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 回复了 董1206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成都市郑大明名师工作室 汤小婷 2 上《一米有多长》 |
3年前 回复了 董1206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成都市郑大明名师工作室 汤小婷 2 上《一米有多长》 |
3年前 回复了 董1206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成都市郑大明名师工作室 汤小婷 2 上《一米有多长》 |
【教案终稿】
教学目标:
1. 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掌握 1 米 = 100 厘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 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测物体的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 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一米的实际意义,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
难点:理解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明白 1 米 = 100 厘米的实际意义。
教学资源:
米尺、一厘米长的小纸条、1 米长的绳子、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 借助大问题情境体会一米产生的必要性
1. 课前布置学习任务,用上节课学习的知识测量教室里一些物品的长度。
首学任务:(课前完成首学单)
核心问题:教室有多长?
师:这是大家课前测量的结果,老师选取了几份。有的小朋友测量了课桌,有的测量了橡皮,还有的测量了文具袋...... 你们怎么都不去测量教室的长度呢?
师:想不想挑战这个有点难度的任务?要测量教室的长度,目前我们面临哪些困难?
生:没有合适的测量工具;
生:厘米这个单位太小了。
师:那我们就先来把这两个小困难给解决掉。你们觉得哪个长度单位适合一些?
生:我觉得 “米” 这个单位要适合一些。
师:老师也觉得 “米” 这个单位比较适合测量教室的长度。米还可以用英文字母 “m” 来表示(板书 “米”“m”)。今天我们就通过认识 “米” 解决 “教室有多长” 这个问题。
(总结提炼,明白要测量教室的长度需要较大的标准和较长的测量工具,体会 “米” 和 “米尺” 产生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在单元第一课时中,学生通过不同测量工具测量教室的长度,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在课桌有多长这课中,学生体会到要得到正确统一的结果,需要统一测量的标准。测量标准统一了,所测的结果也会达成共识。本课中,学生在课前运用所学知识和工具测量教室里一些物品的长度,孩子们测量讲桌、屏幕、书包柜等等,但是没有一组同学选择测量教室。在这个自主测量过程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已经意识到用现有的工具不适合测量教室这样长一些物体的长度,在真实的情境中体会到需要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以及 “米” 产生的必要性。本环节,教师旨在通过 “大问题” 的引领,帮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
二、 调动丰富感官体验一米的实际意义,促进单位量的丰富感知
(一)一米究竟有多长?
1. 映象中的 1 米
师:生活中你在哪见过或者用到过 “1 米”?
生 1:现在我们排队都要求要间隔一米。
师:究竟要间隔多远,请几位同学来做个示范。(学生排队间隔一米)
生 2:我的身高是 1 米 3。
师:那一米到你身体的哪个地方?大家指给老师看看。(师将学生请上讲台,用贴纸贴在学生所指部位)
2. 初识标准 1 米
师:你们比划的一米各不相同,一米究竟有多长,我们说的可不算。1 米的长度是有规定的。
老师手中的这根尺子的长度正好是 1 米,比着它的长度在黑板上画 1 条线段,长度正好是 1 米,每个小组的工具袋里也有一根一米长的绳子。我们用这个 1 米的标准来比一比。(师用手中的米尺,与讲台上的几位同学身高对比,与学生间隔的 1 米对比,学生调整映像中的 1 米)
问:同样的 1 米,为什么从地面到这两个小朋友身体的部位是不一样的呢?
3. 理解 1 米 = 100 厘米
师:小动物们也想知道一米有多长,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是怎么学习的。
师: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 1:它们在用 1 厘米的小棒连起来。
生 2:它们想用 1 厘米的小棒摆出 1 米。
师:它们想要弄明白 1 米里面有多少个 1 厘米。可是,它们摆弄了很久,都没弄明白 1 米里面到底有多少个 1 厘米。我们来帮帮它们吧。
首学:估一估 1 米里面有多少个 1 厘米?
互学: 小组利用工具袋中的工具,量一量 1 米里面有多少个 1 厘米?
群学: 汇报交流是怎么做的?有什么发现?
共学: 利用黑板上的 1 米线段,学生用准备的工具贴一贴,展示构造米尺的过程。
得出结论:
(1)1 米 = 100 厘米
(2)可以先摆出 10 厘米,然后再估一估,最后得出一米里面有 10 个十厘米。
4. 认识米尺
师:黑板上的的这条 1 米线段已经贴上了 100 个 1 厘米的小线段,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它像什么?
