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tanhongyu  ›  全部回复
回复总数  92
1 2 3 4 5 

董老师的设计很好的利用了新世纪小学数学微课的资源,让圆柱的表面积更加直观、形象

部分教师微课分享视频链接 2-1《饥饿的蚂蚁》吉林长春范玉波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DkyMTQ0MTE1Ng==.html 2-2《美术馆里遇到的数学》陕西西安 许蕾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DkyMTY5OTIxMg==.html 2-3《青蛙眼睛知多少》 吉林农安 刘久春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DkyMTI2MDI4NA==.html 2-4《谁的本领大》天津河西 刘阳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DkyMTU0NjE0MA==.html 2-5《寻找身体上的数学 “秘密”》吉林长春 腾佳锐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DkyMTMzNTQ4OA==.html 2-6 - 寻踪” 华容道”+ 四川成都蒋小娟 http://m.youku.com/v_show/id_XNDkyMTU3NzkzNg==.html?pgcpgcid=UNzAwNTE0NDg5Ng%3D%3D&sharekey=68f7edf9697b7b0baafd715548c478518 2-7 都江堰刘小畅人民币上的数字秘密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kyMTkzMTc3Ng==.html?x&sharefrom=iphone&sharekey=ff9f51539daba306dc7795210ad35ce17 2-8《中国钱币的变迁》 吉林九台 王辉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DkyMTE3NDYzNg==.html 2-9《小购物 大学问》 陕西西安 徐楠 http://m.youku.com/v_show/id_XNDkyMTYyMzk0OA==.html?pgcpgcid=UNjY5NTExMDk3Ng%3D%3D&sharekey=bf6aee4ba8933cf5ffc42d8f284d2c791 2-10 黑龙江大庆郭家琪《皮皮与七星瓢虫》http://m.youku.com/v_show/id_XNDkyMTc4MTQ0NA==.html

经历了大赛研课磨课的过程,成员们的成长是巨大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对度量的理解更加深刻。

    史宁中在《度量单位的本质及小学数学教学》中说到:度量是数学的本质,是人创造出来的数学语言,是人们认识数学,进而认识现实世界的工具,正如庞加莱所论述的那样:“如果没有测量空间的工具,我们便不能构造空间。” 度量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通过抽象得到的,是人思维的结果,另一类是借助工具得到的,是人实践的结果。形成过程的不同必然蕴含着思维形式的不同。通过对专家文献的深入研读,我们知道了:从度量的表达形式来看,度量可以看成由度量单位和度量值两部分构成,无论是工具度量还是数据度量,其本质都是看度量的量包含了多少个度量单位,其表达形式都是度量单位和度量值。从度量的获取方式来看,度量的主要技术方法为测量,因为度量单位都是人为规定的,所以当我们选取了合适的度量单位后,测量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得到一个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度量值。



  1. 对教学设计更加得心应手。

    本次大赛对一节教学设计反复打磨的过程,让我们对一节课的设计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教师要学会立足教材去设计教学内容,立足学生去设计合适的教学环节,提出合适的教学问题,要立足课堂去引导知识生成,重体验,轻讲解,以学生为本,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2. 对课堂把握更加成熟。

    在大赛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多次试讲,由于疫情原因,学生和老师经历了一个长长的假期重返学校,心态可能各不相同。从初上讲台的杂乱无章,到再上讲台的井然有序,到最后讲课的成竹在胸,这一研课磨课的过程让我对课堂的把握更加成熟了,让我在课上的语言方面,肢体方面,教具、学具运用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3. 对时间的把握更加灵活。

    教学设计虽然是固定的,但是课上学生的表现却是不同的,这次大赛使我意识到,能够根基学生课堂上的表现灵活的调整上课流程及时间才是老师们应该掌握的更高层次的技能,我会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继续努力,争取做课堂上时间的主人。

    本次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大赛虽然结束了,但是我们对度量的钻研还没有结束,对孩子们度量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还没有结束,度量意识的培养显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千千万万个教育工作者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每一个普通的将堂上去落实,去关注,去实践,为孩子们的梦想和未来保驾护航!

    以爱心为雨润心田 —— 我们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守护!

    以专业为桥育栋梁 —— 我们为学生的美好未来奠基!

    我们不断突破自己,只为了教书育人更有章法,为了使学生真正地热爱学习!我们呵护每个孩子的小小梦想,帮他们插上翅膀,以梦为马,逐梦芳华!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同心育梦想,共做追梦人。农安县教师进修学校团队,努力在当下,拼搏正发生!

本帖最后由 tanhongyu 于 2020-7-31 21:58 编辑


同心育梦想,共做追梦人

—— 第十五届基地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大赛活动综述

农安县教师进修学校团队

2020,庚子鼠年,战 “疫” 来临。这个春节的喜庆氛围,被一场疫病冲淡。医生、警察、清洁工、消防员・・・・・・各行各业行动起来支援武汉。我们忧心于疫情的日日进展,感动于最美逆行者,也感动于抗击疫情的每一个你我他。

在这样一批战 “疫” 名单中,也有这样一个名字 —— 教师。他们肩负着培育祖国未来的使命,不曾有一丝松懈,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从班级授课走向网络授课,虽非本愿,但无怨言,从零学起,全力以赴!

