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pj112358  ›  全部回复
回复总数  36

【团队研讨花絮汇总】

【土豆红薯大采购】潘同学 “疯狂扫货” 中......

【磨课开始】一磨、二磨、三磨、疯狂磨课吧!

潘洁说:试讲中,感觉每上一次头脑就更清醒一点,渐渐理出头绪了。感谢团队的小伙伴们,都辛苦。

【可爱的孩子】科学实验家、观察员,想喝可乐吗?还是吃煮红薯吧!哈哈

【磨完就议】一议、二议、三议、抠细节......

【录制后的资料梳理】有多乱就有多投入...... 远到而来的勤松,近处相会的琴姐、娜姐,镜头外的记录人......

感谢新世纪小学数学人、感谢指导老师成都郑大明师父和都江堰市分部代部长,感谢每一次全力以赴的我们,致敬这一切美好的相遇、经历和成长!

四稿课后反思:

今天在课堂上出现的新问题是,实验的时间用的太久。为了帮助学生搞清我们为什么可以把土豆和红薯放到去测量而其他方法不行,我们对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逐一进行了解释,最后确定用排水法。但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又有新的发现,学生动手能力没有想象中好。实验步骤不够清楚,导致实验失败学生又重来耽误了很多时间,所以也没有太多时间去讨论互学单上的内容。体积概念的得出就显得有点仓促和突然。在学生搞清为什么可以用排水法进行实验后,还应该引导学生搞清楚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体积与容积》教学设计终稿

学习目标:

1、 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2、 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学习重点:理解体积与容积的概念。

学习难点:理解体积与容积的联系和区别。

课前准备:新世纪 3.0 微课视频、ppt、首学单、互学单、箱子、可乐两瓶、为每个小组准备两个量杯、水、大小比较接近的红薯和土豆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 课前首学。

1. 观看微课 3.0 片段,播放到 2 分 49 秒。

2. 完成首学单。

首学单

1、 观看微课后,你知道了什么?

2、 你有什么办法能比较土豆和红薯哪一个占的空间大呢?(可以写一写、画一画、说一说)

设计意图 空间是什么?这是比理解体积更难的概念。通过孩子们的前置学习唤起他们的生活经验,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为后续的学习做准备。通过前置的学习我们发现学生对什么是物体所占空间大小的理解是多样不确定的,认为质量,表面积,某一个面的大小就是物体所占的空间。我们把比较两个不规则物体的方案设计环节前置,目的就是为后面方案的探究和操作留足时间。

二、 借实验感悟概念,培养量感。

(一)首学汇报:在比较中感知空间大小。

师:观看完微课,你知道了什么?

师:刚刚听到一个新鲜的词 “占空间”,(板书:占空间)教室里什么占空间呢?

生:桌子占空间,椅子占空间,本子占空间,数学书占空间……

师:水占空间吗?空气占空间吗?说的完吗?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吗?(总结一下)

生:所有物体都占空间。

师:(拿起魔方),你能找到比这个魔方所占空间大的物体吗?比这个魔方所占空间小的呢?

生:讲桌所占空间比魔方大。

生:橡皮擦所占空间比魔方小。

师:看来所有物体不仅都占有空间,而且所占空间还有大小之分。(板书:大小)

师:找两个物体比比它们谁占的空间大,谁占的空间小?

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 :通过在教室里 “找一找”“比一比”“说一说” 进一步把 “占空间”“大小” 这些词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唤起学生对体积的生活表象和感受。这也是给学生量感的初次感悟。

(二)实验活动理解概念 “体积”。

1、猜测

师:我们刚刚是怎么比较出两个物体谁大谁小的呢?通过观察 比较一眼就能看出谁大谁小,(板书:观察)你们看看这个土豆和红薯谁占的空间大呢?

生:土豆占的空间大,它胖。

生:红薯占的空间大,它虽然瘦可是很长。

2、小组讨论方案。

师:通过观察我们已经不能一眼看出谁大谁小了,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小组内相互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吧。(4 人小组交流)

3、小组汇报

生:比比土豆和红薯的表面积,谁的表面积大谁占的空间就大。

师:你们觉得这个方法可以吗?我这里有个橘子,你能借助它解释一下吗?

生:大家看这个橘子,它的表面积就是它外面橘子皮的大小,那你能说橘子所占的空间大小就是这个果皮的大小吗?它里面的果肉也占空间啊。

师:看来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和表面积不是一回事。

生:溢水法。

师:水为什么会溢出来呢?(预设问题:此时土豆和红薯占空间吗?占了谁的空间?)

生:土豆和红薯占了水的空间。

生:排水法。

师:水面为什么会上升呢?

生:土豆和红薯占了水的空间。

师:你们觉得这个方法行吗?

你们都想到了把土豆和红薯放到水里去测量是吧。(板书:测量)那我们来看看大家意见比较集中的排水法实验是怎么做的呢? (播放 3.0 微课视频)

师:请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观看微课:我们实验步骤是什么?该注意什么呢?

4、讨论实验的步骤和要求。(学生回答 PPT 大屏呈现)

师:实验时我们首先要干什么?