引出 “米尺” 并介绍 “米尺”。
师:像量黑板、身高、教室这样一些比较长的长度,用这样的尺量起来就方便多了,我们把这样的尺叫米尺。观察一下米尺上有些什么?
师:你们可以像老师这样拿起米尺,再来感受一下 1 米的长度,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
(设计意图:对于 1 米的量感,在 学生学习的起始阶段让他们伸开双手去比划 1 米有多长,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答案,而且横向比划和竖向比划的答案也不相同。因此分别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让学生比划自己映象中的一米有多长,通过与标准的的对比 让学生不断调整自己映象中的一米,量感在与标准量进行对比过程中得到初步的发展。
推理是培养量感的重要方法,通过合情推理提出猜想,再通过演绎推理证明猜想,促进量感的形成。在理解 1 米 = 100 厘米这个难点时,让学生先独学猜一猜 1 米里面有多少个 1 厘米,然后再通过互学小组合作动手摆一摆,小组共同探究,接着群学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台展示不同的探索过程,最后通过共学达成共识 1 米 = 100 厘米。在四学过程中,学生会因为工具的不足、粘贴过程繁琐,促使他们进行有效的估计与推理,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量感得到进一步提高。通过学生粘贴出的 “米尺”,引导学生联想出真正的米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米尺的内涵。)
(二)多种活动感知 1 米
(1)师:你们都认识了 1 米有多长,还知道了 1 米和 1 厘米之间的关系。接下来的活动同学们一起来感受 1 米有多长,请看活动要求。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活动要求
下面的活动请你利用工具袋中 1 米长的绳子,与同桌合作一起来试一试。
① 用 1 米的绳子和自己身高比一比;
② 伸开手臂,看伸到什么程度是 1 米;
③ 叉开双腿,看叉到什么程度是 1 米;
④ 用 1 米长的绳子在教室里找找哪些物品长度大约是 1 米。
时间为 5 分钟,时间结束请快速回到座位。
(2) 小组汇报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通过丰富的体验活动,让学生自由地感受 1 米的实际长度。找身体中的 1 米,将长度单位与自己身高建立联系;伸开双手、叉开双腿,通过动作感受 1 米;在教室里找 1 米长的物体,将 1 米的长度转化为具体可见的物体, 加深对 1 米实际长度的体验,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 通过与标准的对比 让学生不断调整自己映象中的一米,量感在反复的体验和纠正过程中得到不断发展。)
三、 在具体情境中进行测量,促进叠加量的深刻感悟
1. 运用长度单位
师:我们知道了米和厘米的关系,现在老师考考大家能不能准确填出这些物体的单位。
生汇报所填单位,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2. 教室有多长?
师:既然知道了 1 米有多长,又有了测量工具,现在能测量教室的长度了吗?
开始测量之前,估计一下教室大概有几米?
(师带领学生开始测量教室长度,得出教室的长度。)
3. 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你还有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在理解了米和厘米的进率之后,让学生及时运用所学知识填出物体的单位,进一步理解不同的物体要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度量。数学要让学生经历 “从头到尾” 思考问题的过程,在认识了一米和米尺之后,回到本节课的核心问题 “教室有多长”,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以及统一长度单位的便捷。学生动手一起量一量教室的长度,在此过程中学生对叠加量的感悟逐步加深。通过课堂小结和 “还有什么问题”,培养学生反思总结能力,让学生的思维不局限,认识了厘米和米之后,还有没有其他的度量单位,不同的度量单位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等,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板书设计:
3年前 回复了 董1206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成都市郑大明名师工作室 汤小婷 2 上《一米有多长》 |
@allie_s 希望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通过与标准 “1” 米的比较,逐步加深学生对 1 米的感悟,发展量感。
3年前 回复了 董1206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成都市郑大明名师工作室 汤小婷 2 上《一米有多长》 |
@榆树李玉青 谢谢李老师,您对 “量感” 的理解,值得我们学习。
3年前 回复了 董1206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成都市郑大明名师工作室 汤小婷 2 上《一米有多长》 |
@ycl12 通过首学单,让学生在测量活动中运用之前所学知识,逐渐体会到现有的知识没办法解决一些问题,这时候就需要新的知识产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 “米” 产生的必要性。
