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探索、发现数学的乐趣
现在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
主题样式选择
默认主题样式 ✅
知乎主题样式 
Tia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展示大赛-2021

【2021春】吉林长春 小学数学周莹名师工作室 吴铁英 二上《课桌有多长》

  •  
  •  
    Tia · 3年前 · 408 次点击 
    这是一个创建于 1139 天前的主题,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有所发展或是发生改变。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吉林省长春市小学数学周莹名师工作室的吴铁英,非常荣幸能够参加此次活动,同时非常感谢新世纪小数编委会的各位专家和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数学工作室的各位领导,为广大一线教师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 接下来我将与团队的伙伴们一起研究二年级上册《课桌有多长》这节课。希望在活动中和大家相互交流学习,也希望各位专家和同仁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谢谢!

    408 次点击  ∙  5 人收藏  
      Tweet Weibo 忽略主题 
    318 条回复   2021-09-12 17:43:05 +08:00
    Tia
    Tia3年前

    【选课思考】

        以下将从对度量的本质认识、对量感培养的思考两个方面,阐述我们的选课思考:
    
        一、追溯度量本质,落实核心素养目标
    
        度量是数学的本质,是人创造出来的数学语言,是人认识、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的工具。几乎所有度量单位的产生和发展都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承载了度量单位由多元到统一,由粗略到精细的发展过程。
    
        《课桌有多长》一课是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时,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中测量部分的内容,从知识的角度看,这是小学阶段学习长度单位的起始,是一节 “种子课”,是对建立 “量” 的标准的初体验,是首次建立度量单位的模型;从教材内容看,编排呈螺旋上升分布,体现出量感的培养是一个渐进性的逐渐发展的过程。“测量” 单元是学生初次接触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课桌有多长一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度量单位,也是后续学习的基础,把培养 “量感” 作为重点目标,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价值。 
    
        二、探索有效学习方式,寻找量感生长路径
    
        量感是一种对量与计量的感觉和能力,是空间观念在测量领域的精细化和具象化。由于 “量” 的概念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学生虽然已有比较物体长短的经验和基础,但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这给 “量” 的理解与感悟带来了困难。
    
        史宁中教授说过,世界上很多东西不可传递,只能靠亲身经历。测量单位是抽象的概念,看不见摸不着。只有让学生经历测量单位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全身感官参与体验,从多角度采用多方法进行实践操作。充分积累有效的数学经验,才能形成清晰的单位观念。这正符合 2011 版课标在第一学段提出的要求:“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
    
        大量的、丰富的操作活动,是否能促进学生量感的培养,学生量感培养的路径究竟是什么?作为量感的启蒙课,《课桌有多长》无疑是最为适合学生参与并深度体验的一节课。
    
        就是在这样的思考下,《课桌有多长》一课进入了我们的研究视线。
    Tia
    Tia3年前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初稿)   

    【教材分析】

      《课桌有多长》一课是北师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 2 课时的内容。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借助对生活的感知,对长度概念有了一些直观认识,会用 “长、短、一样长” 等词语来定性描述物体长度的特征;学生在上一节课《教室有多长》,经历自选长度单位的测量过程,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度量意识。     
      本节课从定性刻画走向定量描述物体的长度,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会用 “厘米” 对物体进行测量。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了关于两次关于长度单位的直接经验,会用一些 “粗糙” 的手段去量实物的长度,但对于抽象的内容难以理解,尤其是长度单位的标准化以及从理论上理解测量的本质。 

    【教学目标】

      1. 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 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认识 1 厘米,知道 1 厘米有多长,掌握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 1 厘米的表象。 

    【教学过程】

    一、问题驱动,动手实践

      通过学校要给同学们的课桌贴膜,引发学生思考:每张保护膜剪多长合适?
      进而引出学生测量课桌的活动,探究课桌有多长。 
      组织学生进行测量活动,并针对测量结果进行汇报。 
      问题:课桌同样长,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 
      预设:测量工具(标准)不同,所以测量结果不同。 
      追问:怎样才能使我们测量的结果一样呢? 
      预设:用尺量(统一工具,统一标准),就能得到同样的结果。 
      引出本节课要认识的长度单位 —— 厘米。 

    『设计意图』

      通过给课桌贴膜的生活情境引入,引发学生动手实践,探究课桌有多长。整个过程学生经历了操作活动,结合已有经验,在交流互动中,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二、认识厘米、建立表象

      引出厘米后,通过 2 个活动帮助学生体会 1 厘米究竟有多长。 
      活动一:组织学生借助 1 厘米长的小棒,用拇指和食指夹住,感受 1 厘米的长。再闭眼想象 1 厘米的长。 
      活动二:找身边的 1 厘米。 
      经历 2 个活动后,学生初步对于 1 厘米有了直观的感受,1 厘米是比较短的,我们可以用它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 

    『设计意图』

      活动一能过直观的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的表象,活动二能帮助学生积累更多关于 1 厘米的生活经验。通过 2 个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的表象,体会厘米是一个较小的长度单位。 

    三、建构模型,认识尺子

      在学生初步感受到可以利用厘米来测量较短物体的感受后,自然引出利用 1 厘米的小棒来测量身边物体的活动。 
      学生在测量过程中体会物体有几根 1 厘米的小棒长,就是几厘米。 
      同时引出如果每次都利用小棒来测量,学生体会到很麻烦。 
      所以聪明的劳动人民,发明了一种测量工具 —— 尺子,进而认识尺子。 
      请同学们拿出尺子,观察尺子上有什么? 
      预设:数字(刻度)、长长短短的线(刻度线)、字母(单位) 
      通过一系列问题: 你能在尺子上找到 1 厘米吗? 
      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 1 厘米吗? 
      你能用一句话总结一下怎么找到 1 厘米吗? 
      你能在尺子上找到 2 厘米吗?5 厘米呢? 
      学生通过认识尺子,可以对厘米有更深的理解。 

    『设计意图』

      通过利用 1 厘米的小棒来进行测量,学生初步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通过观察,交流尺子上的发现,找到 1 厘米的长,感受测量工具的特点。
      整个过程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 1 厘米,形成关于 1 厘米的空间观念,同时通过认识几厘米,体会长度是由若干个长度单位累积而成,整个过程还渗透了模型思想。 

    四、谈论辨析,正确测量

      先拿出学具袋中的铅笔估记一下铅笔的长。 
      说一说,你的铅笔大约有多长?取整厘米即可。 
      那么你估对了吗?再利用尺子来测量一下铅笔的长吧! 
      你是怎样测量的? 
      预设:铅笔的一边对准 0 刻度,另一边到几就是几厘米。 
      刚才在测量的过程中,同学们出现了不同的测量方法,这些测量方法都是正确的吗? 
      出示图片 第一种(从尺子左端开始,没有从 0 开始),这样测量是否正确? 第二种(从 0 开始)这样测量是否正确?铅笔有多长? 第三种(从 1 开始)这样测量也可以吗?铅笔有多长? 
      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预设:一端对准 0,另一端到几就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

      估测铅笔的长度,积累借助表象进行直观思考的经验,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和空间观念。
      在测量时,充分放手,引导他们在操作、比较、辨析中,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领悟测量的本领,培养对测量的兴趣。  

    五、操作练习,巩固应用

      利用尺子,画出长 4 厘米的线,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画线的方法,并在不同画法中体会画线的方法,加深对长度单位厘米的认识。同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

      积累用图形表征几何概念的经验。
    liujinliang
    liujinliang3年前

    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出统一单位的必要性水到渠成,建立 1 厘米表象充分而自然,1 厘米累加过程感悟度量本质。整节课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因势利导,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量感的培养充分而到位。

    满天星
    满天星3年前

    教学设计能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通过丰富多样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构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形成量感,感觉本节课对于测量的本质做得尤为突出。

    梓凌
    梓凌3年前

    从这整个教学过程,老师所创设的情境,选择的教具、学具等等都取材于学生的数学现实中,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教学活动更富有生气和活力,更能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运用数学的意识。

    郭亚瑞
    郭亚瑞3年前

    通过测一测、描一描、找一找等大量的、丰富的操作活动,去找 1 厘米、2 厘米、几厘米,感受测量工具的特点,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 1 厘米,形成关于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同时通过认识几厘米,体会长度是由若干个长度单位累积而成的这一本质,在体验中获得量感,在学生参与并深度体验的过程中,促进学生量感的培养。

    郭亚瑞
    郭亚瑞3年前

    在拓展活动中,测量铅笔有多长时,出示遮挡了刻度的尺子这一细节的处理,遮挡刻度的设计更好的帮助学生体会测量本质,有助于量感的培养。

    liujinliang
    liujinliang3年前

    本节课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吴老师设置了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成过程。要让二年级学生对数学知识保持长久的兴趣,课堂上的活动一定要有意义、有趣味,吴老师在课堂上以一位倾听者、分享者、助推者的身份参与到孩子们的探究与交流中,时而是孩子们的好朋友,时而又是孩子们的解惑者,让孩子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使他们对数学兴趣盎然,让课堂持续升温。

    313339976
    3133399763年前

    创设情景贴近生活且不拖沓,学生初步感知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估测物体长度,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杜桠楠
    杜桠楠3年前

    在本节课的教学环节中,我们看到了吴老师在无时无处的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的量感。量感是一种对量与计量的感觉和能力,是空间观念在测量领域的精细化和具象化。它是非常的抽象性的,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学生虽然已有比较物体长短的经验和基础,但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这给 “量” 的理解与感悟带来了困难。吴老师在课上利用各种数学活动,努力把抽象的量感具象化,让学生充分体验。

    刘东鑫
    刘东鑫3年前

    丰富的课堂活动,活动目的明确,有层次,学生亲身经历参与活动,在活动中逐步形成量感!

    绛县第二实验小学陈晓丽
    绛县第二实验小学陈晓丽3年前

    本节课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

    15043083269
    150430832693年前

    课堂导入贴近学生生活,课堂上培养量感的活动很丰富,多角度的培养学生的量感。通过学习后,能准确的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测量物体长度,说明知识点落实的很扎实。

    987986708
    9879867083年前

    教师设置了丰富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度量单位统一的必要性和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抽象的知识具象化。

    郭琦
    郭琦3年前

    结合生活实际出发,解决实际发生的问题。增加学生的操作能力,学生在操作中感受其中的乐趣,还落实了知识点。学生独立学习,小组合作,全班汇报,学生课堂活动丰富。

    希望
    希望3年前❤️1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活动中感受长度单位的累加,体现了数学量感的本质。

    楚永红
    楚永红3年前

    吴老师能够在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量感的培养,注重单位长度的累加,感受测量的本质。

    孙强
    孙强3年前

    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的桨,让学生积极思考,在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估验成功的喜悦

    王爽
    王爽3年前

    学生有经历有体验,是一节好课

    hezhendong
    hezhendong3年前

    讲的真好,设计的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梯度合理有度! !

    王潇潇
    王潇潇3年前

    本课每项活动的设计都从学生认知出发,深入浅出,让学生充分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活动生动自然,对于 1cm 的表象建立充分,形成量感。构建了数学直观模型。

    GXwd1234
    GXwd12343年前

    教师对教材吃的很透,目标确定明确,设计的可操作性强,注重学生对 “量感” 的培养。

    rencuiping
    rencuiping3年前

    老师教学中能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建立合理的衡量标准。从而合理使用长度单位。建立量感。

    赵雨娟
    赵雨娟3年前❤️1

    选择的教具、学具等等都取材于学生的数学现实中,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教学活动更富有生气和活力,更能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wdysm111
    wdysm1113年前

    本节课教学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同时教学中提醒学生米尺用来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又为二年级下册进一步学习千米奠定了基础。

    郑伟
    郑伟3年前

    教学设计的环节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体验、感受的过程中对厘米有了深刻的认识,建立了厘米的模型,丰富的教具,美观的课件,深深地吸引了学生。

    王红玉
    王红玉3年前

    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能够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其间的奥妙全在一个 “趣” 字。这是一节我们呼唤 “知情” 统一的课堂,课堂中尽可能选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学习材料,组织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教学活动。这样的课堂气氛令人感觉轻松愉快,成为了一条充满活力、涌动灵性的溪流。

    songxiyan
    songxiyan3年前

    本课设计的精巧在于能够合理激发学生的原始测量经验,在经验测量的数据差异中激发对树立标准的需求。从而达到出示厘米的作为测量标准认知动机,进而运用厘米来建立测量经验,活动中感悟几厘米的确立过程,与操作规范,进一步加深运用标准的度量意义在于精确。

    宋冰
    宋冰3年前

    吴老师的设计尊重了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经验,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体会长度单位的产生,形成过程,积累测量的活动经验,感悟测量的本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量感的培养,是一堂内容丰富,结构合理的好课。长度的单位形成历经了上千年,可以考虑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数学史料,数学味道更浓。

    404651502
    4046515023年前

    通过多种多样的数学活动,多角度培养学生的量感。教师恰当引导,学生不断思考。

    宋雪松
    宋雪松3年前

    本节课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充分体验感知 1cm 有多长,并在生活中找大约 1cm 的实物,建立了很好的 1㎝的表象,为今后学习长度单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默
    3年前
    吴老师的这节课通过大量的、丰富的操作活动,促进了学生量感的培养。课上让学生感受到了米与厘米的关系,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谢志先
    谢志先3年前

