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吉林榆树王艳侠  ›  全部回复
回复总数  28

为突破难点,李老师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并让学生动手操作,最后合作交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让学生充分感受了概念的生成过程,不仅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还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为学生量感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节课是学生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过渡,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为了给学生建立 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和 1 平方米的表象,李老师让学生找生活中面积接近的物体,激发学生反馈热情,学生探索知识主动积极,答案层出不穷,学生在脑海里建立了面积单位的表象,为促进学生的量感建立基础。

王老师的设计注重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学生易于接受。圆锥和圆柱比较接近,学生会猜想到圆锥的体积的和圆柱的体积一定存在某种关系,水到渠成。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提高整理知识的能力,还能使学生体验到探索成功的乐趣,树立好学数学的信心。

王老师这节课设计的很好。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交流,产生问题的碰撞,在总结探究圆锥的体积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感悟用数学思考问题的基本方式,发展了学生的体积量感。

王莹老师这节课首先设置了猜想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是动手实践,亲自验证一下圆锥和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关系,学生认知得到了一个新的提升,进一步发展了学生体积的量感,并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还有一点设计的也很好,通过对底面不同、高不同的圆柱之间的估计、计算、比较,巩固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建立更清晰的圆柱的体积的 “量” 的模型,发展空间观念与量感。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其中,不断思考、探索、操作,从而深入的理解所学知识。

唐老师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小学生是未来的希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特别重要。本节课以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活动为着眼点。基于学生的思考,猜想,实践,探究,验证及得出结论,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有利于学生量感的培养。

唐树雨老师的《圆柱的体积(第 1 课时)》这节课设计新颖,与时俱进。导入部分应用生动有趣的微课 3.0 动画引入新课,既能激发学生探索图形知识的兴趣,也能强化学生头脑意识中圆柱的概念。之后出示教材情境图,既能通过观察柱子与水杯的体积大小发展空间观念与量感,也能感受学习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必要性。这个设计特别好!

在教学中,唐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教材情景中实际问题的计算,尝试运用圆柱体积计算方法;通过对两个情境中不同体积单位的比较,对照现实生活中具体实物,发展量感。这样做让学生直观感受体积大小的变化,从而形成表象。

唐老师这节数学课很成功。教学中,让学生在 “类比” 中,探索圆柱的体积。并在学中提出疑问,在疑问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交给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动,让学生主动完成知识的掌握。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学会学习和思考,能够开动脑筋,主动学习。

本节课还有一点特别好。教师能够针对低段学生的特点,在课堂中合理的利用一些有趣的事物或者游戏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这样不仅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了 1 厘米,感受到了 1 厘米的长度,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王老师设计了两把不同的尺子,这个设计很有创意。一把是没有刻度的尺子,一把是刻度清晰的尺子,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对比,自己发现尺子上都有些什么,而且意识到它们存在的必要性,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思维更深刻。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王晓瑢老师的《课桌有多长》一课,通过看视频导入新课。让学生经过用不同方式测量课桌这一活动,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这样利用学生所熟悉的人物导入新课,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对所学内容越感兴趣时,参与的意识也越强烈,思维也就活跃。

本节课有一个亮点: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真实情境。三次绕操场跑一圈的不同跑法,在比较中学生质疑,到底怎样跑就算 “一圈” 呢?引出周长的特质 —— 边线,除了沿着边线跑,还要从起点回到起点,这个就是一周,学生知道了什么是一周后,引导学生找一找身边物体表面的一周,并动手摸一摸,指一指,说一说,感受什么是一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本节课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新知,将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把生活原型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过程,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高老师的教学设计很好。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和已有经验出发,帮助他们逐步感悟周长。通过不断地对图形进行从断开到拉直的过程,使学生充分对一周进行了感知,很自然的就总结出了 “周长” 的核心概念: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学生经过一系列的操作、感知,更能做到深刻的理解,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再出示不封闭图形后,学生最后总结出周长的完整概念。

列举大量实例让学生体会面积的含义,提高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比较手掌面的大小数学书封面与课桌面等的大小,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符合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

我觉得杨老师的成功之处在于:由学生感兴趣的涂色活动情境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感知 “面”,积累对面积的感觉,在不断的交流、操作、感知中,引导学生经历 “操作感知、形成表象、建立概念” 的过程,帮助学生逐步丰富和建构对面积本质意义的理解。

杨老师的课很精彩,让我受益颇多。孩子们被带入一个个有趣的活动中,不断感知,思考,探索,到底什么是面积。同时,让学生参与其中,摸一摸,画一画,涂一涂,比一比的操作活动,不仅使学生对面积有了更感性的认识,更是建立了面积的表象,发展了学生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在周长基础上让学生认识面积,并注重 “量感” 培养,感受不同图形的面积量的大小比较,充分认识面积,对特殊图形面积的学习打下基础。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全体学生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本节课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200 人在线   最高记录 200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0ms · UTC 04:37 · PVG 12:37 · LAX 21:37 · JFK 00:37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