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ll123l3

lll123l3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5756 号会员,加入于 2021-03-29 14:20:50 +08:00
10 G 0 S 0 B
lll123l3 的最新回复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将周长与面积相混淆,张老师在教学面积的过程中,将面积与周长建立了关联,从度量的本质分析两者的异:公式、工具、对象、单位,同:单位总数。让学生理解了周长相同的两个图形,面积不一定相等,也让学生明白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从何而来。

肖老师将体积单位的量感与线的测量,图形的测量建立起了新旧联系,在新旧之间打开了体积单位学习的空间。教学中设计了多层次体验立方厘米感悟量感;多形式体验立方分米提升量感;多样化体验立方米内化量感。让学生空间观念与量感逐步形成,学科核心素养得以提升。

谢老师通过做 1 分钟木头人游戏和看 1 分钟搞笑视频两种不同的活动,同样的 1 分钟却给了学生长和快两种 “不同” 的体验,源于学生对 1 分钟的感知还比较模糊。这样做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开了探究 1 分钟到底有多长的窗口。

季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测量卡片的面积,体会从全铺到半铺,由繁到简,进而引出长方形的面积是否只用知道长与宽,并加以验证,学生发现长方形的长宽与面积单位边长个数的关系,突破由面积单位到长度单位转化的难点。整个过程促进了学生深入思考,丰富了学生间接测量的经验,在优化方法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本节课,学生的思路得以打开,量感得以发展,源于候老师的循循善诱,巧妙引导。侯老师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为了帮助学生形成 “量感”,课前要求学生自制学具,并在课堂上利用自制学具进行探索,有效促成了学生量感的形成!

学生通过目测比较图形面积大小,对于不能直接比较的两个图形,候老师没有直接给出比较方法,而是引导学生按照活动要求进行独立思考,动手实践,组内交流,全班汇报兼顾了所有学生的认知发展。在交流中,学生可以习得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策略:剪、拼、摆等,并会将这些解决问题的策略运用到今后类似的知识中去,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小学阶段,学生要逐渐经历从线到面再到体,从一维到二维再到三维的学习过程。本课是对于面的认识,由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限,必须通过反复地动手操作,在操作中真实地经历体验,才能充分感知面积,培养学生量感。侯老师非常注重在过程中让学生通过经历体验比较来培养量感。

利用整套学习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抽取学生选择自己认识的人民币进行全班分享交流,让学生从文字、颜色、大小几个特点对人民币有了一个大体的认识。孙老师巧妙利用微课对人民币的认识进行扩充拓展,出示完整与有遮挡的人民币让学生快速辨认,并让学生将摆放凌乱的人民币进行分类,学生生按人民币的材质和面值有效分类后,进一步认识了人民币。

孙老师的引入部分,从学生想用 “奖学金” 购物的现实情境入手,引导学生要用钱就得先认识钱,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人民币的积极性。

在总结归纳环节,侯老师不只是让学生谈收获,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也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面积,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并且抛出问题:关于面积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对未来的学习进行展望。总之,是一堂值得大家学习的好课!

侯老师对 “量与计量” 和学生 “量感” 培养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做了详细阐述,并为学生定制了 “量感” 培养的有效策略,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化感知、层次化体验、多向化厘析、集约化经营等。通过让学生感受、体验 “物体的量”,促进学生 “量感” 这一核心素养的生成。整个教学设计结构紧凑,层次分明!

在新课中,侯老师利用两个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先猜想,再验证,在动手操作中感知面积,积累量感经验。通过画,说,观察,发现等引导学生体会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加深了学生对面积的理解。学生在 3 个面积都是 7 个方格,让学生体会方格纸可以作为比较和度量面积的工具,为后续统一面积单位埋下伏笔,进而发展学生 “量感”。

候老师这节课针对本课的教学难点设计前测内容,利用生活中的语文数学书的封面、一元和一角硬币以及两片不同的树叶,让学生观察后比较两者之间的大小,从规则到不规则,从具体事物到抽象图形,让学生对面积有了初步认识,再以身边事物为例,用规范的语言对这些事物的面积进行描述,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述能力。

本节课曾老师首先从测量什么?--- 石块等不规则物体;为什么测?--- 培养学生量感;怎么测?--- 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围绕体积的意义将不规则转化为可测量,将未知转化为已知来解决问题,这三个课前思考来确定学习目标。通过估一估、想一想估出量感;量一量、说一说探出量感;猜一猜、用一用论出量感。几个环节层层递进,让量感在学习中真实发生。

贾老师不仅对国内外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与对比,发现日本教材的编写思路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更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也对量感的概念,发展学生量感的基本策略,以及计量单位的教学做了详尽的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出示学习小指南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汇报的过程,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量感。

李老师教学立方米时,引导学生先利用学具自主搭建 1 立方米空间,再利用 1 立方米所容纳的人数让学生感受 1 立方米空间的大小,最后寻找生活中的 1 立方米,让学生亲历 “做中学”“玩中学” 的学习过程,强化对体积单位直观感悟的同时,感受不同测量单位因需而生,真实的在学生心中建立体积单位概念,发展学生的量感。

柴老师引导学生回顾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体会数方格和转化的推导方法,接着抛出问题:怎样知道圆的面积?学生通过探索,发现用转化比数方格更简洁。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知识中分析、研究、归纳,注重知识发现和探索过程,使学生感悟转化、极限等数学思想,从而完成对新知的建构过程,建立数学模型,发展学生 “量感” 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解決问题的综合能力。

付老师这节课从度量的本质出发,让学生经历由度量长度到面积再到体积的探索,在度量中逐步让学生感受到长方体的体积可以看作是体积单位的叠加,长乘宽乘高计算出了长方体中体积单位的数量,也就是长方体的体积。在度量中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动手操作、推理等体验,切实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吴老师开课利用手机贴膜的现实情境,把课堂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自然而然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接着通过学生自主估测的结果不同,引发认知冲突,巧妙切入统一单位,让学生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在三个实践活动中,先让学生借助 1 厘米的小棒,通过动手捏、闭眼想的活动,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再让学生找身边的 1 厘米,丰富体验,培养量感,最后用 1 厘米的小棒测量物体的长,帮助学生感悟测量本质,从而深化对量感的培养。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9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9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3ms · UTC 09:23 · PVG 17:23 · LAX 02:23 · JFK 05:23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