生:要两个相同的杯子。

生:倒入的水要一样多。

PPT 显示:要相同水杯,相同水位。

生:放入土豆和红薯。

师:这样行吗?

生:不行,水太少了,水要能把土豆浸没才行。

PPT 显示:放入物体,完全浸没。

生:接下来看水面升的高,谁占的空间就大。

PPT 显示:读取数据,比较大小。

师:好的,接下来我们分小组实验。看看小组互学要求:

1、分工完成实验,时间 5 分钟。

2、完成互学单。

3、小组作好汇报准备。

师:请一个孩子来读一读互学单的内容。

互学单

班级: 姓名:

1、结论:我们组(        )占的空间大。

2、小组内说一说。

(1)放入土豆和红薯前,两个水杯的水面高度(        )。

A 相同       B 不相同

(2) 说放入土豆和红薯后,两个杯子的水面高度发生了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3) 当两个杯子的水面高度不一样时,又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 :通过前几次的实验我们都发现,其实只有一部分孩子能想到把土豆和红薯放到水里去测量,所以当学生提出放在水里测量时,我们不能忙着马上实验,要让孩子们知道为什么这个方法可行以及这个实验到底该怎么做。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实验的有效进行。

5、群学:小组实验汇报。

6、共学:实验总结,揭示 “体积” 概念。

师:我们发现土豆和红薯放入水中,两个杯子的水面都上升了说明它们占了水的空间。水面上升的高度不一样,说明它们所占空间的大小也不一样。

红薯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红薯的体积。

土豆的体积是什么呢?

生:土豆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土豆的体积。

师:茶叶筒的体积呢?

生:茶叶筒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茶叶筒的体积。师:找一个物体说一说它的体积是什么呢?(同桌相互说一说)

师:说了这么多物体的体积了。总结一下,物体的体积就是什么?

生: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是物体的体积。

7、在比较中深化对体积的理解。

请比一比下面四组物品,说一说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

师:比较两个物体的体积就是比这两个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设计意图: 对于土豆和红薯这样两个通过观察是无法辨出谁占空间大的,启发学生思考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在对实验方案是否可行的质疑交流中,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对表面积、质量这两个最重要的干扰因素进行层层抽丝剥茧、深入认识。比较不规则物体土豆和红薯,学生们通过实验利用排水法直观的感知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从而揭示体积的概念。

(三)理解 “容积”

 1、理解容器。

师:(墨水瓶、包、水杯、茶叶筒、水桶)大家观察这些物品,它们都有体积吗?

生:有。

师:除了都有体积,它们都可以用来干什么?

生:装东西。

师:说的书面一点就是都可以容纳物体,(板书:容纳物体)茶叶筒可以容纳什么呢?水杯可以容纳?水桶可以容纳?

师:这些可以容纳物体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容器。(板书:容器)你们身边有容器吗?找两个容器,比比哪个容器装的多呢?

生:笔袋装的多,铅笔芯盒装的少。

师:为什么笔袋装的多呢?

生:因为笔袋里面的空间大。

设计意图:认识容积这个概念首先要明晰什么是容器。我还是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理解概念,装就是容纳,茶叶筒能容纳茶叶,水杯能容纳水,学生自然而然的就理解容纳并习惯用容纳去表达了。再引导学生去比较两个容器,谁里面的空间大,谁就装的多,在比较中建立量感。

2、实验求证,比较中感知容积意义。

师:这有两个容器,哪一个装水多呢?

生猜测

师:意见不统一时,我们可以做实验。实验怎么做呢?

请生演示实验。

师:这个无盖的正方体盒装水多,是因为这个正方体盒里面的空间大,所能容纳水的体积大。这个正方体盒所能容纳水的体积就是它的容积。(板书: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是它的容积。)这个碗所能容纳水的体积就是碗的什么?茶叶筒的容积是什么呢?粉笔盒的容积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设计一个实验,解决 “哪一个容器装水多” 的问题,目的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容器容纳物体的体积的大小,揭示容积的概念。

3、再次理解概念 “容积”。

师:爱喝可乐吧。你们注意过这个标识吗?净含量 500 毫升指的是什么呢?

生:可乐瓶的容积。

生:不是,是可乐瓶此时所装饮料的体积。

师:什么情况下才是瓶子的容积呢?

演示把瓶子装满可乐。此时可乐的体积就是瓶子的容积。

师:所能容纳是什么意思呢?

设计意图:以生活实例,理解净含量而进一步理解容器的容积。

(四)延伸理解,感悟体积和容积之间的关系。

师:孩子们有没有发现,今天一直都是两个物体在做比较。土豆和红薯比过了,两个不同的容器也比过了,接下来进入 “纸箱大比拼”。

1、呈现 1 号 2 号纸箱:体积大,容积大。

师:给我个手势谁的体积大?谁的容积大呢?