    通过实际活动经验,让学生体会度量的重要性,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只要性,让学生真正的能够学以致用。

    孟伶丽12
    孟伶丽123年前

    从这整个教学过程,老师所创设的情境,选择的教具、学具等等都取材于学生的数学现实中,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教学活动更富有生气和活力,更能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王春华
    王春华3年前

    以学生的观察、操作活动拉近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 “课桌有多长” 则是学生在测量中首先从厘米引发的对测量的理解,包括对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和如何记录等进行一定的掌握,并在头脑中建立起最初的长度单位 ——“厘米” 的空间概念。

    徐惠子
    徐惠子3年前

    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并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

    邓扬
    邓扬3年前❤️1

    吴老师的这节课通过大量的,丰富的操作活动,促进了学生量感的培养,课上让学生感受到米与厘米的关系,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王丽
    王丽3年前

    看了吴老师的设计以后,我发现吴老师特别注重将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通过三次帮助孩子建立 1 厘米长度概念,让孩子们用指甲盖,小棒等感受 1 厘米到底有多长,这样的设计将未知变为已知,帮助孩子们建立表象认识,也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思想,我觉得孩子们学习起来会非常的有意思。

    ww07190808
    ww071908083年前

    长度单位的建构,这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吴老师设置了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层层递进,将知识的巩固与拓展与孩子们喜欢的活动相融合,让孩子们有思考有感触。孩子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使他们对数学兴趣盎然,让课堂持续升温。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让学生在活动中既有知识的收获,更有素养的发展。

    yj191029
    yj1910293年前

    吴老师教学设计环环相扣,从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建立量感表象培养学生的量感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活动经验,逐步形成量感。这节课的设计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学生在多种活动感官协同下对度量有了更深的领悟,其实数学很多时候都是孩子们自己领悟出来的。

    wanglijun123
    wanglijun1233年前

    本节课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吴老师设置了多种多样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通过多种感观,让学生体会量的产生发展,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的表象,积累活动经验。吴老师在课堂上以一位倾听者、分享者、助推者的身份参与到孩子们的探究与交流中,时而是孩子们的好朋友,时而又是孩子们的解惑者,让孩子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使他们对数学兴趣盎然,让课堂持续升温。有利于培养数学素养。

    樊娜
    樊娜3年前

    1cm 究竟有多长,学生通过思考,然后去用尺子量。通过去使用尺子去量一些事物,练习题中体验了长度。通过这节课学生不仅学习测量长度,更学会感知长度。生活处处有数学,通过现实问题的思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黑龙江大庆肇源吴艳秋
    黑龙江大庆肇源吴艳秋3年前

    学生在生动、真实、易于操作的活动中,通过充分感知 —— 丰富表象 —— 领悟内涵过程,逐步体会厘米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在活动中建构厘米的表象,在应用中丰富厘米表象,体会度量的本质,发展学生 “量感” 能力。

    吉林长春双阳  李莹莹
    吉林长春双阳 李莹莹3年前

    《课桌有多长》这节课,以前也通过课,但当看到这篇分享的时候,感觉又再次有所感悟,本节课教师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出统一单位的必要性水到渠成,建立 1 厘米表象充分而自然,1 厘米累加过程感悟度量本质。整节课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因势利导,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量感的培养充分而到位。

    longhongyan
    longhongyan3年前

    本节课周老师通过动手捏、闭眼想的活动,让学生感知 1 厘米有多长,帮助学生初步直观的建立 1 厘米的表象。教学过程中,还有大量的关于学生量感意识培养的设计,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量感。

    wangfengying_55
    wangfengying_553年前

    本节课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

    tf12343
    tf123433年前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学生亲身参与动手实践,能加深理解与记忆,并有助于量感的培养。

    tf12343
    tf123433年前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学生亲身参与动手实践,能加深理解与记忆,并有助于量感的培养。

    tf12343
    tf123433年前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学生亲身参与动手实践,能加深理解与记忆,并有助于量感的培养。

    tf12343
    tf123433年前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学生亲身参与动手实践,能加深理解与记忆,并有助于量感的培养。

    tf12343
    tf123433年前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学生亲身参与动手实践,能加深理解与记忆,并有助于量感的培养。

    李百凤
    李百凤3年前

    教学设计新颖,教学思路清晰,贴近生活,注重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量感。

    李百凤
    李百凤3年前

    教学设计的环节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体验、感受的过程中对厘米有了深刻的认识,建立了厘米的模型,丰富的教具,美观的课件,深深地吸引了学生。

    焦亚媛
    焦亚媛3年前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量感,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在进行数学问题的解决与思考时,思维过程与解题过程存在一定的内隐性,教师能够巧妙的处理。

    姜羽秋
    姜羽秋3年前

    设置了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层层递进,将知识的巩固与拓展与孩子们喜欢的活动相融合,让孩子们有思考有感触。孩子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使他们对数学兴趣盎然,让课堂持续升温。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让学生在活动中既有知识的收获,更有素养的发展。通过找身边的 1 厘米的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关于 1 厘米的生活经验。经历 2 个活动后,学生会对 1 厘米有直观的感受,体会 1 厘米是比较短的,可以用它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充分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丰富量的体验,形成量感。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

    纪芳
    纪芳3年前

    吴老师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从视觉、触觉多种感官体会 1 厘米有多长。通过找身边的 1 厘米的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关于 1 厘米的生活经验。让学习真正发生。

    fujia123
    fujia1233年前❤️1

    吴老师教学设计从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建立量感表象培养学生的量感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活动经验,逐步形成量感。这节课的设计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学生在多种活动感官协同下对度量有了更深的领悟。

    cgc524320
    cgc5243203年前

    创设情景贴近生活且不拖沓,学生初步感知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估测物体长度,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cgc524320
    cgc5243203年前

    通过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度量的重要性,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让学生真正的能够学以致用。

    cgc524320
    cgc5243203年前

    通过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度量的重要性,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让学生真正的能够学以致用。

    cgc524320
    cgc5243203年前

    通过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度量的重要性,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让学生真正的能够学以致用。

    小平
    小平3年前

    课中老师设计了多种多样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多种感官,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的表象,积累活动经验,逐步形成量感。

    zhanggaohong
    zhanggaohong3年前

    这节课以学生的观察、操作活动拉近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 “课桌有多长” 则是学生在测量中首先从厘米引发的对测量的理解,包括对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和如何记录等进行一定的掌握,并在头脑中建立起最初的长度单位 ——“厘米” 的空间概念。

    longhongyan
    longhongyan3年前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找身边的 1 厘米的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关于 1 厘米的生活经验。活动后,学生会对 1 厘米有直观的感受,体会 1 厘米是比较短的,可以用它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充分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丰富量的体验,形成量感。利用尺子测量课桌的过程中继续积累测量经验。

    qdy12345
    qdy123453年前

    在教学中,教师以 “操作中感悟、讨论中理解、估测中修正、应用中发展” 为主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在悟中强化体验、张扬个性。在组织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时,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创造” 了 | 许多方法,如:有的用尺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手量..... 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体验进一步深化。

    ldx1995
    ldx19953年前

    在本节课的教学环节中,我们看到了吴老师在无时无处的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的量感。量感是一种对量与计量的感觉和能力,是空间观念在测量领域的精细化和具象化。它是非常的抽象性的,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学生虽然已有比较物体长短的经验和基础,但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这给 “量” 的理解与感悟带来了困难。吴老师在课上利用各种数学活动,努力把抽象的量感具象化,让学生充分体验。

    ldx1995
    ldx19953年前

    通过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度量的重要性,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让学生真正的能够学以致用。

    ldx1995
    ldx19953年前

    让学生在活动中既有知识的收获,更有素养的发展。通过找身边的 1 厘米的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关于 1 厘米的生活经验。经历 2 个活动后,学生会对 1 厘米有直观的感受,体会 1 厘米是比较短的,可以用它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充分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丰富量的体验,形成量感。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

    丛珊
    丛珊3年前

    量感是一种对量与计量的感觉和能力,是空间观念在测量领域的精细化和具象化。吴老师让学生在活动中既有知识的收获,更有素养的发展。在本节课教学中,老师设置了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成过程。包括对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和如何记录等进行一定的掌握,并在头脑中建立起最初的长度单位 ——“厘米” 的空间概念。 老师在课堂上以一位倾听者、分享者、助推者的身份参与到孩子们的探究与交流中,时而是孩子们的好朋友,时而又是孩子们的解惑者,二年级学生对数学知识保持长久的兴趣,课堂上的活动一定要有意义、有趣味,让孩子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使他们对数学兴趣十分浓厚。

    丛珊
    丛珊3年前

    长度单位的建构,这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吴老师设置了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层层递进,将知识的巩固与拓展与孩子们喜欢的活动相融合,让孩子们有思考有感触。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并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量感的培养,是一堂内容丰富,结构合理的好课。

    王薇
    王薇3年前

    本节课教学设计通过让学生描一描、找一找等多种方式去找 1 厘米、2 厘米、几厘米,感受测量工具的特点。整个过程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 1 厘米,形成关于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同时通过认识几厘米,体会长度是由若干个长度单位累积而成的这一本质,在体验中获得量感。

    xuqin
    xuqin3年前

    本节课教学设计通过让学生描一描、找一找等多种方式去找 1 厘米、2 厘米、几厘米,感受测量工具的特点。整个过程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 1 厘米,形成关于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同时通过认识几厘米,体会长度是由若干个长度单位累积而成的这一本质,在体验中获得量感。

    楚永红
    楚永红3年前

    吴老师特别关注了学生量感的培养,每个环节都潜移默化的渗透着

    楚永红
    楚永红3年前

    吴老师能够设计了很多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长度单位表象

    楚永红
    楚永红3年前

    吴老师能够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同时关注不同学生的生长点

    楚永红
    楚永红3年前

    学生长度单位的量感,需要在操作活动中慢慢建立,建议课后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能够更好帮助学生建立量感。

    楚永红
    楚永红3年前

    让学生在活动中既有知识的收获,更有素养的发展。通过找身边的 1 厘米的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关于 1 厘米的生活经验。经历 2 个活动后,学生会对 1 厘米有直观的感受,体会 1 厘米是比较短的,可以用它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充分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丰富量的体验,形成量感。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

    jtlixu
    jtlixu3年前

    学生的观察、操作活动拉近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 “课桌有多长” 则是学生在测量中首先从厘米引发的对测量的理解,包括对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和如何记录等进行一定的掌握,并在头脑中建立起最初的长度单位 ——“厘米” 单位表象。

    15043083269
    150430832693年前

    吴老师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从视觉、触觉多种感官体会 1 厘米有多长。通过找身边的 1 厘米的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关于 1 厘米的生活经验。让学习真正发生。

    15043083269
    150430832693年前

    让学生在活动中既有知识的收获,更有素养的发展。通过找身边的 1 厘米的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关于 1 厘米的生活经验。经历 2 个活动后,学生会对 1 厘米有直观的感受,体会 1 厘米是比较短的,可以用它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充分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丰富量的体验,形成量感。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

    15043083269
    150430832693年前

    通过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度量的重要性,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让学生真正的能够学以致用。

    唐天佳
    唐天佳3年前

    吴老师教学设计从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建立量感表象培养学生的量感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活动经验,逐步形成量感。这节课的设计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学生在多种活动感官协同下对度量有了更深的领悟。

    15043083269
    150430832693年前

    课中老师设计了多种多样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多种感官,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的表象,积累活动经验,逐步形成量感。

    雪儿964193113
    雪儿9641931133年前

    吴老师的课充分遵循了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在自己感知,动手操作中学习知识,让学习真正发生。学生建立了长度的模型,值得大家学习。

    贺晓杰
    贺晓杰3年前
    吴老师这节课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够激发学生主动的探索和学习!
    导入部分以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感受到度量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 度量的必要性。
    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层层深入。学生通过不同工具的测量,产生认知冲突,真实地感受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对于 1 厘米表象的建立从生活中的实物过渡到 1 厘米的小棒,再到尺子上的 1 厘米。通过一系列操作活动让 1 厘米的表象深刻地印在学生的心中。
    丰富的测量活动让学生首先感受度量的本质 —— 用长度度量长度,即度量就是计量单位长度的个数。在这个基础上再通过度量活动和辨析题使学生掌握度量长度的正确方法。
    吴老师整节课的设计都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值得学习!
    吉林榆树宋艳华
    吉林榆树宋艳华3年前

    让学生在活动中既有知识的收获,更有素养的发展。通过描一描、找一找等多种方式去找 1 厘米、2 厘米、几厘米,感受测量工具的特点。整个过程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 1 厘米,形成关于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同时通过认识几厘米,体会长度是由若干个长度单位累积而成的这一本质,在体验中获得量感。

    张雪
    张雪3年前

    吴老师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出发,在研究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过程中,理解数学、学习数学、应用数学,通过多种多样的丰富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逐步建立 1㎝的表象,为今后学习长度单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吉林榆树宋艳华
    吉林榆树宋艳华3年前

    这节教学设计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体验、感受的过程中对厘米有了深刻的认识,建立了厘米的模型,丰富的教具,美观的课件,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能够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其间的奥妙全在一个 “趣” 字。这是一节我们呼唤 “知情” 统一的课堂,课堂中尽可能选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学习材料,组织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教学活动。这样的课堂气氛令人感觉轻松愉快,成为了一条充满活力、涌动灵性的溪流。