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第十五届基地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大赛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的,这样的形势注定了这一届大赛是不同寻常的一届。疫情的严峻,阻挡不了老师们学习的热情,网络学习的形式给老师们提供了充电的最佳平台,本次大赛共集合了 28 支基地,以北师大版教材为载体,以设计和课堂展示为手段,共同研究 “度量” 主题,培养度量意识,揣摩度量方法,探寻度量本质。而我们团队四人有幸代表农安县教师进修学校基地参与其中。

回首此次大赛,曾经的一幕幕仿佛还在眼前:

一、领导重视,专业引领。

2020 年 2 月接到通知后,农安县教师进修学校基地的领导迅速组织了参赛团队,并由农安县教师进修学校王锋主任和青山中心小学郭喜发校长(原巴吉垒镇中心小学校长)担任指导老师。得知本次参赛的主题是 “度量” 后,王锋主任为团队成员搜集了关于度量的专家文献供团队成员学习,并在微信群内组织了解读 “度量” 主题的专门会议,会上王锋主任及郭喜发校长针对 “度量” 主题为团队成员做了专业的解读,团队成员也纷纷发表了自己对 “度量” 最初的看法及深入学习后的不同看法,会后,我们整理了专家的主要观点形成了《度量 —— 专家这样说》。

其实团队成员们并非对 “度量” 一无所知,四位参赛队员也一直在关注着之前的悦读活动及基地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大赛,知道上一届比赛也是 “度量” 主题,并一直在网上跟踪学习,但对度量的理解不够系统和深刻,经过了更全面的了解和王主任、郭校长的解读后,团员们对 “度量” 的看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会后,经过研讨我们达成了共识,完成了《寻根溯源,浅析度量》的解读报告,并深入分析了如何在《铅笔有多长》这节课的教学中培养度量意识,形成了《度量教学之我见》。这为我们后续的教学设计及课堂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网上研讨,初见雏形

在确定选题并对度量有了深入认识后,团队成员着手开始教学设计并第一时间完成了初稿,并第一时间上传了论坛,论坛内有很多老师给我们留言,针对初稿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很多专业的意见和建议,团队成员认真研读了老师们的留言,认真吸取老师们给我们团队的意见。同时,王锋主任和郭喜发校长在微信群内组织了进一步的研讨,团队成员就论坛内老师们的意见、初稿中的问题及如何更深一步的体现度量意识的培养等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成员们达成共识:为了了解学生们对长度单位的掌握情况,我们应该对学生进行前测,会后根据讨论结果,我们设计了前测访谈问卷及调查问卷,依托网络对学生进行了前测,完成了前测分析报告,并形成了教学设计二稿。至此,我们的教学设计初见雏形,但具体在课堂教学中会遇到哪些问题,学生的接受程度如何都是未知数,我们准备好了米尺、硬币、铅笔、学习单、分米尺等一系列的教具和学具,就等待着开学后的课堂实操。

三、课上练兵,越挫越勇。

终于迎来开学,但距离提交终稿的日期已然很近,学生在假期已经上过这节课的网课,茫茫然去课堂上直接上课显然不行,于是,我们又对学生进行了访谈,做到对学生的情况了然于胸后,终于迎来了第一次的试讲。

信心满满的走上讲台,却灰头土脸的走下台去。各环节之间的衔接不够自然流畅、儿歌部分学生接受程度不高、导入部分不自然、时间掌控还需注意调整、总结部分略显仓促・・・第一次试讲暴露了很多问题,果然,只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真正走向课堂才能真正发现问题,于是,针对第一次试讲的问题我们及时进行修改,完成了第三稿教学设计,同时为了检验学生课上学习效果,我们设计了后测试卷。

带着三稿的设计,又一次站上讲台,之前的问题顺利解决了,但又有了新的问题,好在这次问题不大,通过后测发现学生的掌握情况较为良好,于是,稍作改动,教学设计终稿出炉了。

四、线上答辩,自信满满。

为了迎接此次答辩,我们做了充足的准备,理论方面:我们再次研读了史宁中教授、张丹教授、郑毓信教授・・・的文献,提炼了他们的主要观点, 结合我们的理解形成了自己的观点;设计方面:我们重新整理了我方团队的文本材料和对方团队的文本材料,做到心中有数,同时王锋主任特别召开了会议,针对预设问题的回答和追问问题的提出进行了着重研讨,并对对方可能提的追问问题进行了梳理,提前做好准备。成员们结合研讨结果整理出了答辩文本材料和 PPT;设备方面:我们提早对设备进行了调试,对于答辩问题团队成员进行分工合作,多次演练,做的流畅、自然,保证答辩顺利进行。

有了以上的准备,在 7 月 20 日答辩当天,我方团队表现出色,逻辑清晰的回答了对方的预设问题,并流利顺畅的回答了对方的追问问题,为半年来的付出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五、收获与反思。

从 2020 年 2 月接到通知开始到 2020 年 7 月活动结束,经历了半年的度量解读、研课、磨课等过程,过程也许是痛苦的,但如今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头再看,最初的迷茫是真的,困惑是真的,但每天的充实是真的,突破一个一个问题后的笑容也是真的,我们从最初对度量的懵懂,到如今对度量的深刻认识,就是这半年的努力换来的果实;学生们从上课前的混沌,到上课后的恍悟就是对我们几多昼夜的辛劳最好的慰藉。

本帖最后由 tanhongyu 于 2020-7-30 17:02 编辑


追问问题及回答整理

答辩团队:农安县教师进修学校基地

答辩教师:徐朋 王吉跃 侯莹莹 谭红玉

黑龙江大庆基地(一)追问问题:

您的课后习题设计与教材编排相比,将练一练的 1 题、2 题删掉了,这样的调整在培养学生估测能力和发展实际测量技能方面,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反馈这一学习目标达成情况?

