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lwh123456  ›  全部回复
回复总数  27

本节课潘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开展一系列可操作活动,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在对面积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正确建立了面积的表象,抽象出了面积的概念,从而有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量感就是视觉或触觉对各种物体的规模、程度、速度等方面的感觉,对于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松紧等量态的感性认识。学生量感的培养需要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相结合,是一个慢慢累积的过程。

本节课主要围绕 “如何测量石块的体积” 这个问题开展研究学习的。设计从已经学的知识导入然后估测体积,再到实验测量体积,运用转化思想计算出体积。估是量感培养的重要步骤,因此我认为这一点上是非常好的。测是量感发展的过程,再好的听都不如自己研究出来来的好。以上都是值得学习的,我还想提点小意见:能否将每个环节的评价要点设计出来,这样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是否掌握。

本节课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和表达中理解概念和知识,正确认识时间。另一方面教师也十分注重 让学生受到德育熏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时间的易逝,体验到时间的宝贵。

时间是最难理解的一个量,因为它是无形的,很难用具体的单位去度量,但是时间又是学生最熟悉的,因为他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教师设计了几个有趣的数学活动,理解时、分之间的进率,进而认读时间,是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之中。建议要进一步挖掘时间的计量本质,即看经过的时间,主要就是看时针和分针分别走过了多少时间单位这样的度量本质来认读时间。

朱老师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和学具去验证或说明自己的猜想。在操作中,学生有了更多直观体验,通过不同的形式,在实践中体验 “量”,在体验中更能获得对 “量” 的独特感受,培养量感;其次本节课中的实验操作更具探究意义和价值,聚焦 “量” 的本质,以 “可视化” 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形成量感,使量感的培养变得更加真实和形象

本节课教师引导得法,学生学得灵活,体现了重在思,贵在导,导思结合的原则,体现了 " 教是为了不教,学会是为了会学 " 的素质教育思想。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体验、感受的过程中对厘米有了深刻的认识,建立了厘米的模型,丰富的教具,美观的课件,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能够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其间的奥妙全在一个 “趣” 字。这是一节我们呼唤 “知情” 统一的课堂,课堂中尽可能选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学习材料,组织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教学活动。

“什么是周长” 这节课就是学生在观察蚂蚁运动等活动中,认识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通过看 —— 描 —— 量 —— 数等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区分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加深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上选用了新世纪 3.0 微课片段。通过观看部分微课片段理解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差缺补漏,拓宽思维。

在二稿教学设计中,贾老师通过学生在遵循已习得知识的经验,还有在比较大量其他版本教材后,选择更适合学生学习的北师版教材设计。另外,在大量操作这方面,通过制作一立方厘米到一立方米的过程,让学生更加深入体会不同的单位。

本节课在设计导入环节的时候,它能够让学生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然后由此缓解就能够让学生清楚,必须统一度量单位,本节课的知识相对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学生知道体积单位的大小,但是贾老师能够借助用手比划、实物感受,以及估一估和猜一猜等方式,发展了学生的量感,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感知体积单位的大小。

在整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都能积极的引导学生经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为培养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打下基础,这一点也是值得我去学习的。

本节课教师注重让学生从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自我构建新知,在体验中掌握数学方法,努力为学生创设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中。

本节课中,老师的几个练习设计十分巧妙:心中有数、心中有度、心中有悟,层层递进,将知识的巩固与拓展与孩子们喜欢的猜、玩、比活动相融合,让孩子们在玩中有思考,在戏中有感触,眼睛会骗人、量了才知道,眼睛会骗人、数了才知道,让求真、求实的严谨融入孩子内心,可谓润物无声,无招胜有招!

本节课采用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量感,根据 “具身认知理论”,当学生的身体感受与心理状态之间有着强烈的联系时,自己的切身感受和实践所得到和培养的能力将更加清楚明白以身为尺,那么学生的感知就更强烈,更加的具象化,学生以身为尺,大大提高了估测能力。

课堂一开始通过教师的照片来引出时间这个话题,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吸引学生兴趣。还利用了视频感受了时间的真实存在。很好地利用了课件,利用钟面的模型,让学生在实际观察中掌握概念和知识。让学生明白时针产生的必要性,原来时针是用来记录分针走了多少圈的,深刻理解了为什么 1 时 = 60 分。

本节课教学设计中创设的教学情境要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达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以游戏的方式导入本节课可以说设计非常巧妙,从开始就让课堂教学 “活” 了起来。而且整个教学都以亲身感受和动手操作为主,更易让学生理解时间的长短,也就是一分钟到底有多长。老师很好的抓住了教学的重点难点,联系生活实际,构建一分钟的概念,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时间概念。

周老师在这节课中,让孩子们亲身去体验,亲自去实践,从而获得 “量” 的独特感悟,学生经历揣摩、钻研、优化和拓展四重境界,培养学生有关数学 “量感” 的核心素养。

本节课教师设计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通过类比、猜想、验证、总结等过程,探究圆锥的体积。从中不断积累探究立体图形的活动经验。注重学生思考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经验加反思才能不断内化。学生通过交流,产生智慧的碰撞,在总结探究圆锥的体积过程中,不算丰富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感悟用数学思考问题的基本方式,加强空间观念的培养。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且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承上启下,是由一维到二维空间上的一次飞跃,同时也为后续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教科书提出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看一看,比一比” 结合生活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学生通过观察等初步建立面积的表象,抽象出面积的概念。从而感知面积的含义,知道量感的对象。第二个问题,通过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正方形与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分享交流等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活动经验。同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获得量感的独特感受。学生对量感的认识由感性到理性最后形成直观,同时探索出比较面积大小的多种策略。第三个问题,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等于相同方格数的不同图形,体会面积是一个数量概念,与其边界无关,不同形状的图形面积可能相等。从而加深学生对面积的理解,使学生知道面积与长度相同,都是由合适的单位累加而成,同时为下节课感受面积单位统一的必要性作了铺垫,从而发展学生的量感。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7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7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9ms · UTC 21:53 · PVG 05:53 · LAX 14:53 · JFK 17:53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