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长春双阳王岩

吉林长春双阳王岩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5362 号会员,加入于 2021-03-24 19:41:47 +08:00
10 G 0 S 0 B
吉林长春双阳王岩 的最新回复

这一课中,唐老师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导入,吸引同学们的兴趣,然后通过合理的猜想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通过严谨的验证得出结论,最后通过动画总结知识脉络。唐老师的课总能学到很多,做唐老师的学生是幸福的,听唐老师的课是享受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一定会向唐老师学习。

唐老师的这节课,我的感觉是:教师在课堂上充满了激情、活力、爱心。 学生全面参与,全员参与,课堂真正活起来了,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第一 :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其实就是教师思想方式的转变。它改变了以往的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传统教学模式,建立了新型的 “学与教” 关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第二 :创设情境,由兴趣导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唐老师的课堂特别注重孩子的主动思考、主动求知、主动探索、主动获得。在教学环节中设计合理新颖,处处体现着新鲜感。尤其在导入中,利用咱们微课 3.0 这么好的素材,既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又是很好的一个引导和铺垫!

通过圆柱与长方体的 “类比”,经历 “猜想与验证” 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从而理解、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通过直观感受体积大小的变化,发展学生的量感。教学设计特别清晰,问题设计恰到好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多媒体直观演示调动学生的感官,发展了空间观念

教学中渗透给学生对量的感知,尤其是硬币叠加那一动态演示,不仅形象直观地展示出了物体的体积的测量其实就是单位体积的累加,进而为后续学生理解如何计算圆柱体体积的方法进行了铺垫,学生也会很容易想到那圆柱体的体积是不是也可以用这样近似于一个个的圆的面而不断累加而成的呢?逐步渗透给孩子对量的感知,像这样叠几层就是圆柱的高,我们只需要知道一个圆的面积是多少,这样单位累加乘以高,圆的体积不就求出来了吗?唐老师的设计水到渠成,启发孩子运用对量的感知进而大胆猜想,从而验证猜想

看唐老师的教学设计他能认真研读教材,看唐老师的课堂他能认真研读学生。在这一课中唐老师利用手中的学具完成从圆柱体到长方体的转化之前,鼓励学生先想,并把思考过程交流出来,最后在动手做,这样完整的实现了内在思考的过程,很欣赏这样的设计。

王老师的这节课整个教学设计思路比较清晰。导入环节由长方形和长方体有什么不同,然后引发了学生的猜测,使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后来又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索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最后的练习题设计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设计的比较合理。

量感就是对量的感受,是指学生通过视觉,触觉等感官对物体大小,重量等方面的感受。在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量主要包括长度、面积、体积、重量、时间等。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中却常常被忽视。所以教师要特别注重对学生量感的培养。

本课设计比较精巧在于能以需求带动学生探究,有了初步的猜测之后,才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通过一步一步的趣味引导实现了改造学生已有经验的目的。层层深入,最后把练习作为巩固消化的手段予以强化。

在操作中,老师让学生用一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搭建不同的长方体,学生在自己动手摆的基础上,直观形象的理解,使学生清楚长方体的体积等于每行的个数乘行数乘层数,从而总结出长方体及正方体的计算公式,使本来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了,学生既学到知识,也收获快乐,我想这才是作为我们教学的真正目的。

王老师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在操作观察中将长方体的长宽高与每行所摆正方体的块数,行数,层数之间建立一一对应的联系,将 “数” 与 “量” 有机结合起来,赋予数量实际意义,既是体积度量的过程亦是量感体验与培养的过程,这部分知识非常关键。

在操作观察中将长方体的长宽高与每行所摆正方体的块数,行数,层数之间建立一一对应的联系,将 “数” 与 “量” 有机结合起来,赋予数量实际意义,既是体积度量的过程亦是量感体验与培养的过程。本节又将 “数” 与 “量” 有机结合起来,赋予数量实际意义,既是体积度量的过程亦是量感体验与培养的过程,这部分知识非常关键。

在王老师这节课中,在学习长方体体积的时候,利用小正方体摆一摆,通过摆几行、摆几列、摆几层,进而得到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动手实践,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在摆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量感。但是本节课对于量感的培养还是有些少,能否在探究的过程中,再加入一些培养学生量感的环节。

,通过与生活结合展开教学体验,有助于学生增强感受,以推动学生建立量感。学生数学量感的培养需要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去培养锻炼和提高,圆柱体的体积,这节课中,我注意到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猜一猜,想一想,估一估等方式,帮助学生形成量感。通过这节课反思自己的课堂,比如体积容积的学习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可以带着领孩子们去动手操作,观看微课视频,那么学生理解起来会容易一些。

再次阅读曹老师的教学设计,我发现在练习设计的第一题中,曹老师把两组数据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量感,并且估测培养了学生的估测和空间想象能力,这为进一步培养量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曹老师对学生的了解特别到位。通过前测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课程的难点定位精准。利用转化的方法把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探索圆柱体体积公式的由来。定位精准,更适合学生的量感的培养。

曹老师由问题串 1 提出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放手大胆猜测,预测学生可能不会有多余的想法,引出计算长正方体体积都是底面积乘高,体会类比思想方法在圆柱体积计算中的必要性。又通过比较、辨析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者之间体积关系,注重学生猜想调整、反思,“比” 出量感。设计非常好!!

本节注重学生量感的培养。 量感是量的感觉和敏锐性,量感是空间观念在度量领域的精细化和具象化,关注学生量感的形成有助于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通过全身感官参与体验,从多角度采用多方法进行猜想、类比、实践操作验证,充分积累有效的数学经验,形成清晰的量的 “度量”。

圆柱的体积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它是在学生了解了圆柱的特征、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以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我十分注重从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经历圆柱体积的探究过程,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同时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量感” 的发展离不开学生的亲身体验,在操作实践中,通过积累度量活动 经验发展学生的量感。此设计由线到面,由面到体,层层推进,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有效的发展了学生的 “量感”。再通过知识迁移推测出正方形体积公式。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力,发展了学生的量感和空间想象能力。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7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7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9ms · UTC 15:17 · PVG 23:17 · LAX 08:17 · JFK 11:17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