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zhanggaohong  ›  全部回复
回复总数  47
1 2 3 
本节课吴老师基本上是放手让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比如本节课中,教师提出:选用一个你自己喜欢的字母来表示自己的年龄,并用这个字母来表示你爸爸、妈妈等身边熟悉的人的年龄。学生先合作讨论,然后自主完成,最后再拿出来大家交流,这种学习方法,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我认为杨老师在这一环节处理的很恰当,值得我学习。

安老师的课生动有趣,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 “量感”。首先展示小蚂蚁爬树叶边线,然后描树叶的轮廓,这样教师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又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活动,使学生把周长这个抽象的概念与生活中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使学生对周长概念有深入的理解。

庄老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自由、自主的学习活动空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然启发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拼一拼、摆一摆,发现长 与宽的乘积正好等于长方形的面积,从而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潘老师设计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去帮助孩子对面积有一深刻的理解,学生对于课堂上量感的建立,需要去运用、再体验,需要经历一个持久的体验、感知、内化过程,才能促进学生量感的进一步提升,真正的帮助孩子去理解面积这一抽象的量感。

姚老师以 “体验 —— 感知 —— 感悟 —— 应用” 为线索,创设有趣的情境,层层递进,让学生充分理解周长的含义,教学设计合理有趣。值得思考的是,课堂中都是学生在老师的 “指挥棒” 下活动,那么在我们的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这节课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等一系列活动,体会有的面是平的,有的面是曲的,物体的面是有大小的,感受面积的大小本身存在,并且面积也是有边界的。通过摆一摆,让学生感受小面积物体可以测量大面积的物体,面积具有可测量性。

陈老师这节课从估量入手,通过学生思考、操作、交流、提炼等实验环节,从中培养了孩子们的实践操作能力,综合运用能力,从而借助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方法,转化为规则的物体体积,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量感,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本节课,李老师创设了生动的情境,在学生原有认知经验和新的认知冲突中引出分米和毫米,使学生明确新的度量单位产生的必。建立分米、毫米的正确表象后,再引导学生比一比、想一想、找一找、估一估等多种活动,多维感知 1 分米和 1 毫米的长度,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量感。

在教学活动中,李老师充分提供了学生合作、交流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一种平等、自由、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实际操作是获取知识、形成观念的重要手段。摸一摸、量一量、动一动等实践活动,使学生经历和体验体积单位,它有助于以后计算和估算物体的体积。

在学生经历直观判断、估测、测量的学习过程中,把体积单位和生活中的常见物体联系起来,感受体积单位的实际意义,加深对体积计量单位的实际感受,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在直观感受和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单位思想。

夏雪本节课通过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通过摆满 1 立方分米,1 立方米的两个活动,让学生从填满到半填满,到换算思考,从形象到抽象的思考,发现进率之间的关系,并能从体积拓展到容积,再到面积,长度单位对比从而使学生了解十进的关系,有利于学生对进率的理解和掌握。

在本课教学中,白老师通过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圆锥体积的含义,并经历了 “验证说明” 的探索过程,掌握了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既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又引导学生经历操作、验证、解释说明的过程,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的经验累积,亦能较好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发展。

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实验操作也能更明确圆锥与等底等高的圆柱的大小关系,从而根据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通过体验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体验 “量”,在体验中发展学生对 “量” 的切生感受,促进量感的建立与发展。

卫老师让学生在经历 “合作 —— 探究 —— 操作 —— 质疑 —— 验证” 的过程后,对自己探究出来的结论印象更深,理解更透。这样学生在和谐、平等的氛围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从而大大地激发、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使学生参与到探究的活动中去,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老师安排 “摆一摆” 的探索活动,让学生经历通过实验研究建立数学模型的抽象思维过程,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现长方形面积与长、宽的关系,从而建立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通过类比推理得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建立起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的表象。

这节课以学生的观察、操作活动拉近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 “课桌有多长” 则是学生在测量中首先从厘米引发的对测量的理解,包括对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和如何记录等进行一定的掌握,并在头脑中建立起最初的长度单位 ——“厘米” 的空间概念。

梅老师在课前复习旧知识,为新知识做铺垫。通过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引入体积单位让学生自主提出想知道的问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在学习体积单位时,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感知体积单位的大小。习题设计合理,有梯度。

陈老师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量一量、摆一摆的活动,使学生经历尝试、猜想、验证的过程,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数学思想,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从用 “体积单位块” 量给定的三个长方体的体积,得到相等的结果,从而产生猜想:长方体的体积 = 长 × 宽 × 高。设计合理,凸显了对学生量感的培养。

王老师非常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问题盲盒中的题目的难易程度逐步加深,让学生积极的去思考,去商量。使学生不仅仅只是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还能有对数学思想的感悟和探究经验的积累。

付老师由一维的线的长度到二维的面积再到三维的体积的观察与推理,以度量思想为主线,逐步引出长方体体积的概念,感受度量长方体的体积实质是包含多少个单位小正方体的体积。在探索测量体积的过程中结合度量本质发展学生的量感。

1 2 3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7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7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9ms · UTC 13:38 · PVG 21:38 · LAX 06:38 · JFK 09:38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