2、呈现 2 号 3 号纸箱:体积小,容积大。

师:你怎么猜错了呢?看来并不一定是体积大,容积就大。

3、呈现 1 号 4 号纸箱:体积相同,容积不同。

师:这次你们很谨慎嘛,不轻易做出判断。

总结:比较两个物体的体积看什么?比较两个物体的容积看什么?

设计意图: 通过设计 “纸箱大比拼” 这样的环节,让学生体会体积和容积的区别,从而深入理解两者的含义。

三、 练习巩固,拓展运用。

1、 智慧 “嗨题器”。

(1)一团橡皮泥第一次捏成长方体,第二次捏成球,形状变了,体积也变了。( )

设计意图 :通过设计捏橡皮泥这样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虽然同一物体形状发生了变化,但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是不变的,所以体积保持不变。

(2-1)如图:用相同数量的硬币分别垒成下面的形状它们的体积一样。( )。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 1 枚 1 元硬币比 1 枚 1 角硬币的体积大,所以 10 枚 1 元硬币比 10 枚 1 角硬币的体积也大。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感受物体体积单位的量感和叠加量感的培养。

(2)淘气和笑笑各有一瓶同样多的饮料,淘气倒了 3 杯,而笑笑只倒了 2 杯,是不可能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体会到杯子的容积不同,那淘气的 3 杯就可能等于笑笑的 2 杯,为体积单位的学习做铺垫。

(4) 谁搭的长方体体积大呢?

师:比较长方体的体积我们还可以数。(板书:计数)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察,数一数及播放微课,进一步让学生感受长方体体积的大小,为学习计算长方体体积做铺垫。

四、 总结回顾。

你都有些什么收获呢?你都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师:你们是一群爱思考的孩子,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期待下一次的学习旅程吧。

板书设计:

《体积与容积》教学设计四稿

学习目标:

1、 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2、 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学习重点:理解体积与容积的概念。

学习难点:理解体积与容积的联系和区别。

课前准备:新世纪 3.0 微课视频、ppt、互学单、箱子、可乐两瓶、为每个小组准备两个量杯、水、大小比较接近的红薯和土豆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 课前首学。

观看 3.0 微课视频到 2 分 49 秒,完成首学单。

首学单

1、 观看微课后,你知道了什么?

2、 你有什么办法能比较土豆和红薯哪一个占的空间大呢?(可以写一写、画一画、说一说)

二、 借实验感悟概念,培养量感。

(一)首学汇报:在比较中感知空间大小。

师:观看完微课,你知道了什么?

师:刚刚听到一个新鲜的词 “占空间”,(板书:占空间)教室里什么占空间呢?

生:桌子占空间,椅子占空间,本子占空间,数学书占空间……

师:水占空间吗?空气占空间吗?说的完吗?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吗?(总结一下)

生:所有物体都占空间。

师:(拿起魔方),你能找到比这个魔方所占空间大的物体吗?比这个魔方所占空间小的呢?

师:看来所有物体不仅都占有空间,而且所占空间还有大小之分。(板书:大小)

师:找两个物体比比它们谁占的空间大,谁占的空间小?

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 :通过在教室里 “找一找”“比一比”“说一说” 进一步把 “占空间”“大小” 这些词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唤起学生对体积的生活表象和感受。这也是给学生量感的初次感悟。

(二)实验活动理解概念 “体积”。

1、猜测

师:我们刚刚是怎么比较出两个物体谁大谁小的呢?通过观察 比较一眼就能看出谁大谁小,(板书:观察)你们看看这个土豆和红薯谁占的空间大呢?

生:土豆占的空间大,它胖。

生:红薯占的空间大,它虽然瘦可是很长。

2、小组讨论方案。

师:通过观察我们已经不能一眼看出谁大谁小了,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小组内相互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吧。(4 人小组交流)

3、小组汇报

生:称一称,谁重谁占的空间就大。

师:你们觉得这个方法行吗?(为学生准备天平)

生:……

师:(演示把一个空盒子和砝码放到天平上进行实验)谁重?重的,占的空间就大吗?

生:我发现重的占空间不一定就大。

师:光看外表不行,称也不行,还有什么办法呢?

生:比比土豆和红薯的表面积,谁的表面积大谁占的空间就大。

师:你们觉得这个方法可以吗?我这里有个橘子,你能借助它解释一下吗?

生:大家看这个橘子,它的表面积就是它外面橘子皮的大小,那你能说橘子所占的空间大小就是这个果皮的大小吗?它里面的果肉也占空间啊。

师:看来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和表面积不是一回事。

生:溢水法。

师:水为什么会溢出来呢?(此时土豆和红薯占空间吗?占了谁的空间?)

生:排水法。

师:你们觉得这个方法行吗?

你们都想到了把土豆和红薯放到水里去测量是吧。(板书:测量)那我们来看看大家意见比较集中的排水法实验是怎么做的呢? (播放 3.0 微课视频)

师:请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观看微课:我们实验步骤是什么?该注意什么呢?

4、讨论实验的步骤和要求。(学生回答 PPT 大屏呈现)

师:实验时我们首先要干什么?

生:要两个相同的杯子。

生:倒入的水要一样多。

PPT 显示:要两个相同水杯,相同水位。

生:放入土豆和红薯。

师:这样行吗?

