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15928411273  ›  全部回复
回复总数  15

量感是一种感觉更是一种能力,在生活中有普遍的运用,活动的层次设计,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平移的数学思想,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可以提升量感。

学生的量感是在学生的操作体验中生长的,因此让学生初步感知 “边缘”、“从起点回到起点” 的表象,并让学生从生活中不同的物品上找到 “一周”,可以发现这个一周是具有普遍性的。

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 “周长” 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在实际生活体验中学生感受和关注周长的机会也比较少,因此老师从教材出发,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这样的导入很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

教师通过画一画、摸一摸、找一找、说一说各种认知活动,让学生在多感官充分感知 “一周” 的基础上去理解 “什么是周长”,并创设不同的情境,使学生积累丰富的体验,感悟量的大小,找生活中的周长,将周长这一概念进一步内化。

本课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因此在设计上老师也非常注重给学生提供了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机会,层层递进,在冲突中认识到厘米产生的必要性,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并学会用厘米测量较短的物体长度。

在引入上采用谈话引入的方式,让学生明确测量物体时必须统一度量单位,让学生认识尺子,再认识 1 厘米,在操作中体验 1 厘米有多长。

宋老师通过先让学生对长方形的周长进行估计,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量感;并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有利于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量感的培养是长期的的过程,这节课就以大量的操作活动为基础,结合估测、测量、计算等活动,不断加深学生对长度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会学习,丰富量感的直观体验。

赵老师重点引导区分了时刻与经过时间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并且在制作作息时间表的活动中,积累了计算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有了一些初步的计算经验。

赵老师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让学生通过认识钟表,根据时间点来推理时间段,从作息时间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老师让学生情意估、量橡皮擦的长度来明确量感对象,唤醒学生已有的度量经验,并在量黑板的长度中 “1 米” 的情境中,产生认知冲突这一新的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比较、总结,学生自己通过实际操作得出不同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自己学会优化方法,总结规律,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长度的累加

老师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描一描,摸一摸感知周长的概念,知道是图形一周的长度。正是在这些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讲述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真正理解周长的含义,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打下基础

冯老师通过让学生自主操作交流来学会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再通过小组合作分析小熊的测量,引导学生在辨析中掌握操作要领和正确的测量方法。

老师让学生在操作中经历直尺产生的过程,并且体验长度单位的不断累加,获得量态感觉,感受度量的思想。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9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9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9ms · UTC 10:02 · PVG 18:02 · LAX 03:02 · JFK 06:02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