我方回答如下:

我方做了如此调整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一、根据学生实际学情对习题进行了调整。(徐朋)

大家知道,现在疫情下假期学生是在上网课的,这节课学生在上网课过程中已经学习过了,练习题中的 1 题和 2 题,在上网课过程中学生已经有过学习的经验,在上这节课之前,我们对学生进行了前测,发现学生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测量技能以及估计的能力,第一次试讲的时候发现学生对于这两个问题能够很好的掌握,基于这些考虑,我们将这两个问题改成了填上合适的单位的练习,而不是删除了。这样的调整也是为了突破我们刚才提到的教学难点 —— 根据具体情境中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二、这是我们本节课的关注点之一 —— 灵活的设计有梯度的练习题。(王吉跃)

刚才提到了我们在上课之前做了前测,这里不再多说,接下来补充关于习题的设计,第一题我们设计了填上合适的单位这一练习,设计这一习题我们也是在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也就是让学生在感知中去体会度量,也就是感知的度量,第二个习题时填一填,实际上是标准单位的一个累加,也是学生巩固提升的一个过程,这里实际上是抽象的度量的一个体现,第三个练习是和小淘气日记相匹配的另外一篇日记内容,这里也是练习学生生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实际上是在注重比较中的度量,我们整个练习题的设计就是按照这样的梯度进行的,即:由感知的度量,再到抽象的度量,最后到比较的度量。

三、为了突破难点而设计的习题。(侯莹莹)

我们通过前测发现这两道习题同学们做的都很好,掌握的也很好,通过我们上课情况可以反馈出我们后来加上的习题是很有作用的,学生对于单位的掌握和填写方面,我们在课堂上发现学生反馈出了一些问题,所以我们加上这一习题是很有必要的,同时我们将学习目标中的 “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作为了重难点。我们结合小淘气日记引入,第三个问题继续找一找小淘气日记中的错误,呼应引入的情境,这一问题情境来源于生活,在第三个问题中进行呼应,又回归到生活当中去,让这一问题变得更加完整,也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单位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如果学生对于长度单位的应用出现问题能够及时改正,让学生把这一知识学得更扎实。通过后测发现,学完这一问题后,学生对单位的填写掌握的很好。

四、用图片出示更直观。(谭红玉)

可以看到,我们加的这一习题 —— 填上合适的单位,是以图片的形式出现的,这样的形式更加的直观,学生看到后就会在脑海中形成印象,这样出示比文字出现具有很大的优势,同时,通过上课我们发现,这几个问题学生确实会出现错误,可能老师以为这几个问题很简单,但在试讲过程中,学生确确实实出现了错误,这说明我们设计的这一问题确实非常有必要,也说明我们确定的教学难点是符合学情的,符合学生实际的,这一问题对于突破难点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上就是我们的回答,感谢对方辩友的提问。

本帖最后由 tanhongyu 于 2020-7-30 15:32 编辑


黑龙江大庆基地(一)问题:

对方团队的教学设计中的学习目标 2 与教材编排相比有 不同之处,删去了 “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这一调整对于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有哪些影响呢?


我们的回答如下:首先,我们并没有删除这一目标,而是在教学难点中阐明了 “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说明我们是将其作为学生应达到的目标,并会在这节课中将其作为难点之一着重突破。而对于这一目标的达成对学生度量意识的培养有何重要的意义,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阐述:

12775

1. 为什么将其作为教学难点。

(1)根据我们以往教学的经验。

学生认识的长度单位增加到四个,这增大了学生选择正确长度单位的难度。

(2)根据访谈和前测的结果推断。

假期,我们通过网络对一个班的学生做了前测,通过数据看,这三题的正确率为百分之百。学生在网上学习了这节课后,我们对另一班级学生进行了前测,同样的三个问题,学生却出现了 22.5%的错误率,说明学习了分米和毫米后,学生在选择单位时反而容易出现错误。

(3)前期试讲发现学生的问题

开学后,我们共进行了两次试讲,在处理填上合适的单位这一习题时,两次试讲均出现错误。这说明 “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基于以上学情的 分析,我们将其设置为教学难点。

12773

2. 我们是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并相机培养学生度量意识和能力的。

“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其实质是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将长度单位应用到具体的情境中去,想要突破这一难点,需要做到两点:(1)学生真正理解长度单位

(2)学生真正读懂具体情境如何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度量单位?

这就要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学这些度量单位 =》这些度量单位有多长?=》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如何应用这些度量单位?

这就需要老师做到:设计合适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体会学习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安排合适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感受这些度量单位有多长)=》 构建合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度量单位之间的关系)=》 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帮助学生将度量单位应用到生活中去)

所以:我们设计了小淘气日记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意识到日记的可笑之处,当说到 “1 厘米” 的铅笔时,学生会发现用米和厘米都不合适,引发争议。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新的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我们安排了量一量、找一找、感受 1 拃长和 2 分硬币的厚度、用手比一比 1 毫米、1 厘米、1 分米、1 米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及初步感知四个度量单位的长度关系。 我们设计了在米尺上找一找 1 分米,1 厘米和 1 毫米,并填一填,想一想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四个单位的关系。并借助 PPT、米尺及 1 分米长的磁条等共同数一数,明确 10 个 1 毫米是 1 厘米,10 个 1 厘米是 1 分米,10 个 1 分米是 1 米,进而更好的理解度量的本质就是度量单位的累加。就是看被测量的物体包含多少个度量单位。 最后我们安排了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找一找淘气另一篇日记中的错误这样的习题,帮助学生建立度量单位与生活的联系。

12774

如何帮助学生真正读懂具体情境?