生:不行,水太少了,水要能把土豆浸没才行。

PPT 显示:放入物体,完全浸没。

生:接下来看水面升的高,谁占的空间就大。

PPT 显示:读取数据,比较大小。

师:好的,接下来我们分小组实验。看看小组互学要求:

1、分工完成实验,时间 5 分钟。

2、完成互学单。

3、小组作好汇报准备。

互学单

班级: 姓名:

1、结论:我们组(        )占的空间大。

2、小组内说一说。

(1)放入土豆和红薯前,两个水杯的水面高度(        )。

A 相同       B 不相同

(2) 说放入土豆和红薯后,两个杯子的水面高度发生了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3) 当两个杯子的水面高度不一样时,又说明了什么?

5、群学:小组实验汇报。

6、共学:实验总结,揭示 “体积” 概念。

师:我们发现土豆和红薯放入水中,两个杯子的水面都上升了说明它们占了水的空间。水面上升的高度不一样,说明它们所占空间的大小也不一样。

红薯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红薯的体积。

土豆的体积是什么呢?

生:土豆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土豆的体积。

师:茶叶筒的体积呢?

生:茶叶筒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茶叶筒的体积。师:找一个物体说一说它的体积是什么呢?(同桌相互说一说)

师:说了这么多物体的体积了。总结一下,物体的体积就是什么?

生: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是物体的体积。

7、在比较中深化对体积的理解。

请比一比下面四组物品,说一说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

师:比较两个物体的体积就是比这两个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谁占的空间大,谁的体积就大;谁占的空间小,谁的体积就小。 )

设计意图: 对于土豆和红薯这样两个通过观察是无法辨出谁占空间大的,启发学生思考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在对实验方案是否可行的质疑交流中,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对表面积、质量这两个最重要的干扰因素进行层层抽丝剥茧、深入认识。比较不规则物体土豆和红薯,学生们通过实验利用排水法直观的感知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从而揭示体积的概念。

(三)理解 “容积”

 1、理解容器。

师:(墨水瓶、包、水杯、茶叶筒、水桶)大家观察这些物品,它们都有体积吗?

生:有。

师:除了都有体积,它们都可以用来干什么?

生:装东西。

师:说的书面一点就是都可以容纳物体,(板书:容纳物体)茶叶筒可以容纳什么呢?水杯可以容纳?水桶可以容纳?

师:这些可以容纳物体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容器。(板书:容器)你们身边有容器吗?找两个容器,比比哪个容器装的多呢?

生:笔袋装的多,铅笔芯盒装的少。

师:为什么笔袋装的多呢?

生:因为笔袋里面的空间大。

设计意图:认识容积这个概念首先要明晰什么是容器。我还是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理解概念,装就是容纳,茶叶筒能容纳茶叶,水杯能容纳水,学生自然而然的就理解容纳并习惯用容纳去表达了。再引导学生去比较两个容器谁装的多,在比较中建立量感。

2、实验求证,比较中感知容积意义。

师:这有两个容器,哪一个装水多呢?

生猜测

师:意见不统一时,我们可以做实验。实验怎么做呢?

请生演示实验。

师:这个无盖的正方体盒装水多,是因为这个正方体盒里面的空间大,所能容纳水的体积大。这个正方体盒所能容纳水的体积就是它的容积。(板书: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是它的容积。)这个碗所能容纳水的体积就是碗的什么?茶叶筒的容积是什么呢?粉笔盒的容积呢?

3、再次理解概念 “容积”。

师:爱喝可乐吧。你们注意过这个标识吗?净含量 500 毫升指的是什么呢?

生:可乐瓶的容积。

生:不是,是可乐瓶此时所装饮料的体积。

师:什么情况下才是瓶子的容积呢?

演示把瓶子装满可乐。此时可乐的体积就是瓶子的容积。

师:所能容纳是什么意思呢?

设计意图:以生活实例,理解净含量而进一步理解容器的容积。

(四)延伸理解,感悟体积和容积之间的关系。

1、呈现 1 号 2 号纸箱:体积大,容积大。

2、呈现 2 号 3 号纸箱:体积小,容积大。

3、呈现 1 号 4 号纸箱:体积相同,容积不同。

总结:比较两个物体的体积看什么?比较两个物体的容积看什么?

《体积与容积》三稿教学反思

今天在让学生感受物体所占空间有大小之分环节,我说:“你们能找一个比魔方所占空间大的物体吗?” 有一个孩子迅速的就举起了手,很肯定的说:“我的这张首学单比魔方占的空间大。” 大多数孩子都表示赞同。我接着问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 1:(边指纸面边说)你们看这张纸这么大。

师:哦,你们觉得呢?

生:不对,(估计是因为我这样问附和我说不对)

师:你只比这个面就能确定它所占空间大吗?