    孙意
    孙意3年前
    量感是一种对量与计量的感觉和能力,是空间观念在测量领域的精细化和具象化。由于 “量” 的概念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学生虽然已有比较物体长短的经验和基础,但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这给 “量” 的理解与感悟带来了困难。学生在活动中既有知识的收获,更有素养的发展。通过找身边的 1 厘米的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关于 1 厘米的生活经验。经历 2 个活动后,学生会对 1 厘米有直观的感受,体会 1 厘米是比较短的,可以用它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充分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丰富量的体验,形成量感。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
    曲健楠
    曲健楠3年前

    活动设计很新颖、有层次,活动指向明确,有效发展学生量感

    王琳17839982987
    王琳178399829873年前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了几个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会和感知度量长度和实际意义,从量感的设计和活动感知帮助学生加深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

    xy18584357277
    xy185843572773年前

    这节教学设计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体验、感受的过程中对厘米有了深刻的认识,建立了厘米的模型,丰富的教具,美观的课件,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能够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其间的奥妙全在一个 “趣” 字。这是一节我们呼唤 “知情” 统一的课堂,课堂中尽可能选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学习材料,组织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教学活动。

    河南郑州田田
    河南郑州田田3年前

    吴老师结合生活实际,提出解决实际发生的问题。增加学生的操作能力,学生在操作中感受其中的乐趣,还落实了知识点。在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量感的培养,注重单位长度的累加,感受测量的本质。学生独立学习,小组合作,全班汇报,学生课堂活动丰富。

    a景儿
    a景儿3年前

    活动设计很新颖、有层次,活动指向明确,有效发展学生量感

    18792560576
    187925605763年前

    本节课吴老师引导孩子通过丰富的操作活动,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在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活动中发展 “量感”。

    fujia123
    fujia1233年前

    从操作中,从量感到数感,吴老师的课让学生真正体会长度的实际意义,是学真数学

    shuxue123
    shuxue1233年前

    课中认识尺子之后,小组合作测量课桌的长度,这个实际的长度,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量感。

    王忠敏
    王忠敏3年前

    在教学过程,老师所创设的情境,选择的教具、学具等等都取材于学生的数学现实中,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教学活动更富有生气和活力,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让学生体会度量的重要性,真正的能够学以致用。

    郭亚瑞
    郭亚瑞3年前

    吴老师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体验中获得量感,在学生参与并深度体验的过程中,促进学生量感的培养。

    郑伟
    郑伟3年前

    吴老师通过找身边的 1 厘米的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关于 1 厘米的生活经验。经历 2 个活动后,学生会对 1 厘米有直观的感受,体会 1 厘米是比较短的,可以用它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充分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丰富量的体验,形成量感。

    孟伶丽12
    孟伶丽123年前

    吴老师的教学设计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通过丰富多样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构 1 厘米的长度,培养学生的量感。

    王红玉
    王红玉3年前

    吴老师通过活动,让学生感知到度量的本质。这样的活动不仅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而且能够促进学生量感的形成过程。

    刘东鑫
    刘东鑫3年前

    吴老师在课堂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关注到了 “量感” 这一数学素养的落实!每个活动都有各自在本课中的目的,有层次、有效果!

    liujinliang
    liujinliang3年前

    二年级学生虽然有了一年的数学学习经历,但是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了教学中一定要设计有趣的、好玩的内容供他们探究、巩固、拓展。本节课中,吴老师练习题设计十分巧妙,层层递进,将知识的巩固与拓展与孩子们喜欢的猜、玩、比活动相融合,让孩子们在玩中有思考,在戏中有感触,眼睛会骗人、量了才知道,可谓润物无声,无招胜有招!

    王丽
    王丽3年前

    活动设计很新颖、有层次,活动指向明确,有效发展学生量感

    李秀娟
    李秀娟3年前

    吴老师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体验中获得量感;吴老师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体验中获得量感;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体验、感受的过程中对厘米有了深刻的认识,建立了厘米的模型,丰富的教具,美观的课件,深深地吸引了学生。

    郑伟
    郑伟3年前

    吴老师借助多媒体直观演示测量工具 —— 格尺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经历测量模型的演变过程,渗透了模型思想,发展学生量感

    15043083269
    150430832693年前

    本节课吴老师引导孩子通过丰富的操作活动,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在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活动中发展 “量感”。

    刘东鑫
    刘东鑫3年前

    吴老师的教学设计是基于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发展需求的!由制作桌布这一个大情景贯穿全课!各环节过渡自然,浑然一体,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求知欲和探求欲,教学中不断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在思考中提高能力,发展量感!

    梓凌
    梓凌3年前

    整个教学过程,老师敢于放,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从这节课的教学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只要教师放开你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

    郭琦
    郭琦3年前

    符合学生的已有经验,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知识,一定会真正理解,记忆深刻!

    425483032
    4254830323年前

    量感是一种对量与计量的感觉和能力,是空间观念在测量领域的精细化和具象化。它是非常的抽象性的,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学生虽然已有比较物体长短的经验和基础,但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老师敢于放,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

    郭琦
    郭琦3年前

    课程内容设计环环相扣,生动形象,学生容易理解。教师语言清晰明确,便于学生理解!

    王丽
    王丽3年前

    “量感” 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范畴,更是将学生的数学学习引向社会生活的直观载体。吴老师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 “量”,形成 “感”,让学生的量感以鲜活的方式拔节生长。

    点石成金
    点石成金3年前

    量感是一种对量与计量的感觉和能力,是空间观念在测量领域的精细化和具象化。大量的、丰富的操作活动,是否能促进学生量感的培养,学生量感培养的路径究竟是什么?作为量感的启蒙课,《课桌有多长》无疑是最为适合学生参与并深度体验的一节课。

    987986708
    9879867083年前

    量感是一种对量与计量的感觉和能力,吴老师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到度量的本质,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河南郑州赵璐
    河南郑州赵璐3年前

    学生在上一节课《教室有多长》,经历了自选长度单位的测量过程,积累了一定的测量活动经验,会用一些 “粗糙” 的手段去量实物的长度,但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尤其是长度单位的标准化以及理解测量的本质对学生来说都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放在了认识 1 厘米、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感悟测量本质上。

    河南郑州赵璐
    河南郑州赵璐3年前

    吴老师带领学生通过描一描、找一找等多种方式去找 1 厘米、2 厘米、几厘米,感受测量工具的特点。整个过程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 1 厘米,形成关于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同时通过认识几厘米,体会长度是由若干个长度单位累积而成的这一本质,在体验中获得量感。估测铅笔的长度,引导学生不使用测量工具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或用某个单位表示量与实际大小相吻合的一种感觉,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对测量方法进行比较、辨析,明确正确的测量方法。修正学生的认知偏差,突破难点的同时加深对测量本质的理解。

    四川成都舒艳
    四川成都舒艳3年前

    设计理念层次分明,从追寻本质到探寻方法,从理念提升到具体的课例中策略的实施,让我们对为什么发展量感?如何发展量感有了更加清晰的理解。

    四川成都舒艳
    四川成都舒艳3年前

    借助小棒建立 1 厘米的模型表征,通过找寻生活中 1 厘米的物体应用已经建立的 1 厘米模型,借助摆小棒测量物体长度,感悟叠加量的产生过程。

    lll123l3
    lll123l33年前

    吴老师开课利用手机贴膜的现实情境,把课堂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自然而然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接着通过学生自主估测的结果不同,引发认知冲突,巧妙切入统一单位,让学生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在三个实践活动中,先让学生借助 1 厘米的小棒,通过动手捏、闭眼想的活动,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再让学生找身边的 1 厘米,丰富体验,培养量感,最后用 1 厘米的小棒测量物体的长,帮助学生感悟测量本质,从而深化对量感的培养。

    吴桂英
    吴桂英3年前

    吴老师的设计,思路清晰,方法多样,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从引入到认识感悟,再到应用的 “量” 与 “画” 层层递进。从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到认识厘米的实际长度,建立表象,抽象出长度单位,再到用长度单位测量、画一画,把知识又一次还原与生活,使学生感悟知识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二者密不可分。

    吴桂英
    吴桂英3年前

    有思考才会有提升,吴老师的课前思考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只有亲身经历的才会慢慢领悟,让学生经历测量单位的发生过程,结合实际,在操作体验中感悟,对量有初步认识,积累数学经验,一定会为量感的形成奠定基础

    谭艳
    谭艳3年前

    老师让生在操作活动,感知课桌有多长,培养学生量感。

    燕子
    燕子3年前

    在本节课的教学环节中,我们看到了吴老师在无时无处的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的量感,从引入到认识感悟,再到应用的 “量” 与 “画” 层层递进。从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到认识厘米的实际长度,建立表象,抽象出长度单位,再到用长度单位测量、画一画,将量感的培养真正植入学生心中。

    维畅w
    维畅w3年前

    本节课用测量任务引入,引发学生动手实践,探究课桌有多长。随后通过多种感知活动,帮助学生初步直观的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吴老师在测量活动的设计上层层递进,引人深思。

    吉林德惠庄丽
    吉林德惠庄丽3年前

    吴老师在课堂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关注到了 “量感” 这一数学素养的落实!每个活动都有各自在本课中的目的,有层次、有效果!

    吉林德惠庄丽
    吉林德惠庄丽3年前

    吴老师的设计,思路清晰,方法多样,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从引入到认识感悟,再到应用的 “量” 与 “画” 层层递进。从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到认识厘米的实际长度,建立表象,抽象出长度单位,再到用长度单位测量、画一画,把知识又一次还原与生活,使学生感悟知识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二者密不可分。

    王才生
    王才生3年前
    吴老师的课堂,设计了大量的、丰富的操作活动,促进了学生量感的培养。作为量感的启蒙课,《课桌有多长》无疑是最为适合学生参与并深度体验的一节课。正如史宁中教授所说:“世界上很多东西不可传递,只能靠亲身经历。测量单位是抽象的概念,看不见摸不着。只有让学生经历测量单位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全身感官参与体验,从多角度采用多方法进行实践操作。充分积累有效的数学经验,才能形成清晰的单位观念。”
    王才生
    王才生3年前

    吴老师这节课注重引导孩子通过丰富的操作活动,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在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活动中发展 “量感”。

    希望
    希望3年前

    吴老师的课堂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估测铅笔的长度,引导学生不使用测量工具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或用某个单位表示量与实际大小相吻合的一种感觉,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对测量方法进行比较、辨析,明确正确的测量方法。

    希望
    希望3年前

    吴老师的设计很新颖,各环节过渡自然,浑然一体,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求知欲和探求欲,教学中不断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在思考中提高能力,发展量感!

    贝贝妈咪
    贝贝妈咪3年前

    认识 1 厘米、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这一重要环节,吴老师安排了三次活动:建立初步表象,用手比出 1 厘米,找一找生活中的 1 厘米。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经历 “充分感知 —— 丰富表象 —— 领悟内涵” 的过程,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突出教学重点。

    吉林德惠庄丽
    吉林德惠庄丽3年前

    吴老师在这节课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把时间和空间都交给学生,使学生有大量的动手实践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量的存在。

    贝贝妈咪
    贝贝妈咪3年前

    整个教学过程,吴老师敢于放手,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从这节课的教学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只要教师放开你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

    吉林德惠庄丽
    吉林德惠庄丽3年前

    吴老师的课设计的可以说步步为营,让人感觉舒服自然,在轻松的环境下感受了量感,发展了量感

    楚永红
    楚永红3年前

    吴老师能够在多次测量活动中帮助学生建立长度单位,从而培养量感。

    侯志慧
    侯志慧3年前

    @Tia 吴老师的教学设计目标清晰,重难点突出,通过丰富多样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构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发展量感,让学生在真实活动中获得对量的感受。

    楚永红
    楚永红3年前

    吴老师能够关注学生学习的生长点和已有经验,创设了观察,操作,独立思考等活动,促进学生量感培养。

    吉林德惠庄丽
    吉林德惠庄丽3年前

    吴老师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从视觉、触觉多种感官体会 1 厘米有多长。通过找身边的 1 厘米的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关于 1 厘米的生活经验。让学习真正发生。让学生真正的能够学以致用。

    songmeihui
    songmeihui3年前

    在认识尺子的基础上,再来认识厘米,先认识 1 厘米,再认识几厘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通过相关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 1 厘米和几厘米的认识,逐步建立长度概念,进一步发展学生学生的空间观念,形成对 “量” 的观念与认知。

    王才生
    王才生3年前
    吴铁英老师设计的《课桌有多长》教学中,教师通过动手捏、闭眼想的活动,让学生感知 1 厘米有多长,帮助学生初步直观的建立 1 厘米的表象。通过找身边的 1 厘米的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关于 1 厘米的生活经验。经历 2 个活动后,学生会对 1 厘米有直观的感受,体会 1 厘米是比较短的,可以用它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充分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丰富量的体验,形成量感。
    songmeihui
    songmeihui3年前