我们要教会学生既要想象所描述事物的大小,又要看清度量单位前的数字,引导学生利用他们的两个先天本能 —— 对数量多少的感知和对距离远近的感知,以及他们的两个特殊的能力 —— 抽象能力和想象能力,去选取合适的单位。

12776

3. 课上的设计是否行之有效。在试讲后我们对该班 32 名同学进行了后测及回访,经过整理,后测中 “填上合适的单位” 的 12 道问题中,有 21 位同学能够答对 10 道以上的题目,10 位同学答对 7 道以上题目,经访谈,填写不正确的学生是由于没有将图片跟实物建立联系或看不清图片导致的,经过追问能够进行补充说明并找到合适的长度单位。

12777

以上数据说明我们的做法是行之有效的。

4. 我们的思考黑龙江大庆基地给我们提出的这一问题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我们的教学设计一定要与教材编排相同吗?其实教材只是为我们传授知识提供的载体,学情不同,设计就会不同,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学情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取舍。

图片:

4.png 5.png 3.png 7.png 1.png

本帖最后由 tanhongyu 于 2020-7-30 15:17 编辑


后测分析报告

为了解学生学习 “铅笔有多长(认识分米、厘米)” 这节课的学习效果。学生对两个新认识的长度单位(分米、毫米)的理解、掌握情况,以及对目前认识的 4 个长度单位(米、厘米、分米、毫米)的综合应用能力,我们在上课当天的下午对 32 名学生进行了后测调查。并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

后测统计结果如下:

  1. 估一估,量一量,钢笔有多长。

    所有学生能够写出自己估计的长度,其中 90.63%的孩子估计数值相对合理,93.75%的学生实际测量趋近准确值。

  2. 填上合适的单位。

    12771

填写不正确的同学经访谈发现,个别孩子对后测试卷上的图片理解不准(没有跟实物建立联系),或看不清。经过追问,能够进行补充说明,并且找到合适的长度单位。

  1. 填一填(单位转化,考察长度单位间进率)

12772

大部分学生对单位转化掌握很好,出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涉及长度单位计算和转化同步进行的问题上,如:1 分米 - 40 毫米 =( )


  1. 估计男孩和机灵狗分别有多高。

约 78.12%的同学能够根据已有信息合理估计男孩和机灵狗的身高。 经访谈,在教师解释后,此前估计结果严重偏离的孩子也能合理估计。


图片:

1.png 2.png

本帖最后由 tanhongyu 于 2020-7-5 10:04 编辑


bg8.png

3、找一找生活中的 1 分米和 1 毫米。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 —— 分米和毫米,现在让我们再回忆一下 1 分米有多长?

生 1:1 分米就是 10CM。

生 2:像第一支铅笔那么长。

师:那同学们就借助学习单上的第一支铅笔,利用自己的办法记住这个 1 分米吧!

(学生记忆)

师:那么一毫米有多长呢?

生:一个小格就是 1 毫米

师:你能说说 1 毫米给你的感觉吗?

生:1 毫米很短。

师:其实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 1 分米和 1 毫米,你们能找到他们吗?

(1)找一找生活中的 1 分米

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是 1 分米,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手的拇指和食指比一比 1 分米,介绍 1 拃长,明确如果在生活中,我们在没有尺子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一拃长来估一估物体的长度。再借助硬币的厚度感受 1 毫米的长度。

(2)找一找生活中的 1 毫米

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是 1 分米,明确 2 分硬币厚度大约 2 毫米,用拇指和食指夹住 2 分硬币再抽出,借助硬币的厚度感受 1 毫米的长度。

(3)比一比

学生再次用手比一比 1 毫米、1 厘米、1 分米、1 米的关系,初步感知四个长度单位的大小关系。

设计意图 】:

通过寻找生活中 “1 分米”“1 毫米” 的事物,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充分的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学生在找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培养了孩子的空间观念与度量意识。 利用 1 拃、硬币的厚度、及用手比一比的活动,丰富学生对度量单位的感知,为以后学习和生活中的估测提供了参照,为更加准确的估测打下基础。

4、找一找尺子上的 1 分米,1 厘米和 1 毫米。

师:生活中的 1 分米和 1 毫米我们找到了,如果老师再把他们请回到尺子上,你还能找到它们吗?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米尺,以小组为单位,找一找米尺上的 1 分米和 1 厘米和 1 毫米,并想一想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呢?看好活动要求。

学生进行分组活动:

(1)在米尺上找一找,并在学习单上填一填。

(2)小组内交流。

(3)小组汇报,明确米尺上有很多个 1 毫米,1 厘米和 1 分米。

5、探究几个度量单位之间的关系。

(1)1 分米 = 10 厘米

引导学生明确 10 个 1 厘米是 1 分米。

(2)1 厘米 = 10 毫米

师生共同借助 PPT 动画数一数,明确 10 个 1 毫米是 1 厘米。

(3)1 米 = 10 分米

学生汇报,教师借助米尺和 1 分米的彩色磁条操作,明确 10 个 1 分米是 1 米。

6、填一填,说一说

3 分米 =( )厘米 40 毫米 =( )厘米

设计意图 】:

利用米尺来找 1 分米,1 厘米和 1 毫米能够更加明确米尺上有很多个 1 毫米,1 厘米和 1 分米,为探究单位之间的关系做好铺垫,同时米尺上更容易看出各个度量单位间的关系,感知 10 个 1 毫米是 1 厘米,10 个 1 厘米是 1 分米,10 个 1 分米是 1 米,进而刚好的理解度量的本质就是度量单位的累加。

(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1、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房高约 3( ) 1 元硬币的厚度约 2( )

拇指宽度约 1( ) 文具盒的长度约 2( )

2、填一填

7=( )分米 60 厘米 =( )分米 90 分米 =( )米

3 厘米 =( )毫米 5 分米 = ( )厘米 70 毫米 =( )厘米

3、找一找

今天早晨,我从 2 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拿起 1 毫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洗了洗脸,用 70 米长的毛巾把脸擦干,吃过早饭去上学。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 900 毫米远。来到学校,我坐在 5 米高的凳子上,拿出 7 厘米厚的语文书,准备开始上语文课。

设计意图 】:

第一题填上合适的单位是以实物图的形式出现,这样更加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第二题进一步巩固四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第三题再次出现小淘气的日记,教给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应该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否则就会引起笑话。首位呼应,借机教育学生养成认真的好习惯,不要学习小淘气的马虎大意。几个练习题由易到难,层层递进,逐步加强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铅笔有多长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呢?请你与大家交流一下吧!