3年前 回复了 董1206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成都市郑大明名师工作室 汤小婷 2 上《一米有多长》 |
@茕茕琼琼16。 在以往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换算会容易出错,究其原因就是在一开始学习中没有把这个问题探索透彻,往往是记住 “1 米 = 100 厘米” 这一结论。所以在这节课中,我们设计了让学生动手摆一摆、量一量这一环节,让学生经历整个探索过程,加深对单位间进率的理解。
3年前 回复了 董1206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成都市郑大明名师工作室 汤小婷 2 上《一米有多长》 |
@13756337456 量感的培养需要学生的亲身体验,丰富感知。
3年前 回复了 董1206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成都市郑大明名师工作室 汤小婷 2 上《一米有多长》 |
@邓怡岑 谢谢邓老师,本节课一个主要内容是要建立长度单位 “米” 和 “厘米” 之间的关系,运用 “厘米” 加深学生对 “米” 的认识。
3年前 回复了 董1206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成都市郑大明名师工作室 汤小婷 2 上《一米有多长》 |
@二喵 希望通过核心问题的引领,让学生经历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将教材问题串进行了整合。
3年前 回复了 董1206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成都市郑大明名师工作室 汤小婷 2 上《一米有多长》 |
3年前 回复了 董1206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成都市郑大明名师工作室 汤小婷 2 上《一米有多长》 |
3年前 回复了 董1206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成都市郑大明名师工作室 汤小婷 2 上《一米有多长》 |
【2 稿反思】
1. 在第 2 次试讲中,我们在学具袋中放入了 10 个 1 厘米合成的长纸条,学生不约而同地放弃了 1 厘米的小纸条,选择了用这个 10 厘米的长纸条来探索 1 米和 1 厘米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了需要根据现实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
2. 通过对 1 稿的反思,我将体验活动进行统整,通过明确的活动要求,将几个体验活动明确告知学生,再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自主活动。学生在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之中,寻找身体上的 “1 米” 和教室中的 “1 米”。这样的安排,避免了老师 1 个口令学生 1 个活动,学生也能自主地进行探索。
3. 对于探索 1 米和 1 厘米的关系的这一环节,我在设计中是安排在了体验活动之后。对于 2 年级的学生来说,在一节课的后半部分注意力明显下降。如何克服这一困难,是我们在后面的磨课试讲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4. 在二稿中,我将首学单和引入环节进行了修改。在 1 稿中,首学单直接要求学生用直尺去测量教室的长度,目的是让学生在统一的测量工具中感受所测结果的不一致,进而直接体会测量工具和长度单位的不适合。我们在 2 稿中进行了新的尝试,让学生自由选择测量的对象,学生在测量活动中感受到直尺对于测量某些物体比较方便,自然而然地选择了可测的物体进行测量。通过这样的改变,立求帮助学生 在真实的情境中体会到需要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的意义,以及 “米” 产生的必要性。
3年前 回复了 董1206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成都市郑大明名师工作室 汤小婷 2 上《一米有多长》 |
[教案 2 稿]
《1 米有多长》教学设计 2 稿
教学目标:
1. 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掌握 1 米 = 100 厘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 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测物体的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 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一米的实际意义,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
难点:理解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明白 1 米 = 100 厘米的实际意义。
教学资源:
米尺、一厘米长的小纸条、1 米长的绳子、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 借助大问题情境体会一米产生的必要性
1. 课前布置学习任务,用上节课学习的知识测量教室里一些物品的长度。
首学任务:(课前完成首学单)
核心问题:教室有多长?
师:这是大家课前测量的结果,老师选取了几份。有的小朋友测量了课桌,有的测量了橡皮,还有的测量了文具袋...... 你们怎么都不去测量教室的长度呢?
师:想不想挑战这个有点难度的任务?要测量像教室的长度,目前我们面临哪些困难?
生:没有合适的测量工具;
生:厘米这个单位太小了。
师:那我们就先来把这两个小困难给解决掉。你们觉得哪个长度单位适合一些?
