学生既能看见 “形” 又方便发展其 “量感”。估一估的活动是导出周长概念的点睛之笔,周长是对一周长度的刻画,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更加准确和真实。

三、合作探究,量周长

1. 合作要求。

接下来,同学们想不想量一量它们准确的长度?

你愿意一个人完成测量还是合作完成?为什么?

小组合作(课件出示合作要求)

(1)选:根据测量的物体,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2)量:做好分工,两人负责测量,一人做好记录,一人汇报;

(3)写:把测量结果写在 “合学单” 上;

(4)报:汇报测量结果。

2. 汇报交流。

强调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减小周长测量过程中的误差。

【设计意图】作为本节课第二个教学重点,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支持测量方法多样化,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了使小组合作更高效的进行,教师设计了活动前的的思考,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启发部分学生带动更多同伴参与到测量周长的合作探究中,以 “兵教兵” 形式让学生做课堂学习的主人。考虑到树叶周长更有难度,教师有意记录课堂操作过程中的关键点,为后期学生反思总结如何减小误差做了正确指导和铺垫。

四、迁移运用,数周长

师: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几个图形,它们的周长是指什么?

我们一起量一量吧!为什么不用测量?

预设:生 1:按顺序数一圈;

生 2:规则图形用 2 长 ×2 宽;

生 3:将凹进去的边线进行平移,再计算周长。

【设计意图】介于对学情的分析,学生在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下课啦》一课学过数花圃(格子)谁走的路长的数数方法,因此,本节课对于学生数格子的一般方法让学生进行了直观演示,同时给有能力的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五、闯关练习,巩固新知

1. 第一关:描一描

完成课本 46 页练一练第一题。

强调:“绕一周” 要从起点出发再回到起点。

2. 第二关:数一数

完成课本 46 页练一练第二题。

强调:数之前先鼓励学生通过观察估一估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哪个图形的周长最短,再数一数,最后与实际结果对比。

【设计意图】目的在于通过描图形一周回顾周长的意义和数周长及时复习和巩固本节课重点知识和基本技能。

六、总结评价,激励进取

1. 回顾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自我点评,同伴互评。

2. 汇总优秀小组情况,及时总结与表扬。

【设计意图】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回顾小结中梳理和回顾知识点,在自我反思和生生互评中浅谈收获和成长,找寻学习来给自我的提升,快乐和成就感。

七、板书设计

什么是周长

学生作品(树叶边线)57 厘米

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学生作品(数学书封面的边线)88 厘米

一稿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环节清晰流畅,但经过两次授课后我发现学生对于周长的概念理解只浮于表面,未真正理解。

首先,导课的形式不够新颖,缺乏创新。一节准备充分的课堂应该利用好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件教具,如果物质上的奖励仅为激发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那么它存在的作用和价值就太微乎其微。例如:送给学生树叶标签作为奖励的同时,询问一句 “你知道这个书签的周长是指什么吗?” 这也是在尝试更大程度的发挥 “奖品” 的作用。除此之外,课堂时间有限,在导课环节花费过多时间就会导致本节课重难点的突破。

其次是概念的生成。第一,学生用铅笔描边线本就有难度,描的 “里出外进” 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学生的技能水平还未达到,并不代表学生不知道边线是在物体表面的边沿。所以描完后重点应该放在说一说,让学生说一说是从哪里开始描的,到哪里结束的?找不同的同学进行对比汇报更能让学生感受到,一圈的边线可以起点不同,但必须要描出完整的 “一周”。可以适当增加摸一摸的活动,这也是深化学生对边线的感知,在实际生活中体会线在面上的过程,学会在实际生活中找物体表面的一周的边线,为后续测量操作积累活动经验。第二,让学生描完边线,教师就给出 “周长” 的定义对学生来说并非真实理解,因为在此之前他们接触的都是 “形”,即一周的边线,并未真正参与长度估计或度量。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潜意识认为边线就是周长,而非一周的长度是周长,所以,教学设计中周长的概念出示后让学生 “说一说” 是毫无意义的。此时,学生找寻身边物体表面的周长都仅仅是仿句,“(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没有内化理解。辩一辩的活动也是对一周边线是否理解进行的考察,而非 “周长”。当课堂时间已过大半,学生还未开始测量活动,这就注定了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无法成功突破的。

