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syt_ly  ›  全部回复
回复总数  10

在衣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学生通过回顾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学生体验、理解 1 厘米的实际意义,对 1 厘米有初步感知,并能寻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后续学生亲身体验用 1 厘米的小磁条作为测量工具带来的不便,体验到测量工具直尺存在的必要性。本节课中,先估计再测量,培养学生估测意识的同时,通过探索、交流和分析,体会到从 0 刻度开始测量的优势,测量的方法在不知不觉的体验中生成,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

在任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学生通过用面积单位自由地摆长方形,进一步明确长方形的面积本质就是含有多少个面积单位。学生通过自由操作、合作交流、填写任务单,关注长方形面积本质,经历测量的过程,探索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边演示,边汇报,由特例到一般,发现规律,归纳公式,进一步体验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就能很快地算出长方形面积的方法,发展量感。

在付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学生在观察、拼摆的过程中,感受体积单位与长方体体积大小的关系,感知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自我构建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理解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公式中蕴含的道理,在亲身体验中深化对体积概念的感知,发展量感。学生用推想的方法,感受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和小正方体个数的关系,理解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来源,进一步发展量感。教学设计新颖有趣,且巧妙细致。

在秦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利用估测兵马俑的身高,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 “米” 和 “厘米” 两个长度单位,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建立旧 “量”,为后面学习新 “量” 及其关联做好铺垫。 学生通过对铅笔的测量,在实际操作中建立 1 分米的表象,体会学习毫米的必要性,初步建立对 1 分米、一毫米的量感。通过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四种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体会长度单位之间的 “十进制”,在巩固练习中深化对量感的建立。

在畅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环节,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用 1 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来测量长方形的面积,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通过用面积单位不重叠,也不留缝隙地铺满长方形,建立和深化面积意识,所用面积单位的个数就是长方形的面积。学生通过测量长方形的面积,初步体会到即使不用密铺,只要用面积单位摆满长方形的长和宽,也能算出面积单位的总数,在操作中对直接经验进行修改,发展量感。

在刘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熟悉的平面图形的周长联系生活实际中物品的周长。借助蚂蚁和铅笔行走的路线,直观地理解周长的概念,建立周长的概念。学生动手操作,发展合作技能的同时,感受不同工具可以用来测量不同的物品。学生在运用数格子的方法时体会到解题方法的多样化,多动脑筋,多总结经验,形成更多更好的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学生量感的培养,需要的就是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相结合。

测量对于量感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在生活中,学生已经能够会利用已知的小物体的体积来测量大物体的体积,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测量思路进行一致性的思考,学生将不会的知识转化为已知的知识,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维方式。在体积单位制定完毕后,学生将其与生活实际中的物体建立联系,用实际的物体切实感受体积单位的大小,将感觉具体化,提升空间观念的同时,发展量感。

在侯老师的教学设计中,比较图形面积大小时,学生通过亲自操作,获得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学生利用多种比较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参与了合作与交流活动,在交流中认识到比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可以统一标准,顺利验证猜一猜的答案,体验了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同时关注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在王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学生通过用不同的方式测量课桌的长度,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在本节课中,王老师设计了两把不同的尺子,一把没有刻度,一把刻度清晰,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发现尺子上都有什么,意识到它们存在的必要性,思维更深刻。 在学习测量的环节中,王老师将时间和空间完全放手交给学生,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获得正确的测量方法,知道测量时应该注意的事项,得到主动发展。

在刘老师的教学设计中,通过关联上节课上对钟面上时、分的认识,唤起学生的先前经验,学生产生认知需要的同时激发探究欲望。 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和观察操作活动,经历数学知识的 “再发现” 过程,感悟秒与分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量感。 在时、分的相关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秒的认识,学生整体建构时间知识,诱发学生的量感。

在卫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合作、探究、操作、质疑和验证的过程,卫老师创设了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培养了学生学会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量感意识。

在沙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学生借助学具在猜想、操作、探究、经历的过程中,感受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关系,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合作交流中体会学习带来的乐趣。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运用知识和方法的迁移,独立探究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间的关系,体会到自主探究的乐趣。

安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层层递进,在思考中体会量感的作用,培养学生建立有效的量感。“量感” 的产生是大量的体验后达到的经验的积累。 对比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明确要根据实际测量的对象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工具发展量感;学生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明确只有规则的图形才能求周长,在数的过程中感受度量单位的重要性;学生通过描边线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周长的意义,感受量感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李老师通过测量铅笔的活动,引出 10 厘米可以用 1 分米来表示,学生体会到 1 分米是 10 个 1 厘米的累加,从而感受 1 厘米与 1 分米的大小关系。学生通过比一比、想一想、找一找等直观操作活动,建立 1 分米的正确空间表象,丰富 1 分米的量感。 “长度单位的学习,通常源自这样一种需要,即解决新的问题时,原有的单位无法满足需求,需要一种新的单位的介入。” 当学生发现厘米已经不能准确表示出铅笔的长度时,源于对量的多少的感知,学生直观体会到毫米产生的必要性。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等直观操作活动,充分感知 1 毫米有多长,建立 1 毫米的量感。

马老师将 “时间量感” 的培养建立在学生经验感知和动手实践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将零碎的生活经验进行梳理,从中提取有关于量感的已有经验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运用量感经验,进一步培养学生自身的量感。

杨老师在操作体验环节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估一估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加深巩固学生面积单位量感。学生从 “一个一个数”,到 “一行一行数”,再到 “测量并计算”,感受到将面积进行量化,量感的培养不仅限于数,还有思维的提升。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0 人在线   最高记录 0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 8ms · UTC 17:45 · PVG 01:45 · LAX 10:45 · JFK 13:45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