生:我觉得 “米” 这个单位要适合一些。
师:老师也觉得 “米” 这个单位比较适合测量教室的长度。米还可以用英文字母 “m” 来表示(板书 “米”“M”)。今天我们就通过认识 “米” 解决 “教室有多长” 这个问题。
(总结提炼,明白要测量教室的长度需要较大的标准和较长的测量工具,体会 “米” 和 “米尺” 产生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在单元第一课时中,学生通过不同测量工具测量教室的长度,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在课桌有多长这课中,学生体会到要得到正确统一的结果,需要统一测量的标准。测量标准统一了,所测的结果也会达成共识。本课中,学生在课前运用所学知识和工具测量教室里一些物品的长度,孩子们测量讲桌、屏幕、书包柜等等,但是没有一组同学选择测量教室。在这个自主测量过程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已经意识到用现有的工具不适合测量教室这样长一些物体的长度,在真实的情境中体会到需要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以及 “米” 产生的必要性。本环节,教师旨在通过 “大问题” 的引领,帮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
二、 调动丰富感官体验一米的实际意义,促进单位量的丰富感知
(一)一米究竟有多长?
1. 映象中的 1 米
师:生活中你在哪见过或者用到过 “1 米”?
生 1:现在我们排队都要求要间隔一米。
师:究竟要间隔多远,请几位同学来做个示范。(学生排队间隔一米)
生 2:我的身高是 1 米 3。
师:那一米到你身体的哪个地方?大家指给老师看看。(师将学生请上讲台,用贴纸贴在学生所指部位)
2. 初识标准 1 米
师:你们比划的一米各不相同,一米究竟有多长,我们说的可不算。1 米的长度是有规定的。
老师手中的这根木棍的长度正好是 1 米,比着它的长度在黑板上画 1 条线段,长度正好是 1 米,每个小组的工具袋里也有一根一米长的绳子。我们用这个 1 米的标准来比一比。(师用手中的木棍,与讲台上的几位同学身高对比,与学生间隔的 1 米对比,学生调整映像中的 1 米)
问:同样的 1 米,为什么从地面到这两个小朋友身体的部位是不一样的?
3. 多种活动感知 1 米
(1)师:你们对 1 米有多长有了初步的认识,接下来的活动同学们一起来感受 1 米有多长,请看活动要求。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活动要求
下面的活动请你利用工具袋中 1 米长的绳子,与同桌合作一起来试一试。
① 用 1 米的绳子和自己身高比一比;
② 伸开手臂,看伸到什么程度是 1 米;
③ 叉开双腿,看叉到什么程度是 1 米;
④ 用 1 米长的绳子在教室里找找哪些物品长度大约是 1 米。
时间为 5 分钟,时间结束请快速回到座位。
(1) 小组汇报
(设计意图:对于 1 米的量感,在 学生学习的起始阶段让他们伸开双手去比划 1 米有多长,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答案,而且横向比划和竖向比划的答案也不相同。因此分别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让学生比划自己映象中的一米有多长,通过与标准的的对比 让学生不断调整自己映象中的一米,量感在反复的体验和纠正过程中得到不断发展。在活动环节,提供多种活动供学生选择,找身体中的 1 米,将长度单位与自己身体建立联系。在教室里找 1 米长的物体中,将 1 米的长度转化为具体可见的物体, 加深对 1 米实际长度的体验,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二)1 米和 1 厘米的关系?
1. 理解 1 米 = 100 厘米
师:小动物们也在想知道一米有多长,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是怎么学习的。
师: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 1:它们在用 1 厘米的小棒连起来。
生 2:它们想用 1 厘米的小棒摆出 1 米。
师:也就是它们想要弄明白 1 米里面有多少个 1 厘米。可是,它们摆弄了很久,都没弄明白 1 米里面到底有多少个 1 厘米。我们来帮帮它们吧。
首学:估一估 1 米里面有多少个 1 厘米?
互学: 小组利用工具袋中的工具,量一量 1 米里面有多少个 1 厘米?
群学: 汇报交流是怎么做的?有什么发现?
共学: 利用黑板上的 1 米线段,学生用准备的工具贴一贴,展示构造米尺的过程。
得出结论:
(1)1 米 = 100 厘米
(2) 可以先摆出 10 厘米,然后再估一估,最后得出一米里面有 10 个十厘米。
2. 认识米尺
师:黑板上的的这条 1 米线段已经贴上了 100 个 1 厘米的小线段,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它像什么?