最后就是教师在课堂对学生 “放” 与 “收” 的掌控。因为一节课时间是有限的,教师无法做到面面俱到,让理解深刻的学生拓展思维,尽情的表达自己所想。此时,我们就需要将学生汇报出的精彩内容暂且放一放,少一些追问。有舍才有得,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把控好课堂节奏,成功突破一节课的重难点。

通过这次磨课,我意识到一节好课不是取决于学生对概念的描述有多准确,而应该是学生切实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操作活动,内化对概念的理解,并用自己的语言或动作传达出 “什么是周长”。

教案一稿:

《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

西安市曲江第一小学 杨红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什么是周长》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起始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是本课和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教材在编写上重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任意(不规则)图形入手,通过看、描、量、数等系列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直观地去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学生从周长意义的角度探索如何得到平面图形周长的一般方法,体现了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认识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了解了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学习了长度单位以及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知道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由于周长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因此在教学时我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 “描一描”、“摸一摸” 直观感知什么是周长,从而真正理解周长的意义。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实物或图形,在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中,认识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

2. 培养和发展学生多项思维能力,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测量与计算图形的周长。

3. 通过测量周长的活动体 验,培养学生 能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周长的意义并探索测量周长的方法。

【教学难点】

周长的概念的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树叶、绳子、刻度尺、软尺、水彩笔、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你留心观赏过吗?我们一起来看看。(视频)杨老师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季节收集了许多树叶,还制作成了树叶书签,打算送给今天听课最认真,思考和发言最积极的同学,谁想得到呢?

其实,不光老师看到了这些美丽的树叶,小蚂蚁也注意到了,有一只小蚂蚁还在树叶运动场上做起了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创设生动的情景,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清楚制定了课堂奖励机制,意在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实践操作,感知周长

1. 感知边线。(播放小蚂蚁爬树叶的动画)

师:小蚂蚁在树叶上是沿着什么路线跑的?(揭示边线)

2. 描一描。

师:那你们能试着描出课本上树叶的边线吗?用彩笔描一描吧!

【预设】生 1:描的过程中 “里出外进” 不规范。

生 2:未从边沿起点出发,回到起点。

生 3:线有重叠的部分。

师:经过刚刚的尝试,现在老师需要大家描出数学书封面的边线,你觉得怎样描才规范?(用直尺)

小结:看来边线可直可弯。

3. 说一说。

师:像这样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板书)

谁再来说一说树叶的周长是指什么?(板书描边线)

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是指?(板书描边线)

还有谁能像这样找一找,说一说身边物体表面的周长?(选择个别物体学生板书描出边线)

猜一猜,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的课题叫什么?(板书:什么是周长)

看看黑板上你们描出的图形,种类是不是很多,他们都有周长。所以,知道什么叫图形的周长了吗?(板书)

4. 辩一辩。

下面哪些图形有周长,哪些物体没有,为什么?

【设计意图】为了潜移默化的渗透周长概念,教师通过设计充分感知体验活动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动画演示小蚂蚁的爬行路径目的在于让学生清楚树叶的边线是指什么,为学生描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边线做铺垫。通过描一描的操作活动和教师适当的点评反馈则能让学生在描的过程中感受 “一周的长度”,顺其自然过渡到周长概念的引入。为了从具体物体表面的周长抽象出图形的周长,教师鼓励学生找一找,说一说,摸一摸并将图形描在黑板上,这样的设计使得概念的引出更加自然。通过辩一辩及时巩固应用周长的意义,使学生更加清楚封闭图形才有周长。

三、合作探究,测量周长

1. 思考与交流。

师:知道什么是周长了,现在你能想办法测量出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吗?同伴或小组交流一下,该如何测量?

