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o'fang

zhao'fang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6246 号会员,加入于 2021-04-04 18:12:20 +08:00
10 G 0 S 0 B
zhao'fang 的最新回复

通过孩子们熟悉的黄老师引入此课,激发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借助老师的身高、体重、生日、上衣价格等信息,让学生从多方角度感知量感。再引导学生学会看年历,通过观察、填表、找规律等活动发现年、月、日的秘密,学生亲身经历体会,形成量感。并通过拳头法、歌诀法、小游戏等记忆大小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刘老师的这节课为学生提供了探究、体验、感知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在学生有了充分感受后做了一个数 60 秒的小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建立和强化 1 分钟的时间概念,经历从 “无形” 到 “可量”,老师给学生一把度量时间的 “尺子”,真正体会时间单位的价值,帮助学生建立时间的量感。

侯老师的教学设计在探究发现环节让学生充分感知面积后,又设计了一个活动:在方格纸上画出 3 个不同的图形,使它们的面积都等于 7 个方格的面积。通过画、说、观察、发现等很自然地引导学生体会到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从而加深学生对面积意义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刘老师在教学中设计了多个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学生通过测一测的实验把土豆所占空间的大小具体化了,突出了体积概念的本质;在捏橡皮泥的活动中让学生感受等积变形,这一过程也让学生明晰了体积与容积的不同;在比一比的实验中抽象出容积的本质。这些活动把体积与容积具象化了,让概念看得见,摸得到。

刘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进行合理估测,在估测中发现误差矫正调整,使之接近正确答案。再通过观看微课有效的帮助学生明确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它包含单位面积的个数,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自己的估测,判断自己的估测是否准确,调整自己的方法提高自己的量感能力。学生从估计到准确测量的过程促使其量感更加准确。

李老师在课堂中再现购物情景,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熟悉的情景,让学生在体验学习中突破了元、角、分之间关系以及如何付钱、找钱的难点,让每个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获得构建新知的体验,形成量感。李老师还特别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教育学生爱护人民币,从小养成节约的好习惯,并结合国情让孩子们体会到人民越来越富裕,祖国越来越强大!

现在学生用现金购物的机会很少,对小面额的人民币更是陌生,孙老师立足于学生实际进行前测,让学生对较小面额的人民币有了初步感知。在探究新知中通过认一认、分一分的活动激发孩子们的兴趣,积累了认识人民币的经验,并通过购物活动中的付钱、找钱,让学生亲身经历购物过程,在活动中认识到元、角、分之间的关系,积累购物经验,发展学生量感,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侯老师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的活动让学生建立面积的表象,在比较两种图形的大小时,引导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操作活动,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比较的过程,充分感知面积形成量感,并帮助学生实现一维到二维空间上的飞跃。

学生刚学习了长、正方体规则物体体积,到本课测量不规则物体石块,对学生是一个新的挑战。陈老师非常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归纳反思的过程,引导学生从估量入手,利用已有经验估量石块的体积,在思考如何估量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量感。学生在有趣的实验中也体验到虽然测量方法不同,但转化的数学思想是相通的。

对时间单位实际意义的理解,特别是学生很少接触到的 “秒” 的理解是教学中的难点,刘老师的教学设计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亲身体验 1 秒、几秒、几十秒、1 分的时间有多长,感悟 “秒” 与 “分” 的实际意义。并通过估测活动让学生整体建构时间单位知识,引导学生用 “量感” 来解决问题。

二年级小朋友学习 “千米” 这个大单位的量是很抽象的,学生难以体验,难以建立表象,孙老师的前置体验任务,通过走一走、跑一跑、手拉手、量一量等活动逐步感受 10 米、100 米、1000 米长,更加具体地感知了 “1 千米” 的长度,也了解了 “千米”“米” 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弱化了数学知识抽象化特征,在大脑中形成量感。

学生探究长方体的体积,特别是在异中求同发现长方体体积 = 底面积 × 高,学生思维要在二维与三维之间相互转化,这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教学中陈老师重视让学生摆 “体积单位块”,用体积单位块来度量长方体的体积,并很巧妙地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类推,从而突破对叠加量的真正理解和感悟。

平方厘米的认知是面积单位认知的起点,也是面积大小体验、感悟、生成、建立面积大小观念的教学源头。段老师通过学一学、做一做、找一找、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平方厘米这个面积单位变得直观具体,看得见,摸得着。学生在充分体验感知中掌握了最小面积单位意义后,平方分米、平方米的面积单位大小的建构也就一脉相承了。

安老师在本课中重视学生的估量意识,让学生回顾描边线的过程估计树叶和数学书表面的周长谁的周长长?数学书的周长大约是几个树叶的周长?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建立有效的量感。而后再对三幅图的周长进行估、数,让学生对实际结果对比后,感受量感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估出量感也是培养学生量感的重要方式之一。

本课通过看 、描 、量 、数等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安老师每个环节都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交流、思考、体验,经历了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使学生在自然而然中建立起周长的量感,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

吴老师通过实践活动(借助 1 厘米长小棒感受 1 厘米的长,找身边的 1 厘米,用 1 厘米小棒测物体的长),让学生建立了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在学生已有的 1 厘米的量的感知基础上,借助视频直观演示由多个 1 厘米进行累加形成尺子的过程,让人眼前一亮,恰到时机的使学生经历测量模型的演变过程,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吴老师在教学设计中以生活中的实际情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到了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再通过多种活动丰富学生对 1 厘米量的体验,形成量感。在 “找一找”、“描一描” 的活动中层层递进,有效地帮助学生感悟测量本质。让 “厘米” 这个量的 “种子” 在学生的脑海里生根发芽。

秦老师的教学设计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活动经验,以旧量为基础,在认识分米和毫米时先让学生进行估测,估出量感,再通过 “找”、“量”、“探”、“练” 等多元的活动,进一步建立对分米、毫米的量感。让学生充分有效地积累经验,形成清晰的单位概念。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200 人在线   最高记录 200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1ms · UTC 10:24 · PVG 18:24 · LAX 03:24 · JFK 06:24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