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15390447738  ›  全部回复
回复总数  21

季老师从已经学习的长度单位厘米的认识回顾开课,激活学生的原有认知,用小棒连接出一米,真实体会米和厘米的关系,测量身高中体会单位量感、测量教室长度中体会叠加量感。

学生量感形成是在具体的操作、体验活动中,结合数学思考而形成的,一米有多长,需要借助测量活动,寻找生活中的相关实物,在不断的比较、修正的过程中建立,可以引导学生吧学习延伸到课后、课外。

本课情境信息丰富,对于学生来说学习难度不低,教师设计时立足教材,让学生充分交流、思考,在对每一个具体任务的解读、分享中,学生生长了量感。

如果说长度、面积、体积、质量这些量态比较具体易于感知。本课老师设计使时间可感这方面做有益的尝试。

在熟悉公式的前提下,有时候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变化的情境时,解题过程会发生偏差,这些都与过多强调公式,问题情境单一有关。所以方法不应过多过早的进行优化。

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之后能够运用长方形的周长公式计算 ouqi,但是在面对现实问题,尤其是需要自主阅读,从丰富的现实背景中辨别、联系,再解决问题时,会感到困难。

在操作活动中,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感受。同时把生活经验有机结合。

吴老师设计本课建立在充分分析孩子的年龄心里特点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生充分动手操作、体验,教师以指向明确的问题引领学生形成一米的量感

老师设计本课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基础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

认识厘米是学生后续顺利进行长度度量、以及面积度量的基础,学生在观察直尺的活动中,找一厘米的过程中,生成测量的正确方法。

量感的形成离不开丰富的体验活动,教师设计了观看、摸一摸、围一围、画一画等过程中,立体的形成概念

本课以有趣的蚂蚁爬树叶一周的情境引入,学生在观察、思考、操作、辨别的过程中,逐渐理解周长概念,形成量感。

学生在认识了长度,已经具备度量长度的经验,周长相对抽象一点,教师设计了丰富的活动,使学生观察、摸、画、数、量,在活动体会量。

老师在设计本课中,注重把学习 h 欧东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使学生感受到圆的面积知识的实际价值,同时巧妙设计活动,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付老师开课直接从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推导入手,引导学生回顾转化的方法,激活学生的原有认知,在此基础上,面对新问题,运用知识迁移探索解决方法。

以猜一猜的任务,引领学生调动原有认知,学生自主地一步步开展研究,接着出示新的矛盾:运用转化的方法研究圆面积计算公式。

康老师设计本课,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学生在分享的过程中感受方法的多样性。

学生量感的形成依赖于身体的具体感知,老师用丰富的操作活动,带领学生去感悟、体会、思考,生成关于周长的丰满概念。

钟表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工具,老师运用情景引入,设计一系列指向明确的问题,带领学生有目的地观察,认识钟面。

肖老师本课的设计立足学生已有基础,巧妙设计问题,引发学生对新出现问题展开思考,运用 知识的迁移开展新知的探索。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7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7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9ms · UTC 21:19 · PVG 05:19 · LAX 14:19 · JFK 17:19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