    学生进行测量活动,并针对测量结果进行汇报这一环节,基于学生已有比长短的经验及相关的知识,当学生进行操作测量时,很自然地引出由不同测量工具得到的多种数据,体会测量工具的多样性。

    yang li
    yang li3年前

    吴老师在本节课中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给课桌贴膜引入新课,在课中通过自选单位测量,到统一测量单位,然后通过找生活中的 1 厘米,用 1 厘米测量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培养学生量感。

    songmeihui
    songmeihui3年前

    通过提出质疑:同样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呢?引起学生好奇心,产生辩论,在认知矛盾中充分体验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激起学习新知的兴趣,体会统一测量工具的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songmeihui
    songmeihui3年前

    激趣导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堂上的多种测量活动,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多角度培养学生量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18220548077
    182205480773年前

    吴老师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18220548077
    182205480773年前

    吴老师创设了大量的形式丰富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动手用自己的方法 “量一量” 课桌长,在尺子上 “找一找” 1㎝,并让学生说一说、指一指、看一看、比一比,记住 1㎝米的方法,都让在学生充分动手操作中建立 1㎝、几㎝的表象和长度观念,丰富学生的直观经验,从而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18220548077
    182205480773年前

    当学生已建立起 1㎝的表象并掌握测量方法后,吴老师让学生判断铅笔长几厘米,又让学生先估计后测量数学课本等的长,并判断 4 只小熊量的对错等都恰到好处地让学生既解决了问题又使学生经历了应用所学知识到实际生活中的过程,再次体验到数学的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18220548077
    182205480773年前

    吴老师通过让学生在尺子上找 1 厘米,2 厘米、几厘米等活动,加深了孩子对于厘米的认识。

    吉林德惠庄丽
    吉林德惠庄丽3年前

    通过给课桌贴膜的实际情境引入,引发学生动手实践,探究课桌有多长。整个设计考虑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符合学生的认知,产生 “生活即数学” 的共鸣,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吉林德惠庄丽
    吉林德惠庄丽3年前

    通过找身边的 1 厘米的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关于 1 厘米的生活经验。经历 2 个活动后,学生会对 1 厘米有直观的感受,体会 1 厘米是比较短的,可以用它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充分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丰富量的体验,形成量感。

    吉林德惠庄丽
    吉林德惠庄丽3年前
          Reply  6

    满天星 8 天前
    教学设计能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通过丰富多样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构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形成量感,感觉本节课对于测量的本质做得尤为突出。

    吉林德惠庄丽
    吉林德惠庄丽3年前

    学生进行测量活动,并针对测量结果进行汇报这一环节,基于学生已有比长短的经验及相关的知识,当学生进行操作测量时,很自然地引出由不同测量工具得到的多种数据,体会测量工具的多样性。

    kxj123456
    kxj1234563年前

    吴老师通过给课桌贴膜的情境引入,激发了学生动手实践,探究课桌有多长的欲望。让学生通过已有的认知经验和操作活动,在交流中产生同样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结果不同?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最后使学生明确测量前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kxj123456
    kxj1234563年前

    吴老师通过手捏、闭眼、找身边 1 厘米的活动,让学生感知 1 厘米有多长,帮助学生初步的建立 1 厘米的表象。丰富学生量的体验并形成初步的量感。

    kxj123456
    kxj1234563年前

    吴老师通过一系列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去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掌握新知识,并运用新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注重了对学生量感的培养。

    987986708
    9879867083年前

    吴老师引导孩子通过丰富的操作活动,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有利于学生参与并深度体验。

    wq13834702411
    wq138347024113年前

    吴老师在备《课桌有多长》这节课前,吃透教材,对教材的分析精准到位,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制定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wq13834702411
    wq138347024113年前

    吴老师在备《课桌有多长》这节课前,吃透教材,对教材的分析精准到位,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制定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congshuang
    congshuang3年前

    由于自己也是一线教师,经历过同样的课程设计,看到吴老师的这节课,也让我再次的去深思这节课的课后反思。厘米作为长度单位最先认识和了解的一个角色,对孩子们的意义非常重大,吴老师设计巧妙的环节来突破学生对抽象的 1 厘米长度认识的难点,通过不同的测量工具产生不同的测量结果而形成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wq13834702411
    wq138347024113年前

    吴老师创设给课桌贴膜这一教学情境,非常贴合实际,体现了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的这一教学理念。

    李燕
    李燕3年前

    1、吴老师设计的 “让学生动手操作,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测量课桌的长度,在产生了‘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思考,引出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非常值得借鉴。 2、吴老师设计的 “用 1 厘米的小棒感受 1 厘米,帮助学生初步直观的建立 1 厘米的表象” 环节,我受课时,还增加了反复抽掉小棒,,让学生感受 1 厘米。 3、学生用尺子测量的实践时,从分享的不同方法中比较、辨析,明确正确的测量方法。让我忆起我设《1 千米有多长》时,也用到了这个方法,效果不错的!

    wq13834702411
    wq138347024113年前

    吴老师通过学自测量课桌长度,量得不同的结果,产生认知矛盾,从而引发学生思考:要统一度量单位,从而为传授新知识进行了铺垫。

    wq13834702411
    wq138347024113年前

    吴老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 “捏 —— 感受 —— 找” 这些活动中,让学生建立了 “厘米” 量感的表象,慢慢向学生渗透 “厘米” 这个量感,做到 “润物细无声”。

    wt13554472812
    wt135544728123年前

    可不可以反过来,让孩子们在已经有 1cm 直观体验的基础上,把多个 1cm 的小棒拼接在一起,生成一把尺子,在用这把尺子进行度量?

    wt13554472812
    wt135544728123年前

    另外,孩子们首次接触长度单位 —— 厘米,那么建立 1cm 的表象对于孩子们的意义是巨大的,通过捏一捏、感受、找到生活中的 1cm,这个过程是十分必要的。

    wangchunxia1231
    wangchunxia12313年前

    动手操作和观察想象相结合,经历知识的再创造,使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得。

    周老师让学生通过捏一捏,想一想这样的活动认识 1 厘米,遵循了学生观察实物,动手操作,形成表象,强化图像的科学认识过程,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让学生用 1 根 1 厘米的小棒去量桌子,激发学生想出更好的办法,引出制作简易的尺子,这样测量的基本认知过程得到实现,要有单位,要有统一的单位,单位的累积。而在制作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 “量” 来源于 “量”,“量” 是 “量” 的积累。而这个过程学生对厘米的认识会深刻,同时对于尺子的构造会更清晰

    luocm8322
    luocm83223年前

    吴老师的教学设计非常注重操作活动,如学生通过动手捏、闭眼想的活动,来感知 1 厘米有多长,帮助学生初步直观的建立 1 厘米的表象。然后通过找身边的 1 厘米的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关于 1 厘米的生活经验。以上 2 个操作活动,学生会对 1 厘米有直观的感受。还通过描一描、找一找等多种方式去找 1 厘米、2 厘米、几厘米,感受测量工具的特点。此外,吴老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wq13834702411
    wq138347024113年前

    在整个教学过程,吴老师老师敢于放,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 “自测量 — 捏 — 感受 — 比划 — 找 — 测 — 估 — 再次测量课桌长度” 这一系列操作,去获得 “厘米” 量感,深化 “量” 的感知,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这节课的教学给了我一个很大的启发:只要教师放开你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 - 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

    pingan
    pingan 3年前

    吴老师《课桌有多长》在多种教学活动中获得对厘米的表象,特别是吴老师在引入时借助学生生活经验 “贴课桌膜” 这一真实的情境引入课题,从而初步发展学生的量感,还有对接着测这一环节的设计,让人受益匪浅

    ying9276
    ying92763年前

    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体会 1 厘米有多长,在积累活动经验的同时提高估测能力。

    zhaohuimin37
    zhaohuimin373年前

    首先,在本节课中,情境导入非常贴近生活实际,水到渠成的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 测量课桌的长度,并且,在课堂上通过量,捏,比划,测量等一系列活动,去感知厘米,深化对量的感知,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也要借鉴这种教学方式,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感受,去测量,在实践中形成量感。

    lwh123456
    lwh1234563年前

    吴老师教学设计环环相扣,从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建立量感表象培养学生的量感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活动经验,逐步形成量感。这节课的设计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学生在多种活动感官协同下对度量有了更深的领悟,其实数学很多时候都是孩子们自己领悟出来的。

    姚清波
    姚清波3年前

    本节课在探索量长度的方法时,一方面引导学生积极调动已经建立的 1 厘米表象,估测铅笔的长度,积累借助表象进行直观思考的经验,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和空间观念。另一方面,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它们在操作、比较、辨析等活动中,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领悟测量的本质,培养对测量的兴趣。

    郭丹红
    郭丹红3年前

    在学习长度单位时,我认为让学生明白单位产生的过程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学生才会对这个单位形成表象,本设计老师借助多媒体直观演示测量工具 —— 格尺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经历测量模型的演变过程,渗透了模型思想,发展学生量感。

    林林
    林林3年前

    吴老师设计的 “给课桌贴膜” 活动很有趣,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活动中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和思考,逐步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这样的学习不仅让学生感到有趣,还能通过熟悉的情景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王才生
    王才生3年前

    在学习《课桌有多长》之前,学生有两次与长度单位相关的直接体验,第一次是一年级上学期 的 “比长短”,第二次是本单元第一课时 “教室有多长”,学生有了第一节课的基础,已经知道要用同一物体进行测量,这节课要继续探寻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经历厘米产生的全过程。学生深入认识了数学的本质。

    杨艳霞
    杨艳霞3年前

    量感是一种对量与计量的感觉和能力,是空间观念在测量领域的精细化和具象化。吴老师在课上利用各种数学活动,努力把抽象的量感具象化,让学生充分体验。设置了多种多样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通过多种感观,让学生体会量的产生发展,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的表象,积累活动经验,在体验中获得量感。

    吴桂英
    吴桂英3年前

    吴老师在教学设计中,设置了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从前置学习单中实践问题的设置,对孩子们课堂上即时生成的问题,吴老师都做了充分的准备。要让二年级学生对数学知识保持长久的兴趣,课堂上的活动一定要有慧义、有挫味,教师也一定要懂得时刻弯腰,在课量上以一位倾听者、分享者、助推者的身份参与到孩子们的探究与交流中,时而是孩子们的好朋友。时而父是孩子们的解惑者。让孩子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兖分发挥使他们对数学兴趣盎然。

    吴桂英
    吴桂英3年前

    吴老师的设计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规律,二年级学生虽然有了一年的数学学习经历,但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了教学中一定要设计有趣的、好玩的内容供他们探究巩固、拓展。本节课中,吴老师的几个练习设计十分巧妙:层层递进,将知识的巩团与拓展与孩子们喜欢的猜、玩比活动相融合。让孩子们在玩中有思考,在戏中有感触,让求真、求实的严谨敲入孩子内心,可谓润物无声,无招胜有招!

    11140
    111403年前

    吴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始终把自己放在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的地位,而学生始终都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

    王才生
    王才生3年前

    吴老师的课堂,让学生经历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到了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在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活动中发展 了 “量感”。

    昱含
    昱含3年前


    从生活实际出发,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从操作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快乐学习。通过独立学习,小组合作,全班汇报,等丰富的课堂活动,学习知识同时锻炼能力。

    王才生
    王才生3年前
    吴老师的 “用 1 厘米的小棒测量物体的长度” 这个环节设计精妙。通过用 1 厘米的小棒测物体的长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厘米是一个较小的长度单位,对比用多根及一根小棒测量的方法,帮助学生感悟测量本质,深化量的感知,体会到 “几厘米教师几个 1 厘米的累加”。
    馨
    3年前

    从这整个教学过程,老师所创设的情境,选择的教具、学具等等都取材于学生的数学现实中,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教学活动更富有生气和活力,更能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Zhang123
    Zhang1233年前

    吴老师通过让学生在尺子上找 1 厘米,2 厘米、几厘米等活动,加深了孩子对于厘米的认识。从最初开始培养学生对长度的感知。

    小高631
    小高6313年前

    吴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始终把自己放在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的地位,而学生始终都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

    郭丹红
    郭丹红3年前

    老师出示视频,通过用 1 厘米的小棒测物体的长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厘米是一个较小的长度单位,对比用多根及一根小棒测量的方法,帮助学生感悟测量本质,深化量的感知。

    初见
    初见3年前

    吴老师课程设计新颖独特,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和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值得所有老师学习和借鉴。

    12345
    123453年前

    在教学过程,老师所创设的情境,选择的教具、学具等等都取材于学生的数学现实中,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教学活动更富有生气和活力,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让学生体会度量的重要性,真正的能够学以致用

    王才生
    王才生3年前
    度量是数学的本质,是人创造出来的数学语言,是人认识、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的工具。这节课中大量的、丰富的操作活动,促进了学生量感的培养,作为量感的启蒙课,《课桌有多长》无疑是最为适合学生参与并深度体验的一节课。
    lwh123456
    lwh1234563年前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体验、感受的过程中对厘米有了深刻的认识,建立了厘米的模型,丰富的教具,美观的课件,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能够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其间的奥妙全在一个 “趣” 字。这是一节我们呼唤 “知情” 统一的课堂,课堂中尽可能选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学习材料,组织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教学活动。