引出 “米尺” 并介绍 “米尺”。
师:像量黑板、身高、教室这样一些比较长的长度,用这样的尺量起来就方便多了,我们把这样的尺叫米尺。观察一下米尺上有些什么?
师:你们可以像老师这样拿起米尺,再来感受一下 1 米的长度,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
(设计意图: 推理是培养量感的重要方法,通过合情推理提出猜想,再通过演绎推理证明猜想,促进量感的形成。在理解 1 米 = 100 厘米这个难点时,让学生先独学猜一猜 1 米里面有多少个 1 厘米,然后再通过互学小组合作动手摆一摆,小组共同探究,接着群学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台展示不同的探索过程,最后通过共学达成共识 1 米 = 100 厘米。在四学过程中,学生会因为工具的不足、粘贴过程繁琐,促使他们进行有效的估计与推理,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量感得到进一步提高。通过学生粘贴出的 “米尺”,引导学生联想出真正的米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米尺的内涵。)
三、 在具体情境中进行测量,促进叠加量的深刻感悟
1. 运用长度单位
师:我们知道了米和厘米的关系,现在老师考考大家能不能准确填出这些物体的单位。
生汇报所填单位,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2. 教室有多长
师:既然知道了 1 米有多长,又有了测量工具,现在能测量教室的长度了吗?
开始测量之前,估计一下教室大概有几米?
(师带领学生开始测量教室长度,得出教室的长度。)
3. 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你还有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在理解了米和厘米的进率之后,让学生及时运用所学知识填出物体的单位,进一步理解不同的物体要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度量。数学要让学生经历 “从头到尾” 思考问题的过程,在认识了一米和米尺之后,回到本节课的核心问题 “教室有多长”,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以及统一长度单位的便捷。学生动手一起量一量教室的长度,在此过程中学生对叠加量的感悟逐步加深。通过课堂小结和 “还有什么问题”,培养学生反思总结能力,让学生的思维不局限,认识了厘米和米之后,还有没有其他的度量单位,不同的度量单位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等,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3年前 回复了 董1206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成都市郑大明名师工作室 汤小婷 2 上《一米有多长》 |
一稿反思:
优点:1. 学生在体验活动中直观感知 1 米的长度,将 1 米与自己的身体和教室里物品的长度建立联系。在课后的调查中,大部分孩子能比划出一米大约有多长,初步建立了对 1 米的直观表象。
2. 学生在运用 1 厘米长的小纸条摆出 1 米时,大部分孩子积极参与其中。很多孩子在摆的过程中发现需要摆的 1 厘米小纸条太多,太麻烦,因此积极思考,探索出多种方法进行估测,例如:可以先摆出一半,另一半也是这么多,两半再加起来;还可以摆出十个 1 厘米,看看有多长,再用手或者尺子量一量整个绳子有多少个 10 厘米,等等。通过孩子们的探索,“米” 和 “厘米” 之间的关系直观展现在孩子们面前,长度单位之间换算的这一难点被顺利突破。
需要改进之处:
1. 对学生学具的收放应该再结合小组评比来进一步规范。
2. 学生在进行 “四学” 活动时,要求还需要更加明确。
3. 学生上台展示用 1 厘米拼出 1 米的过程,学生的操作和表达不太理想,因此耽误了一些时间,需要重新思考如何更好地呈现此环节。
3年前 回复了 董1206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成都市郑大明名师工作室 汤小婷 2 上《一米有多长》 |
在设计时,期望通过大问题的引领,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完整的思考,感受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
3年前 回复了 董1206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成都市郑大明名师工作室 汤小婷 2 上《一米有多长》 |
教学目标:
1. 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掌握 1 米 = 100 厘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 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测物体的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 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一米的实际意义,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
难点:理解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明白 1 米 = 100 厘米的实际意义。
教学资源:
米尺、一厘米长的小棒、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 借助大问题情境体会一米产生的必要性
1. 核心问题:教室有多长?
首学任务:(课前完成首学单)
互学:
小组交流:
(1) 选的是什么工具进行测量?对你选择的工具有什么想说的?
(2) 你是怎么测的?
(3) 测量结果相同吗?为什么测量结果会不同?
群学:全班集体汇报交流。为什么工具相同了,结果还会不同?