所有人都摇头,不能这样比。我以为肯定懂了。

师:那你们能举个明显点的吗?(孩子们肯定理解成了刚那个面大的还不够明显。)

满以为肯定能找到我想要的答案,然后马上有学生举手。

生 2:黑板占的空间比魔方大。

的确黑板占的空间是比魔方大,但我知道他们肯定也是在比面积。哎,算了不再追问。想着待会找机会再来让孩子们理解比大小不仅仅是比一个面的大小。

课后老师们给我说,我太着急了。着急着自己想去把这个问题赶快给孩子解决了,但我是没有做好充分准备来应对这个问题的。也没有注意到有几个孩子是一直举着手说不能这样比的。应该让他们说说为什么不能这样比,听听他们的想法。说不定他们的回答更精彩,学生真正的能够理解。

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对体积的理解大多是停留在二维的认识,比一个面的面积,或者是比表面积。而要帮助学生厘清所占空间大小是三维的空间,是要关注长宽高。但这些话不能直接说,直接说也听不懂。要设计怎样的数学活动来让学生感受我们是比较占空间的大小,只比面积是不准确。

《体积与容积》教学设计三稿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下)P36、37 页。

学情分析: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对物体谁大谁小,装多装少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只是停留于大小,多少表面的层面,并未上升至更深一层面。“体积与容积” 这些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更是教学难点。要突破这一难点,在教学中需要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实验等活动中,体会并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量感。

学习目标:

1、 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2、 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学习重点:理解体积与容积的概念。

学习难点:理解体积与容积的联系和区别。

课前准备:新世纪 3.0 微课视频、ppt、互学单、箱子、可乐两瓶、为每个小组准备两个量杯、水、大小比较接近的红薯和土豆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 课前首学。

观看 3.0 微课视频到 2 分 49 秒,完成首学单。

首学单

1、 观看微课后,你知道了什么?

2、 你有什么办法能比较土豆和红薯哪一个占的空间大呢?(可以写一写、画一画、说一说)

二、 开展数学活动,感悟概念。

(一)首学汇报:在比较中感知空间大小。

师:观看完微课,你知道了什么?

师:刚刚听到一个新鲜的词 “占空间”,教室里什么占空间呢?

生:桌子占空间,椅子占空间,本子占空间,数学书占空间……

师:水占空间吗?空气占空间吗?说的完吗?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吗?(总结一下)

生:所有物体都占空间。

(板书:占空间)

师:(拿起粉笔盒),你能找到比这个粉笔盒所占空间大的物体吗?比这个粉笔盒所占空间小的呢?

师:看来所有物体不仅都占有空间,而且所占空间还有大小之分。(板书:大小)

师:找两个物体比比它们谁占的空间大,谁占的空间小?

设计意图 :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对话交流,唤起生活经验;通过比较物体所占空间大小,发现物体不仅都占空间,而且所占空间还有大小之分。

(二)实验活动理解概念 “体积”。

1、猜测

师:我们刚刚是怎么比较出两个物体谁大谁小的呢?通过观察 比较一眼就能看出谁大谁小,(板书:看)你们看看这个土豆和红薯谁占的空间大呢?

生:土豆占的空间大,它胖。

生:红薯占的空间大,它虽然瘦可是很长。

2、小组讨论方案。

师:我们已经不能一眼看出谁大谁小了,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小组内相互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吧。

3、小组汇报

生:称一称,谁重谁占的空间就大。

师:你们觉得这个方法行吗?

生:……

师:请孩子一手拿砝码,一手拿盒子,谁重?重的,占的空间就大吗?

生:我发现重的占空间不一定就大。

师:光看外表不行,称也不行,还有什么办法呢?

生:比比土豆和红薯的表面积,谁的表面积大谁占的空间就大。

师:你们觉得这个方法可以吗?我这里有个橘子,你能借助它解释一下吗?

生:大家看这个橘子,它的表面积就是它外面橘子皮的大小,那你能说橘子所占的空间大小就是这个果皮的大小吗?它里面的果肉也占空间啊。

生:那乒乓球和玻璃珠比较,不就是表面积大,占空间就大吗?

师:是的,有时通过比较物体表面积大小来确定谁占空间大是可以的。比如这样的球体,或者正方体是这样的,表面积大所占空间就大,而像土豆和红薯这样不规则物体,选择比表面积的方法就不太合适。

生:溢水法。

生:排水法。

师:你们都想到了把土豆和红薯放到水里去测量是吧。(板书:测量)想到排水法的请举手,那我们来看看大家意见比较集中的排水法实验是怎么做的呢? (播放 3.0 微课视频)

4、讨论实验的步骤和要求。

师:看完微课后,你觉得实验时该注意什么呢?

生:要两个相同的杯子。

生:倒入的水要一样多。

师:这么多行吗?

生:不行,太少了。

师:那要倒多少水才合适呢?

生:水要能把土豆浸没才行。

生:放的时候轻轻放,不要溅出水。

生:看刻度的时候要平视。

师:好的,看来大家已经知道怎么完成实验了。老师还有两点提醒。请学生读一读小组互学要求:

1、 小组成员分工要明确,确定记录员、实验员、观察员、汇报员。

2、 实验后完成互学单。

互学单

1、放入土豆和红薯前,两个水杯的水面高度( )。

A 相同 B 不相同

2、放入土豆和红薯后,两个杯子的水面高度发生了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3、当两个杯子的水面高度不一样时,又说明了什么?