    刘东鑫
    刘东鑫3年前

    量感的形成需要各种器官相互协调配合,吴老师通过让学生观察 1 厘米、描绘 1 厘米、构思 1 厘米、构建 1 厘米,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量感。

    lxr000106lxr
    lxr000106lxr3年前

    首先谈谈我对量感的理解,量感是一种对量与计量的感觉和能力,是空间观念在测量领域的精细化和具象化。由于 “量” 的概念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学生虽然已有比较物体长短的经验和基础,但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这给 “量” 的理解与感悟带来了困难! 再谈我对《课桌有多长》一课理解,本课是北师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的第 2 课时,教学内容是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学生已有 “比长短” 简单经验,前一课 “教室有多长” 中,学生知道要用同一物体进行测量,这节课要继续探寻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经历厘米产生的全过程。教材中 4 个问题串,层层递进,是作为测量单元的 “种子课”,为接下来学习米、分米、毫米、千米的认识等做铺垫。 最后我想说兴趣是孩子参与学习的前提,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动摇,才能让课堂持续升温。山西运城梁雪荣

    gufang
    gufang3年前

    在培养孩子 “量感” 的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充分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表象的建立才会形象和深刻。量感的建立必须在操作体验的基础上形成表象,总结提升经验,内化新知,假深认识。

    郭丹红
    郭丹红3年前

    大量的、丰富的操作活动,有助于能促进学生量感的培养,作为量感的启蒙课,《课桌有多长 — 认识厘米》最为适合学生参与并深度体验的一节课。

    昱含
    昱含3年前

    从这整个教学过程,老师所创设的情境,选择的教具、学具等等都取材于学生的数学现实中,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教学活动更富有生气和活力,更能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昱含
    昱含3年前

    度量是数学的本质,是人创造出来的数学语言,是人认识、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的工具。这节课中大量的、丰富的操作活动,促进了学生量感的培养,作为量感的启蒙课,《课桌有多长》无疑是最为适合学生参与并深度体验的一节课。

    嘻嘻哈哈哈
    嘻嘻哈哈哈3年前

    本节课周老师通过动手捏、闭眼想的活动,让学生感知 1 厘米有多长,帮助学生初步直观的建立 1 厘米的表象。教学过程中,还有大量的关于学生量感意识培养的设计,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量感。

    gufang
    gufang3年前

    史宁中教授说过,世界上很多东西不可传递,只能靠亲身经历。测量单位是抽象的概念,看不见摸不着。只让学生经历测量单位的产生过程,通过全身感官参与体验,从多角度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实践操作,充分积累经验,才能形成清晰的单位量感。

    gufang
    gufang3年前

    我尤为欣赏吴老师的教学设计的第二环节与第三环节。第二环节借助 1 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 “捏住小棒,感受 1 厘米”,再闭眼感受 1 厘米,寻找生边的 1 厘米物体,真正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丰富感知,建立 1 厘米的单位直观。第三环节让学生经历尺子的演变过程,更加深了学生对尺子上刻度的认识,为后续环节用尺子测量课桌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曲荣丽
    曲荣丽3年前

    吴老师这节课首先借助具体形象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丰富对计量单位的感知,促进 “量感” 的形成。然后,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经历体验、比较的过程积累 “量感” 经验。再通过思维的参与形成表象,建立 “量感。最后,在纵向课程中螺旋式地渗入及巩固,发展学生的量感。

    曲荣丽
    曲荣丽3年前

    吴老师的导入是从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生活问题 “课桌有多长” 入手,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让学生体会数量的产生来源于生活。

    曲荣丽
    曲荣丽3年前

    吴老师通过量课桌的长度,引导学生发现用不同的工具,量得的结果不同,工具相同,选用工具的长度不同,结果也不同的认知冲突,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为统一测量单位做铺垫,使学生初步建立 “量的表象”。

    曲荣丽
    曲荣丽3年前

    “量感” 是建立在学生体验基础上的。吴老师让学生通过 “捏、抽、看、想” 一系列的体验学习,建立了 1 厘米的鲜明表象。随后,通过找长是 1 厘米的物体” 促使学生将头脑中刚形成的厘米表象提取出来,通过 “用 1 厘米小棒验证” 的活动体验再次对概念进行反馈,再通过画、剪、掰等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厘米表象的认识。学生的认知特征决定只有让学生充分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表象的建立才会形象和深刻,才有助于加强学生对长度单位概念内涵的理解,从而为 “量感” 发展提供知识基础。

    曲荣丽
    曲荣丽3年前

    吴老师让学生用 1 厘米小棒测量铅笔的长度的过程中能感受到铅笔的长度就是相同单位量的累加,稳固了 “量感” 的形成。

    曲荣丽
    曲荣丽3年前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吴老师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尺子上找 1 厘米和其它厘米及其规律。

    曲荣丽
    曲荣丽3年前

    吴老师让学生有机会表现自己对厘米的理解,培养学生大胆说从 0—2 是 2 厘米,或是从 1—3 是 2 厘米等等。同时学生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充分张扬了个性。发散了思维。

    曲荣丽
    曲荣丽3年前

    吴老师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及明确测量方法的环节使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加深用厘米量的正确测量方法。培养了学生的估测意识。使学生明确: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必须建立在对 “厘米” 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不仅稳固了估测意识,更发展了学生的 “量感”。

    曲荣丽
    曲荣丽3年前

    吴老师通过操作演练,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环节。让学生小组合作测量课桌的长使学生对厘米的认识,不再停留在 1 厘米上,而是更加丰富了学生对厘米的认识。这样习得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不容易忘记的。从而掌握本节课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这一教学重点,突破难以建立 1 厘米的表象这一教学难点。也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姚清波
    姚清波3年前

    本节课通过动手捏、闭眼想的活动,让学生感知 1 厘米有多长,帮助学生初步直观的建立 1 厘米的表象。通过找身边的 1 厘米的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关于 1 厘米的生活经验。经历 2 个活动后,学生会对 1 厘米有直观的感受,体会 1 厘米是比较短的,可以用它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充分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丰富量的体验,形成量感。

    jyd123456
    jyd1234563年前

    教师让学生给课桌贴膜,引出新课,人物驱动,让孩子们用喜欢的方法来操作,这样,注重学生的体验,丰富感知,初步做出 “量感”。这个看不到摸不着的量,通过操作才能浮现在孩子的头脑中。

    jyd123456
    jyd1234563年前

    教师在引用 “微课” 适时,在学生不能够准确使用测量工具的时候,利用微视频可以让孩子们测量模型的演变过程,渗透了模型思想,发展学生量感。当学生能够自己体验的就不需要用微视频演示,而学生无法完成时再选择,这是教师的教学智慧。

    jyd123456
    jyd1234563年前

    教师问:1 厘米给你什么感觉,它适合测量什么样的物体?两个问题的过渡,让孩子先在头脑中建立 “1 厘米” 的表象,再对应生活中物体的测量,这样逐渐建立模型。逐渐对量感进行培养。

    jyd123456
    jyd1234563年前

    教师引导学生说:测量方法有什么不对。学生会发现哪里不对?这个过程中明确了正确的测量的方法。正确的测量工具,正确的测量方法。才能让量感在正确的方式切入。

    王朝霞
    王朝霞3年前

    本节课教师注重由量到画,在量和画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测量方法及对厘米的认识。精心设计有层次的额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从而不断增进学生对厘米单位的理解。同时本课也是作为测量单元的 “种子课”,为接下来米的学习及分米、毫米、千米的认识等知识的迁移做铺垫。 【学情分析】

    王朝霞
    王朝霞3年前

    的问题;第四个问题串,由量到画,在量和画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测量方法及对厘米的认识。四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从而不断增进学生对厘米单位的理解。同时本课也是作为测量单元的 “种子课”,为接下来米的学习及分米、毫米、千米的认识等知识的迁移做铺垫。 【学情分析】

    eyj445566
    eyj4455663年前

    吴老师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引入新课,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重视操作,在操作活动中,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初步建立起 1 厘米的长度概念。如:学生在认识刻度尺的基础上,先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 1 厘米的长度,然后辅以手势表示 1 厘米的长度,最后再找出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是 1 厘米,进而判断书、本、铅笔盒等的厚度够不够 1 厘米,使学生初步建立起 1 厘米的长度概念。

    eyj445566
    eyj4455663年前

    3.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如:在学生认识了刻度尺的基础上,先认识 1 厘米,再去认识几厘米:“请同桌两人先商量一下用什么工具量,然后共同量一量你自己的课桌有多长。”“打手势:4 厘米大约有多长?7 厘米大约有多长?10 厘米大约有多长?(同桌互评)” 等。教师非常关注学生合作的方法及学生之间的评价,几乎所有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eyj445566
    eyj4455663年前

     4.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如:让学生先估计一下物体的长度或厚度,然后再亲自量一量,并且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操作、探索,使学生在观察后与自己的操作产生对比,从而掌握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eyj445566
    eyj4455663年前

     5.练习的设计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既巩固所学知识,突出教学重点,又体现方法的多样化,真正把操作作为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

    eyj445566
    eyj4455663年前

     5.练习的设计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既巩固所学知识,突出教学重点,又体现方法的多样化,真正把操作作为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

    张海燕
    张海燕3年前

    吴老师通过比一比,量一量,估一估等活动,让学生通过大量活动感知 1 厘米有多长,通过亲身经历获得对 1 厘米的量感。

    成都 何青清
    成都 何青清3年前

    吴老师特别关注了学生量感的培养,每个环节都潜移默化的渗透着,课前引入,通过给课桌贴膜的实际情境引入,引发学生动手实践,探究课桌有多长。通过让学生结合已有经验,经历学习过程。在交流互动中产生 “同样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结果不同” 的认知冲突,确定统一标准的必要性, 通过动手捏、闭眼想,找身边的 1 厘米的活动,让学生感知 1 厘米有多长,帮助学生直观的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培养的量感。

    wangchunxia1231
    wangchunxia12313年前

    吴老师通过描一描、找一找等多种方式去找 1 厘米、2 厘米、几厘米,感受测量工具的特点。帮助学生形成关于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同时通过认识几厘米,体会长度是由若干个长度单位累积而成的这一本质,在体验中获得量感。特别是后面的 “课桌保护膜” 问题,画图过程中积累用图形表征几何概念的经验。深化 “量” 的感知,启发学生在生活中感知量的存在,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内蒙古包头市雷妙杰
    内蒙古包头市雷妙杰3年前

    本课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感悟到厘米是一种长度单位,认识厘米是生活实际的需要 ,知道这与厘米的度量工具是米尺,知道厘米 、分米、米之间的换算 。

    内蒙古包头市雷妙杰
    内蒙古包头市雷妙杰3年前

    教学的目的不是仅仅让学生会使用米尺 ,而是要让学生理解度量的本质 。

    内蒙古包头市雷妙杰
    内蒙古包头市雷妙杰3年前

    通过对课桌长度的度量, 通过比较各种度量工具的度量结果 ,让学生感悟度量的本质在于确定度量工具,而确定度量工具就是确定的度量单元,从而理解统一度的分制的必要性。

    内蒙古包头市雷妙杰
    内蒙古包头市雷妙杰3年前

    可以讲述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等故事,可以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古代的人们就已经统一了长度的度量,这是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的需要 。

    廖金萍
    廖金萍3年前

    《课桌有多长》一课是从知识的角度看,这是小学阶段学习长度单位的起始,是一节 “种子课”,是对建立 “量” 的标准的初体验,是首次建立度量单位的模型;所以,让学生认识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是后续课程的基础,本节课一开始让学多种方法测验,最后发现结果不一,学生在碰撞中统一认识

    liumeirong
    liumeirong3年前

    吴老师这堂课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老师在培养学生量感,建立 1 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表象下足了功夫!首先是通过测课桌的认知冲突中感受了统一单位的必要性。接下来借助 1 厘米的小棒初步感知 1 厘米的长度,再找生活中 1 厘米,再用 1 厘米小棒测量生活中物体,最后才是找直尺中的 1 厘米,得出直尺中相邻数字之间的距离就是 1 厘米。然后再回归生活中去估测去测量,最后画一画,在大量的视觉、触觉等的感知活动中,增强了学生对 1 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认识,帮助学生建立了 1 厘米的表象。

    郑莉
    郑莉3年前

    吴老师探索有效学习方式,寻找多条量感生长路径。首先,出现认知冲突,感受统一单位的必要性,然后实践,建立长度观念,通过小棒测物体的长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厘米是一个较小的长度单位,对比用多根及一根小棒测量的方法,帮助学生感悟测量本质,深化量的感知,再到互动交流,感悟测量本质,最后到拓展思维,明确测量方法,环环相扣,将量感通过深度体验而逐步建立。

    xulijuan
    xulijuan3年前

    这节课让我们知道了量感是一种对量与计量的感觉和能力,是空间观念在测量领域的精细化和具象化。由于 “量” 的概念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学生虽然已有比较物体长短的经验和基础,但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这给 “量” 的理解与感悟带来了困难。

    18835957390
    188359573903年前

    本节课作为测量的种子课,利用比一比,数一数,画一画等丰富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建立了 1 厘米的长度表象,并教授了度量的本质:几个 1 厘米就是几厘米,为学生积累了测量的活动经验。

    liuguiwei
    liuguiwei3年前

    这节课吴老师强化了单位量的感知,首先让学生在学具袋中找到 1 厘米的学具,感知它的长度,接着让学生在生活中找 1 厘米长的物体,强化学生对 1 厘米的理解,然后让学生用多个 1 厘米学具量铅笔的长,这一活动多重目的:学生深化对 1 厘米的理解;感悟单位量的累加;体会尺子的形成过程。最后吴老师出示尺子、认识尺子、借助尺子测量铅笔的长。从活动设计来看,吴老师这节课有效做到了化难为易,使得学生的学轻松、愉悦!

