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吉林长春李莹莹  ›  全部回复
回复总数  10

学生自主认识直尺,王老师进行补充和点拨,学生经历 “认、量、估、画” 的过程,初步学会用刻度尺进行测量和画图,提高对长度估测的能力,逐步建立厘米的概念,再次发展数感。

对于学生的量感培养,不是靠记忆,而是借助其周围熟悉的事物,在学习生活中慢慢形成的。本节课,王老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地提供材料,鼓励学生借助这些参照物进行估测和实际测量,让学生有目的的思考、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经历与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从无形到有形,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会测量的方法,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本节课教学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两种度量方式,设计一个探究活动,为学生留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以达到 “在度量中发展学生量感” 的目标。教学设计新颖,以学生为主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本课围绕着 “量感” 设计,“量感” 主要体现在:量的估测、量的累加、量的联系。学生能够明白圆的面积与半径相关,以后对圆面积的感觉,就会转化成用半径来估计圆的面积,找到了一维长度与二维面积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准的估计,量感就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本节课很好的利用 “量感” 将复杂的圆的面积巧妙的和平行四边形相结合,让学生在不断动手分割圆的同时,变成面积大小相等的平行四边形,这样的活动体现了 “量感”,能够让学生深刻的认识到元的面积公式的来源,正所谓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参与,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更能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扮演着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将课堂归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

本节课借助操作、课件演示、想象等活动,多感官感受体会理解极限思想,感受量感。通过估、数、比等一系列对量感知的活动,引发不能精确的矛盾,引出转化思想,找到学习的方法,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升量感。

本节课的教学运用学习过的知识,引导学生探索得到新的知识,既复习了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利用转化的思想,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在学生推导的过程中,教师注重 “量感” 的培养,注重知识的迁移,有效的开发了学生的潜力。

数学的学习,就是要从学生感兴趣的 “点” 出发,由点及线、线及面,让学生明白数学就是生活的另一种符号。儿培养学生的量感,恰恰就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将数学 “感” 进行 “量” 化。本节课做到了,值得我学习借鉴。

量感一定是在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常老师的活动设计的很好,孩子只要在活动中有充分的感悟,他们对圆的面积就有深刻的认识。期待教学中一定要让活动真正的落地哦。

教师引导孩子在实验活动中培养量感,让学生充分经历长方形周长的度量,经历从运用周长概念逐条边相加, 到运用图形边的特征巧算周长的探索过程,孩子们学会数学的思考,从周长含义的理解到度量本质的揭示,既发展了空间观念,又明确周长的量化内涵 。

这节课教材设计的意图就是弱化公式的背诵,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合作等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体会什么是周长。任老师利用微课帮助学生回忆关于周长的感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再通过小组探究的方式得到正方形的周长,将学生的生活量感逐步转变为数学量感。力求通过不同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培养准确的量感。

活动是学生量感的生长点、生发点。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并通过自己的多种感官把握事物的量的属性,获得事物量的感受。对于学生的感量活动,教师要给予积极评价,不断激发学生感量的积极性、开掘学生感量的创造性。

量感是一种感性认识,而感性认识是感觉器官对事物片面的、现象的和外部联系的认识。亲身参与测量活动,亲身去体验有多长,而获得对 “量” 的独特感受,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 “量”,发展学生的 “量感”。在比较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一方面,加深对这些方法的理解;另一方面,了解这些方法的异同,体会哪种方法计算起来更方便简洁。

本节课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设计多种方式的体验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周长、理解周长的实际意义、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

通过估一估,培养量感,量出它的长度,再把铁丝变弯继续测量,初步感受铁丝从直到弯,长度不变。直到变成首尾相接的封闭图形,指出封闭图形的长度,让概念回归数学本质,抓住 “一条封闭的线的长度” 来构建周长的概念,使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 “周长”,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学生们从对手中直尺的粗浅感知,到较为深人去了解,最后到自主学会使用,是对测量本质一步一步的建构。“原来,测量的道理和方法就是这样”, 学生们心中豁然开朗。同时,在 “找一找”、“估一估”、“量一量” 等环节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以学生的主管感觉为主,在反复体验中获得 1 厘米长度的认知,活动中通过找一找,验证,比较,分析等过程使得学生的认知感的不断清晰,形成个体度量经验和空间观念。毕老师并没有直接过渡到几厘米,而是创设情境从 1 厘米进入到几厘米,并通过估计、累加,不断去除现实背景和量纲,将量抽象成数。在认识厘米之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尺子的观察,认识相关的各部分名称,为进一步认识厘米打下基础。在认识 1 厘米时特别注重学生的体验,在多种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建立 1 厘米长度的量感的意识。

本课利用丰富多样的体验活动,形成鲜活的表现,充分感知了 “1 厘米有多长”,加深了对一厘米的直观体验。量感的建立,必须在多种感官实践体验的基础上通过思维的参与,形成表象,总结提升经验,从而建立起相对比较抽象的量感。

本课利用丰富多样的体验活动,形成鲜活的表现,充分感知了 “1 厘米有多长”,加深了对一厘米的直观体验。量感的建立,必须在多种感官实践体验的基础上通过思维的参与,形成表象,总结提升经验,从而建立起相对比较抽象的量感。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0 人在线   最高记录 0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6ms · UTC 13:20 · PVG 21:20 · LAX 06:20 · JFK 09:20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