5、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实验,并准备汇报。

6、小组实验汇报。

师:我们发现土豆和红薯放入水中,两个杯子的水面都上升了说明它们占了水的空间。水面上升的高度不一样,说明它们所占空间的大小也不一样。

红薯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红薯的体积。

土豆的体积是什么呢?

生:土豆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土豆的体积。

师:茶叶筒的体积呢?

生:茶叶筒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茶叶筒的体积。师:找一个物体说一说它的体积是什么呢?(同桌相互说一说)

师:说了这么多物体的体积了。总结一下,物体的体积就是什么?

生: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是物体的体积。

7、在比较中深化对体积的理解。

请比一比下面四组物品,说一说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

师:比较两个物体的体积就是比这两个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谁占的空间大,谁的体积就大;谁占的空间小,谁的体积就小。 )

设计意图: 对于土豆和红薯这样两个通过看是无法辨出谁占空间大的物体,启发学生思考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在对实验方案是否可行的质疑交流中,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对表面积、质量这两个最重要的干扰因素进行层层抽丝剥茧、深入认识。比较不规则物体土豆和红薯,学生们通过实验利用排水法直观的感知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从而揭示体积的概念。

(三)理解 “容积”

1、理解容器。

师:(墨水瓶、粉笔盒、水杯、茶叶筒、杯子)大家观察这些物品,它们都有体积吗?

生:有。

师:除了都有体积,它们都可以用来干什么?

生:装东西。

师:可以装东西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容器。(板书:容器)你们身边有容器吗?

生:笔袋。

生:书包。

师:这两个容器哪个装的多呢?

生:书包装的多,因为它里面的空间大。

师:你能找两个容器,比比哪个装的多吗?

2、通过实验揭示概念 “容积”

师:这有两个容器,哪一个装水多呢?

生猜测

师:意见不统一时,我们可以做实验。实验怎么做呢?

请生演示实验。

师:这个无盖的正方体盒装水多,是因为这个正方体盒里面的空间大,所能容纳水的体积大。这个正方体盒所能容纳水的体积就是它的容积。这个碗所能容纳水的体积就是碗的什么?茶叶筒的容积是什么呢?粉笔盒的容积呢?

总结一下容器的容积就是?

3、再次理解概念 “容积”。

师:爱喝可乐吧。你们注意过这个标识吗?净含量 500 毫升指的是什么呢?

生:可乐瓶的容积。

生:不是,是可乐瓶此时所装饮料的体积。

师:什么情况下才是瓶子的容积呢?

演示把瓶子装满可乐。此时可乐的体积就是瓶子的容积。

所能容纳是什么意思呢?

(四)区分体积与容积

1、呈现一大一小的箱子:体积大,容积就大。

2、 呈现体积小,容积大的箱子。

3、 呈现相同的箱子:体积相同,容积不同。

总结:比较两个物体的体积看什么?比较两个物体的容积看什么?

设计意图: 让学生体会体积和容积的区别,从而深入理解两者的含义。

三、 练习巩固,拓展运用。

1、 判断。

2、 谁搭的长方体体积大呢?

师:比较长方体的体积我们还可以数。(板书:数)

四、 总结回顾。

你都有些什么收获呢?你都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教学设计二稿及反思】

《体积与容积》学习单

班级: 姓名:

自学数学书 36 页,试着回答下面的问题。

1、教室里哪些物品占的空间大?哪些物品占的空间小?

2、土豆和红薯哪一个占的空间大呢?做一做,想一想。(请写一写你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

3、常见的容器中,哪些容器放的东西多?哪些容器放的东西少?

4、自己找两个容器想办法比较一下哪个装水多呢?(请写一写你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体积与容积》教学设计(二)

学习目标:

1、 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2、 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大大小,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学习重点:理解体积与容积的概念。

学习难点:理解体积与容积的联系和区别。

课前准备:新世纪 3.0 微课视频、ppt、互学单、箱子、可乐两瓶、为每个小组准备两个量杯、水、大小比较接近的红薯和土豆等。

一、课前首学。

自学数学书 36 页的内容,完成首学单。

二、操作活动,感知概念 “体积与容积”。

谈话引入:昨天孩子们自学了数学书 36 页的内容,完成了首学单。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疑惑?

