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13643584329  ›  全部回复
回复总数  17

武老师的课堂将学生耳熟能详朗朗上口的 “青蛙儿歌” 从数学的角度出发,一直唱一直说,直到学生发现了其中隐藏的一种数量关系(只数、嘴数、眼睛数、腿数),并从具体的数量中发展到一般的字母表示数,老师的适时引导和及时追问,学生的说、学生的思、学生的想,步步高升,一节课思维的碰撞,让符号意识的形成娓娓道来。

吴老师的课紧紧围绕 “符号意识” 这一主题开展教学,“用字母表示数” 是关于概念符号的一节种子课,用字母来表示数及数量之间的关系,课堂教学以大家耳熟能详的儿歌导入,学生把发现的一般情况用约定俗成的字母来表示,从而得到了一般性的结果,这一过程给学生渗透了符号意识,接着的教学环节表示老师和学生的年龄关系及摆三角形个数和小棒根数的关系,用字母式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提高一个表达层次,体会到使用符号的简洁美。吴老师的设计层层深入,学习目标一一达成,整堂课下来让学生加深对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的理解。

本节课张老师的导入有趣,通过一个小故事蚂蚁爬行路线引出本课课题,之后又通过树叶和数学书封皮的边线理解周长这一抽象概念,学生借助学具看、描、摸、量、比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真正理解周长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需要通过测量得到的。第三环节的活动学生测量边线的长短,使周长的量感意识逐步形成。最后一步,理解应用,强化体验,在多样的活动中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深化量感的发展。

测量我们应该抓住的最本质的东西便是测量单位,理解长度单位的核心在于理解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核心便是理解 1 厘米到底有多长!李老师的教学设计很值得我学习,每一环节都有预设,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准确把握学情,让课堂更有意义。

学习吴老师的教学思考和教学设计,吴老师真实有效的学情分析让这堂课更有意义,我们都知道学生已经具备对物体的长度的感知、判断,以实物来获取的直接经验,本堂课吴老师设计了丰富的课堂活动,让孩子通过触觉、视觉等感官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体会到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建立了 1 米有多长的表象。把握学情,突破难点,抓住重点,丰富认识,恰到好处!

周长概念的理解很到位,学生继续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一系列的活动在亲身体会到周长的具体含义的基础上会测量、计算各种图形的周长,在这个过程中刘老师还对学生进行了 “化曲为直” 的数学思想的渗透,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丰富和发展学生的量感

刘老师的导入环节简单明了,直奔主题,探究周长这一关键环节,设计合理,思路清晰,引导到位,学生在找一找、指一指、说一说、画一画身边事物和图形的周长等一系列活动中,以学生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让学生对物体周长的理解从浅层的、表面的逐步过渡到深刻的、本质的,学生通过丰富的的实践体验获得了周长的概念。

李教师抓课堂,突破了本节课学习难点,借助学具通过丰富多彩的操作和测量活动,建立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表象,认识 1 厘米,感知 1 厘米的长度,寻找生活中的 1 厘米,并测量物体的长度有几个 1 厘米,不仅让学生丰富对测量工具、方法、实际测量结果的认识,而且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测量和动手操作的过程形成清晰的长度单位的量感。

课桌是学生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天天用,今天以课桌为主题,探讨课桌有多长。李老师创设学生身边真实的问题情境定课桌量课桌,让学生体会测量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老师放手让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的长,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加强对物体长度这一量的感受,再次真正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对于 1 厘米的认识体验,邱老师的活动多样,看、找、剪、描、画、比等等,丰富的体验,发展学生量感,1 厘米长度单位的建立,之后的 5 厘米或更长的厘米数学生迎刃而解。最后在画的过程中,掌握测量的方法。

课堂伊始把学生最喜欢的西游记故事引入,一个金箍棒,它有多长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借助已有经验选择不同的测量工具来测,发现每人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引发大家思考,这时老师引导引出了刻度尺。

张老师在教学中以 “操作中感悟、讨论中理解、估测中修正、应用中发展” 为主线,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悟,在悟中强化体验。很值得借鉴学习!

张老师的教学设计很新颖、很有层次性,在认识刻度尺的基础上,先认识 1 厘米,再认识几厘米,重点关注了学生对 1 厘米实际意义的理解和体验,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有了多样的感知,在接下来的巩固练习环节才能准确的估测或测量出线段的长度,量感的培养恰到好处!

本节课教学中,我们看到了杨老师设计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生量、比、画、描等,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认识尺子,认识度量单位 1 厘米,让度量的标准内化于心。

本节课杨老师直奔主题让学生动脑动尝试测量课桌有多长,学生想到了不少的方法,有了不同结果的对比引出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在 1 厘米这一长度单位的建构上,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对 1 厘米有了准确的认识,实实在在培养了学生的量感,发展了学生的测量意识,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教师整节课的设计能够充分利用具体的事物,借助蚂蚁、树叶和数学书等真实生活情境通过观察与操作认识周长,然后又在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中探索掌握周长,最后运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最让我欣赏的是老师为孩子们创设了 “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氛围,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学会了本节课的内容。

新课程强调学生要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节课黄老师充分利用贴近生活的真实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时刻与经过时间两之间的区别,让学生掌握制作作息时间表的方法,学生学会数从某一时刻到另一时刻经过了多长时间,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7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7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42ms · UTC 09:07 · PVG 17:07 · LAX 02:07 · JFK 05:07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