设计意图 】: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也帮助学生养成及时总结归纳的好习惯。

(五)板书设计:

铅笔有多长

1 米 = 100 厘米 1m=100cm

1 米 = 10 分米 1 m=10dm

1 分米 = 10 厘米 1dm=10cm

1 厘米 = 10 毫米 1cm=10mm

本帖最后由 tanhongyu 于 2020-7-5 09:28 编辑


bg8.png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终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测量中的第一节课《铅笔有多长》,是在学习了厘米和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教科书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测量活动,借助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引入对新的长度单位 “分米” 和 “毫米” 的认识,让学生感知1分米、1毫米的实际长度,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此外,随着对长度单位认识的增多,教科书还关注对长度单位之间关系的学习,让学生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具体的情境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同时,教科书将估测活动贯穿在整个长度单位的认识之中,通过活动让学生积累估测活动的经验,让学生体会长度单位,了解估测方法,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

二、学情分析

知识技能:学生已经在二年级上册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厘米),通过前测分析及访谈可以知道,学生对于米和厘米的知识掌握较好,知道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能够熟练运用刻度尺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能进行简单估测。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同时,部分同学听说过分米和毫米,并有少部分同学能够实际运用两个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对于这部分同学,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合理的教学活动,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

思维方式:《铅笔有多长》属于工具度量中的长度度量,依赖的是人对距离远近感知的本能,需要参照物。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首先在知觉水平上,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主要是直观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对于空间特性的认知是需要具体实物和具体模型的感知、操作等来认识的。因此,在教学时,应当利用与发展学生的先天本能和特殊能力,引导学生借助实物或模型等,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实践活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感悟度量单位蕴含的数学思想,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度量意识。

三、学习目标

(一)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二)通过估计与测量活动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度量意识。

(三)通过寻找生活中 “1 分米”“1 毫米” 的事物,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充分的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实际感受 1 分米和 1 毫米的长度,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建立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的表象,根据具体的情景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收到一封小淘气写给你们的信,你们想看吗?

(读信的内容)

小朋友,你们好!

我写了一篇数学日记,拿去给智慧老爷爷看,没想到他看后笑个不停。我想让你们帮我看看,他在笑什么,好吗?

(出示课件)

今天早晨,我从 2 厘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 60 米长的毛巾急急忙忙地洗脸。洗完脸,吃完早饭,我就去上学了。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坐到椅子上,拿出 1 厘米的铅笔开始认真地听课。

让学生意识到日记的可笑之处,并结合之前学过的米和厘米的知识帮助小淘气改一改度量单位,当改到 “1 厘米” 的铅笔时,学生会发现用米和厘米都不合适,引发争议。

设计意图 】:

通过小淘气日记这一有趣又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遇到到原有知识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新知与旧知发生碰撞,引入新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求知的欲望。

(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1、认知 1 分米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把淘气文具盒里的两支铅笔拿到了我们的课堂上,他当时拿出的就是这根铅笔(10cm 长),如何知道这根铅笔有多长呢?

生:用尺子量。

师:那么用尺子量铅笔的长应该注意哪些呢?

(生回忆)

师:这支铅笔的长度和我们学习单上的第一支铅笔一样长,同学们拿出学习单用尺子量一量吧!

生拿出直尺测量,通过测量活动认识到铅笔实际长就是 10cm,也就是 10 个 1cm。

师:可是刚才小淘气的日记写的是铅笔的长度是 1 长度单位啊?那么 10 厘米和哪个长度单位是一样长的呢?

师:智慧老爷爷告诉我们,10 厘米就是 1 分米。这个分米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的长度单位,字母表示为 dm。

师:所以小淘气日记中的 1 厘米应该改为什么呢?(1 分米)

2、认知 1 毫米

师:同学们,这支铅笔的长度我们已经知道了,那淘气另外这支铅笔多长呢?谁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大家先估测一下这支铅笔大约有多长?(学生估测小于 10CM 给予肯定)谁的估测结果更接近真实值呢?让我们一起用直尺测量一下吧!

生用直尺测量,发现铅笔的长度为 6cm 多 3 个小格,师追问如何表示这三个小格呢?引出毫米。师生共同学习 1 毫米 —— 直尺上从 0 到 1 之间有一些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 1 毫米。

师:那么这支铅笔的长度应该如何表示呢?