    liuguiwei
    liuguiwei3年前

    吴老师在解决问题 1 的时候由放到收,由面到点很好的利用教材将学生的学习需求带到最高点。首先让学生自由选择工具和方法测量课桌的长并汇报自己的测量结果。然后让学生根据测量结果说说自己想说的话(测量的结果为啥不一样)。最后引导学生借此问题议、辩,(结果不同是因为测量工具不同、同样用拃测量的结果也不同,是因为手有大有小)这样的议和辩使得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的认知水到渠成。学生有探究的欲望,他们才会积极寻找探究的方法,才能使探究活动深入浅出,才能使量感的培养一步到位。

    廖萍
    廖萍3年前

    @Tia ! 在数学学习中 “量与计量” 的内容学习,是发展学生量感的重要内容。而计量单位的认识教学需要体现三个要求:①在操作、观察、比较等体验活动中构建计量观念;②能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进行计量,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丰富体验、加深认识、学会估测;③在实际操作、归纳推理中掌握单位间的进率。而这几个方面正是学生量感形成的过程。对本课厘米的认识教学,也应该是在学生经历了丰富的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在丰富的现实材料做支撑的基础上一步步构建 “1 厘米” 的长度观念。有了对 “1 厘米” 这个量的认识,就能帮助学生去测量、估计物体的长度,帮助掌握 “米、分米、毫米” 等度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形成自己对长度的量感。

    廖萍
    廖萍3年前

    @王朝霞 本课是测量知识,而测量实际上就是用被测物与标准物作比较,在一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直接比较长短的活动经验,对长和短有了一定认识。上课之前学生已经有了两次关于长度的直接经验,即一年级上册的 “比长短” 和上一节课 “教室有多长” 用自选长度单位的测量。通过这些比较和测量的活动经验积累,学生已对长度概念有了一些初步的直观认识,会用 “长、短、一样长、短一些、有几个那么长” 等词描述物体长度特征。教材设计了 4 个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借助直尺认识长度单位厘米。而在实际学习中学生早已接触过直尺,大部分学生对尺子有一些粗浅的了解,比如知道可以用直尺画直直的线。极少数的孩子会测量长度,但对长度单位的概念,1 厘米究竟有多长无法具体描述也没用形成表象,因此本节课的新知识就是帮助孩子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孙金焕
    孙金焕3年前

    学生感知 1 厘米长度之后,在尺上找一找从哪里到哪里是 1 厘米,通过交流明确:直尺上每个大格的长度就是 1 厘米。在认识了 1 厘米后,继续引导学生在尺上找到 2 厘米、3 厘米的长度,并通过 “刻度 0-2 为什么是 2 厘米”、“还可以怎样找到 2 厘米” 等问题,进一步明确 “有几个 1 厘米就是几厘米”, 从而突出测量的本质。最后,组织学生开展估测活动,丰富对量的感知。这样教学,先是借助对直观模型的观察充分感知 “一个单位” 的量,再将 “一个单位” 的量进行累加,延伸到 “几个单位” 的量,有助于学生不断丰富对厘米的认识。

    孙金焕
    孙金焕3年前

    考虑到学生已经积累了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练习时先引导学生比划并举例说明 1 厘米的长度,再以此分别估计上述物品的长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学生以上述物品的长度为标准继续估计生活中其他物品的长度。当学生心中的 “单位”(参照物) 越来越丰富,估测的方法越来越多样时,生活中的不同物体,都会引发他们的估测欲望,量感就在不经意间悄然生成。

    孙金焕
    孙金焕3年前

    在现实背景下,能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交流,是具有量感的重要表现。因此,在括号里填合适的单位名称,常常成为考查学生量感水平的重要方式。对量感的考查,应该将 “数” 与 “量” 有机融合,既要关注学生能否依据实际背景选择合适的单位,也要重视依据单位赋予被测量对象合适的数值。

    廖萍
    廖萍3年前

    “量感” 是建立在学生体验基础上的。本环节首先设计了在尺子上找 1 厘米,帮助学生对厘米有一个标准的认识,建立 1 厘米的标准长度的认知。然后通过学生借助尺子比、把 1 厘米记在心里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从有尺子参考过渡到没有尺子参考,逐渐培养学生的量感,对厘米有感性认识。再接着就是完全没有尺子作参照,学生独立用 “心中的尺子” 去估计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 1 厘米,这其实就是量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再通过用尺子比一比去验证,进一步调整学生对长度的感知能力,建立相应的计量观念,量感便在比一比、找一找、估一估的体验活动中形成。

    zhaojiaxin
    zhaojiaxin3年前

    吴老师的设计紧紧围绕 “培养学生量感” 的主题展开,循序渐进,整个教学充满生命活力。首先贴膜情境,有趣又有生活气息,内容设计上紧接上一节课,引导学生体会统一单位的重要性,自然而然地引入长度单位厘米的认识;再通过捏、想、找等操作活动建立 1 厘米的表象,根据 1 厘米的印象引导学生寻找适合测量什么样的物体,自然过渡到应用表象进行测量,其实就是通过 1 厘米的累加得到测量结果,帮助学生感悟测量本质,同时通过学生自主操作,深化对 1 厘米的感知;多媒体演示尺子形成过程,渗透了模型思想,也让测量学习有根可寻,有法可依;通过估计 - 测量验证 - 拓展等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测量技能、积累测量经验,强化学生长度量感。

    lmq77
    lmq773年前

    通过运用已经学过的方法测量课桌长度,在分享测量长度结果时顺利引入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过渡合理。后面又通过视频演示由多个 1 厘米进行累加形成尺子的过程,在运用尺子测量物体时也能知道尺子作为一种测量工具由来。

    Yue88740321
    Yue887403213年前

    本节课用测量任务引入,引发学生动手实践,探究课桌有多长。随后通过多种感知活动,帮助学生初步直观的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吴老师在测量活动的设计上层层递进,引人深思。

    wj810403
    wj8104033年前

    整堂课的设计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并在生活中找 1 厘米,既可以感受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又能加深认识,通过 1 厘米的累加得到测量结果,帮助学生感悟测量本质。

    lhj2097275
    lhj20972753年前

    通过找身边的 1 厘米的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关于 1 厘米的生活经验。经历借助小棒认识 1 厘米和找身边的 1 厘米 2 个活动后,学生会对 1 厘米有直观的感受,体会 1 厘米是比较短的,可以用它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充分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丰富量的体验,形成 1 厘米量感。

    258369qq
    258369qq3年前

    以具体的测量来感知量感,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建立量感

    lhj2097275
    lhj20972753年前

    吴老师通过描一描、找一找等多种方式去找 1 厘米、2 厘米、几厘米,感受测量工具的特点。整个过程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 1 厘米,形成关于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同时通过认识几厘米,体会长度是由若干个长度单位累积而成的这一本质,在体验中获得量感。

    廖萍
    廖萍3年前

    《桌子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六单元第二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认识度量单位 “厘米”,形成量感。本课属于 “空间与图形” 领域中有关测量的知识,对于图形,人们往往首先关注它的大小。图形的大小是可以度量的,度量的关键是设立单位,而度量的实际操作就是测量,测量就需要有标准去对比较。“厘米” 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是今后学习其它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问题的基础。 本课设置 1 课时,四个环节,主要以操作、交流等活动形式认识度量单位厘米。第一个环节在经历不同标准测量活动后,提出 “同样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 引导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环节二在学生认真观察直尺的基础上认识度量单位 “厘米”,通过在直尺上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 “1 厘米” 的活动初步形成 “1 厘米” 这个标准的计量单位。而 “量感” 与生活息息相关,要建立准确的计量单位表象,不能仅凭在测量工具上去看和测量图形,需要学生充分观察、测量身边熟悉的实物,并能进行估测,借助实物表象来加深对计量单位的感知能力。因此这个环节需要对淘气提出的 “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 问题设计丰富的估计体验活动,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概念。让学生先估再实际测量,在多感官体验中形成量感。 环节三教科书通过连环画形式呈现小熊测量铅笔长度让学生在辨析过程掌握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一般测量方法是一端对齐 0 刻度,也可以从非 0 刻度开始测量。测量其实就是计量单位的累加过程,在辨析和测量过程中丰富了 “多个单位” 的感知体验,提高对计量单位的认知能力,提升长度量感。 环节四是计量单位厘米的巩固应用,由量到画线段,在量和画的过程中巩固测量方法和对厘米的认识,积累 “量” 的活动,在应用中巩固量感。

    lhj2097275
    lhj20972753年前

    吴老师这节课通过多种感知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 1 厘米和几厘米的长度直观模型,提高了学生的量感。

    meng
    meng3年前

    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在尺子上找 1 厘米,明确尺子的用法,组织学生开展估测活动,丰富对量的感知,培养学生的量感。

    yyj123456
    yyj1234563年前

    周老师的设计注重由量到画,在量和画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测量方法及对厘米的认识。练习的设计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既巩固所学知识,突出教学重点,又体现方法的多样化,真正把操作作为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

    齐耀秋
    齐耀秋3年前

    “量” 的概念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学生虽然已有比较物体长短的经验和基础,但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这给 “量” 的理解与感悟带来了困难。

    李继振10
    李继振103年前

    练习的设计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既巩固所学知识,突出教学重点,又体现方法的多样化,真正把操作作为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

    zuozuo
    zuozuo3年前

    本节课吴老师通过一系列地丰富多样的活动,让学生运用多种感观参与体验,体会 1 厘米有多少长,构建 1 厘米的单位表象,课堂中,层层深入,培养学生量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zhao'fang
    zhao'fang3年前

    吴老师在教学设计中以生活中的实际情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到了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再通过多种活动丰富学生对 1 厘米量的体验,形成量感。在 “找一找”、“描一描” 的活动中层层递进,有效地帮助学生感悟测量本质。让 “厘米” 这个量的 “种子” 在学生的脑海里生根发芽。

    rcx602
    rcx6023年前

    吴老师通过描一描、找一找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去找 1 厘米、2 厘米、几厘米,感受测量工具的特点。整个过程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 1 厘米,形成关于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同时通过认识几厘米,体会长度是由若干个长度单位累积而成的这一本质,在体验中获得量感。

    rcx602
    rcx6023年前

    吴老师的设计紧紧围绕 “培养学生量感” 的主题展开,循序渐进,整个教学充满生命活力。首先贴膜情境,有趣又有生活气息,内容设计上紧接上一节课,引导学生体会统一单位的重要性,自然而然地引入长度单位厘米的认识;再通过捏、想、找等操作活动建立 1 厘米的表象,根据 1 厘米的印象引导学生寻找适合测量什么样的物体,自然过渡到应用表象进行测量,其实就是通过 1 厘米的累加得到测量结果,帮助学生感悟测量本质,同时通过学生自主操作,深化对 1 厘米的感知;多媒体演示尺子形成过程,渗透了模型思想,也让测量学习有根可寻,有法可依;通过估计 - 测量验证 - 拓展等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测量技能、积累测量经验,强化学生长度量感。

    wangjingxia0654
    wangjingxia06543年前

    本节课老师重视操作,在操作活动中,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初步建立起 1 厘米的长度概念。如:学生在认识刻度尺的基础上,先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 1 厘米的长度,然后辅以手势表示 1 厘米的长度,使学生初步建立起 1 厘米的长度概念。

    zhao'fang
    zhao'fang3年前

    吴老师通过实践活动(借助 1 厘米长小棒感受 1 厘米的长,找身边的 1 厘米,用 1 厘米小棒测物体的长),让学生建立了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在学生已有的 1 厘米的量的感知基础上,借助视频直观演示由多个 1 厘米进行累加形成尺子的过程,让人眼前一亮,恰到时机的使学生经历测量模型的演变过程,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20161001
    201610013年前

    教学设计中通过找身边的 1 厘米的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关于 1 厘米的生活经验。经历 2 个活动后,学生会对 1 厘米有直观的感受,体会 1 厘米是比较短的,可以用它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充分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丰富量的体验,形成量感。这种密切数学与生活联系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liaonan1104
    liaonan11043年前

    动手操作和观察想象相结合,经历知识的再创造,使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得。本课中对于 1 厘米的认识,在学生猜测后,给学生呈现 1 厘米的小棒,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这样的活动认识 1 厘米。遵循了学生观察实物,动手操作,形成表象,强化图像的科学认识过程,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让学生用 1 根 1 厘米的小棒去量桌子,激发学生想出更好的办法,引出制作简易的尺子,这样测量的基本认知过程得到实现,要有单位,要有统一的单位,单位的累积。而在制作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 “量” 来源于 “量”,“量” 是 “量” 的积累。而这个过程学生对厘米的认识会深刻,同时对于尺子的构造会更清晰。

    liaonan1104
    liaonan11043年前

    吴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性,给学生一个真实的课堂。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然后在学生中收集可用的教学资源(从尺子的头开始量的,从 0 刻度开始量的,从其他刻度量的),让学生当小老师去讲解怎样测量,其余学生倾听质疑讨论,最终明确正确的测量方法,改正错误的测量方法。整个学习过程充分体现的学生主体性。

    liaonan1104
    liaonan11043年前

    吴老师提供机会和素材,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在学生通过动手量桌子的长度,同样的桌子测量结果不一样,进而想出要统一测量工具的方法。在进行用 1 厘米的小棒测量桌子时,学生发现测量很麻烦,提出 “这样测很慢,怎么测才会比较快?” 的问题。进而激发学生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liaonan1104
    liaonan11043年前

