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赵丽琴  ›  全部回复
回复总数  15

通过闭眼感知,数数,写字,计算等多种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 1 分有多长,并且让学生说一说同样的时间为什么会有差异,让学生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和问题意,感受时间的长短,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围绕 “看日历”,通过找一找,填一填,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在观察讨论中合作学习,拳头记忆法及歌诀记忆法,尊重学生想法,自己选择喜欢的方法,有效的完成了课堂目标。最后的站起来让课堂达到高潮,学生会意犹未尽。

好的导入是一节课成功的开始,用学生们喜欢的冰激淋导入,无疑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探索有兴趣。接着让学生充分参与进行实验,学生兴趣盎然,有了亲身体验操作,学生学的活,记得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学生得主题作用。

实现人人参与,主动学习,给予学生充分动手操作的时间,营造思考的环境氛围,在推导过程中,经历想,看,做的过程,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最后的农夫和驴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以 “测量” 为主线,链接学生生活经验,组织学生开展活动,让学生估一估,说一说,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中获取关于 “厘米”“分米” 的直观体验,建立表象。遵循学生认知特点,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走到学生主动探索,体验成功。

认识 1 厘米时李老师设计了看,摸,想,做,找等多种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共同配合充分感知 1 厘米的长度,积累经验,从而培养学生量感。闭上眼睛想 1 厘米的长度,是让 1 厘米在脑海里形成表象。最后测量长度是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从而内化知识。

经历用自己做的尺子测量同一物体会出现不同得结果,感受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动手操作与观察相结合,认识并感知 1 厘米,建立 1 厘米的表象。个人觉得:多找一找生活中的 1 厘米长度,让量感更丰富。

先讨论测量方法,制定出步骤,激发探究热情,然后分组进行操作验证,经历操作感受测量方法的原理,得出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特别是盲盒的设计,应用算理,感受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老师放手让学生去合作完成探究活动,学生经历猜想,验证,总结的过程发现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时体积间得倍数关系,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思考:一维到二维的过度是个难点,为什么量出长和宽结果就是面积呢?这块是否可以多渗透,让学生真正明白为什么要带面积单位。

提前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潘老师的一大亮点,正因为提前了解,学生对面积不是一无所知,只是缺乏语言描述的准确性,通过总结,学生豁然开朗。在认识面积大小时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动手操作,不断体验感知,积累数学方法,提升学生思维。 @lyy15671018829

通过辨一辨,摸一摸,描一描等活动,多种感官配合,感知周长,活动设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学生能积极参与其中,特别是不封闭图形这部分的设计,处理细致,为后续学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通过动手制作 1 立方厘米,1 立方分米,1 立方米来感知体积单位的大小,培养 “量感”。个人觉得在感知生活中 1 立方厘米,1 立方分米,1 立方米的物体有哪些可以更丰富些,借助周围各种各样的物体感知,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培养量感。

李老师通过辨,学,感,思几方面来培养学生 “量感”,在认识各个体积单位的环节中,都采用认一认,做一做,估一估等活动不断加深学生感知,形成表象,在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体积单位时可以再丰富些。

学生经历猜想,验证,交流,运用等活动,循序渐进,从无目的猜测到合理运用,其过程让学生思维得到提升,模型得以建立,注重了 “量感的培养”。小组活动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200 人在线   最高记录 200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0ms · UTC 17:58 · PVG 01:58 · LAX 10:58 · JFK 13:58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