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22018219780913092X  ›  全部回复
回复总数  10

这位老师最后通过量画,提升量感。学习测量。我觉得这位老师每一步思路清晰,循序渐进,由浅到深,过渡自然,能逐步建立学生的量感。

有通过实际操作,建立 1 厘米的表象,一步一步深入,先认识 1 厘米有多长的物体,再想想,说一说 1 厘米的长度,再找生活中的 1 厘米建立量感,也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

这节课是建立 1 厘米的量感,这位老师通过用不同的物体量课桌,产生矛盾,同学们的测量结果不同,引出统一测量单位厘米,尺子。

这位老师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新课,提出数学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接下来的数学学习作了良好的铺垫。

通过火眼金睛找 1 米长的物体,逐渐的形成自己的量感,知识逐渐的内化。又估测提升量感。

在实际操作中逐渐的建立米的量感。

认识 1 米是通过画一画量一量得出 1 米等于 100 厘米,又通过摆一摆建立 1 米的量感表象。

量感的培养要从学生认识量开始。这节课通过让让学生对 “米” 这个新单位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体会到 “米” 作为测量物体长度的一个标准单位的重要作用,进而自然的为认识 1 米做好铺垫。

孙老师通过设计学生熟悉的生活买东西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容易思考问题,建立学习的基础。

孙老师通过孩子们熟悉的生活买东西进行教学,孩子们喜闻乐见,更贴轻生活,更能激起学习兴趣,把学生领入到人民币上。

接着陈老师又设计互学、群学、共学。在孩子们相互讨论中交流中不断地提升米的量感。

陈老师用 1 厘米的小棒贴黑板的长度,太麻烦引出更长的长度单位米。这一设计很新颖,把书中的动物乐园稍作改动,觉得也挺好,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米的必要性。

这位老师用学生首学、互学、共学建立 1 米有多长的量感表象认识,学生在自己量,和同桌说,去前面说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建立量感。

教学来源于生活,老师让学生在观察、思考、理解、运用时间表以及制作时间表的活动中,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紧相连,让学生明白学好知识可以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生活,让学生爱上学习,享受学习。

这位老师能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充分的去体验时间与生活的联系,建立学生的时间量感。

这节课让学生讨论、思考、交流。借助生活经验。这样能充分的建立时间量感,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在自己的心中建立自己的量感。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0 人在线   最高记录 0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 43ms · UTC 08:43 · PVG 16:43 · LAX 01:43 · JFK 04:43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