    在本节课的教学环节中,我们看到了吴老师在无时无处的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的量感。量感是一种对量与计量的感觉和能力,是空间观念在测量领域的精细化和具象化。它是非常的抽象性的,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学生虽然已有比较物体长短的经验和基础,但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这给 “量” 的理解与感悟带来了困难。吴老师在课上利用各种数学活动,努力把抽象的量感具象化,让学生充分体验。

    liaonan1104
    liaonan11043年前

    吴老师首先让学生自由选择工具和方法测量课桌的长并汇报自己的测量结果。然后让学生根据测量结果说说自己想说的话(测量的结果为啥不一样)。最后引导学生借此问题议、辩,(结果不同是因为测量工具不同、同样用拃测量的结果也不同,是因为手有大有小)这样的议和辩使得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的认知水到渠成。学生有探究的欲望,他们才会积极寻找探究的方法,才能使探究活动深入浅出,才能使量感的培养一步到位。

    nanbao19
    nanbao193年前

    《课桌有多长》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测量,学会在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能够去借助尺子这个工具。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吴老师设置了多种多样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通过多种感观,让学生体会量的产生发展,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的表象,积累活动经验。在课上吴老师往后退,将学生往前推,充分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很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对学生的学习兴趣。

    吴韶鲜
    吴韶鲜3年前

    度量单位是度量的核心,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单位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这是学生量感培养的重点。

    张海燕
    张海燕3年前

    统一度量的单位是建立量感的基础,本节课从较小的物体开始测量,让学生认识厘米,知道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时用厘米表示,通过用手捏闭眼想等活动,使学生建立 1 厘米量感的表象。

    15844101377
    158441013773年前

    长度单位的建构,这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吴老师设置了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层层递进,将知识的巩固与拓展与孩子们喜欢的活动相融合,让孩子们有思考有感触。孩子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使他们对数学兴趣盎然,让课堂持续升温。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让学生在活动中既有知识的收获,更有素养的发展。

    冯清香
    冯清香3年前

    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对测量方法进行比较、辨析,明确正确的测量方法。修正学生的认知偏差,突破难点的同时加深对测量本质的理解。

    冯清香
    冯清香3年前

    在测量时,充分放手,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探究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培养对测量的兴趣。

    冯清香
    冯清香3年前

    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在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活动中发展 “量感”。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空间观念及应用意识。

    blue16度
    blue16度3年前

    课桌有多长这节课老师设计的很新颖,成功利用新世纪 3.0 微课资源,形象直观的把本节课很好的呈现给大家,使量感让我们不再那么抽象难懂,让量感变得简单明了,值得我们学习

    靖艳双
    靖艳双3年前

    度量是数学学习中很重要的,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发展 “量感”。

    wsm@
    wsm@3年前

    让学生在活动中既有知识的收获,更有素养的发展。通过找身边的 1 厘米的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关于 1 厘米的生活经验。经历 2 个活动后,学生会对 1 厘米有直观的感受,体会 1 厘米是比较短的,可以用它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充分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丰富量的体验,形成量感。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

    Tia
    Tia3年前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二稿)

    【教学目标】

    1. 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 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

    3.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认识 1 厘米,知道 1 厘米有多长,掌握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 1 厘米的表象。

    【教学过程】

    一、认知冲突,感受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通过学校要给课桌贴膜的情境,引出问题:每张保护膜剪多长合适?

    进而引出学生测量课桌的活动,探究课桌有多长。

    课桌同样长,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

    怎样才能使我们测量的结果一样呢?

    引出要统一标准,进而介绍本节课要认识的长度单位 —— 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给课桌贴膜的生活情境引入,引发学生动手实践,探究课桌有多长。整个过程学生经历了操作活动,结合已有经验,在交流互动中,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二、实践活动,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

    引出厘米后,通过 2 个活动帮助学生体会 1 厘米有多长。

    活动一:组织学生借助 1 厘米长的小棒,感受 1 厘米的长。再闭眼想象 1 厘米的长。

    活动二:找身边的 1 厘米。 经历 2 个活动后,学生初步对于 1 厘米有了直观的感受,引导学生体会 1 厘米是比较短的,我们可以用它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

    活动三:用 1 厘米的小棒测物体的长。

    在学生初步感受到可以利用 1 厘米来测量较短物体的感受后,引出用 1 厘米的小棒来测量合适的物体的长的操作活动。 对比用多根小棒测量和只用一根小棒测量的方法,明确用了几根 1 厘米的小棒就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活动一能直观的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的表象,活动二能帮助学生积累更多关于 1 厘米的生活经验。通过 2 个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体会厘米是一个较小的长度单位。通过利用 1 厘米的小棒来进行测量,学生初步体会尺子的形成过程,渗透了模型思想。

    三、互动交流,感悟测量本质

    在学生利用小棒完成测量后,引出测量工具,认识尺子。

    组织学生拿出尺子,观察尺子上有什么?

    提出问题:你能在尺子上找到 1 厘米吗?

    追问: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 1 厘米吗?

    追问:你能用一句话把 1 厘米全找到吗?

    在学生充分建立了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后,追问学生能在尺子上找到 2 厘米吗?还能找到几厘米呢?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尺子,体会长度单位的累加。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交流尺子上的发现,多种方式去找 1 厘米的长,感受测量工具的特点。整个过程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 1 厘米,形成关于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同时通过认识几厘米,体会长度是由若干个长度单位累积而成。

    四、拓展思维,明确测量方法

    在认识测量工具后,组织学生测量。在测量前先估一估学具袋中铅笔的长,再利用尺子进行测量。

    学生完成测量后,出示不同方法测量铅笔的四格对比图片(参照教材),引发学生思考:这些测量方法都是正确的吗? 组织学生同桌之间进行讨论,在纠错过程中明确正确的测量方法。 最后出示遮挡了刻度的尺来测量铅笔的长,学生感悟就是数出有几个 1 厘米,铅笔就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估测铅笔的长度,积累借助表象进行直观思考的经验,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和空间观念。在测量时,充分放手,引导他们在操作、比较、辨析中,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领悟测量的本领,培养对测量的兴趣。遮挡刻度的设计更好帮助学生体会测量本质。

    五、操作演练,学以致用

    学生掌握测量方法后,开始利用尺子,对课桌的长进行测量。在完成测量后,共同解决课桌贴膜剪多长合适的问题,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紧接着继续布置学习任务:画长 4 厘米的线。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画线的方法,并在不同画法中体会画线的方法,加深对长度单位厘米的认识。同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在利用尺子测量课桌的过程中继续积累测量经验,画图过程中积累用图形表征几何概念的经验。

    yangrunjie123
    yangrunjie1233年前

    教师通过测一测、描一描、找一找、量一量等操作活动逐步帮助学生理解 1 厘米的概念,建立 1 厘米的量感。整个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解决的冲突为启发点,让学生体会知识产生的必要性,学会问题解决的思考方法。

    三山五岳
    三山五岳3年前

    吴老师的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学生通过一次次的动手操作,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

    赵珊珊
    赵珊珊3年前

    教师借助 1 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比一比、捏一捏等多种形式去感受 1 厘米的长,初步发展学生的量感意识,并通过找寻生活中的 1 厘米,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 1 厘米的认识和理解。并通过实际测量的操作,认识到同一单位的重要性

    小悦悦
    小悦悦3年前

    吴老师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从视觉、触觉多种感官体会 1 厘米有多长。通过找身边的 1 厘米的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关于 1 厘米的生活经验。让学习真正发生。

    陈村小学李惠惠
    陈村小学李惠惠3年前

    吴老师通过连续追问,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从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多感官感受 1 厘米的长,发展了学生的量感,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宋杰
    宋杰3年前

    老师在传授知识时能够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借助 1 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比一比、捏一捏等多种形式去感受 1 厘米的长,初步发展学生的量感意识,并通过找寻生活中的 1 厘米,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 1 厘米的认识和理解。

    MissL
    MissL3年前

    动手操作的同时给了学生思考与想象的空间,活动紧凑并且指向明确,引导学生一步一步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并建立长度概念。

    丁
    3年前

    量感是一种对量与计量的感觉和能力,是空间观念在测量领域的精细化和具象化。由于 “量” 的概念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学生虽然已有比较物体长短的经验和基础,但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这给 “量” 的理解与感悟带来了困难。

    陈丽杰
    陈丽杰3年前

    教师设置了丰富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度量单位统一的必要性和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抽象的知识具象化。

    Tia
    Tia3年前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终稿)

    【教材分析】

        《课桌有多长》是北师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的第 2 课时,教学内容是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在这之前,学生有两次与长度单位相关的直接体验,第一次是一年级上学期 “比长短”,第二次是本单元第一课时 “教室有多长”,学生有了第一节课的基础,已经知道要用同一物体进行测量,这节课要继续探寻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经历厘米产生的全过程。  
    
        教材中一共呈现 4 个问题串,通过第一个问题串,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第二个问题串,借助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的表象;第三个问题串,解决如何使用直尺正确地量出物体的长度的问题;第四个问题串,由量到画,在量和画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测量方法及对厘米的认识。四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从而不断增进学生对厘米单位的理解。同时本课也是作为测量单元的 “种子课”,为接下来米的学习及分米、毫米、千米的认识等知识的迁移做铺垫。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一节课《教室有多长》,经历了自选长度单位的测量过程,积累了一定的测量活动经验,会用一些 “粗糙” 的手段去量实物的长度,但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尤其是长度单位的标准化以及理解测量的本质对学生来说都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放在了认识 1 厘米、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感悟测量本质上。

    【教学目标】

        1. 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2. 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在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活动中发展 “量感”。
    
        3. 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空间观念及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认识 1 厘米,知道 1 厘米有多长,掌握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 1 厘米的表象。

    【教学过程】

        一、认知冲突,感受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1. 创设情境,引出测量任务
    
        师:咱们班计划要给课桌贴膜,这个膜的宽度和课桌的宽一样,那怎样才能剪出一张合适的膜呢?
    
        预设:知道课桌有多长。
    
        师:那咱们就测量一下课桌有多长!
    
        【设计意图】
    
        通过给课桌贴膜的实际情境引入,引发学生动手实践,探究课桌有多长。整个设计考虑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符合学生的认知,产生 “生活即数学” 的共鸣,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 动手操作,产生认知冲突
    
        师:同学们已经学习了怎样测量教室的长,黑板的长,那么课桌的长能测出来吗?用你喜欢的方法测一测吧!
    
        学生进行测量活动,并针对测量结果进行汇报。
    
        预设:课桌长 5 拃,课桌长 5 拃半,3 个尺子长……
    
        师:同样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预设:手不一样大,测量工具(东西)不同,所以测量结果不同……
    
        【设计意图】
    
        设计操作活动,让学生结合已有经验,经历学习过程。在交流互动中产生 “同样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结果不同” 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发学生思考。
    
        3. 比较测量结果,统一测量单位
    
        师:怎样才能使测量的结果一样呢?
    
        预设:用同一个东西来量,就能得到同样的结果。
    
        师:人们为了方便统一,制定了统一的标准,我们把这些标准叫做长度单位,今天我们就先来认识一个很常用的长度单位 —— 厘米。读一下 —— 厘米。
    
        【设计意图】
    
        学生在辨析中叩问本质,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二、实践活动,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
    
        活动一:借助 1 厘米长的小棒,感受 1 厘米的长。
    
        师:1 厘米究竟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袋中的小棒,小棒的长度就是 1 厘米。用手捏住它,感受 1 厘米的长。
    
        学生活动:捏住 1 厘米小棒,感受 1 厘米。
    
        师:再闭眼感受一下。
    
        学生活动:闭眼再次感受,比划 1 厘米。
    
        【设计意图】
    
        通过动手捏、闭眼想的活动,让学生感知 1 厘米有多长,帮助学生初步直观的建立 1 厘米的表象。
    
        活动二:找身边的 1 厘米。
        师:想一想在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 1 厘米呢!
    
        学生小组讨论。
    
        预设:拇指指甲的宽度大约是 1 厘米,田字格的宽大约是 1 厘米等等。
    
        教师展示生活中找到的 1 厘米。
    
        师:根据 1 厘米给你的感觉,它适合测量什么样的物体呢?
    
        预设:比较短的物体。
    
        【设计意图】
    
        通过找身边的 1 厘米的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关于 1 厘米的生活经验。经历 2 个活动后,学生会对 1 厘米有直观的感受,体会 1 厘米是比较短的,可以用它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充分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丰富量的体验,形成量感。
    
        活动三:用 1 厘米的小棒测物体的长。
    
        师:我们身边就有很多比较短的物体,请同学们找一个合适的,用手中的小棒,测量一下。
    
        学生进行测量活动。
    
        师:在刚才测量的过程中,有人测量了橡皮,有人测量了铅笔,有人测量了笔尖,大家都找到了合适的物体。有的同学测量时是这么做的,我们来看一看。
        
        视频播放学生用多根小棒测量铅笔的情况。
    
        师:所以这根铅笔大约是几厘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我数出来有 8 根 1 厘米的小棒,就是 8 厘米。
    
        师:还有的同学只用了 1 根小棒就测出了铅笔的长度,他是怎么测的呢?
    
