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李王芳  ›  全部回复
回复总数  16

整节课老师没有枯燥的说教,所有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都是在不断的自学、小组互学、全班交流中得出,而老师只是进行了情境诱导和我问题指导。时间是学生熟悉但又抽象的一个概念,只能通过具体的情景探究将抽象的时间量逐渐具体化。

赵老师通过地域时差引起学生兴趣,探究时间知识,感悟时间长短,初步体会时间量;在制作时间表活动中紧贴生活,在生活实际中寻找量感,升华量感。

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养成惜时守信的好习惯非常重要。时间量感与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必须了解,因为时间看不见,摸不着,所以有难度,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时间,在教学中,以学生熟悉的情境出发,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建立时间量感,升华时间量感。

本节课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类比猜想、观察探究和验证说明中积累了丰富的量感。

上节 “课桌有多长” 的学习为本课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而学生对 “米” 并不陌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特别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涉及到身高。此时再进行 “1 米有多长” 的教学,学生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基础都已具备。教师准确掌握学情,进行教学设计,赞!

张老师的教学设计很关注学生的动手操作,知识的探讨中有 “比一比,摆一摆,做一做,拉一拉” 四个活动作为支撑,学生在活动中量感表象悄然建立,再通过 “找一找,贴一贴,估一估,练一练” 四个提升环节,巩固学生量感经验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估算、度量能力,深化量感本质。

吴老师的设计充分抓住了学生的量感起点,借助活动唤醒学生已有量感经验,再通过探究 1 米和 100 米之间的联系从而建立起米的量感,体会到米的实际含义,在估测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估测能力,进一步丰富提升学生量感。

吴老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同时教学中学生米尺用来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一米有多长》一课,认识长度单位 “米”,掌握 “厘米” 和 “米” 的关系。为继续学习分米、毫米、千米以及面积单位、体积单位打基础。教材的编排注重通过大量的测量活动,体验 1 米的实际有多长、建立 “米” 这一长度单位的概念。教师从学生们的生活经验出发,生活中对物体的长度的感知、判断,来获取经验。设计了丰富的课堂活动,让孩子通过触觉、视觉等感官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体会到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对于学生来说,1 厘米是短的,它的大概长度也会有充分感知,只是当数量变大时,选择合适的单位就会存在难度,需要非常丰富的日常实践作为支撑。

当然,我们会学习多个长度单位,多种单位量感,具体选择哪一个单位,要根据事物本身和自身的量感程度来确定,这种能力有助于学生日后发展多种技能。

课桌有多长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统一的长度单位,是非常抽象的,只有将抽象的事物先具体化、形象化,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抽象能力。“量感” 看不见、摸不着,却可以根据实实在在的物体和操作活动逐渐在脑海中建立。

这堂课本人也上过,但是对量感的解读比较浅显,没有这位老师深刻、全面。最开始我们认为从学生的学习工具尺子出发,用手比一比就知道 1 厘米的大概长度,后面想了想,还是要用实在的东西,让学生摸一摸、比一比才更能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

老师对 “量感” 的解读很深刻,受益匪浅。教学设计围绕学生的认知特点展开,层层活动的展开,学生对 1 厘米有了深刻的感知,此外,钟老师还注重基于 “真问题” 的分享式教学,让学习真正发生。

魏老师的这堂课,情境创设十分有趣,实际操作非常实用,合作探究很有深度,教、学情分析到位,一层一层,逐步培养学生量感。

教师通过直观的动画,实际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对 “周长” 有了充分的感知。教学设计层层递进,围绕 “量感” 这一主题展开,非常精彩,值得借鉴。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9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9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0ms · UTC 06:43 · PVG 14:43 · LAX 23:43 · JFK 02:43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