共学:总结提炼,明白要测量教室的长度需要较大的标准和较长的测量工具,体会 “米” 和 “米尺” 产生的必要性
小结:看来量一些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以厘米这个小的标准来测量太慢了,还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我们需要用一个更大的标准来测量教室的长度。
二、调动丰富感官体验一米的实际意义,促进单位量的丰富感知
(一)一米究竟有多长?
1. 映象中的 1 米
师:生活中你在哪见过或者用到过 “米” 这个长度单位?
2. 初识标准 1 米
师:你们比划的一米各不相同,一米究竟有多长,我们说的可不算。1 米的长度是有规定的。
老师黑板上的这条线段的长度正好是 1 米。每个小组的工具袋里也有一根一米长的线,拿出来与你们的身高比一比,与你们间隔的一米举例比一比。
3. 反复感知 1 米
四人小组合作,一人用手比划出 1 米,另外同学用 1 米线来验证。
师:如果没有这个标准的 1 米线了,你还能间隔 1 米吗?你能在同学的身体上找出从脚底到身体的哪里是一米吗?怎样记住 1 米的长度或高度呢?
4. 找到身边的 1 米
师:找一找,教室里面哪些物体长度大约是 1 米?
(二)1 米和 1 厘米的关系?
1. 理解 1 米 = 100 厘米
师:小动物们也在想知道一米有多长,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是怎么学习的。
师:仔细观察,你发想了什么?
首学: 猜一猜 1 米里面有多少个 1 厘米?
互学:小组利用工具袋中一厘米的小棒和 1 米的绳子,量一量 1 米里面有多少个 1 厘米?
群学:小组汇报交流是怎么做的?有什么发现?
共学:利用黑板上的 1 米线段,学生用 1 厘米线段贴一贴,展示构造 1 米的过程。
得出结论:
(1)1 米 = 100 厘米
(2) 可以先摆出 10 厘米,然后再估一估,最后得出一米里面有 10 个十厘米。
2. 认识米尺
师:黑板上的的这条 1 米线段已经贴上了 100 个 1 厘米的小线段,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它像什么?
引出 “米尺” 并介绍 “米尺”。
三、在具体情境中进行测量,促进叠加量的深刻感悟
1. 运用长度单位
师:我们知道了米和厘米的关系,现在老师考考大家能不能准确填出这些物体的单位。
2. 教室有多长
师:既然知道了 1 米有多长,又有了测量工具,现在能测量教室的长度了吗?
开始测量之前,估计一下教室大概有几米?
(师带领学生开始测量教室长度,得出教室的长度。)
3. 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你还有什么问题?
3年前 回复了 董1206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成都市郑大明名师工作室 汤小婷 2 上《一米有多长》 |
选题思考
基于对量感的理解,结合《一米有多长》这一课,我们在课前主要思考两个问题:(1)学生的认知起点在哪里?(2)学生怎样才算真正理解了 “米” 的实际意义?
问题一:学生的认知起点,主要有知识起点和学习经验起点。从知识起点来讲,学生在前两节课中知道了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对厘米已有初步的认识,知道了几厘米就是几个一厘米的累加,并建立了一定的空间表象,同时也具备一定的度量能力。从学习经验来讲,学生已经具有丰富的 “用尺子进行测量” 的经验,积累了一些估测的活动经验。
问题二:我们可以从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三个层面判断学生是否真正地理解了长度单位 “米” 的意义。
知识层面:学生知道 1 厘米究竟有多长,知道 1 米 = 100 厘米。知道米的实际应用范围,并能用米作单位表示某些物体的长度。
技能层面:学生会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能对物体长度进行合理的估计。
情感态度层面:学生能够体会长度单位 “米” 产生的现实意义,并能自觉将长度单位与熟悉的事物建立联系。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三课时,是在积累了一定测量经验以及认识了 “厘米” 之后对长度单位的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的主单位是 “米”,而 “毫米”、“分米” 与 “厘米” 都是 “米” 的分数单位。教材安排的顺序是先学习 “厘米”,再认识 “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 “毫米”“分米”“千米”。“米” 的认识在知识结构和学习经验上都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因此,结合教材内容,将教学内容进行了如下安排。首先需要借助已有知识的认知起点,回忆、再现 1 厘米的实际长度,运用 “厘米” 帮助学生建构 “1 米”,抓住 “米” 产生的必要性这一环节目标。其次,沟通 “米” 和 “厘米” 之间的联系,在形成知识结构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对 “1 米” 的深刻感悟,,培养学生量感。再次,初步认识一米后,建立长度单位与实际生活物体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深化对一米的长度表象;接着,通过估一估,量一量,加深对叠加量的理解,在估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量感;最后,通过填单位,引导学是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实际长度,进一步厘清 “米” 和 “厘米” 的实际意义,明白不同的物体要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进行度量。
