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zhaoyujuan  ›  全部回复
回复总数  10

教师学生借助他们所熟悉的身边事物作为研究工具,以此加深对计量单位本质的理解,从而有助于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对计量单位更为清晰的表象。 对于 “量感” 的培养,也可通过丰富的实践操作活动来实现。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正在初步建立 “量感”,教师应加强对小学生数学 “量感” 的培养,并借助实际物体或者运用实践操作的方式使学生逐渐形成 “量感”,以此为他们学好数学知识做好充分的铺垫。 在小学阶段,“量感” 的培养大多数来自于学生对生活的感悟。

设计教学时,教材强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体验,鼓励通过 “摸一摸”“说一说”“描一描” 等多种活动去进一步感受、体验周长的含义,深化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强调学习内容的现实背景,在编排时先引导学生认识实物表面的周长,然后从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过渡到认识规则图形周长。这样安排贴近生活实际,因为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不规则图形,另一方面避免了学生认识周长的不全面性,有利于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真正理解。

将全课的知识、方法、经验进行梳理和汇总,完善板书,融汇贯通,实现对度量单位认识的再次提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为后续学习指引方向。“测量儿歌” 的设计符合小学低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和方法性。

在建立 1 厘米、几厘米的量感中,学生以 1 厘米的长度参照标准进行估计活动,1 厘米 1 厘米地数。其重点不在于谁猜得对,而在于鼓励学生主动寻找估计的方法和策略,启发学生感知度量是基于数数而得,并由此与计数单位建立关联。

通过多种动手操作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和知觉来认识 1 厘米的长度,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在操作过程中,学生能逐步建立 1 厘米长度的量感意识,清晰认识 1 厘米的长度,深化对 1 厘米长度的认识。培养学生的量感。

老师借助断尺测量,明白几个 1 厘米就是几厘米的意义,突出长度的有限可加性。将理论知识融合在实际生活中,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

所谓量感,是指视觉或者触觉等感官对事物速度、程度、规模等方面的直观感觉,也就是人们通过对事物的观察或体验,对其大小、多少、厚重等方面进行的评估,是一种感性认识。对于小学生来说,量感主要指对长度、大小、重量、货币、时间等方面的感性认识,这些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关系密切。最重要的是形成一种感觉。

估算圆的面积这个环节,让学生获得鲜明的圆的面积表象,与后面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前后呼应,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在活动中,反复强调 “感觉” 这个词,是激发孩子们的思考,渗透量感的培养。这一环节,让孩子动手实践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体验成功。发挥想象,体现数学上的 “极限思想”,通过微课,让孩子的思维可视化。

学生在探究小正方形与圆的面积关系的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发现近似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圆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里不仅重视数学知识的获得,更重视对学生量感的培养。

拓展题,通过用断尺画线既可以检测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又可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两个练习题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使学生逐步的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拓展学生的思维。

由谜语导入本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认识尺子开始,先让学生找尺子上的 1 厘米,然后通过学生动手实践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对 1 厘米有了准确的认识,整个教学过程中,杨老师敢于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

本节课 “厘米的认识” 是学习长度单位的起始课,学生在本节课初步体验建立长度 “量” 的标准,建立起关于度量单位的模型。学生经历丰富多彩的操作和测量活动,对 “厘米” 这个长度单位形成清晰的表象,同时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积累测量的经验,从而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教师在教学中要借助图形直观与具体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量的概念、体会量的大小,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估测能力,增进生活中应用数学的意识,落实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史宁中教授说过,世界上很多东西不可传递,只能靠亲身经历。所以需要我们老师给予学生更大空间,更多时间,放慢镜头多方位聚焦,多层次建构,多感官体验,这样量感才能真正植入学生心中。

通过测量等活动,感知要想测量物体的周长,需要知道哪里是物体的周长,加深了对周长的理解。学习数学最好的的方式就是在 “做” 中学,学生经历了由疑问 —— 讨论 —— 验证思维得到了拓展,在操作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操作,总结出测量周长的方法,不规则周长过程中体现了 “化曲为直” 的数学思想,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想。

学生只有亲自经历了测量活动,对测量的体验才是真实的,理解才是深刻的。设计的实践活动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还要揭示数学的本质,体会长度在可加性和运动不变性,让学生的数学思考有生长。

现成的东西与其称为 “知识” 不如称为 “信息”,本节课张老师从头到尾一直在让学生活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量感。不是以现成知识的习得与巩固为基本的学习,而是以具体的操作活动与建构的有意义的学习。

张老师专门设计了一个长度的加减,张教师在教学中非常重视数量关系的表达,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数量推理能力,进而促进 “量感” 的培养。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不要求 “单位” 参与列式计算过程,只是在最后的结果中加上单位,学生容易忽略数字背后的数量意义。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0 人在线   最高记录 0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 21ms · UTC 10:33 · PVG 18:33 · LAX 03:33 · JFK 06:33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