(一)观察比较,感悟 “体积” 的内涵,发展量感。

问题串一:教室里哪些物品占的空间大?哪些物品占的空间小?常见的容器中,哪些容器放的东西多?哪些容器放的东西少?说一说,与同伴交流。

1、幻灯片展示孩子们第一个绿点首学情况。(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生活经验,认识到物体都是占空间的。学生在看、找、想、说等活动中体验物体占空间的相对大小,感悟体积的内涵;理解什么是容器,容器就是能容纳物体的物体。)

师:在第一个绿点的首学中,很多孩子都说到了教室里讲桌占的空间大,课桌占的空间比讲桌小;书包柜占的空间大,书包占的空间比书包柜小;笔袋占的空间大,橡皮擦比笔袋占的空间小。

师: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占空间呢?你占空间吗?这么小的粉笔?粉笔再小也是占空间的,大的物体占大空间,小的物体占小空间(板书:占空间) 所占空间还有大小之分。(板书:大小)

(二)问题串二:土豆和红薯哪一个占的空间大呢?做一做,想一想。

1、幻灯片呈现学生首学单。

第二个小绿点的学习好像遇到了点困难,有些孩子是空着的,或者写的是我不知道…… 极少数的孩子能写出自己是怎么做的。

2、师:我这有一个土豆和红薯,你认为哪个占的空间大呢?畅所欲言,怎么想的就怎么说。

生:……

3、小组互学:

师:意见不统一,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小组内相互说一说自己的方法。

3、 群学:请小组汇报方案。

(1)比质量:称一称,谁重谁占的空间就大。

师:好吧。那我们来试一试。请你一只手拿砝码,一只手拿纸盒,哪一个重?重的占空间就大吗?轻的占空间小吗?看来重的不一定占空间大。

师:光看外表不行,称也不行,那可怎么办呢?

(2)排水法、溢水法(重点说清排水法)

生:放到水里试一试。土豆放到水里,水面就会上升。

师:水面为什么会上升呢?(此问题的意图是:一定要让学生搞清此时土豆占了水的空间,水才会上升,所以比谁的水面升的高谁占的空间就大。)

生:土豆占了水的空间,水面就上升。红薯放进水里,水面也会上升。

师:那怎么样才知道红薯和土豆谁占的空间大呢?(设计意图:此环节要让孩子们说清楚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孩子们一边汇报,大屏显示实验提醒。

4、 请生上台进行实验。

5、共学:实验汇报,揭示体积概念。

师:红薯和土豆两个杯子水面都升高了,说明它们都占空间。放红薯的杯子水面升的高,说明红薯占的空间大,土豆占的空间小。红薯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红薯的体积;土豆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土豆的体积。茶叶筒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茶叶筒的体积。粉笔盒的体积呢?一个物体的体积也就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是物体的体积。

5、 再次理解体积的意义。

请比一比下面四组物品,说一说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

生:1 千克棉花的体积大,因为它所占的空间大;1 千克铁所占的空间小,所以它的体积小。

师:知道什么是体积了吗?

(三)问题串三:两个杯子中哪一个装水多呢?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解决这个问题。

1、幻灯片呈现学生首学单。

师:我们看这样的问题,你们是怎么写的。书包装的东西多,笔袋装的东西少;洒水壶装的水多,水杯装的水少;那什么是容器啊?(板书:容器)能装东西的,说的书面一点就是能容纳物体的。(板书:容纳物体)这个茶叶筒是容器吗?茶叶筒能容纳茶叶;粉笔盒能容纳粉笔;墨水瓶能容纳墨水;水杯能容纳水;(设计意图:理解容器的概念。)

2、这两个容器哪一个装水多呢?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解决这个问题。

(1)首先抛出问题:请你猜一猜,哪一个容器装水多呢?

(2)有什么办法解决?

(3)学生演示实验。

(4)揭示容积的概念。

师:你猜对了吗?眼力不错哦。

这个无盖的正方体盒装水多,是因为它里面的空间大,所能容纳水的体积就大。它所能容纳水的体积就是它的容积。(板书:容积)(指着另一个容器说)它所能容纳水的体积就是它的什么?茶叶筒的容积就是茶叶筒所能容纳茶叶的什么?粉笔盒呢?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是容器的容积。

(5)再次理解概念 “容积”。

呈现 600 毫升的饮料瓶。你们有注意过这个标识吗?净含量 500 毫升是什么意思呢?(此时所装饮料的体积)是这个饮料瓶的容积吗?什么情况下才是瓶子的容积?

所容纳是什么意思?

三、练习巩固、拓展运用。

1、 还是这瓶饮料 淘气和笑笑各有一瓶都是 600ml,淘气倒了 3 杯,而笑笑只倒了 2 杯,有可能吗?

杯子的大小不一样,也就是杯子的容积不一样。

2、 玩橡皮泥。

都喜欢玩橡皮泥吧,能捏成一个球吗?捏成一个长方体呢?

在这个过程中,橡皮泥的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呢?

3、 区别箱子的体积和容积。

这有两个箱子,他们的体积谁大呢?(长宽高都是一样的,所占空间是一样大的,所以体积是一样大。)那容积呢?(容积要看内部空间。)

四、总结回顾。

你都有些什么收获呢?之前的疑惑都解开了吗?你都还想知道些什么吗?