        师:看来用 1 厘米的小棒一个一个接起来也能测量物体的长度。
    
        【设计意图】
    
        通过用 1 厘米的小棒测物体的长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厘米是一个较小的长度单位,对比用多根及一根小棒测量的方法,帮助学生感悟测量本质,深化量的感知。
    
        三、互动交流,感悟测量本质
    
        1. 视频演示由多个 1 厘米进行累加形成尺子的过程。
    
        【设计意图】
    
        借助多媒体直观演示测量工具 —— 格尺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经历测量模型的演变过程,渗透了模型思想,发展学生量感。
    
        2. 观察尺子上有什么。
    
        师:拿出你的尺子仔细看一看,尺子上都有什么呢? 
    
        预设:数字、长长短短的线、字母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交流尺子上的发现,帮助学生熟悉常用测量工具。
    
        3. 在尺子上找指定长度的线段。
    
        (1)找 1 厘米
    
        师:你能在尺子上找到 1 厘米吗?
    
        预设:0-1;1-2;2-3……
    
        师:请你用彩笔在尺子上描 1 段 1 厘米。
    
        预设:0-1 这一段的长是 1 厘米,1-2 这段的长是 1 厘米。
    
        师:谁能把 1 厘米全找到。
        
        预设:相邻的 2 个数字之间的距离是 1 厘米。
    
        (2)找 2 厘米
    
        师:你能在尺子上找到 2 厘米吗?
    
        预设:0-2 就是 2 厘米,找 2 厘米就要找到 2 个 1 厘米。
    
        (3)找几厘米
    
        师:你还能找到几厘米呢?
    
        预设:5 厘米,7 厘米……
    
        师小结:我们想找几厘米,关键就要找到几个 1 厘米。
    
        【设计意图】
        
        通过描一描、找一找等多种方式去找 1 厘米、2 厘米、几厘米,感受测量工具的特点。整个过程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 1 厘米,形成关于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同时通过认识几厘米,体会长度是由若干个长度单位累积而成的这一本质,在体验中获得量感。
        
        四、拓展思维,明确测量方法
    
        1. 估计铅笔的长
    
        师: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袋中的铅笔,先估计一下大概有几厘米长呢? 
    
        预设:6 厘米,8 厘米……
    
        【设计意图】
    
        估测铅笔的长度,引导学生不使用测量工具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或用某个单位表示量与实际大小相吻合的一种感觉,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2. 测量铅笔的长
    
        师:你们估得准不准呢,量一量吧! 
    
        学生活动:利用尺子进行测量。
    
        【设计意图】
    
        在测量时,充分放手,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探究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培养对测量的兴趣。
    
        3. 明确测量方法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的方法不太一样,咱们一起来看一下!这几种测量方法都对吗? 
    
        预设:第一种不正确,没有从 0 开始;第二种正确。第三种不正确,不是从 0 开始,不能直接读数。第四种可以,看铅笔长包含几个 1 厘米。
    
        【设计意图】
    
        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对测量方法进行比较、辨析,明确正确的测量方法。修正学生的认知偏差,突破难点的同时加深对测量本质的理解。
    
        4. 拓展活动
    
        师:这支铅笔有多长?(出示遮挡了刻度的尺)
    
        预设:数出有 4 个 1 厘米,铅笔就是 4 厘米。
    
        【设计意图】
    
        遮挡刻度的设计更好的帮助学生体会测量本质,有助于量感的培养。
    
        五、操作演练,解决实际问题
    
        1. 小组合作测量课桌的长
    
        师:同学们已经学会了用尺子测量,让我们一起解决课前的问题,量一量课桌有多长吧。
    
        学生活动:动手测量,交流分享。
    
        预设:60 厘米,58 厘米……
    
        师:你是怎样测量的?
    
        预设:从 0 开始,发现尺子不够长,对准上一次的刻度再去加,发现是差不多 60 厘米。
    
        师小结:同学们在测量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一点误差,我们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测量再完成计算,就会减少误差。
    
        【设计意图】
    
        此环节解决 “课桌有多长” 这个情境问题,体会所学知识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在利用尺子测量课桌的过程中继续积累测量经验,知融于行。
    
        2. 任务驱动,探索画线的方法
    
        师:为整齐美观,我们要统一在课桌保护膜上画一条长 4 厘米的线,并在线上写上姓名。请你先在练习本上试着画出一条 4 厘米长的线吧!
    
        学生活动:动手画 4 厘米长的线。
        
        师:你是怎样画的?
    
        预设:对准 0 刻度,画到 4。
    
        师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同学们每人都能亲手制作出一张合适的课桌保护膜啦!期待你们的成品!
    
        【设计意图】
    
        继续用 “课桌保护膜” 相关问题贯穿,画图过程中积累用图形表征几何概念的经验。深化 “量” 的感知,启发学生在生活中感知量的存在,获得更多的生成。

    板书设计

             课桌有多长
      长度单位:     厘米   cm
      1 厘米实物     1 厘米   较短
       测量        有几个 1 厘米
      
    伍婉婷
    伍婉婷3年前

    本节课的设计基于学生生活,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加深学生对 1 厘米、1 米的理解与感悟,用多种方法去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学从中可以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Wu Ting
    Wu Ting3年前

    吴老师借助生活经验感知计量单位,促进 “量感”。实验操作,让学生经历了体验、比较的过程,积累 “量感”, 通过思维的参与形成表象,建立 “量感。

    Tia
    Tia3年前

    【教学反思】

    《课桌有多长》是《测量》单元的第 2 课时,教学内容是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学生有了第一节课的基础,已经知道要用同一物体进行测量,这节课要继续探寻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经历厘米产生的全过程。

    因此本节课主要以培养学生量感为主线,力图通过多种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掌握测量方法、感悟测量的本质。我做了如下的设计:
    
    1. 利用冲突触摸测量本质
    
    测量中量感的形成重要环节之一就是让学生产生长度单位的概念,我通过创设贴保护膜的任务引导学生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2. 实践操作建立 1 厘米量感
    
    通过丰富的递进式操作活动:动手捏、闭眼想、找一找、比一比、描一描等,充分让学生感知 1 厘米有多长,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形成量感。
    
    3. 多种体验感悟测量本质
    
    测量的本质是单位长度的累加,课中设计了用 1 厘米小棒去测量物体长度的活动,课堂中学生用多根 1 厘米小棒摆或用一根 1 厘米小棒倒着测量,在尺子中找 1 厘米,2 厘米,用没有刻度的尺子测量铅笔长(时间关系没有出来)等活动,目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积累累加的活动经验,更加明确几个 1 厘米就是几厘米,感悟测量的核心所在。
    
    4. 直观演示升华测量本质
    
    通过将学生用 1 厘米的小棒测量物体的长度抽象出格尺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经历测量模型的演变过程,再通过引导学生在辨析几种测量方法对错过程中,明确测量的方法,突破难点的同时加深对测量本质的理解。
    
    低学段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心强,动手操作容易吸引学生的参与,如何把操作、语言表达与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的发挥操作的实效性是需要我继续深入研究解决的问题。
    本课中,设计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多数学生能够按照要求快速高效的完成操作活动,但也有个别学生动手能力稍差,不能快速掌握操作要领,教师要及时关注给予方法上的指导。
    19991213wy
    19991213wy3年前

    吴老师通过动手捏、闭眼想的活动,让学生感知 1 厘米有多长,帮助学生初步直观的建立 1 厘米的表象。通过找身边的 1 厘米的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关于 1 厘米的生活经验。经历 2 个活动后,学生会对 1 厘米有直观的感受,充分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丰富对长度量的体验,形成量感。

    zhouxixi29
    zhouxixi293年前

    测量单位是抽象的概念,看不见摸不着。只让学生经历测量单位的产生过程,通过全身感官参与体验,从多角度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实践操作,充分积累经验,才能形成清晰的单位量感。动手操作的同时给了学生思考与想象的空间,活动紧凑并且指向明确,引导学生一步一步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并建立长度概念。

    梦
    3年前

    将认识测量单位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切实感受量产生于量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标准量 1 厘米,并建立起一厘米的空间模型,对学生的空间感有很大的帮助。

    梦
    3年前

    本节课教学设计很有层次,活动丰富,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量感的产生,感受量感在数学上的意义,值得借鉴

    梦
    3年前

    在测量环节,完全交给学生独立探索测量,这样老师能及时捕捉到学生的想法也能看到的问题,进而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总结测量。最终帮大象老师解决了问题,再次意识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处理得当。

    xiaoxiannv521
    xiaoxiannv5213年前

    吴老师通过动手捏、闭眼想的活动,让学生感知 1 厘米有多长,帮助学生初步直观的建立 1 厘米的表象。通过找身边的 1 厘米的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关于 1 厘米的生活经验。经历 2 个活动后,学生会对 1 厘米有直观的感受,充分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丰富对长度量的体验,形成量感。

    chunyw2021
    chunyw20213年前

    吴老师通过活动让学生感知 1 厘米有多长,先让学生建立 1 厘米的表象。通过找身边的 1 厘米的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关于 1 厘米的感知和生活经验。活动目的明确,有助于学生对长度量的体验,形成量感。

    李宏
    李宏3年前

    整节课用了大量的估一估、量一量、说一说、认一认、猜一猜、想一想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changliang123
    changliang1233年前

    量单位是抽象的概念,看不见摸不着。只让学生经历测量单位的产生过程,通过全身感官参与体验,从多角度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实践操作,充分积累经验,才能形成清晰的单位量感。

    liwanqi1997
    liwanqi19973年前

    二年级学生虽然有了一年的数学学习经历,但是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了教学中一定要设计有趣的、好玩的内容供他们探究、巩固、拓展。本节课中,吴老师练习题设计十分巧妙,层层递进,将知识的巩固与拓展与孩子们喜欢的猜、玩、比活动相融合,让孩子们在玩中有思考,在戏中有感触,眼睛会骗人、量了才知道,可谓润物无声,无招胜有招!

    liwanqi1997
    liwanqi19973年前

    吴老师通过动手捏、闭眼想的活动,让学生感知 1 厘米有多长,帮助学生初步直观的建立 1 厘米的表象。通过找身边的 1 厘米的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关于 1 厘米的生活经验。经历 2 个活动后,学生会对 1 厘米有直观的感受,充分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丰富对长度量的体验,形成量感。

    李娜1982
    李娜19823年前

    本节课的教学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从良桌子的长度,这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课的学习,从现实生活量桌子的长度结果不同,就产生要学习长度,单位到建立厘米的长度,老师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量感思维能力。

    李娜1982
    李娜19823年前

    提高估测能力,发展链杆关于量的估测是培养小学生数学量感的目标之一,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发展学生量感.

    diweiman2021
    diweiman20213年前

    本节课让学生感知 1cm 有多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量感,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会以后,对长度的认识更加深刻,将知识与孩子喜欢的活动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量感思维能力。

    糖糖
    糖糖3年前

    吴老师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找身边的 1 厘米,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关于 1 厘米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体验中获得量感,促进学生量感的培养。

    zhangshasha
    zhangshasha3年前

    测量的本质是单位长度的累加,教师在课中设计了用 1 厘米小棒去测量物体长度的活动,课堂中学生用多根 1 厘米小棒摆或用一根 1 厘米小棒倒着测量,在尺子中找 1 厘米,2 厘米,用没有刻度的尺子测量铅笔长(时间关系没有出来)等活动,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积累累加的活动经验,更加明确几个 1 厘米就是几厘米,感悟测量的核心所在。

    Tia
    Tia3年前

    【活动综述】 我们团队很荣幸能参加新世纪小学数学第三届全国名师工作室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 “量感” 的学习方式探索” 主题专场活动,在接近 3 个月的时间里,得到这个和同仁交流的机会。期间更是从各位专家、同仁为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中获益良多。本次活动的主题是 “量感”,而我们本节课的重点就侧重于探索如何在常态课中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 “量感”,体会测量的本质。在本节课上,我们设计了丰富的多感官活动,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去经历、体验与交流,如:用手捏、闭眼想、比一比、找一找、描一描、估一估、量一量、说一说等活动,多角度帮助学生达成建立 1 厘米量感的目标,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和活动中来。我们深知量感的培养一定要基于 1 个长度单位的多层次体验才能得以建构,课堂中通过调动学生多种感官,通过多层次体验活动,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反复体验 “1 厘米” 的长,在体验中获得对 “1 厘米” 这个长度单位独特、丰富、准确的感受,从而建构 1 厘米的长度表象。培养 1 厘米的量感,以 1 厘米为标准,在生活中对标准量进行叠加应用,学生在进一步的辨析中增强量感的感悟。 我和我的团队在此次活动中收获满满,我深知路漫漫其修远兮,今后我会将本次活动中所汲取的经验运用于课堂中,不断完善,不断提升。

    binyunwei
    binyunwei3年前

    认识 1 分米和 1 毫米是本节课的重点。但是生活中经常估测一些物品的长度,需要借助像几分米。几亳米这样的 " 尺子” 作为度量。在寻找 " 几分米 “几定米 “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9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9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0ms · UTC 11:45 · PVG 19:45 · LAX 04:45 · JFK 07:45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