3年前 回复了 董1206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成都市郑大明名师工作室 汤小婷 2 上《一米有多长》 |
活动主题解读: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 “量感” 的学习方式探索。旨在通过学生学习方式的探索,促进学生 “量感” 的发展,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这三者中学习方式是途径,量感发展是内容,而学会学习是最终的目标。因此,我们需要从学习方式、量感、学会学习三个方面解读活动主题,
学习方式 是指个体在进行学习活动时所表现出的具有偏好性的行为方式与行为特征,反映个体学习活动中的个体差异,包括方法和形式。方法就是做事的步骤,是归纳总结出来,是抽象的(看不见,但是需要遵守的顺序或者次序);形式是教师提供的,比如读的形式、写的形式、测的形式等等,这些是属于 “看得见” 的。因此,不同的人会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不断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面对不同类型的知识能力,所相对应的学习方式也不尽相同。本次主题围绕学生 “量感” 的发展,“量感” 是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指事物的可测量属性以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 。不同于一般的数学知识的习得,技能的掌握,这样的 “直观感知” 需要的是真实的情境、学生具身的体验、身心一体的参与。让学生通过联系生活(排队间隔一米、量身高中的一米、体育活动中的一米),小组活动(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摆一摆等),具身体验(身体中找一找、张开手臂比一比、叉开双腿比一比)等多种方式,形成对物体的量的切身感受,在活动中认识到量的产生,知道度量的意义,萌生量化思想。
所谓 学会学习 ,就是培养独立自主地获取知识的能力,就是掌握一套良好的学习方法,采取有效的手段和途径,高效率地获取更多的知识。学会学习包含 “爱学 、 学会、会学” 三个层次。“爱学” 即学习的态度,“学会” 即学习的结果,“会学” 即学习的方法技巧。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思考通过怎样的途径,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习得、技巧的掌握以及兴趣的培养,最终养成良好的学习意志力和学习习惯。我们的思考如下:(1)在设计中,我们立求通过 “大问题” 的引领,让学生感受到现有的知识经验不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先思考目前面临哪些困难,进而解决困难,最终达到问题的解决。目的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中,不断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步骤,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与方法,最终帮助学生 “学会学习”。(2)给予学生独立、自由的探索时间与空间,用明确的要求指导学生开展探索体验活动。为了避免在课堂中出现 “一个口令一个活动” 的情况,将体验活动进行统整,用明确的活动要求指导学生进行体验,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在教室里自由活动,在身体中找一找、张开手臂比一比、叉开双腿比一比,充分感受 “1 米” 的实际长度。
量感, 主要是指事物的可测量属性以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在小学阶段主要体现在:
(1) 知道度量的意义,能够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量感培育的重要领域之一就是度量,度量是与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和结果。结合课例《一米有多长》,让学生感受到 “米” 这个度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即量较长物体长度时,“厘米” 这个单位已经不合适了,需要有新的度量单位出现。
(2) 会对真实的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会在同一度量方法下进行不同单位的换算。度量单位的选择是度量的关键一步,选择合适的单位需要充分理解度量单位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才能将同一度量方法下的不同单位进行正确的换算。在课例《一米有多长》中,学生通过真实的情境理解选择 “米” 这个单位进行度量的意义,通过多种感官的体验去感知一米究竟有多长,再通过对比 1 厘米和 1 米之间的长度,建立 1 米 = 100 厘米的深刻感悟。
(3) 初步感受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误差,能合理得到或估计度量的结果。量感的建立与完善离不开合理的估测活动,估测是否准确又取决去量感的建立,而量感又能在估测活动中得到不断地提高与巩固。因此在课例中,需要结合一定的估测活动培养学生的量感。
3年前 回复了 董1206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成都市郑大明名师工作室 汤小婷 2 上《一米有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