生:6 厘米 3 毫米

设计意图 】:

学生借助测量铅笔的长度这一活动在头脑中构建了 1 分米、1 毫米的表象,借助估测活动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这一环节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度量意识。

本帖最后由 tanhongyu 于 2020-7-4 18:27 编辑


bg8.png

《铅笔有多长》后测终稿

12053

12052

图片:

后测终稿2.png 后测终稿1.png

本帖最后由 tanhongyu 于 2020-7-4 18:21 编辑


bg8.png

《铅笔有多长》学习单(终稿)

12051

图片:

学习单终稿.png

本帖最后由 tanhongyu 于 2020-7-4 18:18 编辑


bg8.png

独一无二的课堂 遗憾的艺术

—— 第二次试讲反思

巴吉垒镇中心小学 谭红玉

在第一次试讲后,团队成员对《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提出了有针对的修改意见,修改完成后,我于 7 月 3 日在巴吉垒镇中心小学进行了第二次试讲,这次试讲中,我们又发现了新的问题,让我不得不感慨:每节课堂都是独一无二的课堂,每节课都是遗憾的艺术!上完这节课后,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 重设计,更重生成

上课伊始,导入环节,在讲到小淘气拿出 1 厘米的铅笔开始上课时,我的设计是让学生发现用以前学过的厘米和米这两个单位都不能放在 1 后面表示铅笔的长度,进而引出分米,但在第一次试讲过程中,有学生回答出了应该是 1 分米,我顺势引导其他学生思考,1 分米有多长?用 1 分米表示铅笔的长度到底正不正确,然后拿出淘气的铅笔让同学们量一量,发现是 10cm,进而告诉学生 10CM 就是 1 分米,所以用 1 分米表示这支铅笔是正确的,这样引发学生思考,进而借助测量体验,让知识自然而然生成。而在第二次试讲过程中,还是这个问题,这回有学生提出应该是 10 厘米的铅笔,我又顺势提问:可是小淘气的日记里写的是 1 长度单位啊?如果淘气的这支铅笔真的是 10 厘米,那么它和哪一个长度单位一样长呢?其实,10 厘米和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 1 分米是一样长的。这样自然而然引出分米。同样的问题,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答案,每节课堂都是独一无二的课堂,我们要在注重教学设计的同时,结合不同情况顺势引导,帮助学生自然而然的感受知识的生成过程。

二、 轻讲授,学会留白

这两次试讲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时间安排不合理,后面的总结阶段都显仓促,后面的时间不够一定是前面的某一环节浪费了时间,在课后我一直在反思这一问题,回忆这两节课,我发现,我的语言还不够凝练,同时我会不自觉的去多说一点,再多说一点,总怕自己引导的不够。比如在学习米、分米、厘米、毫米这几个长度单位的关系这一环节中,我总怕学生自己不能探究出关系,一直在引导学生,现在想来,即使我不过多的引导,学生也是完全有能力自主探究出他们的关系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足以说明这一点。所以教师在这时要学会留白,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活动、体验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放手去体验,去感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

每节课都会有不同的问题,每节课课后想来,当时可能会有更完美的处理方案,但每节课都不能够重来,这就是遗憾的艺术,而我们能做的就是继续充实自己,让我们的理论基础更加扎实,让我们的实践经验更加丰富,让我们课堂上的遗憾少一些,再少一些!

本帖最后由 tanhongyu 于 2020-7-4 18:11 编辑


bg8.png

第二次试讲及研讨纪实

第一次试讲后,针对试讲中出现的问题,结合试讲后的研讨和反思,我们对《铅笔有多长》这一课的二稿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修改,形成了教学设计三稿,并于 7 月 3 日在巴吉垒镇中心小学进行了第二次试讲。

12032120331203412035120361203712038120391204012041

试讲结束后,小组成员就本次试讲的亮点和不足展开了讨论。

12042120431204412045

具体研讨结论总结如下:

优点:1. 各环节衔接比较流畅,自然,语言有亲和力。

2. 教具学具准备充分,利用教具演示 1 米 = 10 分米直观清晰,学生接受程度高。

3. 导入部分自然流畅,能很好的引起学生兴趣并直接进入主题。

不足:1. 在寻找生活中的 1 分米和 1 毫米时,让学生同时找 1 分米和 1 毫米稍显凌乱,可以先找 1 分米,再找 1 毫米。

2.找一找尺子上的 1 毫米、1 厘米和 1 分米,想一想,填一填,这一环节设置有割裂感,不应该分成两部分来教学,可以设置为一个小组活动,先找,再填,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3. 关于几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部分,前后重复,前面介绍分米和毫米时可以只介绍分数单位,不找关系,后续小组活动时再一起找关系。

图片:

QQ截图20200704133141.png QQ截图20200704133433.png QQ截图20200704133406.png QQ截图20200704135342.png QQ截图20200704135528.png QQ截图20200704135610.png QQ截图20200704135825.png QQ截图20200704135856.png QQ截图20200704135923.png 微信截图_20200704135938.png 微信图片_20200704092211.jpg 微信图片_20200704092202.jpg 微信图片_20200704092149.jpg 微信图片_20200704092223.jpg 微信图片_20200704092217.jpg

本帖最后由 tanhongyu 于 2020-7-4 18:05 编辑


bg8.png

3、找一找生活中的 1 分米和 1 毫米。

(1)找一找生活中的 1 分米

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是 1 分米,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手的拇指和食指比一比 1 分米,介绍 1 拃长,明确如果在生活中,我们在没有尺子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一拃长来估一估物体的长度。再借助硬币的厚度感受 1 毫米的长度。

(2)找一找生活中的 1 毫米

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是 1 分米,明确 2 分硬币厚度大约 2 毫米,用拇指和食指夹住 2 分硬币再抽出,借助硬币的厚度感受 1 毫米的长度。

(3)比一比

学生再次用手比一比 1 毫米、1 厘米、1 分米、1 米的关系,初步感知四个长度单位的大小关系。

【设计意图】:

通过寻找生活中 “1 分米”“1 毫米” 的事物,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充分的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学生在找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培养了孩子的空间观念与度量意识。 利用 1 拃、硬币的厚度、及用手比一比的活动,丰富学生对度量单位的感知,为以后学习和生活中的估测提供了参照,为更加准确的估测打下基础。

