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liumeirong  ›  全部回复
回复总数  47
1 2 3 

张老师的拍手游戏和后面通过折纸来发现不同分数都是一大亮点,前者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产生新符号表示分桃过程的欲望,感受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唤醒了学生的符号意识!后者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让学生充分感受了平均分的总份数以及所取得份数之间的关系,在折和涂中,学生发现了分数的更多知识,发现了分子除了 1,还可以是 2、3、4 等等。同时还有孩子发现了平均分成 5 份,取完 5 份就等于取了一个整体,特别棒的活动,探究中发现了分数的本质

从唤醒符号意识 — 探究符号意义 — 探究符号本质 — 创造符号,整个设计非常棒!

整个课程设计轻松愉悦,趣味性强,可谓在玩中学,学中玩,符合儿童年龄特征!

从一稿到四稿,看到了知识的本质挖掘得越来越深,孩子们对分数的意义理解得非常透,孩子们的创新思维和学习欲望都大大激发了!

本课中张老师通过有趣的击掌游戏巧妙引出非整数的表示,瞬间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的符号的意识;然后通过自主尝试、探究去创造新的符号,感悟符号的价值,这些都非常棒!从符号意识的渗透、激发、再到创造、应用符号,张老师都设计得很好!1、如果再增加一个对所创造的符号进行比较的环节,让学生感悟用 1/2 这个新的数字符号表示一半的简洁性,体会数字符号的简洁性就更好了。2、课中设计不能只限于 1/2,还应增加 1/3、3/4 等其他分数,以加深学生对分数这个新符号的深入理解。

本课中老师注重估测和实测,操作与思考对发展学生量感的重要性,首先让学生对长方形的周长进行估计,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量感。然后鼓励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最后再通过靠墙的周长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内化了周长的概念,从而发展和内化了学生的长度量感。

在本课中老师通过估、绕、压、量等大量的活动操作,在操作与思考中让学生认识了什么是周长,如何测量周长,同时在对比中找到最佳的测量方法,学会选取合适的测量工具,在拓展练习中感受周长的变与不变,从而感受度量本质,发展和建立学生量感。

时间量感是最难最抽象的,比长度量感和体积面积量感更为困难。本课中老师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中出发,找出相同时间不同地区差异,再通过读懂时间表、修改时间表、制作时间表、对比时间信息表达方式等活动,体会以数量形式呈现的时间的价值,从而建立时间长短的量感。

本课中付老师从学生已有的数方格和转化经验出发,来探究圆的面积,通过数方格让学生感受圆面积实际就是圆所包含单位面积的个数,通过质疑引发学生深层次猜想,发展学生量感,再利用转化法找到更为准确科学的方法,在拓展应用中,在估测和计算中发展学生量感,而且向学生渗透了求圆面积还有更多其他方法,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和思考。

量感的形成首先需要充足的活动经验,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 “做” 的过程和 “思考” 的过程中积淀,康老师设计有效的测量各种图形周长的活动,可以让学生经历测量周长方法的发展过程,也是学生积累测量经验的重要途径。在做与思考中不断发展和积累学生量感。

本课中老师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渗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借助问题培养学生时间量感和珍惜时间的意识,感受两地作息时间不同,进一步培养学生量感,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对比,为制作时间表打下基础,通过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将生活的量感转变为数学的量感。

量感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如何让抽象的变为具象的,需要大量操作活动支撑,赵老师在本课中,通过看、描、摸、量等一系列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直观的体验和感悟周长的意义,也避免了学生产生只有规则图形才能求出周长的思维定式。同时发展和内化了学生的量感!

量感的发展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吴老师这节课从学生已有的长度单位 “厘米” 出发,唤醒学生已有知识建立量感。通过计量单位的学习锻炼学生的思维方法,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认识世界的基本工具通过探究 1 米和 100 米之间的联系从而建立起米的量感,体会米的实际含义,大量活动也进一步丰富提升学生量感。

毕老师由古人运用身体测量方法引入,感受统一单位的必要性。然后通过大量的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加深了学生对 1 厘米和几厘米长度的量感。通过断尺的测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几厘米就是几个 1 厘米的累加,感受了度量的本质,也进一步内化和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李老师从对量感的认识,选课的思考及整堂课的思考都让人感受到了李老师对量感认识的深刻,真的非常棒!从有趣味的金箍棒活动中,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然后通过认识尺子,认识 1 厘米,表示 1 厘米,找身边 1 厘米等活动中让学生建立了 1 厘米的表象,充分感知了 1 厘米的长度,有了 1 厘米的量感,然后再认识几厘米,用完整直尺量,用断尺量,不断发展和内化学生的量感。

汤老师的设计通过完成首学单感受统一单位的必要性,然后再认识一米时分别有了以下几个步骤:1. 你印象中的 1 米;2. 初识标准的一米;3. 反复感知 1 米;4. 找身边的 1 米,在这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活动中,让学生对米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1 米的量感由此产生,特别棒!包括后面的认识 1 米 = 100 厘米,也是非常非常棒的,通过猜想、实验验证,让学生充分在操作中去感知、感悟!量感非常充分!

本节课郝老师设计的在测量时先估测再测量这个环节非常棒,学生在经历先估测再实际测量的这个过程中,可以将以前很模糊的长度变为清晰,不仅内化了对几厘米长度的量感,而且也进一步发展了学生量感。

1 2 3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7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7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9ms · UTC 15:03 · PVG 23:03 · LAX 08:03 · JFK 11:03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