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水张文艳

金水张文艳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1792 号会员,加入于 2020-11-27 11:51:40 +08:00
9 G 99 S 85 B
金水张文艳 的最新回复

在第三次的修改中,看到于老师的不同角度的新思考,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更加细化,让学生通过 “画、记、找、估、量” 这些动手操作环节,并合理运用身边的 “活尺子” 学会度量面积,聚焦学生的量感,培养学生对面积单位的进一步感知和认识。

于老师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直观感受面积单位,并且借助生活中物品面积大小感知面积单位的大小,从而帮助学生估测面积的单位,发展学生运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实现从生活量感到数学量感的转变。

本节课中,于老师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设计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注重了学习过程的探索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重视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

李老师各个环节中的微课展示后,都让学生自己或动手操作、或说一说、或写一写,感知分数的由来、意义和组成,并且在交流分享中认识更多的分数。

同意喻海游老师的看法,学生理解分子是 1 的分数相对简便,但对于分子不是 1 的分数,需要学生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后才能得到,此处使用微课学生不仅能够将分数的意义理解更为透彻,也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让学生更好理解分子不是 1 的分数的由来。

在认一认分数各部分名称时,建议使用微课,微课中有小朋友的讲解和错例,都是很好的教学素材。

李老师最新的教学环节中,每一个环节设置的意图更加清晰,混合式教学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让学生愉悦的氛围中认识分数,从一步一步分物过程中理解分数,感知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在分数应用中,学生的方法多样化,体现了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李老师在新的教学中多个环节巧妙运用微课,使得课堂生动有趣,并能将微课和课堂融为一体,展示教师把控课堂的能力,也提现了李老师娴熟的信息技术能力,赞!

李老师新的教学中,学生对于分数概念的理解更加清晰和透彻,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分数各部分的内容,结合分数各部分说出实际意义,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充分感知分数的概念与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数域的扩充,教师的活动设计很有个人特色,学生通过画一画感受分数的意义,并能准确说出分数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体现李老师对教学细节的把控,细微之处见真章。

李老师在课将平均分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融入课堂,通过分一分巧妙渗透到学生的数学思考中。经过动手操作,学生清晰明了地认识到 1/2 的来历,体验分数产生的必要性,为李老师的设计点赞!

在第三次讲课中,在讲分骨头这一环节时,杨老师最后问每只小狗分几根,大部分孩子都说是 5 根,但仍有孩子说是 3 根,这说明仍有孩子不知道最终分的结果,我们组内认为还是让孩子把最终分的结果说一说会更好,望指正

对于 “画一画” 第三种画法,实际上就是看分成几份,每个圈就圈几个,然后数一数几个圈,就是分到几个,这种方法很基本,特别是在分 “大数” 时,但是孩子容易迷的地方在于密密麻麻的连线,经过和其他组内老师商量认为可以圈第一个圈连一连,让孩子明白即可,之后的不必再连了,我觉得这种方法很好,可以试行,一些薄见,望指正。

关于杨老师的第三次讲课,我觉得在讲解 “画一画” 第三种画法时,较之第二次,杨老师的讲法更加清晰了,学生的接受程度的大大提升,对于杨老师这种特别努力认真研究探讨教学教法的精神与行为,我觉得非常值得我学习!!

[金水张文艳发表于2013-9-1815:32](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8938&ptid=1928)

看了程江燕老师的帖子中:“将两只猴子的图片故意设计成一只胖猴子和一只瘦猴子,这可能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

非常感谢 “老学究” 点评的 “猴子胖瘦与分法没有内在联系吧”,我是觉得从直观感知上来说,一般孩子们会认为胖胖的就吃的多,瘦瘦的就吃的少,我是比较赞同程江燕老师的这个提议,可能有待商榷,谢谢点评

黄鸿雁老师的建议 “既然我们最终的目的是比较,想让学生通过比较了解 “平均” 的概念,那么学生是否能够自己回答出不平均的方法就不是重点”,我十分认同,通过比较也是让孩子知道平均分更合适,如果孩子直接说出平均分,或者实在说不出不平均的方法,那就直接引入体会平均分的过程也未尝不可,我个人薄见,请指正。

看了程江燕老师的帖子中:“将两只猴子的图片故意设计成一只胖猴子和一只瘦猴子,这可能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皮的孩子或许会给胖猴子 3 个桃子,瘦猴子 1 个桃子”,我十分赞同这样的方法,如果想要让孩子由不平均分过渡到平均分,首先从直观表象上让孩子有这种潜意识,这样才会让孩子有不平均分的想法,我的薄见,请指正。

听了杨老师的课,在最初分桃子时会产生两种情况:平均分和非平均分,从分的不平均而引出平均分的好处,从而让孩子知道平均分。但是在课堂上学生会直接说出平均分的方法,我觉得上课前应该对孩子已有的知识做个简单的了解,因为我们成年人可能不清楚孩子哪些知识已知,哪些知识未知,所以课前需要了解一下孩子的认知水平会更好,这是我的薄见,请指正。

在教材最后一个部分,用三幅图来表示分的过程,其中前两种方法很好理解,最后一种方法从形式上看比较复杂,事实上就是 1 个 1 个分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1 捆小棒 15 根,分 3 堆儿,第一次拿出来 3 根,每堆儿放 1 根;再拿出来 3 根,每堆儿放 1 根;再拿出来 3 根,每堆儿放 1 根・・・・・・这样的过程分 5 次进行即可。至于让孩子理解并能画出来这幅图,可以在黑板上展示时,直接用竖线和圆圈代替展示,这样可以直接展示给学生。

听了虞老师的指导,我个人认为在从具体感知转化为抽象时,可以这样操作:孩子以圆片和小棒代替分的过程后,让孩子把这个过程画到纸上,我的预设是学生会照着这个结果直接移到纸上,还是以圆和竖道来表示,这之后教师提示也可以用其他图形来表示,让画的方式多种多样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9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9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0ms · UTC 11:40 · PVG 19:40 · LAX 04:40 · JFK 07:40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