二稿课后反思

课后我抽查了班上几个有代表性的同学,首先是学习有点困难的孩子,问她上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她说我现在知道乌鸦喝水那个故事中石头放进去水面为什么会上升了?因为石子占了水的空间。什么是体积和容积还是不太清楚。很诚实的回答,因为这个孩子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要稍微差一点。然后是一个平时学习很踏实掌握知识比较扎实的孩子,她说还是没有想明白那个正方体无盖盒为什么装水多,另一个碗明明那么大,装水反而还少。这时候另一个孩子马上解释到,你不能只是看碗口多大,重点是要关注里面的空间,他能说到空间我很高兴。他又接着说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无盖正方体装的水多,是因为它的空间大。这个孩子还给我补充了,那个排水的实验也并不是所有的物体都适合这个方法,有些物体是沉不下去的,那就不能用这个实验去看占的空间大。

通过这几个孩子的回答,显然只有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孩子理解了体积的意义,大多数孩子还是蒙的,对空间的理解还不够。在教学时还应该让学生多去比较两个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在观察和比较中慢慢让学生感悟体积的内涵。当体积概念出来以后还要让学生自己举例说说物体的体积是什么。只要体积搞清楚了,容积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了。

【前测单及前测后的思考】

前测单 班级: 姓名:

1、 记得《乌鸦喝水》的故事吧,乌鸦往瓶子里投入石子,水慢慢上升,它就喝到水了。那为什么投入石子水面就会上升呢?

2、 你知道什么是体积,什么是容积吗?你能举例说说物体体积与容积的区别吗?

学生完成 “前测单” 后的思考 投入石子水面就升高,有 13 个孩子理解的是因为石头占了一部分面积,10 个孩子说的是石头占水的容积;20 个孩子认为石头重所以沉下去,水面上升;5 个孩子认为是石头把水排开了,所以水面上升。2 个孩子认为石头占了水的位置,水就只有往上升。后面两种说法的 7 个孩子应该是接近答案了,只是不准确,他们说的位置就是空间。就是石头占了水的空间,其实石头和水都是有空间的。 第二个问题:体积与容积的理解,18 个孩子认为体积就是重量,8 个孩子认为体积就是面积,10 个孩子不知道,14 个孩子认为体积就是物体的大小。容积的理解要好一点,8 个孩子认为容积就是里面的面积,42 个孩子都知道容积就是里面装东西的多少,还有孩子举了例子,一个水杯的容积是多少毫升,就是里面能装这么多水。 有了以上前测结果以后,我决定让学生进行课前首学。自学数学书 36 页,完成首学单。刚开始设计的是以小朋友们熟悉的乌鸦喝水故事引入,认为他们应该能理解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水面上升。后来发现他们并不知道是这个道理,所以觉得不易用这个引入。应该是学习了本课以后再来解释这其中的道理更合适。

“乌鸦喝水” 这个故事学生的确很熟悉,可是学生之前的认知并不知道是因为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水面才上升的,他们可能仅仅知道石子放下去水面就上升了。可能更多的孩子是学了这节课的知识以后才能说清楚其中的道理

“体积与容积” 这一内容并不好上,很多概念需要学生去理解。占空间 物体 容器 容积所容纳,这些词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陌生的,不易理解的 ,都需要学生在实验活动中一点点的去感受,理解。

单位的换算不管是在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还是体积单位的换算都是难点,学生不容易掌握的,考试中最容易丢分的。学生在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太少了,但是我们又必须让此知识与孩子的生活经验连接起来。通过多种活动让他们发现单位之间的进率,去理解才能运用。

“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体积的含义,又能帮助学生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引导学生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教科书安排了 “测量石块的体积” 实验活动。

在结合直观模型引入体积单位的基础上,张老师安排了 “做一做”“看一看” 的活动,活动中安排了 “用橡皮泥切出一个体积是 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用硬纸板做一个体积是 1 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盒子”“用米尺搭出 1 立方米的空间” 等活动。

李老师重视让学生对册来那个单位实际意义的理解,通说动手操作、寻找生活中相应体积的物体等活动,引导学生把体积、容积单位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建立联系,从而感受体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本节课曾老师结合具体活动经验,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在实践与探索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先观察,再说一说测量的步骤。接着,思考溢出水的体积与石块的体积有何关系,在交流中逐步清晰溢出的水的而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是学生形成体积概念、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和计算各种几何形体体积的基础。为此教科书设计了层层递进的三个问题和 “试一试”,让学生经历猜想、操作、实验、验证的思考过程。

本节内容主要是认识体积、容积单位的进率,能根据进率进行相关体积单位的换算。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这部分试试是比较抽象的,学生理解比较困难。为此,结合操作活动,教课书设计了三个问题帮助学生掌握这部分内容。

梅老师对教材的解读做的非常详细,值得我们学习。问题不琐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契合这次活动的主题,量感的培养。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既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体积的含义,又能帮助学生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引导学生探索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呢?陈老师安排了测量石块体积的探索活动,设计了四个层层深入的问题。

本节课内容是认识体积、容积单位。体积和容积单位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强学生对体积单位实际意义的理解,老师设计了层层递进的三个问题以及 “试一试”。结合生活实际,认识体积,容积单位。在操作交流中,感受这些单位的实际意义,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200 人在线   最高记录 200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2ms · UTC 10:07 · PVG 18:07 · LAX 03:07 · JFK 06:07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