2. 小组合作(课件出示合作要求)

(1)选:选择一个喜欢的物体,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2)量:做好分工,两人负责测量,一人做好记录,一人汇报。

(3)写:把测量结果写在本子上。

(4)报:汇报测量方法和测量结果。

3. 汇报交流。

选择一组成功高效的小组进行汇报展示,强调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尽可能减小误差。

4. 有必要可以适当进行二次测量。

【设计意图】作为本节课第二个教学重点,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支持测量方法多元化,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了使小组合作更高效的进行,教师设计了活动前的的思考与探讨,启发部分学生带动更多同伴参与到测量周长的合作探究中,以 “兵教兵” 形式让学生做课堂学习的主人。考虑到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发展学生合作技能,教师做了充分预设,可根据课堂实际效果进行第二次合作测量。

四、迁移运用,灵活变通。

播放小蚂蚁数周长的课件,让学生观察数周长的方法。

师:你还有和小蚂蚁不一样的计算周长的方法吗?

【设计意图】介于对学情的分析,学生在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下课啦》一课学过数花圃(格子)谁走的路长的数数方法,因此,本节课对于学生数格子的一般方法只进行了动画直观演示。一方面指导学生回顾掌握基本数格子的方法,另一方面也是给有能力的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可以根据图形本身特点想到平移变成长方形的方法。

五、闯关练习,巩固新知

1. 第一关:描一描

完成课本 46 页练一练第一题。

强调:“绕一周” 要从起点出发再回到起点。

2. 第二关:数一数

完成课本 46 页练一练第二题。

强调:数之前先鼓励学生通过观察估一估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哪个图形的周长最短,再数一数,最后与实际结果对比。

【设计意图】目的在于通过描图形一周回顾周长的意义和数周长及时复习和巩固本节课重点知识和基本技能。

六、总结评价,激励进取

1. 回顾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自我点评,同伴互评。

2. 汇总优秀小组情况,及时总结与表扬。

【设计意图】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回顾小结中梳理和回顾知识点,在自我反思和生生互评中浅谈收获和成长,找寻学习来给自我的提升,快乐和成就感。

七、板书设计

什么是周长

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学生描出的图形等)

选课思考:

《什么是周长》一课不同的教材给与的定义稍有差别,要正确理解周长的定义首先要理解图形一周,而围绕图形一周的边线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周长概念中形的本质。在此基础上,理解图形一周的长度即周长,这是一个数量概念,是周长概念中量的本质。前者直观,后者抽象。后者通过前者来显示,前者通过后者来计算。在周长的教学中 “形” 和 “量” 的感知缺一不可。因此,教学中通过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等一些列操作活动是指导学生认识周长的一个重要过程。寻找周长、辨析周长、测量周长、比较周长等活动,更能让学生准确建构周长概念,并合理测量周长,不断发展学生的量感。

活动主题解读:

本次活动主题是: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 “量感” 的学习方式探索。“量感” 是对长度、面积、体积、时间、质量、货币等的感性认识。“量” 作为一条学习主线,在我国现行数学教材中还没有进行专门设置,而是分布在数与代数、空间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大版块中,因此就会存在部分青年教师对学生量感培养研究较少,学生对量的感悟也较弱。量感是形成量化思想的基础。度量是数学的本质,是人创造出来的认识数学、进而认识现实世界的工具。学生养成用定量的方法来认识现实世界,解决现实问题,也有助于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数学的应用意识。数学意义上的度量,不仅仅是拿刻度尺量物体边缘的长度那样的物理意义上的技能。所以,发展学生 “量感” 的学习方式探索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

老师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多多举例说出身边物体的表面或图形的大小,使学生对面积有更感性的认识,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面积的表象,抽象出面积的概念。设计合理,环节清晰。

对于面学生并不陌生,而系统的探究和学习面积却是第一次,所以感知就是最好的方法,课堂上从身边的物体开始,观察、触摸,感知面积的存在,面积的大小,效果良好。

教学中学生始终在参与一个个数学活动,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和引导全体学生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本节课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通过杨老师设计涂一涂的小组合作,学生明确什么样的图形有面积?什么样的图形没有面积?让学生充分感受度量的重要。

杨老师将学生合作完成的活动一活动二细化后,孩子们课堂上的分享交流更加有序了,学生能积极参与到比大小的过程中,讨论出多种比较方法,学生的呈现特别精彩。

杨老师能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以故事情境入课,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在课堂享受中学到新知。

杨老师能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以故事情境入课,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在课堂享受中学到新知。

杨老师能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以故事情境入课,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在课堂享受中学到新知。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7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7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8ms · UTC 14:46 · PVG 22:46 · LAX 07:46 · JFK 10:46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