4、找一找尺子上的 1 分米,1 厘米和 1 毫米。

师:请同学们拿出米尺,找一找尺子上的 1 分米和 1 厘米和 1 毫米,并想一想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学生在米尺上找一找,明确米尺上有很多个 1 毫米,1 厘米和 1 分米。探究几个度量单位之间的关系,进而明确 10 个 1 毫米是 1 厘米,10 个 1 厘米是 1 分米,10 个 1 分米是 1 米。

5、填一填,说一说

3 分米 =( )厘米 40 毫米 =( )厘米

【设计意图】:

利用米尺来找 1 分米,1 厘米和 1 毫米能够更加明确米尺上有很多个 1 毫米,1 厘米和 1 分米,为探究单位之间的关系做好铺垫,同时米尺上更容易看出各个度量单位间的关系,感知 10 个 1 毫米是 1 厘米,10 个 1 厘米是 1 分米,10 个 1 分米是 1 米,进而刚好的理解度量的本质就是度量单位的累加。

(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1、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房高约 3( ) 1 元硬币的厚度约 2( )

拇指宽度约 1( ) 文具盒的长度约 2( )

2、填一填

7=( )分米 60 厘米 =( )分米 90 分米 =( )米

3 厘米 =( )毫米 5 分米 = ( )厘米 70 毫米 =( )厘米

3、找一找

今天早晨,我从 2 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拿起 1 毫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洗了洗脸,用 70 米长的毛巾把脸擦干,吃过早饭去上学。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 900 毫米远。来到学校,我坐在 5 米高的凳子上,拿出 7 厘米厚的语文书,准备开始上语文课。

(四)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铅笔有多长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呢?请你与大家交流一下吧!

(五)板书设计:

铅笔有多长

1 米 = 100 厘米 1m=100cm

1 米 = 10 分米 1 m=10dm

1 分米 = 10 厘米 1dm=10cm

1 厘米 = 10 毫米 1cm=10mm

本帖最后由 tanhongyu 于 2020-7-4 18:06 编辑


bg8.png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三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测量中的第一节课《铅笔有多长》,是在学习了厘米和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教科书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测量活动,借助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引入对新的长度单位 “分米” 和 “毫米” 的认识,让学生感知1分米、1毫米的实际长度,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此外,随着对长度单位认识的增多,教科书还关注对长度单位之间关系的学习,让学生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具体的情境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同时,教科书将估测活动贯穿在整个长度单位的认识之中,通过活动让学生积累估测活动的经验,让学生体会长度单位,了解估测方法,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

二、学情分析

知识技能:学生已经在二年级上册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厘米),通过前测分析及访谈可以知道,学生对于米和厘米的知识掌握较好,知道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能够熟练运用刻度尺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能进行简单估测。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同时,部分同学听说过分米和毫米,并有少部分同学能够实际运用两个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对于这部分同学,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合理的教学活动,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

思维方式:《铅笔有多长》属于工具度量中的长度度量,依赖的是人对距离远近感知的本能,需要参照物。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首先在知觉水平上,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主要是直观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对于空间特性的认知是需要具体实物和具体模型的感知、操作等来认识的。因此,在教学时,应当利用与发展学生的先天本能和特殊能力,引导学生借助实物或模型等,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实践活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感悟度量单位蕴含的数学思想,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度量意识。

三、学习目标

(一)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二)通过估计与测量活动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度量意识。

(三)通过寻找生活中 “1 分米”“1 毫米” 的事物,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充分的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实际感受 1 分米和 1 毫米的长度,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建立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的表象,根据具体的情景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收到一封小淘气写给你们的信,你们想看吗?

(读信的内容)

小朋友,你们好!

我写了一篇数学日记,拿去给智慧老爷爷看,没想到他看后笑个不停。我想让你们帮我看看,他在笑什么,好吗?

(出示课件)

今天早晨,我从 2 厘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 60 米长的毛巾急急忙忙地洗脸。洗完脸,吃完早饭,我就去上学了。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坐到椅子上,拿出 1 厘米的铅笔开始认真地听课。

让学生意识到日记的可笑之处,并结合之前学过的米和厘米的知识帮助小淘气改一改度量单位,当改到 “1 厘米” 的铅笔时,学生会发现用米和厘米都不合适,引发争议。

【设计意图】:

通过小淘气日记这一有趣又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遇到到原有知识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新知与旧知发生碰撞,引入新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求知的欲望。

(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1
、认知和感受 1 分米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把淘气文具盒里的两支铅笔拿到了我们的课堂上,他当时拿出的就是这根铅笔(10cm 长),如何知道这根铅笔有多长呢?

生:用尺子量。

师:那么用尺子量铅笔的长应该注意哪些呢?

(生回忆)

师:这支铅笔的长度和我们学习单上的第一支铅笔一样长,同学们拿出学习单用尺子量一量吧!

生拿出直尺测量,通过测量活动认识到铅笔实际长就是 10cm,也就是 10 个 1cm。

师:可是刚才小淘气的日记写的是铅笔的长度是 1 长度单位啊?那么 10 厘米和哪个长度单位是一样长的呢?

师:智慧老爷爷告诉我们,10 厘米就是 1 分米。这个分米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的长度单位,字母表示为 dm。那么通过智慧老爷爷的介绍,你知道厘米和分米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进而厘清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1 分米 =( 10)厘米,1dm=10cm。

2、认知和感受 1 毫米

(1)师:同学们,这支铅笔的长度我们已经知道了,那淘气另外这支铅笔多长呢?谁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大家先估测一下这支铅笔大约有多长?(学生估测小于 10CM 给予肯定)谁的估测结果更接近真实值呢?让我们一起用直尺测量一下吧!

