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15208219249  ›  全部回复
回复总数  25

认识周长还有一项目标就是通过感知测量周长的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的 “量感”。因此在教学中除了理解周长的意义之外,还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感知周长,在活动中学会测量和计算一些简单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做好知识的铺垫。

本节课教学设计注重让学生探究的过程,通过操作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完善了结论在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感知一个数学问题研究的大致过程。

张老师的设计亮点就是强调学生动手操作与直观体验相结合,外显性的活动与内隐性的活动相结合,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操作经验与直观体验。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为了激发学生的量感,周老师利用身边的物体和学过的图形,运用多种感官,让学生知道什么是 “周”、什么是 “长”,全方位地体验 “周长” 的含义,建立了 “周长” 的数学模型。“体验” 是理解的基础,是体会 “量感” 的重要途径。这种体验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量感。

教学环节环环相扣, 展示了概念课教学的基本模式。自课改以来,概念教学中对于概念的本质教学越来越淡化,不再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的描述概念,而是能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感悟理解和认识。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就可以。这一点,周老师把握的好。

本节课熊老师设计的导入情景从实际生活中的羊吃草问题引入,趣味性很强,能一下子抓住孩子们的兴趣点,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开始了今天新课的学习。在探究圆的面积的时候通过回顾以前学过的面积计算方法进行知识迁移,将曲面的圆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在活动中,反复强调 “感觉” 这个词,是激发孩子们的思考,渗透量感的培养。这一环节,让孩子动手实践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体验成功。发挥想象,体现数学上的 “极限思想”,通过微课,让孩子的思维可视化。

丁老师在活动中,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材料,先给学生制造了一个矛盾点,也就是谁的腰围长,学生根据已知的经验猜测,引发学生去验证猜想,充分积累有效的学习经验,丰富量感。

让学生直观的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最好的体验就是来自于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实验,所以我们的活动设计需要有层次性和灵活性,这样才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体验中发展对量的感受,从而促进量感的建立和发展。

量感” 作为估测的基础,具有个体性和随机性。所以概念单位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培养和引导学生的 “单位量感”,借助 “单位量” 的参照价值,再逐渐发展 “量感”,提升学生的估测能力,实现数学教学的价值。

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不规则图形,另一方面避免了学生认识周长的不全面性,有利于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真正理解。同时设计教学时,教材强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体验,鼓励通过 “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 等多种活动去进一步感受、体验周长的含义,深化对周长概念的理解。为后续面积体积的学习渗透了探究方法。

本节课让学生置身现实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感知周长的实际意义;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体验量的变化,在 “思考” 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在 “估” 中感悟量感的提升。

本节课从 “厘米” 的认识出发,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知测量的概念,感知测量中的量感,通过对 1 厘米的认识,感知和建立 1 厘米的表象,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感知 1 厘米的量感,培养了学生的量感能力。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往往难以理解或掌握,而只能靠死记硬背。要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必须让学生实际操作,在观察、实践中积累经验。汤老师的教学设计以生为本,注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直观地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进而理解抽象的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从季老师的第一稿教学过程可以看到,老师很注重学生的认知起点。首先是知识的起点 —— 学生对厘米已经有认识,要知道米是厘米的累加。然后是生活经验的起点 ——1 米作为一个长度(高度),要知道买不买票,得和 1 米进行长短比较。由此学生对 1 米这一长度单位的产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米是低级度量单位厘米的累加。其次米作为一个度量单位它的作用是度量,所以用长颈鹿的情境引入凸显了它的度量功能。

从季老师的第一稿教学过程可以看到,老师很注重学生的认知起点。首先是知识的起点 —— 学生对厘米已经有认识,要知道米是厘米的累加。然后是生活经验的起点 ——1 米作为一个长度(高度),要知道买不买票,得和 1 米进行长短比较。由此学生对 1 米这一长度单位的产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米是低级度量单位厘米的累加。其次米作为一个度量单位它的作用是度量,所以用长颈鹿的情境引入凸显了它的度量功能。

从季老师的第一稿教学过程可以看到,老师很注重学生的认知起点。首先是知识的起点 —— 学生对厘米已经有认识,要知道米是厘米的累加。然后是生活经验的起点 ——1 米作为一个长度(高度),要知道买不买票,得和 1 米进行长短比较。由此学生对 1 米这一长度单位的产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米是低级度量单位厘米的累加。其次米作为一个度量单位它的作用是度量,所以用长颈鹿的情境引入凸显了它的度量功能。

从季老师的第一稿教学过程可以看到,老师很注重学生的认知起点。首先是知识的起点 —— 学生对厘米已经有认识,要知道米是厘米的累加。然后是生活经验的起点 ——1 米作为一个长度(高度),要知道买不买票,得和 1 米进行长短比较。由此学生对 1 米这一长度单位的产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米是低级度量单位厘米的累加。其次米作为一个度量单位它的作用是度量,所以用长颈鹿的情境引入凸显了它的度量功能。

从季老师的第一稿教学过程可以看到,老师很注重学生的认知起点。首先是知识的起点 —— 学生对厘米已经有认识,要知道米是厘米的累加。然后是生活经验的起点 ——1 米作为一个长度(高度),要知道买不买票,得和 1 米进行长短比较。由此学生对 1 米这一长度单位的产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米是低级度量单位厘米的累加。其次米作为一个度量单位它的作用是度量,所以用长颈鹿的情境引入凸显了它的度量功能。

从季老师的第一稿教学过程可以看到,老师很注重学生的认知起点。首先是知识的起点 —— 学生对厘米已经有认识,要知道米是厘米的累加。然后是生活经验的起点 ——1 米作为一个长度(高度),要知道买不买票,得和 1 米进行长短比较。由此学生对 1 米这一长度单位的产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米是低级度量单位厘米的累加。其次米作为一个度量单位它的作用是度量,所以用长颈鹿的情境引入凸显了它的度量功能。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204 人在线   最高记录 204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1ms · UTC 16:11 · PVG 00:11 · LAX 09:11 · JFK 12:11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