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19908192460  ›  全部回复
回复总数  13

教师认识这三个面积单位都通过了看,量,说,想,议这几个环节让学生进行体验活动。学生含义很明确,我觉得在活动感知同时除了列举身边 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1 平方米的物体外,再让学生以 1 平方厘米为基本单位,去猜猜身边熟悉的一些面积,再过度到下一个面积单位,我觉得这样更有利于量感的建立

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让学生进行丰富的活动体验,建立的表象清晰、持久。在活动交流中完成抽象到形象的过渡。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量感。

本节课舒老师让学生在体验中丰富量感,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层层递进不断深入思考,引导孩子了解知识起源能让孩子们所学的数学知识有源可溯,能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从具体量的深度体验、单位量的丰富感知到叠加量的有效感悟,对孩子们量感的培养很有效。

拜读了陈老师的设计,感觉陈老师是一个很有灵性的老师,她向学生提供石头、橡皮泥、蚕豆、兵乓球等不同特征的物体,让学生尝试测量体积。从而将物体体积转化成水的体积的测量过程深深映入学生脑中。提一点小疑惑,这是一节数学课应该上出与科学课的区别,应该更聚焦与 “量感” 这个主题。您将不同特性的物体都转化成水的体积,在这里水是不是就成为了一个测量的工具?而不同的测量策略是不是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的一种感知?

综合与实践 " 这一教学内容能有效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亲身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体验 “转化” 的思想方法,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不仅仅只是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还能有对数学思想的感悟和探究经验的积累。量感是学生对于生活中的物体的大小。轻重等的感知,是无形中内化的,本课设计使学生在实践操作测量中直观的感知到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大小,同时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学习。个人觉得本课设计过程中导入不够吸引人,如果能插入动画,由矛盾产生问题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黄老师为了引导学生总结出长方体的体积,设计了五步:1. 从上图中任意选一个大长方体,要求学生得出它的体积。2. 小组互学 + 群学,摆出体积。3. 全班共学,算出体积。4. 体会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5. 小组互学 + 共学,继续进行摆长方体的活动,推演出正方体的体积。在充分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量感,如果在教学设计中能体现设计意图,我们会容易理解黄老师的设计思想。

白老师《圆锥的体积》一课,意图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实践操作对知识内容进行多样化的验证,以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设计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培养了学生的量感。了解圆锥体积的含义,经历 “验证说明” 的探索过程,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正常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又要引导学生经历操作、验证、解释说明的过程,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的经验累积,亦能较好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发展。

本节课以学生 “量感” 的学习培养有助于学生理解量的概念、体会量的大小,加强对于数量的感知,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估算、估测能力。《体积单位》一课对于学生来说较为抽象,学生要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过渡到立体的体积单位。课堂中,老师通过列举、计算、比划等各种方法,来加深学生对体积单位的理解,并从身边的事例出发,增强学生对体积单位的理解和记忆,发展学生的 “量感”。

本节课运用 “等积变形” 原有认知,让学生把不规则的物体,转换成规则的图形来测量体积,是一种转化思想的渗透。教师更要注重对学生 “量感” 的培养,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 “量感” 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帮助学生将生活 “量感” 逐渐转变为数学 “量感”,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数学 “量感” 经验,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马老师通过估一估、摆一摆、数一数、量一量等实验活动,引导学生经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探究过程,学生在体验中 “估” 出量感,在操作中 “做” 出量感,在测量中 “算” 量感,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互相交流、碰撞与思考中,学生量感的建立逐渐走向准确

量感是建立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的,本节课姚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触觉、视觉等多感官地感悟到:周长是通过测量得到的,是一周长度的叠加。创设的冲突目的是刺激学生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等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发散性思维。

老师课前设计的体验活动,让学生更好的贴近生活,为接下来的学习积累了直接经验,那么对于间接经验的学习,就起到了一定的帮助,在课堂中,借助不同的表征方式让学生多样化感知 1 千米,再估计 1 千米,通过估测,训练学生的 “量感”。其实 “量感” 的建立真的需要学生去切身体会实践,才能形成自己的 “感觉”。老师通过不同的活动,让学生体会 10 米 100 米 1000 米的长度,对于前两个较短理解比较容易,1000 米也可让学生切实体会,将学生带到操场,走 1000 米,这样印象更深刻。

老师课前设计的体验活动,让学生更好的贴近生活,为接下来的学习积累了直接经验,那么对于间接经验的学习,就起到了一定的帮助,在课堂中,借助不同的表征方式让学生多样化感知 1 千米,再估计 1 千米,通过估测,训练学生的 “量感”。其实 “量感” 的建立真的需要学生去切身体会实践,才能形成自己的 “感觉”。老师通过不同的活动,让学生体会 10 米 100 米 1000 米的长度,对于前两个较短理解比较容易,1000 米也可让学生切实体会,将学生带到操场,走 1000 米,这样印象更深刻。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9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9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9ms · UTC 10:17 · PVG 18:17 · LAX 03:17 · JFK 06:17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