生用直尺测量,发现铅笔的长度为 6cm 多 3 个小格,师追问如何表示这三个小格呢?引出毫米。师生共同学习 1 毫米 —— 直尺上从 0 到 1 之间有一些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 1 毫米。

(2)师:那么直尺上由 0 到 1 这 1 厘米的距离有几个这样的 1 毫米呢?

a
学生用铅笔笔尖在尺子上数一数。

b
师生共同借助 PPT 动画数一数。

通过两次数一数的活动明确 1 厘米 = 10 毫米(1cm=10mm)

c 表示铅笔的长度为 6 厘米 3 毫米或 63 毫米。

【设计意图】:

学生借助测量铅笔的长度这一活动在头脑中构建了 1 分米、1 毫米的表象,理清了分米和厘米、厘米和毫米的关系,借助估测活动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这一环节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度量意识。

本帖最后由 tanhongyu 于 2020-7-4 18:01 编辑


bg8.png

《铅笔有多长》后测练习(初稿)

12031

图片:

后测初稿.png

本帖最后由 tanhongyu 于 2020-7-4 18:17 编辑


bg8.png

用心筑梦想,用情育栋梁

—— 第一次试讲反思

农安县巴吉垒镇中心小学 谭红玉

通过前期与王锋主任、郭喜发校长及团队成员王吉跃、徐朋、侯莹莹的讨论,我对本节课的设计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经过一些精心准备,我于 7 月 1 日在巴吉垒镇中心小学进行了第一次试讲,这次试讲使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为我后续的教学设计修改及上课指明了方向,下面简单谈一谈这次试讲给我的收获:

一、 备好教材是上好课的基础。

经过前期对教材编写及教参要求的研讨,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烂熟于胸,对教材环节设置,问题串的意义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让我在上课的时候不止是简单的按照教学流程照本宣科,而是及时的根据课堂情况调整授课进度,让知识的生成更加自然。

二、 备好学生是上好课的前提。

在讲授一节课之前,学生是有一定的前期经验的,教师应该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起点,因材施教。比如《铅笔有多长》这一课,在上课之前,已经有学生知道并会应用分米和毫米去描述物体,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因势利导。得益于前测结果的分析,我对学生这一情况有所准备,所以在学生说出分米时,我顺势引导学生思考,用 1 分米对吗?到底 1 分米有多长?等等,让教学过程顺利的过渡到了分米的学习。我想,如果之前对这部分学生没有足够的预测,上课时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一定会慌乱。这提醒我,以后讲授新课前一定要备好学生。

三、 用学生的语言去表达,用学生的思维去思考。

第一次试讲有一个问题就是我的一些表述学生理解起来稍显吃力,这使教学的推进遇到了困难,上完课后我也一直在思考,我发现,我的语言还是稍显成人化,我应该学会用学生的语言去表达,用学生的思维去思考,让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比如我会习惯的问学生 “为什么”,但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指向性不够清晰,再比如总结部分出现的儿歌,对于成人来说这一儿歌可能很直观,容易理解,但对于学生来说以文字出现他们理解起来会有一定困难,或者现在他们的思维没有发展到这一阶段,可以在后面学生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后再出示给学生。

第一次试讲收获良多,教师这份职业是平凡而伟大的,我们的学生将来可能会成为医生、护士、教师、警察、工程师・・・・・・他们都是未来国家的栋梁之才,现在学习的每一节课,都是他们通往未来的路不可或缺的基石,说责任也好,说情怀也罢,上好每一节课,责无旁贷!我想,想要上好一节课,秘诀无外乎用心、用情 —— 用心筑梦想,用情育栋梁!未来,我会努力上好每一节课,争取余生,不悔 !

本帖最后由 tanhongyu 于 2020-7-4 17:51 编辑


bg8.png

第一次试讲及研讨纪实

经过前期的网络研讨,我们对《铅笔有多长》这一课的一稿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修改,形成了教学设计二稿,为了检验二稿是否符合学生实际,以及教学环节设置是否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更好地接受分米和毫米这两个分数单位进而厘清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小组成员于 7 月 1 日在巴吉垒镇中心小学进行了第一次试讲。

12016120171201812019120201202112022120231202412025

试讲结束后,小组成员就本次试讲的亮点和不足展开了讨论。

12026120271202912030

具体研讨结论总结如下:

优点:1. 环节设计基本清晰,

2. 突发状况能够因势利导,如有学生说出分米和毫米这两个单位时,老师能够顺势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没有强行制止,拉回教学流程。

不足:1. 各环节之间的衔接不够自然流畅。

2.儿歌部分学生接受程度不高,如果能结合动画演示学生会更易于接受,文字呈现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在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本节课的知识的情况下,不如去掉。

3. 导入部分不如直接用测量铅笔引出课题,更加自然直接,也更简单明了。

4. 时间掌控还需注意调整,由于前面部分环节浪费了时间,导致最后总结部分略显仓促。

图片:

1.png 3.png 2.png 4.png 5.png 7.png 6.png 8.png QQ截图20200704132840.png QQ截图20200704132933.png 微信图片_20200704092410.jpg 微信图片_20200704092423.jpg 微信图片_20200704092430.jpg 微信图片_20200704092437.jpg 微信图片_20200704092447.jpg

本帖最后由 tanhongyu 于 2020-7-4 17:48 编辑


bg8.png

铅笔有多长学习单(初稿)

12015

图片:

1.png

1 2 3 4 5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200 人在线   最高记录 200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1ms · UTC 12:01 · PVG 20:01 · LAX 05:01 · JFK 08:01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